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興寺塔

鎖定
大興寺塔,俗稱裴村塔,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亳城鄉裴村西北約1.5千米大興寺遺址上,是宋朝時期的古塔遺存。 [2] 
大興寺始建於唐武德三年(620年)。大興寺塔始建於北宋初期。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重修殿宇和佛塔,明、清又有修葺。該塔為七級密檐式八角實心磚雕塔,高20餘米。塔身通體除磚雕外,全用條磚砌築,稜角分明,表面平滑,塔內為實心砌體,在第4層南面壁設一拱券門洞。塔身各層以條磚疊澀出檐,緊密相接,檐下飾有仿木結構的磚雕斗拱和蓮瓣承託。大興寺塔與河南現存閣樓式和疊澀密檐式磚雕宋塔風格基本一致,為研究河南宋代磚塔提供了實物見證。 [2-4] 
2013年5月,大興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大興寺塔
地理位置
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亳城鄉裴村西北約1.5千米大興寺遺址上
所處時代
宋朝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1170-3-468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別    名
裴村塔

大興寺塔歷史沿革

大興寺始建於唐武德三年(620年)。大興寺塔始建於北宋初期。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重修殿宇和佛塔。明、清,有修葺。 [3] 
1956年,大興寺塔第一層塔身的磚酥鹼嚴重,為確保塔身不至於傾斜,當時的管理部門對地表上的塔身進行了加固維修。 [4] 
2003年,安陽市考古研究所對大興寺塔地宮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清理。 [3] 
2015年,內黃縣文物保護所申請中央資金40萬元,啓動大興寺塔修繕工程對大興寺塔本體進行維修保護。 [3] 
2018年,內黃縣文物保護所申請中央資金24萬元,啓動大興寺塔防雷工程,對大興寺塔進行安全保護。 [3] 

大興寺塔建築結構

大興寺塔
大興寺塔(4張)
大興寺塔建築風格系宋代,塔為七級密檐式實心磚塔,坐北面南,整體輪廓呈錐形,高20餘米,底層周長15.6米。平面呈八角形,具有宋塔的基本特點。因泥沙淤積,塔身一層埋於地下,地面可見部分高約16米。塔身第一、二層較高,以上每層高度、寬度逐層遞減,使塔的外輪廓呈優美的拋物線形。各層均以條磚疊澀出檐,飾仿木建築磚雕鋪作,或蓮瓣承托出檐。一、三、五、七層砌築有仿木結構的塔檐、斗拱,二、四、六層塔檐為磚砌仰蓮。塔身一層內有塔心室,塔身一層之下有地宮,塔心室和地宮均為仿木結構,頂部有藻井,在其之上塔身均為實心體。 [2]  [4] 

大興寺塔文物遺存

地宮出土文物
地宮出土文物(3張)
大興寺塔地宮出土有一個缺蓋的雕刻精美的石函、石雕、三彩瓷燈以及數件殘缺的石佛。石函上兩面各雕刻有十多個僧人、道士。 [3-4] 

大興寺塔歷史文化

別名
大興寺塔東南倚大沙崗,西傍鸕鷀坡(今稱老塔坡),地屬裴村,故俗稱裴村塔。 [2]  [4] 
修塔原因
清光緒十六年的《內黃縣誌》記載:“裴村西北三里許,大興寺有古塔,創自唐武德三年,父老相傳,為鎮黃河設也。” [5] 
相關傳説
當年裴村一帶黃河氾濫,一片汪洋,老百姓商議在大興寺院內築一高塔來威鎮黃河。就在塔落成那年,泛溢的河水也真的流走了,這一帶變成了平坦、肥沃的土地。人們得以安居樂業、再無黃河水患之憂。因此,大興寺塔便被披上帶有濃厚神秘色彩的外衣,成了當地人們心中的聖物。“倒了裴村塔,黃河回老家”的諺語一直在當地流傳。 [5] 

大興寺塔文物價值

大興寺塔與河南現存閣樓式和疊澀密檐式磚雕宋塔風格基本一致,為研究河南宋代磚塔提供了實物見證。 [2] 

大興寺塔保護措施

遺址碑 遺址碑
2013年5月,大興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大興寺塔旅遊信息

大興寺塔地理位置

大興寺塔位於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亳城鄉裴村西北約1.5千米大興寺遺址上。 [2] 

大興寺塔交通信息

自駕:自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大興寺塔,路程約21.3千米,用時約39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