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西

鎖定
大西(1644年―1647年),是明末清初由張獻忠在四川地區建立的農民政權,以成都為西京。 [68] 
明末北方各地天災人禍不斷,階級矛盾日益尖鋭,天啓七年(1627年)爆發陝北農民起義。崇禎三年(1630年),張獻忠在家鄉聚集十八寨農民組織了一支隊伍響應王嘉胤等暴動,自號“西營八大王”。崇禎八年(1635年)張獻忠破鳳陽,打出“古元真龍皇帝”的旗號。崇禎十六年(1643年),張獻忠在武昌稱“大西王”。大順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十月,張獻忠於成都稱帝,國號“大西”,改元“大順”。 [69]  大西大順三年(清順治三年,1647年),張獻忠在南充鳳凰山與清軍作戰,中箭墜馬而死。餘部遂以孫可望為主,後被南明永曆政權招撫。孫可望投清後,繼由李定國統領。南明永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李定國病逝於勐臘,餘部在李嗣興的帶領下降清。
大西政權控制地域北至廣元(與陝西界),東至巫山(與湖廣界),南至烏撒、東川(與貴州、雲南界),西至威茂(與西番界)。四川全省除遵義府(今屬貴州省)以及更為偏遠的石柱(今石柱縣)、黎明(今漢源縣)土司外,都已被大西軍所控制。 [1] 
大西政權設立內閣六部,有左右丞相、六部尚書等官。軍制以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為四將軍,分轄70營,堅持聯明抗清。 [67] 
概述圖片來源:《中國古代史地圖集 [2] 
中文名
大西
外文名
The Xi Dynasty
別    名
大西政權
時間範圍
1644年 至 1646年
帝 王
張獻忠
都 城
西京成都(1644-1646年)
主要城市
重慶府、鎮雄府、保寧府、嘉定府
貨 幣
大順通寶
民 族
漢族、土家族、羌族
開創者
張獻忠
中樞機構
內閣
軍事機構
五軍都督府

大西國號

張獻忠早年將自己的起義隊伍稱為“西營”,自稱“八大王”。 [3]  崇禎十六年(1643年)三月,張獻忠在黃州稱“西王”; [4]  五月,張獻忠在武昌稱“大西王”。 [5] 
大西大順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十一月,張獻忠在成都稱帝,因之前曾自稱大西王,便以“大西”為國號。 [6] 

大西歷史

大西起義稱王

崇禎三年(1630年)四月,張獻忠於米脂十八寨聚眾起義,自成一軍,號“西營”。 [7]  崇禎六年(1633年)正月,張獻忠率西營從遼州(今昔陽縣)至榆社縣和順縣,再克壽陽縣榆次區平定縣,又直接形成對山西省會太原府城的威脅。二月,張獻忠率西營由晉北南下垣曲縣,經陝西向四川進發。三月,攻克四川的夔州(今奉節縣)、大寧縣(今巫溪縣)、大昌縣(今大昌鎮)、新寧縣(今開江縣)等地,並由太平縣(今萬源縣)經長茅嶺攻克通江縣,由巴州(今巴州區)攻克保寧府(今閬中縣)、廣元縣(今廣元市)。 [8] 
明末農民起義 明末農民起義
崇楨七年(1634年)正月,張獻忠率西營進攻河南的信陽州(今信陽市)、鄧州(今鄧州市)。接着轉入信陽州以南湖北的應山縣(今廣水市)。經短期休整後,又率軍北上,從鄖陽府(今鄖陽區)渡過漢水,連續攻克陝西的醴泉縣(今禮泉縣)、盩厔縣(今周至縣)、鄠縣(今鄠邑區),並南下洵陽、紫陽、平利白河,向四川方向進發。六月,張獻忠率西營東下出川,於十二月到達河南的淅川,內鄉,並轉戰於湖廣的鄖陽府(今鄖陽區)、棗陽縣(今棗陽市)、當陽縣(今當陽市)、興山縣荊門州(今荊門市)等地。二月,張獻忠率西營再次進入四川,相繼攻克川東的大寧縣(今巫溪縣)、大昌縣(今大昌鎮)、巫山縣 [8] 
崇禎八年(1635年)正月,張獻忠參加“滎陽大會”。會後,張獻忠率部直搗明中都鳳陽府(今鳳陽縣),焚燬皇陵。 [9]  張獻忠在鳳陽“列幟自標”,稱“古元真龍皇帝”。十二月,張獻忠部破和州(今和縣),兵鋒直抵江浦,直逼長江東岸的明陪都應天府(今南京市)。崇禎九年(1636年)十月,張獻忠會同馬守應、拓養坤部聯兵攻破襄陽府(今襄陽市)。崇禎十年(1637年)二月,張獻忠率西營攻佔隨州(今隨州市),乘勝進軍安慶府(今安慶市)。 [10]  三月,張獻忠率部取得安慶豐家店圍殲戰的勝利。 [11]  十月,張獻忠兵分兩路,第三次揮師入川。十二月,張獻忠率西營揮戈東進,到達河南南陽府(今南陽市)。 [8] 
崇禎十一年(1638年)正月,張獻忠於鄂西谷城縣,“就撫”於明兵部尚書、總理六省軍務熊文燦 [12]  張獻忠於谷城縣就撫期間,被委為副總兵。同時,暗中聯絡羅汝才、援助李自成,待機而動。崇禎十二年(1639年)五月,張獻忠於谷城縣重新起義。 [13]  七月,明軍左良玉部慘敗於張獻忠。 [14]  崇禎十三年(1640年)二月,張獻忠在瑪瑙山之戰中嚴重失利,損失大批將領及部下。 [15]  四月,張獻忠率西營轉入興歸山區休整。 [16]  八月,張獻忠率西營於土地嶺、竹菌坪之戰中迭戰連勝,殲敵數萬。 [17]  九月,張獻忠率軍連續突破官軍三十二道隘口,長驅第四次入四川。十月,張獻忠與明軍戰於梓潼縣,取得大勝。崇禎十四年(1641年)正月,張獻忠率部於開縣(今開州區)黃陵城之戰中,痛殲明軍。 [18]  二月,張獻忠乘勝率義軍第二次襲奪明軍政重鎮襄陽府。 [19-20] 
大西軍進軍湖南湖北
大西軍進軍湖南湖北(2張)
崇禎十五年(1642年)三月,大西軍克舒城縣,張獻忠在此初設政權,以醫士胡立浦為丞相,設吏、刑二部並各種官職。 [21]  五月,大西軍襲取皖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廬州(今合肥市)。 [22]  八月,大西軍攻克六安州(今六安市),張獻忠再建農民政權。十一月,大西軍克無為州(今無為市) [23]  。崇禎十六年(1643年)正月,大西軍克蘄州(今蘄州鎮)。三月,大西軍克黃州(今黃州區),張獻忠入黃州後自稱“西王”。五月,大西軍克漢陽(今漢陽區)、武昌(今武昌區),張獻忠於武昌稱“大西王”,以武昌為京城,名天授府。八月,大西軍克嶽州府(今岳陽市) [24] 長沙府(今長沙市) [25] 萍鄉縣(今萍鄉市)、袁州府(今袁州區) [26]  。九月,大西軍克衡州府(今衡陽市) [27] 永州府(今永州市)。十月,大西軍克吉安府(今吉安市) [26]  撫州府(今撫州市) [26]  建昌府(今南城縣) [26]  常德府(今常德市) [28]  。十一月,大西軍水師全殲左良玉部水師。十二月,張獻忠率大西軍兵進荊州府(今荊州市)。 [29] 

大西建國大西

大西軍進軍重慶四川 大西軍進軍重慶四川
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正月,大西軍進入四川,於十一日攻佔夔州府(今奉節縣) [30]  ,又入雲陽縣,二月到達川東重鎮萬縣(今萬州區)。此時,從荊州府到萬縣,長江沿岸城市已為大西軍所控制。六月,大西軍以步、騎、水師嚴圍重慶府城,進攻六日後破城,殺明瑞王朱常浩、四川巡撫陳士奇、重慶知府王行儉等人。 [31]  七月,大西軍攻克瀘州後進逼成都府(今成都市)。八月,大西軍攻克成都,明蜀王朱至澍自殺。 [32]  九月,張獻忠留義子孫可望於成都府“監國”,親率大西軍主力出兵,與大順軍爭奪川北地區,將原明軍降將、大順守將馬科部擊敗於綿州(今綿陽市)。馬科被迫率軍退往漢中府(今漢中市)。大西軍將領李定國進據保寧府,改綿州為得勝州(今綿陽市)。至此,除遵義府(今屬貴州省遵義市)、石砫宣慰司(今石柱縣)、黎州千户所(今漢源縣),明朝四川全境已被大西軍控制。 [33]  十一月,張獻忠在成都府稱帝,國號“大西”,建元大順,以成都府為西京。 [6]  [34] 
大西政權在政治上,施行對於降官各授以職,爭取人材以及開科錄士等政策;在經濟上,採行沒收前明宗藩及地方政府庫金、向富民大賈徵收錢税、對新附邊郡免徵賦三年、發放金銀賑濟貧苦,以及鑄造、發行“大順通寶”新錢等政策,以穩定和爭取民心。大西政權嚴懲腐敗及在政治上頑固異心、蜕化變質的文武官員,中央政府右丞相嚴錫命等因之被處決。但同時,大西政權的對內整肅也有所擴大,兩任兵部尚書吳繼善、江鼎鎮,禮部尚書龔完敬,張獻忠的義子、神策營都督張君用等皆獲罪被殺,造成了一定不良的後果。 [34] 
在軍事上,在歷時數年的時間裏,動用主力部隊嚴厲鎮壓前明殘餘復辟勢力的軍事叛亂行為,以堅決捏衞新生的大西政權。但是,由於施政失當,叛軍與地方官僚地主武裝相勾結,並遙奉南明名義,拼命擴軍抵抗,加之清兵已逐漸逼近四川等內外部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剿匪鬥爭逐漸演化為曠日持久的四川內戰,大西政權在軍事、政治上逐漸陷入被動局面,大西政權右軍府都督張化龍、都督張廣才先後戰死。 [34] 

大西經略四川

大西大順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七月,南京弘光政權任命米壽圖為四川巡按御史。八月,改前大學士王應熊為兵部尚書兼文淵閣入學士,總督川、廣、雲、貴軍務。九月,表示支持四川的官僚地主推舉的原明川東兵備僉事雲南人馬乾為四川巡撫,追加了一道正式任命。十二月,又任命樊一蘅為督師。 [35] 
張獻忠家廟中的張獻忠塑像 張獻忠家廟中的張獻忠塑像
大西大順二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正月,由於駐防重慶府的大西軍不多,而原在涪州(今涪陵區)被大西軍打敗的明參將曾英又糾合原明川東道劉麟長率兵攻陷了重慶府城,並以重慶府城為據點,取遂寧之鹽以贍軍,大肆擴充隊伍。同月,張獻忠在成都召開了一次籌劃鎮壓暴亂的軍事會議,制訂了作戰計劃,並立即派遣劉文秀等進兵重慶府,馮雙禮等進兵川南瀘州(瀘州市)、敍州府(今宜賓市)一帶,孫可望、馬元利等進兵川北,艾能奇,狄三晶等進兵雅州(今雅安市)、眉州(今眉山市)等地。經過前後約半年之久的激烈戰鬥,除劉文秀在多功城受挫外,其他各路大西軍都獲得了重大勝利。馮雙禮在川南打敗楊展,收復了敍州(今宜賓)等地。艾能奇在雅州飛仙關打敗朱俸尹和曹勳的暴亂武裝,並生擒朱俸尹,收復了雅州(今雅安市)等地。馬元利在川北消滅了李含乙,收復了廣安州(今廣安市)。在中江、射洪一帶活動的十多萬暴亂武裝亦為大西軍間諜偽裝成的“內江王”用計內外夾攻全部消滅。各地小股暴亂武裝也大部分被消滅。二月,清軍攻破了潼關,隨即進佔了西安府(今西安市),步步向四川逼進。李自成東下湖廣以後,馬科降清,陝南空虛。面對清兵的南犯和大西軍內部不斷出現貪污腐化等現象,張獻忠不得不重新整頓和部署部隊,使鎮壓暴亂武裝的鬥爭暫時停頓下來。這就使曾英、楊展王祥等獲得了重新組織力量的機會。 [35-36] 
大西大順三年(清順治三年,1646年)六月,清兵進逼四川。在這樣的形勢下,張獻忠果斷地命令劉文秀、狄三品、孫可望等集結部隊,準備開赴川北迎擊清軍。七月,張獻忠率領大西軍離開成都府城,速迅開往川前北線,準備迎擊清軍的進犯,基本上擺脱了與四川的主要官僚地主武裝的接觸。 [35] 
大西政權建立的初期,四川形勢是很好的。但由於南京弘光政權的建立及其對四川官僚、地主的支持,以及清軍的西犯,形勢又變得緊張起來。四川的官僚,地主又乘機發動武裝暴亂,妄圖推翻大西農民政權,復辟明朝的統治。有的甚至勾結清軍,想裏應外合將大西政權清除。這就迫使大西農民政權不得不鎮壓官僚、地主的武裝暴亂。經過三個階段的激烈戰鬥,暴亂武裝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大西軍也付出了巨大犧牲。 [35] 

大西川北抗清

清滅大西政權之戰 清滅大西政權之戰
大西大順三年(清順治三年,1646年)六月,張獻忠於西京召集大西軍高級將領會議,着手抗清兵事部署。強調萬一自己犧牲,指定孫可望為繼承人,同時確定了大西政權將實行“聯明抗清”的國策。七月,張獻忠親率大西軍六十萬主力開赴川北抗清前線,設御營於西充鳳凰山(今西充縣)。 [37]  十一月,大西軍廣元守將、都督劉進忠叛降清兵,並獻計突襲大西軍西充統帥部。 [38]  十二月,清兵依劉進忠計,冒險深入西充鳳凰山,襲擊了張獻忠,張獻忠不幸中箭犧牲。 [39-40] 
張獻忠在西充鳳凰山抗清戰鬥中犧牲,大西軍的搖個作戰部署的暴露,使抗清戰爭形勢發生了急劇變化。清軍入關李自成抗清戰爭節節失利,使在四川的大西軍面臨着嚴峻的形勢。張獻忠領導大西軍拒絕了清廷的招降,主動肩負起了抗擊清軍的重任。在大敵當前的情況下,張獻忠果斷地確定了“聯明抗清“的戰略方針,並親自率領大西軍開赴川北,迎擊清軍。由於叛徒的出賣和張獻忠的驕傲輕敵,使大西軍的領導中樞遭到清軍的突然襲擊,張獻忠也在與清軍的戰鬥中英勇地犧牲了。張獻忠雖然犧牲了,但是,他關於“聯明抗清“,“毋為不義”,戰鬥到底的革命精神一直被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等大西軍將領和廣大戰士所繼承。在這之後,又堅持了十幾年的抗清鬥爭。 [40] 
“四將軍”決定收縮部隊,進駐川南、貴州、雲南,遵循張獻忠生前關於聯合西南各族人民和南明王朝堅持抗清的方針,把抗清鬥爭進行到底。十二月,大西軍在李定國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率領下,自川北南下重慶府(今重慶市),強渡嘉陵江,一舉消滅盤踞在重慶府的曾英 [41]  大西軍攻克重慶府,消滅了當時四川最大的一支官僚地主武裝,為進駐川南、滇、黔,堅持抗清掃清了前進道路上的障礙,並使極度缺乏糧餉的大西軍得到了充分補充。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三將軍遵照張獻忠的遺囑,推舉孫可望為大西軍的最高領導人,“共尊可望,受約束”,不服從孫可望提調者,以軍法責之。 [40] 

大西餘部鬥爭

大西軍餘部聯明抗清形勢圖
大西軍餘部聯明抗清形勢圖(1張)
清順治四年(1647年)正月十二日,大西軍餘部抵達遵義府(今遵義市),受到遵義人民的熱烈歡迎。正月二十二日,大西軍餘部自遵義出發,向貴州前進。大西軍餘部向貴州的進軍途中,在鳳凰山得乘間逃脱的大西政權左丞相汪兆齡由川北單騎趕上了部隊。”四將軍”把大西政權所犯錯誤和大西軍所遭到的失敗責任歸罪於汪兆齡,而將其殺死。同時處死了對孫可望等主政軍中起實際掣肘作用的張獻忠皇后陳氏。 [42]  二月,大西軍餘部攻克貴陽府(今貴陽市)、定番州(今惠水縣)。四月,大西軍餘部由曲靖府(今曲靖市)、交水(今曲靖北)、陸良縣宜良縣入雲南,迅速開抵達雲南省會雲南府(今昆明市)。沿途受到雲南人民和表示擁護大西軍餘部的地方官紳的熱烈歡迎。大西軍餘部消滅了沙定洲,不僅進一步堅定了黔國公沐天波對大西軍的擁護態度,而且直接解除了沙定洲給雲南人民造成的痛苦,得到雲南人民的廣泛擁護。大西軍餘部在雲南人民中的威信進一步提高,政治影響進一步擴大。八月,孫可望停用“大西”國號,以干支紀年,尊稱“張獻忠為太祖”,建太廟,規定統一稱張獻忠為”老萬歲”。撰修國史,作“太祖本紀“。 [43] 
張獻忠在抗清戰爭中犧牲後,大西軍餘部來到川南、貴州、雲南,經營抗清根據地。在政治上,加強政權建設,堅持聯合一切可以抗清的力量參加抗清鬥爭,反對投降;在軍事上,廣泛吸收西南各族人民參加抗清軍隊,堅決打擊破壞抗清鬥爭的反動勢力,在經濟上堅決打擊封建地主反動勢力,維護農民和廣大勞動人民的切身利益,鼓勵和組織生產建設,以保證抗清戰爭的物資供應和改善人民生活。西南抗清根據地很快建立起來。 [43] 
大西軍餘部與永曆政權聯合抗清得以實現,一支由西南各族人民組成的抗清軍隊迅速壯大起來,雲、貴地區生產得到了很快恢復和發展,社會秩序安定,人民生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然而,這個大好形勢卻被叛徒孫可望破壞。抗清的隊伍遭到分裂,抗清的力量受到削弱,抗清的部署機密被泄漏,為清軍向西南地區大舉進攻造成了良好時機。面對清軍的進攻,李定國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團結西南各族人民,率領大西軍餘部與清軍展開了浴血奮戰。盤江的激戰,磨盤山的伏擊等,大西軍餘部的將土們和西南各族抗清人民,用自己的鮮血寫下了一曲曲英勇抗清的壯歌。 [43] 

大西疆域

大西領土範圍

大西軍佔領成都之後,張獻忠即派兵四出,攻取四川各縣,短期之內,就攻佔了崇慶縣(今崇州市)、新津縣(今新津區)、新紫縣、郫縣(今郫都區)、漢州(今廣漢市)、彭縣(今彭州市)、什邡縣(今什邡市)、綿竹縣(今綿竹市)、安縣(今安州區)、綿州(今綿陽市)、仁奄縣、井研縣、汶川縣邛州(今邛崍市)、蒲江縣、龍安府(今平武縣)、安嶽縣樂至縣潼川州(今三台縣)、遂寧縣(今遂寧市)、中江縣蓬溪縣、保寧府(今閬中縣)、南部縣通江縣、東鄉縣(今宣漢縣)、劍州(今劍閣縣)、梓潼縣、昭化縣(今昭化區)、廣元縣(今廣元市)、順慶府(今南充市)、廣安縣渠縣西充縣營山縣大竹縣儀隴縣眉州(今眉山市)、夾江縣、嘉定府(今樂山市)、犍為縣榮縣敍州(今宜賓市)、筠連縣、高州(今高縣)、珙縣慶符縣(今高縣北)、隆昌縣納溪縣瀘州(今瀘州市)、洪雅縣等地,加上原來控制的重慶府(今重慶市)、合州(今合川)一帶和進軍成都府(今成都市)時所攻佔的台江縣、永川縣、內江縣(今內江市)、射洪縣、資縣(今資中縣)、資陽縣(今資陽市)、簡州(今簡陽市)、新都縣(今新都區)等地,在大順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中,除邊區少數民族部分地區之外,大西軍暫時控制了全川。 [44] 
明末農民起義圖 明末農民起義圖 [45]

大西地方制度

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資料佐證,大西政權的地方區劃分為府、州、縣三級。 [46] 

大西政治

大西中央機構

大西政權的中央政府,設左右丞相,下有六部,設尚書、侍郎等職。此外,還有院、監、寺、科,道等衙門。整個四川分為四道,設御史四人,負責監察各府、州,縣地方官吏。每道又各設學院一人,負責選拔人才。另在首都設京畿道,亦有一名御史。 [47] 
左丞相汪兆齡(一作東閣大學士),右丞相嚴錫命(一作內閣學士),吏部尚書胡默(廣濟生員),户部尚書王國寧(副榜、原明彭縣知縣),禮部尚書江鼎鎮(西充進士)、吳繼善(進士,原明成都知縣),兵部尚書龔完敬(彭縣進士、原明雲南臨安府推官),刑部尚書李時英(道士),工部尚書王應龍,京畿道御史齊之奐。 [47-48] 
大西軍現存官印

大西地方政權

大西在成都進行基層政權組織建設,普遍建立保甲,登記户口,按保甲編冊。出城的人,都需持有基層政權的證明,經過守門士兵的檢驗,符合姓名、保甲番號及證明所説出城經辦事情,才能放行。城外貿易人員入城,也必須領取年貌印牌,出城時交驗才能放行。各城門派兩名兵部官員及一千名農民軍戰士守衞。全城治安工作由五城兵馬司統一管理。在五城兵馬司下面還建立了查事人役,負責偵察工作。 [49] 
隨着成都大西農民革命政權的建立,四川各地的地方政權也按府、州、縣的建制建立起來。各級地方政權的官員,分別由大西軍中抽調和招收的知識分子以及歸附大西政權的原明朝官員擔任。府設知府,州設知州,縣設知縣。如以任元佑為嘉定府知府,以向用賓為營山縣縣令,以高凌雲為西充縣縣令,以楊以為為渠縣縣令,以李國傑為蘆山縣縣令,以胡鑾、樊甲生先後為峨眉縣縣令,以王日孟為夾江縣縣令,以閻羹為洪雅縣縣令等。 [49] 
各府、州、縣政權機構中,亦分設有如經歷司、主簿、通判等官員,甚至還設有醫學這樣的機構。所設機構,均由成都大西政權頒發有大字編號的正式關防。從有關歷史記載和現存大西政權有關關防文物。大字編號多達一千二百的數字可以看出,大西地方政權的組織機構是相當健全的,任命的地方官員相當的多,當時大西政權的控制的範圍遍及四川大部和陝南地區。 [49] 

大西選官制度

隨着大西農民政權的建立,中央和地方府州;縣都需要大量官員,開展爭取、錄用知識分子的工作因而顯得十分迫切。左丞相汪兆麟在成都向張獻忠陳治安之策時説“因蜀之策,在先取漢中,治蜀民之策,在除革舊任官員,用人之策,在興學校,選真才,黜冒濫,嚴倖進”。 [50] 
開科取士,仍是大西政權爭取錄用知識分子的主要方法和途徑。從大順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到大順三年(清順治三年,1646年),大西政權先後在成都舉行科舉考試三次。從”令丞相以下朝罷集朝房議事,首議開科取士”和諭”禮部開科舉”的情況看來,張獻忠是很重視這一工作的。 [50] 

大西軍事

大西軍事建制

在軍事建制方面,大西軍分一百二十營,張獻忠自率五十營,其餘由四將軍分別帶領,平東將軍為孫可望(全銜名是監軍節制文武平東將軍,監十九營),安西將軍為李定國(全銜名是監軍節制文武安西將軍,監十六營),撫南將軍為劉文秀(全銜名是監軍節制文武撫南將軍,監十五營),定北將軍為艾能奇(全銜名是監軍節制文武定北將軍,監二十營)。另加孫可望為監軍,節制文武。
又設五軍都督府,分前、後、左、右、中五都督,由王尚禮充任中軍府都督,白文選充任前軍府都督,王自奇充任後軍府都督,馬元利充任左軍府都督,張化龍充任右軍府都督。又以王尚禮為總理皇城都督,裁決地方事宜。另設水軍左,右二都督,由王復臣等充任。全川四道,每道有提督一人,由皇城都指揮使竇名望等充任。 [51-52] 
大西軍各營知名的有八卦營汝州王明,振武營麻城洪飛龍,隆興營涇陽郭嘉無,三奇營鳳陽宋官,永定營合肥郭尚義,三才營山東婁文,干城營六安汪萬象,援剿營寶雞彭心見,中廠營萬縣杜興文,英勇營黃岡張其在,天威營開封王見明(一作鳴),龍韜營麻城商元,決勝營汾州周尚賢,定遠營六安張成。其他還有如志義、天討,金戈、神策、虎賁、虎略、驍騎等營,也都設總兵統領。 [52] 
張獻忠又在原水師營的基礎上專門設了。水師左、右督,任命王復臣、王自羽領之。此外,各州還有維持治安的地方部隊,每州約五百人,稱為“裏兵”。 [52] 

大西軍事紀律

大西政權建立後,張獻忠十分注意軍隊進駐大城市後的紀律問題。發現的大順二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三月的《大西禁約碑》,就是張獻忠部隊紀律嚴明的歷史見證,這一重要文獻至今尚流傳。碑文的全稱是“大西驍騎營都督府劉禁約”。大西政權的各都督府禁約,都刻成石碑,廣為宣傳。中雲“本府秉公奉法,號令森嚴。務期兵民守分相安,斷不虛假。……如有犯者,照約正法”。禁約共有六條。 [53] 
一、不許末奉府明文,擅自招兵,擾害地方者,許彼地士民鎖解軍前正法。如容隱下舉,一律連坐。
二、不許往來差舍並閒散員役,擅動鋪遞馬匹、兵夫,查出捆打。
三、不許坐守衞方武聊,擅受民詞,違者參處。
四、不許假借天兵名色,擾害地方,該管地方官查實申報,以憑梟示。
五、不許無賴棍徒投入營中,擅輒具詞詐告,妄害良民,違者捆打。
六、不許守城文武官員,擅娶本土婦女妾,加違參究。
這“六不許”的基本精神,就是為了保護人民的權利。驍騎營是張獻忠的精鋭部隊。根據曾經被俘的歐陽直在《歐陽氏遺書》中記載,他“被執入驍騎營,赴成都解驗。奉偽旨,發光祿給養。”但是他不願充任光祿寺的官員,終於在“乙酉春三月”被放歸。歐陽直在大西政權中“共歷七月”,並沒有被殺害。“乙酉”即大順二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 [53] 

大西對外戰爭

戰役
時間
交戰方
漢中之戰
1645年
大順
重慶之戰
1645年
南明
1646年
南明
1646年
清朝
重慶之戰(大西軍第二次攻克重慶)
1647年
南明

大西經濟

大西貨幣

大順通寶和西王賞功 大順通寶和西王賞功
大西政權鑄有“大順通寶”。張獻忠成都建國後,“設鑄局,取藩府古鼎玩器、寺院銅像溶液鑄錢,其文曰“大順通寶”。從已發掘出來的實物可以看出。大順通寶有三種,第一種,錢的背面方孔上方鑄有“工”字。第二種,錢的背面方孔上方鑄有“户”字。第三種,錢的背面無字。看來第一種為工部所鑄,第二種為户部所鑄。大順通寶不僅作為貨幣流通,還可作為某種標誌,如大西政權”令民間家懸順民號帖,以大順新錢訂之帽頂。錢肉色光潤,精緻異常”。為了準備鑄錢的原料,大西軍於大順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六月,攻克涪州時,“即銅鐵之神像亦無不毀裂熔潰”。後來,大西軍在貴州還熔燬過一條重達數萬斤的所渭鎮水怪的銅牛。廣大人民羣眾把質量這樣高的“大順通寶”與明朝政府濫造的流行的鵝眼錢相比較,對“大順通寶”更是十分信賴。 [54] 
此外張獻忠還下令專門鑄造了“西王賞功”錢,分金、銀、銅三品。這種錢顯然是供賞賜有功將士之用。其鑄造的時間大約在入川以後至稱帝以前,至於是否可在市場流通尚不清楚。 [54] 

大西手工業

大西政權重視手工業的發展。河南省博物館在解放後,曾收集到一面“大順三年孟夏月造”的銅鏡。直徑十點五釐米,平圓鈕。圖案分內外兩週,內周飾雙龍,外周以花卉纏枝連接成圖案紋,花似靈芝。這件銅鏡,工藝精美,造型厚重,由此,可以知道大西政權對手工業是重視的,當時手工業的工藝水平是相當高的。 [55] 

大西文化

大西文字

刊刻樹立記錄大西軍功績的石碑,面北背南。這是對歷代帝王南面而立的傳統的公開挑戰和蔑視。 [55] 
大西農民政權的詔書,告示以及上下文等,一律用白話文書寫,怎麼説就怎麼寫,反對咬文嚼字,艱深難懂,華而不實。如。大西驍騎營都督府劉禁約”碑的碑文,就是用比較通俗的白話文體,識字者都能看懂,不識字者也能聽懂。這就能使大西政權頒行的各項法令、規定做到家喻户曉。 [55] 
提倡使用簡筆字。在。大西驍騎營都督府劉禁約。碑中,一百多個字的碑文,就有斷、數、捆、營、管、擾等簡筆字。這和提倡白話文一樣,有利於宣傳大西政權的法令、規定。 [55] 
翻刻書籍。張獻忠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後,曾命令曹士掄翻刻記述陝西華山情況的明萬曆本《華嶽全集》十三卷。翻刻這本書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向軍事作戰提供參考資料,同時也因張獻忠是陝西人,有抒發懷念鄉十之情的意義。該書有一篇跋文,署名‘大順初元開國第一令曹土掄”。 [55] 
規定民間辦婚、喪事一律不用音樂,不飲酒。 [55] 

大西建築

七曲山文昌宮平面圖 七曲山文昌宮平面圖
張獻忠因文昌帝君與他同姓,將其作為自己的祖先,以神話自己的出身,故梓潼文昌宮又有“大廟(”即“太廟”)之稱。按照文左武右的佈局習慣,張獻忠還在文昌宮的中路右側修建了祭祀關聖帝君的關帝廟,從而基本奠定了七曲山文昌宮現在的格局。七曲山文昌宮廟內風洞樓上曾有清初的張獻忠塑像,現在還保留着清乾隆年間安洪德撰寫的《除毀賊像碑記》石碑。該碑的碑文有明清之際張獻忠在大廟一帶的活動、當地人給張獻忠塑像、無業遊民“嘓嚕”利用大廟騷擾川陝官道以及安洪德搗毀張獻忠塑像的信息,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56] 
張獻忠及其部眾長於流動作戰,攻城略地而不佔有,破壞性較強,不會留下什麼物質遺存。四川盆地是張獻忠曾經建立大西政權的地區,但因為處在戰亂之中,遺留下來的屬於張獻忠及大西政權時期的文物極少。除了四川廣漢縣的張獻忠聖旨碑外,梓潼七曲山文昌宮是保留張獻忠及大西政權遺存最多的地點。 [56] 

大西宗教

當時有兩名耶蘇軟傳教土利類思和安文思,在綿竹傳教,精通天文、地理、物理、數學,張獻忠特令禮部尚書吳繼善禮聘來到成都。張獻忠同這兩名傳教土談論外國科學,並贈二人蜀錦、袍套、白銀等物。 [57] 
張獻忠不準天主教利類思、安文思在中國傳教,張獻忠説:“吾深知爾等之教活而且聖,惟一天主真神應受朝拜,爾等當朝拜之,然而在歐州朝拜之。因我等生於中國,亦有我等之敬禮,謹當守之“。是以爾等教律緊要諸書爾等宜保存之,並耐心等候,吾將全國平服後即將當送爾等還鄉。彼時煩爾等多遣天文學士,及天文諸書惠寄來華”。張獻忠對待天主教傳教士在中國傳教的反對態度。 [57] 
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這兩名傳教士追憶舊事,合撰《聖教入川記》一書。書中提到在成都時與張獻忠的交往,並稱贊“張獻忠思想開朗,好學,不恥下問,知識宏深,判斷過人,其才足以治國”等等。 [57] 

大西科技

大順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冬至節宴會上,張獻忠請利類思、安文思與自己同座,席位僅決於丞相。席間,張獻忠不僅詢問利,安所傳天主教內事情,而且詢及西學、算學,並同左右辯論,頗有心得。他並請利,安二人用紅銅製造天,地球儀各一件,另造日晷配合。 [57] 
大順三年(清順治三年,1646年)冬,張獻忠撤出成都,率部進駐川北準備迎擊清兵時,又曾下令隨軍的利類思、安文思製造天球一具,其體型比在成都所造的天球稍小。 [57] 
大西政權還頒行了新的歷書,叫《通天曆》,是否對郭守敬的《授時歷》有所改進(明代行《大統歷》,只是《授時歷》的改名,內容完全一樣),現已不得而知。 [57] 

大西外交

大西與清朝

為了分化農民軍的力量,以減弱對清軍的抵抗,清廷於大順二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十一月二十日下了一道所謂“招撫四川逆賊張獻忠等”的詔渝,以為用高官厚祿的引誘就可以促使張獻忠投降,瓦解四川的抗清力量。詔諭中説“明祚衰微,臣奸政舛,人心瓦解,國祚淪亡。今天下一統,率土臣民,皆朕赤子。張獻忠前此擾亂,皆明朝之事,因遠在一隅,未聞朕撫綏招徠之旨,是以歸順稽遲。朕洞見此情,故於遣發大軍之前,特先遣官賷詔招諭。方今有志之士,皆欲爭先歸順,建立功業。張獻忠如審識天時,率眾來歸,白當優加擢敍,世世子孫,永享富貴。所部將領、頭目、兵丁人等,各照次第升賞。倘遲延觀望,不早迎降,大軍既至,悔之無及。特茲詔諭,想宜知悉”。 [58] 
清總督六省軍務、吏部左侍郎佟為恭還於十一月之前派遣王漢傑、崔法舜帶着有關詔書、告示前往四川向張獻忠説降。對於清廷的威脅利誘,張獻忠毫不動搖,並且積極進行了一系列抗清的準備工作。 [58] 
一、加速鎮壓四川官僚地主的武裝暴亂,安定抗清戰爭的後方,以便抽出部隊投入抗清前線。 [58] 
二、確定“聯明抗清”的戰略方針。隨着鬥爭形勢的變化,漢族地主階級中出現了以南明小朝廷中部分官員為代表的抗清派。他們以明朝為旗號,聯合南明政權共同抗清。大順三年(清順治三年,1646年),在成都召開的大西軍高級將領軍事會議上,張獻忠確定了孫可望作為他在可能犧牲後的繼承人,並且要求孫可望等大西軍高級將領,如果他在抗清戰爭中犧牲,即迅速與南明政權取得聯繫,聯合他們共同抗清,“毋為不義”。 [58]  [59] 
三、進一步整頓大西軍隊伍,重申了紀律,並積極進行迎擊清軍的部隊調動。 [58] 

大西與南明

南明弘光政權建立後,在實行“聯清滅順”方針,企圖消滅李自成起義軍的同時,也確定了堅決消滅張獻忠起義軍的方針。由於張獻忠起義軍遠在四川,與清軍沒有接觸,弘光政權無法借刀殺人,只能親自出馬。但它派不出軍隊所採取的具體措施是委任高級官員,前往四川加強組織。大順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十一日,改右軍都督僉事漢羌總兵官趙光遠為鎮守四川總兵官,六月七日,又進趙光遠為都督同知,提督四川陝西總兵官。八月中旬,任命前兵部右侍郎、宜賓八樊一蘅為南京兵部右侍郎兼右金都御史,總督四川陝西軍務。同月下旬,命前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巴縣人王應熊兼兵部尚書,總督川湖雲貴軍務,開府於遵義,並賜尚方劍,使得便宜行事。不久又下令,蜀將須悉聽王應熊調遣,當地的“文武官吏漢士兵”,惟其所用。十一月二十三日,以九江分守道四川監軍耿廷籙加南京太僕寺少卿,赴雲南調臨安府土官沙定洲軍,由建昌入川,鎮壓張獻忠起義軍,第二年三月,又以之為右僉都御史、四川巡撫。大順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以都督金事賈登聯為四川總兵官。弘光政權所委派的這些高級官員雖然在對付張獻忠起義軍上所起作用不同,有的甚至一點效果也沒產生,但總的來説,對於四川的明朝殘餘勢力是一個鼓勵,隨着這些委任命令的一個個發出,大順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冬季以後,明朝殘餘勢力反對大西政權的活動更趨猖狂。 [60] 
四川,對於張獻忠大西軍和大西政權來説,無論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都具有根據地的意義。張獻忠為了鞏固大西政權,為了維護農民階級的利益,為了保衞四川這塊根據地,為了掃除抗清鬥爭中的障礙,對四川的官僚地主武裝叛亂進行了堅決的鬥爭。 [60] 

大西與大順

大西軍初進四川時,曾在名義上承認李自成大順政權的正統地位,遵用永昌年號。不久傳來了大順軍被清軍擊敗的消息,李自成也在清軍追擊之下退回陝西,並派馬科率軍從廣元、劍閣攻入川北。六月,張獻忠陷重慶。七月,李自成陷保寧(今閬中)。八月,張獻忠入成都,李自成下順慶(今南充),逼綿州(今綿陽)。在這種情況下,張獻忠為了保衞已佔領的川西地區,遂派艾能奇抵禦馬科,戰於綿州,艾能奇不勝。張獻忠乃親自率軍北上與馬科大戰,將馬科打回漢中。就這樣,明末農民起義軍的兩大主力在川北兵戎相見,相互削弱。而且,戰事陸續發生,直到李自成軍退出陝西,清軍佔據陝西,兩軍才停下干戈。而在大順政權傾覆之後,大西政權也失去了北面的屏障,直接處於清軍攻勢的威脅之下。 [61] 
大西和大順兩個農民政權對川北和漢中地區的爭奪,從維護其各自的利益來講,是可以理解的。但當時全國的形勢是民族矛盾在逐步激化,急需內地的政治勢力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打進關來的滿洲貴族;面對當時南京弘光政權實行的聯清滅順的錯誤政策,關內的另兩支政治勢力即大西和大順政權,更需緊急聯合起來。然而,無論李自成還是張獻忠,不但都沒做到這一點,還互相爭奪地盤,多次發生衝突,這説明,在這一點上,兩個起義領袖都襲現得目光短淺,這當是農民的狹隘性所致。這既是導致李自成起義軍失敗的又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也與後來張獻忠的犧牲和大西政權在四川的失敗有一定的關係。 [61] 

大西民族

大西政權很注意團結四川各地少數民族,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主要的是兩個方面。 [62] 
政治方面,宣佈各土司“降者仍其職”,以爭取少數民族上層分子的支持。 [62] 
經濟方面,明令”邊郡新附,免其三年租賦”,這裏所指的“邊郡”就是指四川邊區的少數民族地區。 [62] 
上述措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當時除黎雅土司馬涼、石柱土司秦良玉頑固不化外,其他土司都願意表示“降附”大西政權,接受了大西政權所授予的官職印信。同時還專門在雅州(今雅安)設立了茶馬御史,管理漢族與藏族地區之間極力重要的茶馬貿易,並處理當地的有關事務。 [62] 
現藏於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八邦寺的大西軍”援剿營總兵官關防”以及現藏於四川省博物館的“離八寺長官司印”。可以瞭解到,大西政權已在四川西北邊境的各少數民族地區建立了地方政權,其管轄範圍已擴及這些地區的藏族,羌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 [62] 

大西社會

大順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張獻忠入蜀,大順二年(清順治二年,1645年)大西政權開科取士,且一年兩舉。為了維護其在成都的統治秩序,張獻忠不僅以士人之家眷為質,且以家為單位,實行連坐制度。張獻忠為維護其統治以士人和兵丁家眷為質的做法。足見家人在社會關係中的核心地位。由傅迪吉個人的經歷可見,以家人為核心擴散開來的包括族人、親戚和鄰人等在內的關係網,幾乎支撐了其生活的全部。 [63] 
《聖教人川記》主要記載耶穌教會在四川一地的傳播情況,其在成都多以家為單位領洗入教。如成都府附近的黃姓兩家及謝姓家。川南的董姓家、閻姓家,唐姓家、呂姓家,此外“尚有江姓、宋姓、孟姓、朱姓、楊姓等家信奉聖教”。重慶地區有羅姓家,宋姓家、張姓家、李姓家,駱姓家,伍姓家、王姓家、馬姓家等。永川有張家、孟家、劉家、王家、唐家。合州的盧家、夏家。渠縣的萬家。梁山的李家和張家。彭水的楊家、孫家、遊家、袁家、蔣家等。由以上可見以家為中心的基層組織形式在明末清初的四川社會是被廣泛接受和使用的。故可作為對五馬先生個案的擴充,在更廣闊的社會空間中觀察以家為中心的這種基層組織形式在當時的普遍性。 [63] 

大西世系

廟號
諡號
名諱
年號
在位時間
在世時間
1643年3月張獻忠在黃州府稱“西王”
-
-
張獻忠
-
1643.3-1643.5
1606-1646.11
1643年3月張獻忠在武昌府稱“大西王”
-
-
張獻忠
-
1643.5-1644.11
1606-1646.11
1644年11月張獻忠在成都府稱“大西皇帝”
太祖(一説始祖) [64] 
高皇帝
張亞子
-
追尊
-
太祖(孫可望追加) [65] 
-
張獻忠
大順
1644.11-1646.11
1606-1646.11
1647年8月孫可望在雲南停用“大西”國號和“大順”年號 [66] 
參考資料
  • 1.    王綱.《張獻忠大西軍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232
  • 2.    郭利民.《中國古代史地圖集》.:星球地圖出版社,2017年:265
  • 3.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七十七》崇禎元年,延安飢,谷府民王嘉胤運作亂,延安人張獻忠從之。獻忠陰謀多智,賊中號八大王。
  • 4.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七十七》三月丁酉,陷蘄水,屠之。甲寅,左良玉引兵自池口西上,屯安慶。丙辰,獻忠自蘄水疾馳至黃州,乘大霧攻城。黎明,城陷。執副使樊維城,欲降之,罵賊不屈。賊刺之,洞胸死。獻忠據府自稱西王。
  • 5.    (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卷七十七》獻忠遂據楚王府,僭稱武昌曰京城。偽設六部、五府,鑄西王之寶。
  • 6.    (清)張廷玉.《明史·卷三百九·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獻忠遂僣號大西國王,改元大順,冬十一月庚寅,即偽位,以蜀王府為宮,名成都曰西京。
  • 7.    (清)張廷玉.《明史·卷三百九·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崇禎三年,陝西賊大起,王嘉胤據府谷,陷河曲。獻忠以米脂十八寨應之,自稱八大王。
  • 8.    王綱.《張獻忠大西軍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43-56
  • 9.    (清)張廷玉.《明史·卷三百九·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八年,十三家會滎陽,議敵官軍。守應欲北渡,獻忠嗤之,守應怒,李自成為解,乃定議。獻忠始與高迎祥並起作賊,自成乃迎祥偏裨,不敢與獻忠並。及是遂相頡頏,與俱東掠,連破河南、江北諸縣,焚皇陵。
  • 10.    (清)張廷玉.《明史·卷三百九·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賊從間道犯安慶,連營百里,巡撫國維告警。
  • 11.    (清)張廷玉.《明史·卷三百九·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賊乃復出太湖,連蘄、黃,敗官軍於酆家店,殺參將程龍、陳於王等四十餘人。
  • 12.    (清)張廷玉.《明史·卷三百九·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十一年春,偵知陳洪範隸文燦麾下為總兵,大喜,因遣間齎重幣獻洪範曰:“獻忠蒙公大恩,得不死,公豈忘之邪?願率所部降以自效。”洪範亦喜,為告文燦,受其降。
  • 13.    (清)張廷玉.《明史·卷三百九·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夏五月,獻忠叛,殺知縣阮之鈿,隳谷城,陷房縣,合汝才兵,殺知縣郝景春。
  • 14.    (清)張廷玉.《明史·卷三百九·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獻忠去房縣,左良玉追擊之,羅岱為前鋒,至羅犭英山,岱中伏死,良玉大敗。
  • 15.    (清)張廷玉.《明史·卷三百九·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十三年閏正月,良玉擊賊枸坪關,獻忠遁,追至瑪瑙山。賊據山拒敵,良玉先登,賀人龍、李國奇夾擊,大敗之,斬首千三百餘級,擒獻忠妻妾。
  • 16.    (清)張廷玉.《明史·卷三百九·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獻忠率千餘騎竄興、歸山中,勢大蹙。
  • 17.    (清)張廷玉.《明史·卷三百九·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諸將往復追逐,獻忠乃悉眾攻楚兵於土地嶺,副將汪之鳳戰死。
  • 18.    (清)張廷玉.《明史·卷三百九·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十四年正月,總兵猛如虎、參將劉士傑追之開縣之黃陵城,賊還戰,官軍大敗,士傑及遊擊郭開等皆死。
  • 19.    (清)張廷玉.《明史·卷三百九·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獻忠果東出,令汝才拒鄖撫袁繼鹹兵,自率輕騎,一日夜馳三百里,殺督師使者於道,取軍符,紿陷襄陽城。
  • 20.    王綱.《張獻忠大西軍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88-174
  • 21.    (清)張廷玉.《明史·卷三百九·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明年合攻,陷舒城、六安,掠民益軍。
  • 22.    (清)張廷玉.《明史·卷三百九·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陷廬州,知府鄭履祥死。
  • 23.    (清)張廷玉.《明史·卷三百九·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陷無為、廬江,習水師於巢湖。
  • 24.    (清)張廷玉.《明史·卷三百九·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獻忠怒,百道並進,乾德等不支,皆走,嶽州陷。
  • 25.    (清)張廷玉.《明史·卷三百九·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騎而逼長沙,巡按劉熙祚奉吉王、惠王走衡州,總兵尹先民降,長沙陷。
  • 26.    (清)張廷玉.《明史·卷三百九·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遂東犯江西,陷吉安、袁州、建昌、撫州、永新、安福、萬載、南豐諸府縣。
  • 27.    (清)張廷玉.《明史·卷三百九·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尋破衡州,吉王、惠王、桂王俱走永州。
  • 28.    (清)張廷玉.《明史·卷三百九·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又陷寶慶、常德,發故督師楊嗣昌祖墓,斬其屍見血。
  • 29.    王綱.《張獻忠大西軍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154-210
  • 30.    (清)張廷玉.《明史·卷三百九·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十七年春陷夔州,至萬縣,水漲,留屯三月。
  • 31.    (清)張廷玉.《明史·卷三百九·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破重慶,瑞王常浩遇害。
  • 32.    (清)張廷玉.《明史·卷三百九·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遂進陷成都,蜀王至澍率妃、夫人以下投於井,巡撫龍文光被殺。
  • 33.    (清)張廷玉.《明史·卷三百九·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保寧、順慶先已降自成,置官吏,獻忠悉逐去。自成發兵攻,不克,遂據有全蜀。惟遵義一郡及黎州土司馬金堅不下。
  • 34.    王綱.《張獻忠大西軍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210-252
  • 35.    王綱.《張獻忠大西軍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253-276
  • 36.    (清)張廷玉.《明史·卷三百九·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當是時,曾英、李佔春、於大海、王祥、楊展、曹勳等議兵並起,故獻忠誅殺益毒。
  • 37.    (清)張廷玉.《明史·卷三百九·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順治三年,獻忠盡焚成都宮殿廬舍,夷其城,率眾出川北,又欲盡殺川兵。
  • 38.    (清)張廷玉.《明史·卷三百九·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偽將劉進忠故統川兵,聞之,率一軍逃。會我大清兵至漢中,進忠來奔,乞為鄉導。至鹽亭界,大霧。
  • 39.    (清)張廷玉.《明史·卷三百九·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獻忠曉行,猝遇我兵於鳳凰坡,中矢墜馬,蒲伏積薪下。於是我兵擒獻忠出,斬之。
  • 40.    王綱.《張獻忠大西軍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277-291
  • 41.    (清)張廷玉.《明史·卷三百九·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獻忠既誅,賊黨可望、能奇、文秀、定國等潰入川南,殺曾英、李乾德等,後皆降於永明王。
  • 42.    (清)沈佳.《存信編》卷一等書:張獻忠的“皇后”究竟是誰,各書記載不一致。有的説是明末大學士陳演的女兒;有的説陳氏在獻忠生前即已處死。
  • 43.    王綱.《張獻忠大西軍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292-329
  • 44.    王綱.《張獻忠大西軍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03月:248
  • 45.    王雅軒、王鴻賓、蘇德祥.《中國古代歷史地圖集》:遼寧教育出版社,1990年12月:153-154
  • 46.    (清)張廷玉.《明史·卷三百九·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養子孫可望、艾能奇、劉文秀、李定國等皆為將軍,賜姓張氏,分徇諸府州縣,悉陷之。
  • 47.    王綱.《張獻忠大西軍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03月:236-237
  • 48.    (清)張廷玉.《明史·卷三百九·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用汪兆麟為左丞相,嚴錫命為右丞相。設六部五軍都督府等官,王國麟、江鼎鎮、龔完敬等為尚書。
  • 49.    王綱.《張獻忠大西軍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03月:237-238
  • 50.    王綱.《張獻忠大西軍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03月:242-243
  • 51.    (清)張廷玉.《明史·卷三百九·列傳第一百九十七·流賊》養子孫可望、艾能奇、劉文秀、李定國等皆為將軍,賜姓張氏,分徇諸府州縣,悉陷之。
  • 52.    王綱.《張獻忠大西軍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03月:238-239
  • 53.    王綱.《張獻忠大西軍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03月:274
  • 54.    王綱.《張獻忠大西軍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03月:246-247
  • 55.    王綱.《張獻忠大西軍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03月:247
  • 56.    南炳文.《南明史》.: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年11月:100
  • 57.    王綱.《張獻忠大西軍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03月:250
  • 58.    王綱.《張獻忠大西軍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03月:278-279
  • 59.    王綱.《張獻忠大西軍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03月:236-237
  • 60.    王綱.《張獻忠大西軍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03月:253-257
  • 61.    南炳文.《南明史》: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年11月:107
  • 62.    王綱.《張獻忠大西軍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03月:249-250
  • 63.    李永琴.《論明末清初四川社會以 “家’’為中心的基層組織形式》——以 《五馬先生紀年》為個案的考察:探索爭鳴,2013年8期 (上 ):49
  • 64.    (清)王士禛.《隴蜀餘聞》獻賊亂蜀,追尊梓潼神為太祖高皇帝,重修七曲山神祠,又建壯繆侯祠於其東,皆極巨麗。獻賊嘗賦詩於此,使其偽官屬嚴錫命等皆和,立成,稍遲輒殺之。其詩刻石,置祠八卦亭。知縣王維坤碎之。
  • 65.    (清)計六奇.《明季南略·卷之十四·粵紀(續)》方於宣極其諂諛,為可望擬“國史”。稱張獻忠為太祖,作“太祖本紀”;比獻忠為湯、武,崇禎為桀、紂。進可望覽之;可望曰:‘亦不必如此之甚’!於宣曰:‘古來史書皆如此;否則,無以紀開創之勳’。
  • 66.    (清)張廷玉.《明史·卷二百七十九·列傳第一百六十七》初,唐王聞畏知抗賊,進授右僉都御史,巡撫雲南,以巡撫吳兆元為總督。及可望等至,以畏知同鄉,甚重之。尋與劉文秀西略,畏知拒戰敗,投水不死,踞而罵。可望下馬慰之曰:“聞公名久。吾為討賊來,公能共事,相與匡扶明室,非有他也。”畏知瞪目視之曰:“紿我爾。”可望曰:“不信,當折矢誓。”畏知曰:“果爾,當從我三事:一不得仍用偽西年號,二不得殺人,三不得焚廬舍,淫婦女。”可望皆許諾。乃與至楚雄,略定大理諸郡,使文秀至永昌迎天波歸。迤西八府免屠戮,畏知力也。
  • 67.    大西軍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2-04-21]
  • 68.    成都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成都精覽》.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6:134
  • 69.    朱誠如,白文煜主編.《清朝前史 第5卷》.大連:遼寧師範大學出版社,2016:23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