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西洋鱘

鎖定
大西洋鱘(學名:Acipenser oxyrinchus )是鱘科、鱘屬魚類。大西洋鱘可達300千克重,60年齡。也常發現有4.3-5.3米長的個體。全身被以5列骨板,吻長佔頭長的70%以下,吻須4根;吻端錐形,兩側邊緣圓形,頭部有噴水孔;口呈水平位,開口朝下,吻須圓形;身體最高點不在第一背骨板處,第一背骨板也不是最大的骨板;有背鰭後骨板和(或)臀後骨板;臀鰭基部兩側有骨板。大西洋鱘背部黑色至褐灰色,腹部白色至灰色。與北方亞種相比,南方亞種的脾臟、頭部和胸鰭都較長(脾臟與叉長之比,在南方亞種和北方亞種分別為16-19%和3-9%),背骨板較寬。
大西洋鱘幼鱘一般棲息於它們的“母親河”,然後隨着時間的推移向海洋遷移。在秋季和冬季,幼鱘一般羣居在一起,隨着水温的降低,它們遷入較深的凹穴或河槽。也有一些幼鱘隨着水温的降低遊入鹹水區,還有一些未成熟的個體進入海岸水域。幼鱘主要棲息於河流淡水水域,以水生動植物為食。成鱘也是雜食性,但親鱘在產卵洄游期間停止攝食,產後成鱘在淡水中主要攝食腹足動物及其他底棲生物。大西洋鱘分佈於北美大西洋東海岸。北方亞種分佈較廣,包括加拿大漢密爾頓港(拉布拉多半島)、聖勞倫斯灣和聖勞倫斯河、聖約翰河、芬迪灣、美國大西洋沿岸直至佛羅里達州東部的聖約翰河。南方亞種只分布在墨西哥灣北部,從密西西比河河口至坦帕灣。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大西洋鱘
拉丁學名
Acipenser oxyrinchus
別    名
美洲鱘
尖吻鱘 [2]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硬骨魚綱
亞    綱
輻鰭亞綱
鱘形目
鱘科
鱘屬
大西洋鱘
亞    種
2 [3] 
命名者及年代
Mitchill,1815
保護級別
(IUCN 2019年 ver 3.1)——易危(VU)
外文名
Atlantic Sturgeon、Gulf Sturgeon、Black sturgeon

大西洋鱘動物學史

大西洋鱘與1758年定名的歐洲大西洋鱘相似。20世紀上半葉,大西洋鱘被當作歐洲大西洋鱘的一個亞種看待。20世紀下半葉,人們從形態學和分子遺傳學的角度重新將大西洋鱘與歐洲大話洋鱘分開,不過仍有人提出質疑。有人在《Nature》雜誌上發表文章説,大西洋鱘與歐洲大西洋鱘的分離很可能發生在1500-2000萬年前古地中海閉合和北大西洋環流開始時,自那以後,兩者因地理距離而失去聯繫。 [2] 

大西洋鱘形態特徵

大西洋鱘
大西洋鱘(8張)
大西洋鱘可達300千克重,60年齡。也常發現有4.3-5.3米長的個體。大西洋鱘吻長而寬,吻長約佔全長的8%。吻須位於口與吻端之間的近中點。背骨板7-16枚,側骨板24-35枚,腹骨板8-14枚,背鰭條數38-46,臀鰭條數23-30,鰓耙數15-27。 [2] 
全身被以5列骨板,吻長佔頭長的70%以下,吻須4根;吻端錐形,兩側邊緣圓形,頭部有噴水孔;口呈水平位,開口朝下,吻須圓形;身體最高點不在第一背骨板處,第一背骨板也不是最大的骨板;有背鰭後骨板和(或)臀後骨板;臀鰭基部兩側有骨板。大西洋鱘背部黑色至褐灰色,腹部白色至灰色。 [2] 
與北方亞種相比,南方亞種的脾臟、頭部和胸鰭都較長(脾臟與叉長之比,在南方亞種和北方亞種分別為16-19%和3-9%),背骨板較寬。 [2] 

大西洋鱘棲息環境

大西洋鱘幼鱘一般棲息於它們的“母親河”,然後隨着時間的推移向海洋遷移。在秋季和冬季,幼鱘一般羣居在一起,隨着水温的降低,它們遷入較深的凹穴或河槽。也有一些幼鱘隨着水温的降低遊入鹹水區,還有一些未成熟的個體進入海岸水域。一些幼鱘離開它們的“母親河”活動於海岸水域,其中部分個體遊入“非母親河”。 [2] 

大西洋鱘生活習性

大西洋鱘洄游

在哈德遜河,有些幼鱘在秋季沿海岸朝北遷移,直到北卡羅來納州,在春季也可能存在這種北移現象;而在北卡羅來納州,也有幼鱘於11月份至次年1月份向南遷移,然後於晚冬和早春向北遷移。大西洋鱘幼鱘可以在短時期內遷移一定距離,例如,一尾在北卡羅來納州標誌的幼鱘(9.5千克)在65天內遷移了645千克,到達長島。一般來説,大西洋鱘幼鱘在河流中棲息約1-6年,然後沿海岸遷移,最後進入海洋的大陸架區域繼續發育成熟。由於南方水温較高,大西洋鱘的南方亞種在河流中度過温暖季節,冬季則離開河流進入墨西哥灣。 [2] 
總體來説,大西洋鱘在不同河流之間的交流是有限的。有人研究了大西洋鱘的兩個亞種及短吻鱘的種羣遺傳結構,發現在大多數河流中這些鱘魚種羣之間的遺傳差異明顯,與其他江海洄游型鱘魚相比,各水域中這些鱘魚種羣之間的基因流動性較低。大西洋鱘北方亞種各種羣之間的基因流動性最強,相當於短吻鱘的i倍;短吻鱘種羣之間的基因流動性比大西洋鱘南方亞種種羣之間的流動性略高。 [2] 
大西洋鱘是江海洄游型魚類,產卵在淡水或鹹水,生長主要在鹹水中完成。在溯河產卵洄游中,大西洋鱘親鱘開始進入河流的時間主要受水温影響,親鱘於2月份開始達到佛羅里達州、佐治亞州和南卡羅來納州,於4月份開始達到特拉華河和切薩皮克灣,於5山月份開始達到緬因灣和聖勞倫斯灣。1979-1982年,在南卡羅來納州,大西洋鱘親鱘最先達到威尼亞灣防波堤附近海域,當時的水温是7-10℃。 [2] 

大西洋鱘食性

大西洋鱘幼鱘主要棲息於河流淡水水域,以水生動植物為食。幼鱘棲息於底層,在吸食泥土和植物性食物的同時,吸食軟泥中的蠕蟲Limnodrilus)、搖蚊和蜉蝣類的幼體、等腳類動物、端腳類動物和小型雙殼類軟體動物。成鱘也是雜食性,但親鱘在產卵洄游期間停止攝食,產後成鱘在淡水中主要攝食腹足動物及其他底棲生物,在鹹水中攝食端腳類動物、等腳類動物、小蝦、多毛綱環節動物、軟體動物和小魚特別是玉筋魚。 [2] 

大西洋鱘生長

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薩旺尼河,1年齡、2年齡、5年齡、10年齡和15年齡大西洋鱘的平均叉長(FL)分別為35釐米、51釐米、83釐米、127釐米和155釐米。大西洋鱘的生長速度與緯度有關,南方大西洋鱘的生長快於北方大西洋鱘的生長,例如,在薩旺尼河和威尼亞灣,7年齡魚的平均叉長分別為110釐米和138釐米,而在聖約翰河和聖勞倫斯河,7年齡魚的平均叉長分別只有97釐米和58釐米;在蘇萬尼河和威尼亞灣,15年齡魚的平均叉長分別為155釐米和182釐米,而在聖勞倫斯河,15年齡魚的平均叉長只有105釐米。 [2] 

大西洋鱘分佈範圍

大西洋鱘水域

大西洋鱘分佈於北美大西洋東海岸。北方亞種分佈較廣,包括加拿大漢密爾頓港(拉布拉多半島)、聖勞倫斯灣和聖勞倫斯河、聖約翰河、芬迪灣、美國大西洋沿岸直至佛羅里達州東部的聖約翰河。南方亞種只分布在墨西哥灣北部,從密西西比河河口至坦帕灣。有人認為,大西洋鱘的兩個亞種被佛羅里達半島及其南部墨西哥灣流所形成的熱障隔離。 [2] 

大西洋鱘國家

現存(居民):加拿大(魁北克、新不倫瑞克、新斯科舍、愛德華島、紐芬蘭島);美國(新罕布什爾州、路易斯安那州、特拉華州、密西西比州、弗吉尼亞州、羅德島州、康涅狄格州、阿拉巴馬州、喬治亞州、緬因州、紐約州、馬薩諸塞州、佛羅里達州、北卡羅來納州、新澤西州、南卡羅來納州、馬里蘭州)。 [5] 
可能已經滅絕:拉脱維亞;立陶宛;波蘭、俄羅斯聯邦、瑞典。 [5] 
絕種:白俄羅斯。 [5] 
可能已滅絕並重新引入:德國。 [5] 
可能已經滅絕和流浪: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挪威。 [5] 
大西洋鱘分佈圖 大西洋鱘分佈圖 [5]

大西洋鱘繁殖方式

大西洋鱘的性成熟年齡與緯度有關,南方的大西洋鱘性成熟早於北方的大西洋鱘。在南卡羅來納州,雄鱘5-13年(平均8.1年)性成熟,雌鱘7-19年(平均10.9年)性成熟;在哈德遜河,雄鱘11-20年性成熟,雌鱘20-30年性成熟;在聖勞倫斯河,雄鱘22-34年性成熟,雌鱘27-28年性成熟。大西洋鱘的繁殖週期不是十分清楚。有人用遙感技術得知聖勞倫斯河中大多數雄性大西洋鱘的繁殖週期為3年以上。大西洋鱘的成熟係數可達25%。在南卡羅來納州,一尾100千克的大西洋鱘可產卵160萬粒卵。大西洋鱘卵灰色、褐色或黑色,卵徑2.5-3.0毫米。 [2] 
在聖勞倫斯河,大西洋鱘於6月初至7月中旬產卵,水温14.5-23.4℃。在特拉華河,大西洋鱘在水温13.3-17.8℃時產卵。在南卡羅來納州,一般在13-19℃時可捕得遊向產卵場的親鱘,但也有親鱘是在21-23℃時捕得的。在佛羅里達州,在水温20.6℃時曾捕得過一尾雄鱘,而在23.9℃時捕得過一尾剛出膜的仔魚(長9.71釐米)。在蘇萬尼河,大西洋鱘於3月份水温17℃以上時開始產卵,持續9-23天,水温如果保持在21-22℃以下,產卵持續的時間還可以延長。 [2] 
大西洋鱘在底層有岩石、鵝卵石及其他硬質物的流水水體或瀑布下的坑潭中產卵。但大西洋鱘在許多河流中的產卵場具體位置不是十分清楚,有人報道在哈德遜河大西洋鱘的主要產卵活動發生在鹹水帶的略上游。在佛羅里達州,有人曾初步確定阿巴拉契科拉河的一些石灰石淺灘可能就是大西洋鱘南方亞種的產卵場,產卵時常見魚的跳躍。在蘇萬尼河,有人報道大西洋鱘的產卵場發現有三處,位於該河上游,分別距河口209千米、215千米和220千米,這三處產卵場的布卵區都小於10000平方米。 [2] 
大西洋鱘在20℃時,94小時出膜;在17.8℃時,168小時出膜。在一項人工孵化實驗中,大西洋鱘在17.5-18℃時,132-140小時出膜。在人工條件下,大西洋鱘出膜時平均全長7.8毫米,出膜後9-10天卵黃囊消失,仔魚開始營底柄生活,出膜204天后可達17.7釐米長。 [2] 

大西洋鱘亞種分化

中文名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大西洋鱘南方亞種(海灣鱘
Acipenser oxyrinchus desotoi
Vladykov,1955
大西洋鱘北方亞種(指名亞種)
Acipenser oxyrinchus oxyrinchus
Mitchill,1815 [2-3] 

大西洋鱘保護現狀

大西洋鱘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9年 ver 3.1)——易危(VU)。 [5]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6年 ver 3.1)——近危(NT)。 [4]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 [4] 

大西洋鱘種羣現狀

歷史上,大西洋鱘漁業較盛,用於魚肉和魚子醬的生產,19世紀末美國的大西洋鱘年捕撈量達3350噸,之後產量持續下跌:1996年美國各州已完全禁止大西洋鱘捕撈,但加拿大還在兩個地區允許大西洋鱘的商業捕撈,一是屬納瓦斯科舍省和新不倫瑞克省的芬迪灣(年捕撈量約10噸),二是屬魁北克省的聖勞倫斯河河口(允許最大年捕撈量60噸)。大西洋鱘的南方亞種在蘇萬尼河中仍有一定的資源量,在其他河流中已很稀少。根據1991-1998年的評估,蘇萬尼河中大西洋鱘種羣大小相對穩定,資源量為7650尾,參加產卵的雌鱘為80尾。 [2] 

大西洋鱘瀕危原因

導致大西洋鱘資源下降的原因有河流建壩、環境污染和過度捕撈。 [2] 

大西洋鱘保護措施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美國對大西洋鱘採取了保護措施,對其進行了人工繁殖放流。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