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苞赤瓟

鎖定
大苞赤瓟(Thladiantha cordifolia (Blume) Cogn.)為葫蘆科赤瓟屬的植物。分佈於越南、印度、老撾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廣西、廣東、西藏等地,生長於海拔800米至2600米的地區,一般生於林中或溪旁,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中文名
大苞赤瓟
拉丁學名
Thladiantha cordifolia (Blume) Cogn. [2]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葫蘆目
葫蘆科
赤瓟屬
大苞赤瓟
分佈區域
產於西藏、雲南、廣西、廣東。越南、印度、老撾也有。

大苞赤瓟形態特徵

大苞赤瓟線稿圖
大苞赤瓟線稿圖(7張)
草質藤本,全體被長柔毛;莖多分枝,稍粗壯,具深稜溝。葉柄細,長4-10 (-12) 釐米;葉片膜質或紙質,卵狀心形,長8-15釐米,寬6-11釐米,頂端漸尖或短漸尖,邊緣有不規則的胼胝質小齒,基部心形,彎缺常張開,有時閉合,長1-3釐米,寬0.5-2釐米,最基部的一對葉脈沿葉基彎缺邊緣向外展開,葉面粗糙,密被長柔毛和基部膨大的短剛毛,後剛毛從基部斷裂,在葉面上殘留疣狀突起,兩面脈上的毛尤為密,葉背淺綠色或黃綠色,和葉面一樣,密被淡黃色的長柔毛;卷鬚細,單一,初時有長柔毛,後變稀疏。雌雄異株。雄花:3至數朵生於總梗上端,呈密集的短總狀花序,總梗稍粗壯,長4-15釐米,被微柔毛和稀疏的長柔毛,每朵花的基部有一苞片;苞片覆瓦狀排列,摺扇形,鋭裂,長1.5-2釐米,兩面有疏生長柔毛;花梗纖細,極短,長約0.5釐米;花萼筒鐘形,長5-6毫米,5裂,裂片線形,長10毫米,寬約1毫米,先端尾狀漸尖,1脈,疏被柔毛;花冠黃色,裂片卵形或橢圓形,長約1.7釐米,寬約0.7釐米,先端短漸尖或急尖;雄蕊5枚,花絲稍粗壯,長4毫米,花葯橢圓形,長4毫米;退化子房半球形。雌花:單生;花萼及花冠似雄花;子房長圓形,基部稍鈍,被疏長柔毛,花柱3裂,柱頭膨大,腎形,2淺裂。果梗強壯,有稜溝和疏柔毛,長3-5釐米,果實長圓形,長3-5釐米,寬2-3釐米,兩端鈍、圓、果皮粗糙,有疏長柔毛,並有10條縱紋。種子寬卵形,長4-5毫米,寬3-3.5毫米,厚2毫米,兩面稍稍隆起,有網紋。花果期5-11月。 [1]  [3] 

大苞赤瓟生長環境

常生長於海拔800-2600米的林中或溪旁。

大苞赤瓟分佈範圍

廣東、廣西、雲南和西藏。印度、越南、老撾、緬甸、泰國和印度尼西亞。 [4] 

大苞赤瓟分類學爭議

本種我國過去多采用T.calcarataC.B.Clarke這一學名,以示我國的種不同於模式種T.cordifolia(Bl.)Cogn.(產爪哇)。最近,不少學者都主張將這兩個種合併,採取最早的名稱T.cordifolia(Bl.)Cogn.,但根據原描述,採自爪哇的標本,植物體毛被較疏,尤其是花萼裂片較寬,達3-4毫米,而採自中南半島和印度半島的標本均記載為花萼裂片線形,寬約1毫米,仍應屬T.calcarataC.B.Clarke的類型。由於我們尚未見到T.cordifolia(Bl.)Cogn.的模式標本,因此對該種的處理採取了大家都通用的處理。但是這兩個種是否應當合併,尚需今後進一步研究。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