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6日中午,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乌玛林业局伟建林场发生森林火灾。武警内蒙古森林总队组织200余名兵力参与初期扑救,累计投入扑火人员近千人。火场平均气温超过22℃,林内以马尾松、偃松为主的高密度植被形成较厚地被物,火势以地表火形态快速蔓延。受高温干旱气候及原始林区复杂地形影响,火线呈现不规则发展态势,叠加区域内无通行道路、植被荆棘密布等因素,导致扑救工作面临极大挑战 [1]。
- 发生时间
- 2015年7月6日
- 事发地点
- 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
- 扑救力量
- 武警森林部队及地方扑火队
- 植被类型
- 马尾松、偃松混交林
- 气候特征
- 平均气温22℃以上
- 火场特性
- 地表火为主
火灾发生
播报编辑
2015年7月6日12时许,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原始林区乌玛林业局伟建林场突发森林火灾。该区域属于未开发的原阿习迎始林区,森林覆盖率超过95%,火场周边分布着大量高密度针叶林,其中马尾松、偃松为主,林船炒下堆积着较厚的枯枝落叶层,形成了天然的易燃辩煮环境 [1]芝盛汽匪估胶体愉柜甩寒欢渗泪去肯。
扑救行动
播报编辑
火灾发生后,武警内蒙古森林总队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 首批调派根河、满归两个大队的200余名专业扑火队员,携风力灭火机、高压水枪等装备通过摩托化行军方式向火场机动
- 后续增调大兴安岭森林支队所属6个大队兵力,协同地方林业扑火队组建联合指挥部
- 采取"分兵合围"战术,利用凌晨气温较低的时段实施重点突破,累计开设防火隔离带12公里
因火场位于北纬52°高纬度地区,武警内蒙古森林总队第一时间组织200余名兵力前往扑救,参与此次扑救任务的人员近千人 [1]。
扑救难点
播报编辑
此次火灾扑救面临多重特殊困难:
- 地形复杂:火场平均坡度达35°,多处悬崖断壁形成天然屏障,机械化装备无法展开
- 植被阻隔:偃松灌丛高度密集,部分区域树冠层间隙不足1米,阻碍人员通行和观察
- 气象不利:持续无降水天气导致空气湿度低于30%,午后阵风风速最高达8级
- 交通闭塞:距离最近公路80公里,直升机吊桶作业受浓烟影响能见度不足50米
为应对火场东线出现的树冠火现象,指挥部紧急调用2架M-171直升机实施化学灭火,共投掷阻燃剂35吨 [1]。
后续处置
播报编辑
7月9日16时,经空地协同扑救,火场实现全线合围。为防止复燃:
- 留守300人清理火场,重点处理直径超过50厘米的站杆倒木
- 启用红外热成像仪对火场进行72小时监测
- 在火场周边布设12个临时气象站,实时监控风速风向变化
此次火灾未造成人员伤亡,具体过火面积经卫星测绘后纳入国家林火数据库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