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蒜紫斑病

鎖定
大蒜紫斑病是由葱鏈格孢引起的、發生在大蒜的病害,主要為害葉片。初在葉片出現白色稍凹陷的小斑點,中央呈淺紫色,擴大後呈橢圓形或紡錘形。陰雨天,病斑上出現黑色黴狀物,常形成同心輪紋,嚴重時,病斑逐漸擴大,致全葉枯黃,病葉易從病斑處折斷。 [2] 
大蒜紫斑病是大蒜上常見的病害之一,在中國各菜區均有不同程度發生,主要危害露地栽培的大蒜。大蒜生長期間降水次數多、雨量大的年份發病重。發病嚴重時常造成葉片枯死、植株早衰,產量降低。
大蒜紫斑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施足基肥,加強田間管理,增強寄主抗病力;選用無病種子,實行輪作;發病初期噴灑藥劑防治;適時收穫,低温貯藏,防止病害在貯藏期繼續蔓延等。 [4] 
中文名
大蒜紫斑病
外文名
Garlic alternaria leaf spot
病    原
葱鏈格孢
為害作物
大蒜
為害部位
葉、薹、鱗莖

大蒜紫斑病病原特徵

葱鏈格孢 葱鏈格孢
大蒜紫斑病病原為葱鏈格孢(學名:Alternaria porri (Ell.) Cifferri.),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梗單生或簇生,直立或彎曲,分枝或不分枝,分隔,淡褐色至褐色,大小(54.5~84)微米×(5.5~11)微米。分生孢子單生,偶有2~3個孢子鏈生,呈倒棒狀,黃褐色,橫隔膜7~12個,縱隔膜0~6個,分隔處稍縊縮,光滑,大小(70~117)微米×(16.5~35.5)微米。喙細長,偶有分枝,有隔膜,大小(23~89)微米×(3~6.5)微米。 [1] 

大蒜紫斑病為害症狀

大蒜紫斑病主要在大蒜生長後期發病,生長期為害葉和薹,貯藏期為害鱗莖。中國南方苗高10~15釐米開始發病,生育後期為害最甚;北方主要在生長後期發病。田間發病多始於葉尖或花梗中部,幾天後蔓延到下部,初呈稍凹陷白色小斑點,中央微紫色,擴大後呈黃褐色紡錘形或橢圓形病斑,濕度大時,病部產出黑色黴狀物,病斑多具同心輪紋,易從病部折斷,貯藏期染病的鱗莖頸部變為深黃色到紅褐色軟腐狀。 [3] 
大蒜紫斑病

大蒜紫斑病侵染循環

冬季温暖地區病菌在葱蒜作物上輾轉傳播為害;寒冷地區則以菌絲體附着在寄主或病殘體上越冬,翌年產出分生孢子,借氣流或雨水傳播,病菌從氣孔和傷口,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 [4] 

大蒜紫斑病流行規律

大蒜紫斑病發病適温為25~27℃,低於12℃不發病。分生孢子在高濕條件下形成。孢子萌發和侵入需具露珠或雨水。一般温暖、多雨或多濕的夏季發病重。此外,採用平畦點播,澆水後易積水,田間濕度大,利於該病的發生。連作、鄰作田未破壞病原物的活動場所,利於病原菌滋生,造成病害的嚴重發生種植密度過大,單株所佔空間小,不利於植株的通風、透光,造成植株衰弱,易發病。 [2]  [4] 

大蒜紫斑病防治方法

  • 施足基肥,加強田間管理,增強寄主抗病力。 [4] 
  • 實行2年以上輪作 [4] 
  • 選用無病種子,必要時種子用40%甲醛300倍液浸3小時,浸後及時洗淨。鱗莖可用40~45℃温水浸1.5小時消毒。 [4] 
  • 發病初期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40%大富丹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3~4次,均有較好的效果。此外,噴灑2%多抗黴素可濕性粉劑30毫克/千克也有效。 [4] 
  • 適時收穫,低温貯藏,防止病害在貯藏期繼續蔓延。收後適當晾曬至鱗莖外部乾燥後入窖,窖温控制在0℃,相對濕度65%以下。 [4] 
參考資料
  • 1.    沈瑞清,郭成瑾,張麗榮等.寧夏農作物病害[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8.12:156
  • 2.    郭書普.新版蔬菜病蟲害防治彩色圖鑑[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10.04:526
  • 3.    張玉聚,寧鳳仙,李鳳敏.菜園農藥復配技術[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02:124-125
  • 4.    呂佩珂等.中國蔬菜病蟲原色圖譜[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8.01: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