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蘆村

(廣西欽州市靈山縣佛子鎮下轄村)

鎖定
大蘆村,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靈山縣佛子鎮下轄行政村,是廣西三大古村鎮之一,中國傳統村落,位於靈山縣城東背面,佛子鎮西北面,距離縣城3.8千米,村域面積4.8平方千米。 [1-2] 
大蘆村屬於丘陵地形,因此村落的選址在低崗地上,聚落佈局緊湊,集中分佈。 [3]  大蘆村勞氏古宅歷史悠久,包含鑊耳樓、三達堂、東園別墅、雙慶堂、東明堂、蟠龍堂、陳卓園、杉木園、富春園、勞克中公祠等10個建築羣,總建築面積25萬多平方米,是廣西保護最完好、規模最大的明清建築羣。 [1]  大蘆村內流傳着採茶戲、跳嶺頭、舞獅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4] 
2012年12月17日,大蘆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佈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5] 
中文名
大蘆村
村落屬性
行政村
所屬政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靈山縣佛子鎮
村域面積
4.8平方千米
形成年代
明代
主要產業
種植業
主要景點
鑊耳樓、三達堂、東園別墅
保護級別
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批准單位
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
批准時間
2012年12月17日

大蘆村村落歷史

大蘆村原本是蘆荻叢生和荒蕪之地,十五世紀中期始有人煙。
大蘆古村勞氏的遠祖本是西漢時的南越王趙佗,西漢王朝因開發嶺南有功賜姓為“勞”,封邑山東嶗山,屬漢置泰山郡武陽縣,南朝宋武陽縣地。
宋代,勞威任廣東廉憲官,舉家遷至南海縣,至鹹淳年間,其後代勞餘慶任靈山學博,搬遷落户至檀圩。
明朝嘉靖年間,縣儒學廩生勞經卜居大蘆村,為大蘆勞氏始祖,已繁衍十九代,相繼興建了三達堂、雙慶堂、東園別墅。
經過勞氏先民們的開發,到清朝中期,這裏已由當初的蘆荻叢生髮展成由十五個姓氏居民雜處的大村場,並以始建時所在物產或地形標示命名為蟠龍堂、杉木園、陳卓園、東明堂等羣落。為了使後輩不忘當日的創業艱辛,故而給村子取名大蘆村。 [4] 
大蘆村 大蘆村

大蘆村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大蘆村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靈山縣城東背面,佛子鎮西北面,村域面積4.8平方千米。 [1-2]  [6] 
  • 地質地貌
大蘆村屬於典型的丘陵地貌,總體上呈北高南低之勢,屬六萬大山和十萬大山餘脈,東北部屬高丘陵區,海拔在150—220米,南部屬於低台地及盆地地區,海拔在70—100米。村內地質構造為靈山褶皺斷裂帶,沿褶皺斷裂帶兩側岩漿岩發育。附近區域岩漿活動頻繁並伴有酸性熔岩噴出,主要分佈於佛子鎮地區,呈星星點狀出露。 [3] 
  • 土壤
大蘆村土壤母巖結構主要是花崗岩,以花崗岩和砂岩等發育形成的赤紅壤,土壤深厚、疏鬆、肥沃、濕潤,適宜種植水稻、柑桔、荔枝、龍眼等各種作物。 [3] 
  • 水文
大蘆村有發源於靈東水庫內的欽江從南沿流過,其次是靈東水庫南干支渠流經村核心區域。村內的5個水塘均為天然降雨積水,水源補給困難。 [3] 
大蘆村

大蘆村村落特色

大蘆村選址理念

大蘆古村的先民勞氏家族來自中國東南地區,自山東輾轉廣東而遷入靈山,村宅的選址自然深受漢族風水文化的影響。大蘆古村羣山環抱,綠水圍繞,體現了建築風水理論的基本要素。
(1)枕山:大蘆古村東、南、北面羣山蜿蜒環抱,山勢不陡,形成如游龍盤踞之勢,西面稍稍開闊,不遠處再與北面的山體合圍,使古村形成了便於藏風納氣、相對封閉的小環境,有了“人傑地靈、財帛民興”的根基。村中建有勞克中公祠等祠堂,便是保護古村龍脈的供奉所在。
(2)面水:水是人們日常生活、耕田種地的基本需求,是古村居民賴以生存的保證。中國風水理論把水的作用昇華到“蔭地脈、養真氣、聚財富”的高度,認為村落所傍之水,是聚斂財氣之源泉。大蘆古村南北皆有水體河流彎曲流淌而過,屬靈東水庫發欽江之支流,符合風水觀的要求,是風水寶地。
(3)五行:當年勞氏先人自建造第一個宅院伊始,講究風水,刻意營造與周圍環境和諧協調的優養生息氛圍;在宅居的建設中,既考慮了依山傍水,又考慮了天、地、人環境的和諧,還考慮了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剋相生。如屋前無水池,就人工挖掘開塘蓄水;“三達堂”、“雙慶堂”屋後無山,則種植大木梐木(一種闊葉大榕樹)以作“山”,這樣就營造了一種“背靠青山又面對綠水”的風水寶地。 [3] 

大蘆村空間佈局

大蘆村屬於丘陵地形,因此村落的選址在低崗地上,聚落佈局緊湊,集中分佈。村內有多條主要道路,形成兩個環形相扣。街巷分佈高低錯落,順山就勢,疏密有致。民居環水分佈,祠堂位於村落的南面。 [3] 
大蘆村 大蘆村

大蘆村建築特色

建築特色
建築特色(2張)
大蘆古建築羣具有典型的明清時期嶺南建築風格。主體部分居中,各有五座(即五地),每座三間,地勢由頭座而下依次遞低。頭座正中為一間神廳,其餘各座中間為過廳(俗稱二廳、三廳、四廳、前廳),兩側為廂房。由神廳至前廳為整體建築物的中軸線,兩側的建築物皆成對稱結構。建築材料有土磚、火磚、木材、陶瓦、石塊等,裝飾講究,樑柱、斗拱、檐沿、牆頭、柱礎、屏風、門窗等有許多精美的藝術裝飾。從總體上看,古建築羣氣勢恢宏,功能齊全,保護完好。 [6] 
大蘆古宅多為磚木結構,牆體多為裏生外熟或上生下熟,即牆體外部或下部為磚窯燒過的青磚(即熟磚,當地人稱“火磚”),牆體裏面或上部為泥磚,這樣既是為了使牆體外部可經受雨水的沖洗和牆體下部能堅固地承載房子的體重,也考慮了“火、木、土”的相生相剋,同時也使房子具備了冬暖夏涼、回南天不潮濕的優點。 [3] 

大蘆村經濟社會

大蘆村人口

據2020年3月中國傳統村落博物館官網顯示,大蘆村以漢族為主,户籍人口5300人,常住人口4000人。 [1] 

大蘆村經濟

大蘆村主要產業為種植業。
據2020年3月中國傳統村落博物館官網顯示,村集體年收入5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6800元。 [1] 

大蘆村主要景點

大蘆村綜述

大蘆村勞氏古宅歷史悠久,包含鑊耳樓、三達堂、東園別墅、雙慶堂、東明堂、蟠龍堂、陳卓園、杉木園、富春園、勞克中公祠等10個建築羣,總建築面積25萬多平方米,是廣西保護最完好、規模最大的明清建築羣。 [1]  古建築羣落的房前屋後是樹齡三百至五百年的古樹。 [6] 
大蘆村 大蘆村

大蘆村典型建築

名稱
簡介
圖片
富春園
富春園,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由大蘆古村勞氏第十一代孫勞功崇倡建,佔地面積3200平方米。
陳卓園
陳卓園,大蘆古村勞氏第十三代清朝同知勞貽東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始建,佔地面積5800平方米。
鑊耳樓
鑊耳樓,大蘆古村勞氏家族的祖屋,又名“四美堂”。明朝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始建,崇禎十四年(1641年)於前門樓和主屋第二進營造鑊耳狀封火牆,至清朝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完成這一羣落的整體建設。
東明堂
東明堂,大蘆村勞氏第十代清朝國子監生, 贈儒林郎勞有謀子同治四年(1865年)始建。主體三進雙側二結構,後有鬥底尾,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與嫡兄勞有績的蟠龍堂遙相呼應,原以獨子勞功議自小體弱,取名“壽子堂”。勞功議成長後獲玉品頂戴藍翎,國子監典簿。宅院地處東面,改名東朋堂,以示對嫡兄的恭敬。
三達堂
三達堂是大蘆村勞氏老二房發祥地,原名“灰沙地院”,清朝康熙三十三年至五十八年(1694年—1719年)建造,佔地面積4400平方米。清朝乾隆十一年(1746年),大蘆村勞氏開基二百週年之際,老二房以孫子輩首發三支,對應當時由老長房居住的祖屋稱為“四美堂”,取達德、達才、達智之義,為居所取名為“三達堂”。古宅內熠熠生輝的牌匾反映出勞氏家族昔日的輝煌。
東園別墅
東園別墅,大蘆村勞氏第八代的勞自榮兄弟三建於清朝乾隆十二年(1747年),佔地面積7750平方米。簡樸無華的前門樓、寬廣的大地院。三位一體的老四座,新四座,桂香堂及其附屬建築,獨具匠心。整體佈局猶如迷宮,局部設計典雅別緻,裝飾工藝精湛,文物豐富珍貴,氛圍靜溢祥和,是古宅因地制宜營造法式和書香世家倫理觀念的綜合體現。
蟠龍堂
蟠龍堂,建於清朝同治四年到光緒十八年(1865年—1890年),大蘆村勞氏勞有績父子建。主體三進雙側二結構,後有斗府尾,前廊出“鯉須”,佔地面積3800平方米,宅前營造半月形蟠龍塘。勞有績取得國子監生資格,欽加儘先侯補州吏回,長子勞功成例授巡政廳、次子勞功俊獲九品官銜,四子勞功允取得國子監生資格。取“蟠龍賁信於其藏,蛟魚踴躍於其淵”的意思起堂號。
參考資料 [6] 

大蘆村古樹名木

古樟樹: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勞宏道栽種。由於形似一對正在熱戀的男女,因此稱這兩棵樹為三生情緣樹,又稱鴛鴦樹,是靈山縣重點保護文物。
古梐樹: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勞宏道栽種。共七顆,呈北斗七星之勢,與月亮湖形成“七星伴月”格局,是靈山縣重點保護文物。 [3] 
古樹 古樹

大蘆村歷史文化

大蘆村傳統民俗

  • 春節
春節:正月初一早起焚香燒燭,自祖先上下與四方之神皆祭,然後到平安社謁拜,最早到的叫“得春素食”。初二用牲儀拜祭,開葷。此後酬師、訪友。初五以後,添丁之家掛燈。賓客往來,即使是鄰居,也必須吃些果餅才告辭,謂之“不空出”。初十起户户掛彩燈,當夜户主相聚飲酒,至十五始散。 [7] 
  • 五月初五
五月初五:端午節,又稱“龍船節”。各户以艾蒲插門户,包灰水粽祭祖兼饋送親友,做香袋(囊)給小孩佩帶,謂之“避邪”藥,稱“王五膏藥”。 [7] 
  • 八月十八
八月十八:“廟節”,又叫“還年例”、“嶺頭節”。合股宰牛取飯堂作餡,粘糯作皮,以芭蕉葉、木菠蘿葉或冬葉包裹蒸熟叫“葉糕”,親朋不請自來暢飲,晚上至次日天明合族至社前觀看老師班表演“跳嶺頭”。 [7] 
  • 除夕大年
除夕大年:全家團聚,包大粽、蒸年糕、打燒餅、做米粉,並以柑桔一道供奉祖先,次年正月十五始撤。晚上吃團圓飯,新衣守歲。 [7] 
  • 七月十四
七月十四:中元節。按“目連救母”神話故事,前一句起,有新喪滿百日的多在十三日焚冥衣,紙履致祭,以食死者,舊者即在十四日燒化或除服,謂之“新不與故鬼同行”,普遍宰牲榨米粉過節。但勞氏合族是日皆食素,吃茄瓜粥以示不忘祖德。 [7] 

大蘆村非遺項目

  • 楹聯
楹聯
楹聯(2張)
大蘆村勞氏古宅羣所藴含的民俗文化,楹聯文化在其中佔了較大的份量,僅在鑊耳樓祖屋,三達堂、東園別墅、雙慶堂和勞克中公祠那些明清兩朝以來沿用了數百年,位置固定的楹聯,據調查研究整理出來的就有三百多副,這個數字不包括現代勞氏後人所創作的新聯,若以應用範圍分類,大體上有居室聯、器皿聯,以及包括春聯、婚聯、壽聯、交際聯等各種喜慶聯、抒情寄懷聯、格言哲理聯、技巧妙趣聯五種。勞氏古宅各處的羣落楹聯,其外在形式和思想內容都集中統一在勞氏家族和該場所的特定環境氣氛下,有着明顯的地方文化和宗親觀念特徵。
大蘆村勞氏古宅的楹聯表現形式方面,每邊一句的有四至十八言聯,每邊四句以上的則稍為少見,這些楹聯,對於歷史和文學都是一種珍貴的遺產。大蘆勞氏古宅羣及其民族文化底藴,能較為完整地留存下來,與楹聯的規模有關。還有其古宅楹聯所反映了勞氏家族歷來重視修身、持家、創業、報國的傳統密切有關。 [4] 
  • 匾額
匾額 匾額
大蘆勞氏古宅羣的門口、廳堂和樓房上仍懸掛着匾十七塊,其中鑊耳樓祖屋四塊、三達堂七塊、東園六塊,大致上可分為居室標記匾、科名匾和誥封匾、賀匾四類,均是清朝時期文物。這些金字匾額儘管雕刻表現手法有陰有陽,色彩鮮明或絳紅,或棕紅或氟清,紋飾有繁有簡,尺寸規格大小不一,但從其所處位置也能大概區分出題贈人身份地位的差異。“萬歲爺”們的御賜匾,高懸廳堂以炫耀家世望,兩廣總督、巡撫、布政使、學政等政要的賀匾,佈置門樓和主屋第一進及“官廳”這些顯眼的地方裝潢門楣。至於知縣等地方官和社會賢達那些遺句吉祥、書法雅觀的題贈,掛內屋的門楣上綴飾居室。主人妙用匾額飾美以壯觀瞻,而相輔相承,充分地體現出匾額的藝術價值、文物價值。
大蘆村勞氏第四代祖勞弦於明朝崇禎年間考選拔貢,自國子監畢業後,初授內閣中書舍人,不久升用兵部職方司主政其夫婦,父母和祖父母也獲得朝廷封贈,鑊耳樓因而首開懸《奉天敕命》匾的先河,以後世德相承。明、清兩朝呈清朝廷恩封準贈的78人。清朝授以封典頒佈的命令,五品以上授於稱之《誥封》,六品以下用敕命授予謂之《敕封》,而已所立得的爵號呈請改授給三代祖先叫作貤封,婦人則稱貤贈。大蘆村勞氏古建築羣中現有朝廷封贈匾7塊,其中《奉天誥命》的賜封贈匾有一塊,其餘皆是《奉天敕命》的。
大蘆村古宅的匾額依附於建築物,充分體現了其藝術裝飾美及文物價值。 [7] 
  • 採茶戲
靈山採茶戲形成時間在明末清初,相傳是從江西、湖南傳入。共有72條聲(曲調),表演時1男2女,男的頭扎凹凸髻,手執扇,女的包頭飾,手拿帕巾,有獨唱、對唱、對白、表演唱,載歌載舞。道具有帕巾、扇、綢帶、酒杯、錢鞭(有單錢鞭、雙錢鞭)、花傘等數種。舞蹈動作活潑、歡快,主要動作有扇花、腳花、屈膝丁字步、矮步、密步等十多種。舞蹈風格優柔、多情、細膩。
靈山採茶戲在清光緒十二年至民國十九年(1886年—1930年),為盛行的黃金時期。著名的採茶藝人駱雄灝多次到欽州、上思、防城、合浦、北海、玉林、博白、雲貴邊境、越南等地演出。至今博白的採茶唱本中有“六峯山上好細茶”的唱詞。 [7] 
  • 跳嶺頭
跳嶺頭是靈山縣一種祭祀性的民間歌舞,流行全縣。每年農曆八、九月間,是跳嶺頭活動的時節。一般每個鄉有一個固定演出點,每個演出點有固定的日期,成為“嶺頭”(節日)。表演內容多數是祈禱風調雨順,人畜興旺,五穀豐登,驅邪捉鬼等。表演時,藝人頭戴面具,身穿戲服,手執刀斧。表演程式有開壇、點將、跳三師、跳四帥、走大江、詠古,最後是捉蛤精。樂器有象鼓、高邊鑼、馬鑼。白天演出開壇、點將,晚上演出跳三師、跳四帥、走大江、詠古等,到翌日晨捉蛤精結束。 [7] 
  • 舞獅
舞獅是民間道具,盛行全縣。每逢春節和喜慶日子,就請瑞獅起舞。民間認為獅乃動物之王,雄偉之物,能驅邪趕鬼,帶來吉祥。因而春節期間舞獅尤為熱鬧,獅隊全部出動,或表演、或登門賀年,有的伴以武術表演。表演程式各地大同小異,有大鼓、高邊鑼、鈸、嗩吶等打擊吹奏,按節奏行舞。 [7] 

大蘆村歷史人物

人物
簡介
勞弦(1613—1681)
勞弦(1613年—1681年),字貞觀,號仁山,大蘆村勞氏第四世祖,自幼聰慧,以文章好出名,明朝崇禎九年(1636年)拔貢,考授內閣中書科繕寫文書的中書舍人,升用北京兵部職方司主政,官拜三品,得以敕授儒林郞並請準朝廷封贈三代祖先,將祖屋前門樓的封火牆建成鐵鑊把手狀,鑊耳樓即由此得名。清易明幟,勞弦賦閒家中,益樂行善,地方公益事業恆多出並參與纂修縣誌,勞弦妻妾五人,原配寧氏,敕贈安人;庶配陳氏敕贈安人,生子勞宏道為;庶配帥氏,生子儒保(七歲夭折);庶配梁氏、蘇氏。
勞潘氏(1685—1772)
勞潘氏(1685年—1772年),官屯綠水村(今屬新圩鎮)縣儒學仕庠生潘興諭長女,大蘆村勞氏第六代長房祖先勞協一妻。天生麗質,言德工裏,悠閒貞靜,聰慧過人,15歲嫁入大蘆村勞門,孝敬翁姑承顏愉色,問視殷勤,相夫教子以順為正,敬戒無違,甚得高堂幼弟歡心。丈夫不幸年強早逝,上百發老母,下遺年約四子,她以弱質女子一人力持上下,含辛茹苦,事高堂常慮,甘飴寒襖調理失宜,撫育幼子,晨昏勸勉,不憚訓誨,田園家計,內外和心豆荻,調理有方,處理鄉黨閭族關係唯恐有負於人,得體得宜,致使大蘆村勞氏長房豐盈不衰,書香繼世,一門四秀連袂成材,而縣深愛她的懿德薰陶,個個言行端謹,熱心社會公益事業,深得鄉親敬重,當時稱他們祖屋為四美堂。
勞基
勞基(?—?),字振大,號健夫,大蘆勞氏第七代廉州府儒學歲貢生,曾出任廣東羅定州訓導,敕授修職佐郞。言行端謹,邑中義舉多率先倡任,甚得清朝著名書法家,廉州知府康基田賞識,康基田巡視靈山,認為靈山星峯不顯,人材淹滯,委派出他與舊州生員張所述,一道在梁冠山主峯督建文筆塔,此後山以塔易名。他又極參與修建保護六峯山文物建築。馬鞍山上原有一座遵經閣。在積資備修時也是他還與兄長勞曾、勞超和弟勞斌捐資四百兩百銀重修縣城文廟。元配莫氏、庶配姚氏,生子自裕、自明、自林、自修,第三子自林遷居平山鎮大化村。捐納例授府知事,清朝道光、咸豐年間,其於勞銓宇以辦理團練配合官軍鎮壓天地會大成圍,李文彩(李七)部農民起軍軍功,保獎州同知試用,勞自林又得加二級封典敕授奉直大夫。
勞超(1707—1766)
勞超(1707年—1766年),字阜文,號肅夫。由廉州府武生捐納武監。品行端方,鄉閭欽重。清朝嘉慶十四年(1809年),由長子勞自榮申請,朝廷以《雅尚素風長迎善氣》弓治克勤於庭訓,箕裘不裕夫家聲覃恩封修職佐郞,妻子容化以“淑範宜家,今儀倡後,早相規而教子,俾移孝以作忠”,覃恩敕贈八品儒人。
勞自榮(1734—1823)
勞自榮(1734年—1823年),字仁可,號東園,敕授職佐郞。少年英敏,詩文見稱鄉里,以冠軍入縣儒學。青年性情介,崇尚實行,追求脱俗,虛齡二十歲即創建猶如迷宮的東別墅,並以之取名,但連續十應鄉試未籌。他器重洪,義命自安,在家訓誨子弟,並自撰一聯自勵:“東壁列圖書,任從教子教孫,善教家齊終有慶,園庭攻翰墨,當勉成仁成義,名成身立自留芳”。勞自榮與當時比他年輕十九歲的欽州才子馮敏昌由互相間心儀成忘年之交。清朝乾隆四十八年(1783),勞自榮取得廉州府儒學貢生資格,後以59歲高齡簡授廣東廣寧縣訓導,勞自榮司教職十七年,老而益篤,率教唯謹,一切饋遺,和新進印金都推卻不受,但他非常珍視前賢的字畫,親自肇慶府學官外牆上,拓下摹刻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題留的“忠孝廉節”四個大字,送回東園作鎮宅之寶,因此濟濟多士,不令而從。
勞陳氏(1738—1837)
勞陳氏(1738年—1837年),勞自榮妻,敕授八品儒人。以享受虛齡百歲申報,經兩個總督部院和廣東巡撫都察院,布政使司批准,匯同會奏朝廷,轉禮部註冊,以“百歲流芳,齒德兼優”奉旨旌表。恩賜上等錦緞一匹,酒肉銀十兩,工料銀三十兩,在大蘆村靈(山)橫(州)路的風川坳建造“貞壽之門”牌坊一座。
勞自慧(1755—1832)
勞自慧(1755年—1832年),字智可,號觀海,勞斌次子。在大蘆勞氏八代的“自”字輩中排行十三,因此後來以“大蘆十三太”聞名。名如其人,是個新疆阿凡提式的智慧人物,至今“大蘆十三太”的故事在靈山縣內依然是家喻户曉,連小孩也是耳熟能詳的。勞自慧天資聰穎,能文又練得一身好武藝,他的《詠靈山詩》:“靈山飄渺路艱難,涉盡江河到此間。東接龍橋流泉水,西靈城外卻青山。六峯山下幽間靜,三海通天卻石巖。花石美名非無寶,合浦明珠去復返。”不只在文士間傳誦,村嫗牧童也能吟詠。
勞有烈(1802—1877)
勞有烈(1802年—1877年),字用休,大蘆勞氏第十代,勞統宇庶配梁氏所生,清朝咸豐七年(1857)歲貢,廉州府儒學稟生,欽加儘先選用訓導。少年穎悟,有文名,善書精醫,性情和藹,生年絕跡公門,惟以獎掖後學為已任。以至當時登其門求學的學生大多成材。著作有《直養齋之草》、《三傳合選》和《古文選》等家藏。
勞功崇(1824—?)
勞功崇(1824年—?),字志軒,大蘆勞氏十一代,少年失怙。以捐納例授府經歷,加捐選用布政司經歷,請封賴授儒林郎。事奉寡母至孝。按時定省,並未曹稍有遲懈,母親有病痛時,即侍伺在側,親自調藥餵食,從不假手他人。他言行端謹,性情慷慨豪爽,對地方上的公益事業,請如修環秀橋,建儒學考棚,以及捐資院試、賓興、名竭力贊助。
勞有為(1852—?)
勞有為(1852年—?),號修園,大蘆勞氏,第十代,好讀書、善吟詠。20歲時參加縣儒學童子試不籌,自此厭慶科舉,淡泊寡營,後捐納,以國子監生資格例授翰林院待詔封典。壯年後築別墅於黃芧園山崗,栽花種樹,瀟灑自如,性情尤其講究清潔,庭階牆宇絕不允許沾積纖塵,當時人稱其大有隱士之風,著作有《蟲吟集》家藏。
參考資料 [4] 

大蘆村族譜家訓

大蘆村的族譜現保存有的主要是勞氏家族的族譜,由勞家人自行撰寫,並未出版。流傳有多個版本,主要有《大蘆勞氏族譜》、《勞氏族譜》大蘆分冊(一)、《勞家世譜》。主要記載了勞氏家族的歷史沿革、世系繁衍、婚姻狀態以及喪葬等內容。 [4] 

大蘆村物產美食

大蘆村特色物產

荔枝:主要品種為“三月紅”。植株生長強壯,樹冠開張,枝條較疏,粗壯易折,枝葉色澤濃綠;葉片長橢圓形或披針形,質地厚,果實心形或歪心形,單果重26—42克;果皮鮮紅色,較厚而脆;果肉白蠟色,肉質稍粗韌,多汁,帶微酸。果實5月中、下旬成熟。 [8] 
椪柑
椪柑:樹勢中等,樹性直立,骨幹枝分枝角度小;果實扁圓形,較大,單果重125—150克,大的可達250克以上,果面橙黃色或橙色,果皮稍厚,易剝;果肉脆嫩、多汁,甜濃爽口。果實11月中、下旬至12月成熟,較耐貯藏。椪柑適應性廣,豐產穩產,優系(優株)多。 [8] 
龍眼
龍眼:喜光樹種,幼苗不耐過度廕庇,壯齡樹更需充分陽光。天然更新良好,屬深根性樹種,能在乾旱、貧瘠土壤上紮根生長。萌芽力強,被採伐或被火燒的樹樁,能迅速萌芽更新。其樹高一二丈,葉長而略小,開白花,成實於初秋。3—4月開花,7—8月果熟。其實累累而墜,外形圓滾,如彈丸卻略小於荔枝,皮青褐色。去皮則剔透晶瑩偏漿白,隱約可見肉裏紅黑色果核,極似眼珠,故以“龍眼”名之。 [8] 
煙草
煙草:一年生或有限多年生草本,全體被腺毛;根粗壯。莖高0.7—2米,基部稍木質化。葉矩圓狀披針形、披針形、矩圓形或卵形,頂端漸尖,基部漸狹至莖成耳狀而半抱莖,長10—30(—70)釐米,寬8—15(—30)釐米,柄不明顯或成翅狀柄。花序頂生,圓錐狀,多花;花梗長5—20毫米。花萼筒狀或筒狀鐘形,長20—25毫米,裂片三角狀披針形,長短不等;花冠漏斗狀,淡紅色,筒部色更淡,稍弓曲,長3.5—5釐米,檐部寬1—1.5釐米,裂片急尖;雄蕊中1枚顯著較其餘4枚短,不伸出花冠喉部,花絲基部有毛。蒴果卵狀或矩圓狀,長約等於宿存萼。種子圓形或寬矩圓形,徑約0.5毫米,褐色。夏秋季開花結果。 [8] 

大蘆村美味美食

靈山大粽 靈山大粽
靈山大粽
靈山大粽: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大蘆村人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大粽子。餡料主要綠豆和鮮肉。將餡料放置在糯米中間,再以粽葉包裹而煮,便可令之清香和不易變餿。 [8] 
茄瓜粥
茄瓜粥:以大米、茄子、糖或鹽為原料,將大米洗淨,放水熬成粥。再將茄子洗淨切成條狀,放入鍋中蒸熟。然後將煮好的粥、蒸好的茄子,混合起來繼續煮,根據個人口味選擇放糖還是放鹽。出鍋前滴入幾滴植物油,味道更香。 [8] 
簸箕粉
簸箕粉——簸箕粉的製作方法是:把適量米漿倒入簸箕內,攤滿後放入燒滾的鍋內,蓋上鍋蒸煮片刻即可取出簸箕,然後用竹片沿簸箕周圍刮一圈,趁熱用手輕輕把粉剝下,並捲成條。用剪刀剪成小段,拌以濃香的湯汁即可食用,另可加瘦肉和豬腳等。是當地人早餐的主要品種。 [8] 
梅菜乾
梅菜乾:梅菜乾是用新鮮的梅菜經晾曬、醃製、曬制、精選、漂鹽等多道工序製成。醃製好的梅菜外觀黃中帶青,有少量鹽分淅出,手感柔軟,有濃郁的梅菜沉香味道,清脆爽口。不僅可獨成一味菜,又可以把作配料製成梅菜蒸豬肉、梅菜蒸牛肉、梅菜蒸鮮魚等菜餚。 [8] 

大蘆村榮譽稱號

1999年6月,大蘆村被廣西楹聯學會和廣西民間藝術協會授予“廣西楹聯第一村”稱號。 [9-10] 
2012年12月17日,大蘆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公佈為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 [5] 
2019年12月31日,大蘆村入選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 [11] 
2020年11月20日,獲全國文明村鎮稱號。 [12] 
2021年9月,被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農業農村部、中央宣傳部、民政部、司法部、國家鄉村振興局表彰為“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示範鄉村”。 [13]  [15] 
2021年11月12日,入選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公佈的2010-2017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監測合格名單。 [14]  [16] 

大蘆村旅遊信息

大蘆村入村路線

大蘆村的外部交通有國道G209、省道S308分別從西部、南部邊沿通過。景區通過鄉道靈石公路與G209、S308連城路網。村內有三條進村道路與靈石公路貫通,為水泥路面,寬度約6米,其中中部道路為旅遊入口,建有景區大門。 [2] 
大蘆村 大蘆村

大蘆村村內導覽

大蘆村主要遊賞路線是從大蘆古村導覽圖標牌處出發,經過廣西電影製片廠靈山影視拍攝基地標誌牌——古荔枝樹——古樟樹——鑊耳樓——後花園——古梐樹——三達堂——東園別墅。遊覽時間大約1個多小時。 [2] 
大蘆村 大蘆村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