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葉雞菊花

鎖定
大葉雞菊花,中藥名。為菊科植物大葉斑鳩菊Vernonia volkameriifolia (Wall.)DC.的根皮或莖、葉。分佈於廣西、貴州、雲南、西藏。具有祛風,利濕,通淋,活絡之功效。常用於風熱感冒,風濕關節炎,小便膿血,尿路結石,跌打損傷。
中文學名
大葉雞菊花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雙子葉植物綱
桔梗目
菊科
斑鳩菊屬
大葉斑鳩菊
分佈區域
廣西、貴州、雲南、西藏
採收時間
全年均可

大葉雞菊花入藥部位

根皮或莖、葉。

大葉雞菊花性味

味苦,性涼。

大葉雞菊花歸經

歸腎、膀胱經。

大葉雞菊花功效

祛風,利濕,通淋,活絡。

大葉雞菊花主治

用於風熱感冒,風濕關節炎,小便膿血,尿路結石,跌打損傷。

大葉雞菊花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根皮,10-15g。外用:適量,莖葉搗敷。

大葉雞菊花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採收,剝取根皮,洗淨,曬乾。莖、葉隨時可採,鮮用。

大葉雞菊花形態特徵

灌木或小喬木,高5-8m。枝粗壯,圓柱形,被淡黃褐色絨毛。葉互生;葉柄短寬,長10-18mm,基部常擴大而成鞘狀,密被絨毛;葉大,倒卵形、倒卵狀長圓形或披針形,長15-40cm,寬4-15cm,先端急尖或鈍尖,基部漸窄成寬楔形,邊緣深波狀或具疏粗齒,稀近全緣,側脈12-17對,細脈網狀,葉脈在下面突起,上面無毛或僅中脈被疏柔毛,下面沿脈被柔毛,具腺點。頭狀花序多數,在枝端排成長達20cm以上無葉的大復圓錐花序,下部分枝的圓錐花序長8-10cm,花序軸被黃絨色密絨毛,無梗或有短梗;總苞鍾狀,直徑5-8mm;總苞片約5層,覆瓦狀,淡褐色或上端紫色,卵狀披針形,外層短鈍,內層稍尖,外面有密柔毛和睫毛;花托平,具窩孔;花淡紅色或淡紅紫色,花冠管狀,長7-8mm,管部短,檐部狹鐘形,無毛。瘦果圓柱形,長約4mm,具8-10縱肋,肋間具腺或多少被微毛;冠毛白色,外層短,內層糙毛狀,長8-9mm。花期10月至翌年4月。

大葉雞菊花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800-1600m的山谷灌叢或雜木林中。分佈於廣西、貴州、雲南、西藏。

大葉雞菊花相關論述

1、《西雙版納傣藥志》:“治風濕關節炎,關節疼痛,小便膿血,尿石,尿痛。”
2、《雲南中藥志》:“祛風解表,舒筋活絡。用於跌打損傷。”
[1-3] 
參考資料
  •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年
  • 2.    中科院“中國植物誌”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誌》:科學出版社,2013年
  • 3.    冉先德.《中華藥海》:哈爾濱出版社,19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