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花黃牡丹

鎖定
大花黃牡丹(Paeonia ludlowii (Stern & G. Taylor) D. Y. Hong),為芍藥科芍藥屬的植物, [6]  落葉灌木。莖基部多分枝而成叢;高達3.5米,根向下逐漸變細;葉兩面無毛,上面綠色,下面淡灰色,葉柄長9-15釐米,小葉近無柄;花序腋生;花徑10-12釐米;花梗稍彎曲;花瓣純黃色,倒卵形;花盤高僅1毫米,黃色,有齒;柱頭黃色;朞莢果圓柱狀;種子大,圓球形,深褐色;花期5月至6月上旬,果期8-9月。 [6] 
大花黃牡丹是西藏特有植物。僅產於中國米林、林芝兩地,且僅分佈在中國西藏林芝地區八一至米林70千米的狹長地帶,生長於海拔2900-3200米的中國雅魯藏布江河谷及山坡林緣。目前野外存活僅6000株左右,且僅分佈在中國西藏林芝地區八一至米林70千米的狹長地帶。 [7]  大花黃牡丹喜光、喜温暖,不耐瘩薄,畏炎熱。繁殖方式為種子繁殖。 [8] 
野生大花黃牡丹是極為珍稀的牡丹觀賞和育種材料,數量逐年下降,屬於中國西藏頻臨滅絕的保護植物。 [7] 
中文名
大花黃牡丹
拉丁學名
Paeonia ludlowii (Stern & G. Taylor) D. Y. Hong [5]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虎耳草目
芍藥科
芍藥屬
命名者及年代
D.Y.Hong,1997

大花黃牡丹形態特徵

芍藥科芍藥屬的植物, [6]  落葉灌木。基部多分枝而成叢;高達3.5米,根向下逐漸變細,不呈紡錘狀加粗;葉二回三出複葉,兩面無毛,上面綠色,下面淡灰色,葉柄長9-15釐米,小葉9枚,葉片長12-30釐米,寬14-30釐米,每邊的側生3個小葉的主小葉柄長2-3釐米,頂生3小葉的主小葉柄長5-9釐米:小葉近無柄,長6-12釐米,寬5-13釐米,通常3裂至近基部,全裂片長4-9釐米,寬1.5-4釐米,漸尖,大多3裂至中部,裂片長2-5釐米,寬0.5-1.5釐米,漸尖,全緣或有1-2齒。 [2] 
大花黃牡丹
大花黃牡丹(6張)
花序腋生,有3-4花;花徑10-12釐米;花梗稍彎曲,長5-9釐米;苞片4-5;萼片3-4;花瓣純黃色,倒卵形;花絲黃色;花盤高僅1毫米,黃色,有齒;心皮大多單生,極少2枚,無毛;柱頭黃色;朞莢果圓柱狀,長4.7-7釐米,寬2-3.3釐米;種子大,圓球形,深褐色,徑1.3釐米;花期5-6月上旬,果期8-9月。 [2]  [6] 

大花黃牡丹產地生境

大花黃牡丹是西藏特有植物。僅產於中國米林、林芝兩地,且僅分佈在中國西藏東南部林芝地區八一至米林70千米的狹長地帶,生長於海拔2900-3200米的中國雅魯藏布江河谷及山坡林緣。目前野外存活僅6000株左右,且僅分佈在中國西藏林芝地區八一至米林70千米的狹長地帶。 [7]  [2] 
大花黃牡丹 大花黃牡丹

大花黃牡丹生長習性

大花黃牡丹喜光、喜温暖,不耐瘩薄,畏炎熱。 [8] 
單花開花進程:大花黃牡丹單花開放持續天數一般為7-12天(從露瓣期到落花期)。在花蕾時期,綠色的花萼片緊緊包裹着花蕾,1個枝條上大多有3-4個花蕾,經12-18天進入始花期,花蕾開始鬆散,苞片裂開露出黃色花冠,隨後花冠逐漸伸出並展開,同一枝條靠近頂端的花常先開,下方的花後開。花開放時,花絲、花葯呈黃色,多數散生在花柱周圍,開放期間花柱緩慢伸長至略高於花葯,花葯由內向外開裂散出花粉;待花冠完全展開3-5天后進入落花期,最外側的花冠開始脱落,隨後花葯、花絲開始乾枯脱落,僅剩下外面宿存的花萼、逐漸膨大形成果實的子房。 [3] 
種羣開花進程:該大花黃牡丹種羣的花期為5月初至5月底。隨着開花進程的推移,整個種羣的開花比例先上升至1個峯值,隨後緩慢下降。5月初進入始花期,並於5月中旬達到盛花狀態,當日開花數量最大,平均每株開花15朵。5月末進入終花期,95%的植株開始結束,花期接近尾聲。 [3] 

大花黃牡丹繁殖方法

繁殖方式為種子繁殖。 [8] 

大花黃牡丹主要價值

大花黃牡丹的花具有觀賞價值,根被作為常用藏藥入藥,既是寶貴的花卉種質資源,又是名貴的藏藥材資源。 [3] 

大花黃牡丹保護現狀

大花黃牡丹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名錄》;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瀕危(NE)。 [1] 

大花黃牡丹瀕危原因

瀕危植物的致危因素一般包括有礙於其發展和繁衍的內因和其所處的外部環境的影響。牡丹的自然繁殖分為兼性營養繁殖和有性繁殖,大花黃牡丹的繁殖屬於有性繁殖,種子是其唯一的繁殖途徑。大花黃牡丹發芽率極低,耗時長,2-3年才能發芽,僅有約20%的成年結實植株數,飽滿種子發芽率僅約為50%,生根成活率約為10%。同時,由於種子個大皮厚,喜生長於沙石地及濕潤、温暖、半遮蔭的環境下,致使大花黃牡丹的生長繁殖充分受到水熱的制約。低結籽率、種子萌發率和幼苗轉化率及巨大的天然更新障礙致使大花黃牡丹目前處於極度瀕危狀態。影響大花黃牡丹種羣數量減少的自然因素主要為大花黃牡丹在花期易受生長區域晚霜的影響,遭受霜害進而影響結實率;牲畜在其分佈區域的活動較為頻繁,生境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壞;在傳粉過程中,蟲媒常有啃食心皮、胚珠的現象發生。除此之外,人為活動也對大花黃牡丹造成了諸多不良影響,如分佈區基礎設施建設和旅遊開發,致使其生境片斷化,縮小了大花黃牡丹的生長空間;由於巨大的藥用價值,人為的不良採挖活動加速了瀕危進程;近5年來,天然種羣50%的種子每年被採摘至各地進行引種育種工作,導致大花黃牡丹種源更新的匱乏。 [4] 

大花黃牡丹保護措施

野生大花黃牡丹是極為珍稀的牡丹觀賞和育種材料,數量逐年下降,屬於中國西藏頻臨滅絕的保護植物。 [7] 
大花黃牡丹僅分佈於我國西藏東南部地區,在自然條件下天然更新緩慢,種羣數量少,野生種羣面臨着瀕危的風險,導致其瀕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迫切需要有效的保護措施和繁殖手段對大花黃牡丹進行資源保護。 [4] 
就地保護與遷地保護相結合 植物的原始分佈區域最適宜植物的生長繁殖,在大花黃牡丹分佈地設立自然保護區作為就地保護場所,封育保護野生資源,嚴禁人為採挖和減少牲畜活動,保護與恢復原生生境,為大花黃牡丹的生長繁殖與天然更新提供良好的環境條件。種子庫、活體栽培、離體保存和DNA庫等均為遷地保護的主要措施。其次需重視種質資源的收集,通過種質資源庫將野生大花黃牡丹資源進行長期保存,以抵禦未來不可預測的風險。研究表明,大花黃牡丹的引種試驗在我國多地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引種至豫西山區的大花黃牡丹各生物學特徵與原產地大致相同且穩定,同時出現了實生苗5年開花這一原生地沒有的性狀。因此可在瞭解其生物學特性和遵循其繁殖規律的基礎上,尋找適宜的遷地區域與遷地環境,利用種子引種馴化,建立種質保護園圃,開展大花黃牡丹資源的遷地保護工作。 [4] 
開展資源調查與生境地羣落特徵研究 由於分佈地的特殊性,需要對大花黃牡丹的地理分佈和生境狀況進行全面、系統的資源調查,只有瞭解真實的資源分佈數量及分佈特徵,結合分佈地的氣候、地理、地質、土壤等信息,才能更好地制定詳細的保護策略。物種存活的載體是羣落及其環境,瀕危物種生境地羣落結構及其環境對物種的存活和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研究大花黃牡丹與生境地羣落特徵的關係,深入生境地進行羣落調查,總結分析出適合大花黃牡丹生存的環境類型,可為大花黃牡丹的保護提供相關依據。 [4] 
開展種苗繁育技術研究與規模化人工培育 自然條件下,大花黃牡丹僅靠種子繁殖,且大花黃牡丹種子繁殖時,在播種當年存在上胚軸休眠現象,只生根不發芽,傳統播種育苗週期長達2年,存在發芽率低、成苗時間長的現象。在後續研究中,需進一步開展大花黃牡丹種苗繁育技術研究,同時大力推廣大花黃牡丹育苗、栽培技術,通過人工繁殖育苗,縮短自然繁殖週期,提高成苗率,實現規模化高效快捷育苗,緩解自然更新的壓力。 [4] 
參考資料
  • 1.    大花黃牡丹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1-06-24]
  • 2.    大花黃牡丹  .植物智——植物物種信息系統[引用日期2022-09-23]
  • 3.    王芳,王國嚴,路洪運,何夢靜.大花黃牡丹開花物候與生殖特性[J].江蘇農業科學.2015年,43(9) :211-213
  • 4.    徐慧,佟珂珂,孫凱歌等.瀕危植物大花黃牡丹的研究進展[J].黑龍江農業科學.2022(1):94-99
  • 5.    大花黃牡丹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3-04]
  • 6.    大花黃牡丹  .植物智[引用日期2023-04-15]
  • 7.    孫灝,阿珠,認識中國植物 青藏高原分冊,廣東科技出版社,2018.06,第154頁
  • 8.    賴爾聰,孫衞邦編著,木本觀花植物,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4.03,第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