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西山村

(雲南省紅河州石屏縣異龍鎮大西山村)

鎖定
大西山村位於雲南省紅河石屏縣異龍鎮,屬於半山區。東鄰冒合村委,南鄰小水村委,西鄰彌太柏村委,北鄰衞家營社區。距離鎮5.00公里, 國土面積2.99平方公里,海拔1430.00米,年平均氣温18.00℃,年降水量700.00毫米,適宜種植水稻、茨菇等農作物。有耕地2222.00畝,其中人均耕地0.90畝;有林地2262.00畝。全村轄大西山村、大白倉、小白倉等11個自然村17個村民小組,有農户692户,有鄉村人口2482人,其中農業人口2415人,勞動力1933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605人。2013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858.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742.00元。 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1] 
中文名
大西山村
所屬地區
雲南省紅河州石屏縣
面    積
3.17 km²
人口數量
2412 人

大西山村大西山村簡介

大西山村 大西山村
大西山村隸屬石屏縣異龍鎮,地處異龍鎮西南邊,距鎮政府所在地5公里,到異龍道路一部分為土路,一部分為水泥路。東鄰冒合村委,南鄰小水村委,西鄰彌太柏,北鄰衞家營。轄大西山村、大白倉、小白倉等11個自然村,17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户666户,有鄉村人口2412 人,其中農業人口2393人,勞動力176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719人。
全村國土面積3.17平方公里,海拔1430米,年平均氣温18 ℃,年降水量700毫米,適合種植稻穀、水果、蔬菜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2488畝,人均耕地1畝,林地2262畝。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01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54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2] 

大西山村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222.00畝(其中:田1325.00畝,地897.00畝),人均耕地0.90畝,主要種植水稻、茨菇等作物;擁有林地2262.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262.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94畝,主要種植楊梅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0.00畝。

大西山村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3年底,全村有532户通自來水,有160户飲用井水, 有692户通電,有452户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户692户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移動電話的農户數692户,其中擁有移動電話農户數692户。
該進村道路為屬於柏油、水泥路面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1.5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5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1535.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435.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9畝。
村到2013年底,有58户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566户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1] 

大西山村農村經濟

該村2013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858.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000.00萬元,畜牧業收入270.0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8000頭,肉牛60頭,肉羊0頭); 林業收入16.0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390.00萬元, 工資性收入16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742.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60.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10人 ,在省內務工210人,到省外務工0人。 [1] 

大西山村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養殖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13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700.00萬元, 該村正在發展楊梅、茨菇特色產業,計劃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產業。

大西山村人口衞生

該村現有農户692户,共鄉村人口2482人,其中男性1191人,女性1291人。其中農業人口2415人,勞動力1933人。
到2013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1262;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353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衞生所, 距離村委會衞生所1.50公里,距離鎮衞生院3.5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户0户。

大西山村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袁家山小學,中學生就讀到冒閤中學。該村距離小學校0.00公里,距離中學2.50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158人,中學生112人。

大西山村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3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合同572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442.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182.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22.00萬元,有固定資產94.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粘貼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1] 

大西山村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0個,黨員總數86人,黨員中男黨員69人,女黨員17人。 團員35人。

大西山村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村民經濟收入發展良好,生活水平改善提高。但集體經濟收入薄弱,公益設施無資金維護改造,羣眾公益事情處理態度冷漠,缺乏集體主義感。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繼續調整種植業、養殖業等產業結構。冬茨菇種植規模擴大,大楊梅特色產業繼續發展種植,養殖業繼續發展。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