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興城

鎖定
大興城是始建於隋朝開皇二年(582年),於開皇三年(583年)已初具規模,直至613年修成。是隋唐兩朝國都。因隋文帝楊堅在北周曾封為大興公,故命名為大興城。 [7] 
唐朝建立後,易名為唐長安城,屬京兆府長安縣、萬年縣,亦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外國文獻上稱為胡姆丹 [7] 
大興建城時的規模為外郭東西18裏115步,南北15裏175步,周圍67裏。從1957年起,經多次勘察查明,城牆東西長9721米,南北長8651米,周長約36千米,同文獻記載接近。城內面積約84平方千米,為現存明清長安城的7倍。 [7]  是漢長安城的2.4倍,比同時期的拜占庭王國都城大7倍,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達城大6.2倍。
唐朝末年這裏被拆毀,其遺址位於於今陝西省西安市的大片地帶。1996年,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中文名
大興城
別    名
隋大興城唐長安城
隋唐長安城
始    建
隋朝
遺    址
今陝西省西安市的大片地帶
拆    毀
唐朝
外國文獻稱
胡姆丹
開建時間
開皇二年(582年)

大興城建造背景

隋統一後經濟恢復,溝通了大運河,建造了規模宏大的大興城。隋大興城始建於隋開皇二年(582年),因隋文帝楊堅在北周曾封為大興公,故命名為大興城。隋亡唐興,唐高祖李淵建立了唐朝,從唐太宗李世民到唐玄宗李隆基百餘年間,經濟空前繁榮,文化高度發展。唐在隋大興城的基礎上,進行過幾次大規模的修建,改名長安,但城市基本輪廓仍和隋初建城時相同。因始建於隋,建成並興盛於唐,故一股稱為隋唐長安城。 [7] 
隋大興城 隋大興城
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最初定都在漢長安城。因原漢長安城宮殿破壞嚴重,官署民居混雜,城內用水不足,當時的長安破敗狹小,水污染嚴重,於是便決定在東南方向的龍首原南坡另建一座新城。 [7] 
新城選址在“山川秀麗、開物滋阜、卜食相土”的龍首原高地。南對終南山及子午谷,北臨滑水,東有滻、灞二水和漢代漕渠遺蹟,城西一片平原。 [7] 

大興城地理環境

從西周到秦漢,隋大興唐長安城長時間都是都城的所在地,如豐、鎬、咸陽、漢長安等,雖然這些都城在東漢末年的戰亂中受到破壞,關中地區人口減少,此後魏晉各朝建都於洛陽,但北朝的前秦、後秦、西魏、北齊、北周都以此建都,隋滅北周統一全國後,仍建都於此。關中平原北可御突厥,西扼巴蜀要道,東出潼關可控制黃河下游。隋統一全國後,因原漢長安城宮殿破壞嚴重,官署民居混雜,城內用水不足,放棄原來的漢長安城,決定在其東南新建都城。新城選址在“山川秀麗、開物滋阜、卜食相土”的龍首原高地。南對終南山及子午谷,北臨渭水,東有滻、灞二水和漢代漕渠遺蹟,城西一片平原。 [7] 

大興城歷史沿革

大興城選址初創

581年2月,楊堅北周靜帝,自立為帝,建立了隋朝。由於楊堅是以北周舊臣取而代之建立的新王朝,故隋初仍以漢長安城為都。然而這只是權宜之計,這座自漢興以來已歷780年之久的舊都城已不再適合新的大一統王朝的需要。首先,漢長安城歷時已久,城中宮宇朽蠹,供水、排水嚴重不暢,污水往往聚而不泄,以至生活用水多受污染,水質鹹鹵,難以飲用。其次,漢長安城北臨渭水,由於渭河不時南北擺動,都城有被水淹的危險。據《隋唐嘉話》記載:“隋文帝夢洪水沒城,意惡之,乃移都大興。”出於以上考慮,隋文帝決定另遷新都 [6] 
新的城址選在哪裏?當時文帝君臣並不想離開關中,另建新都只是出於對漢長安城本身的不滿,與它所處的整體環境沒有任何關係,灞河以西、渭河南岸這一區域在交通、軍事、經濟等方面,仍然是關中建都的最佳位置。對於新都的選址,經過一番認真的調查之後,文帝選在了漢長安城東南二十里的龍首原之南。龍首原的南部原區與之以北漢長安城所徵地本是相連一體的一塊原區。從地形條件來分析,由於秦嶺山脈在西安城南折向東北,造成西安地區的地形東南高而西北低。發源於秦嶺山地的灞河、滻河潏河等,均受到這種地形特點的制約,縱貫今西安東南地區,趨向西北入渭。這些河流切割了西安市區的平原,使其成為東南、西北向的長條形。相對而言,只有灞、滻、潏河之間的這塊平原最為開闊,東西寬約17公里,南北長約40公里,以龍首原分界線,形成南北兩個不同的地形單元 [6] 
隋文帝準備放棄漢都,另擇新址,龍首原南區就成了首選之地。龍首原南這塊平原就是西安城及其郊區所在地,它相對於北區來説,地勢相對起伏較大,愈向東南,地勢愈高。但是原面開闊,面積更廣。選作都城更有迴旋的餘地。而且更便於從東西兩面引水入城,解決城市用水的問題。同時原南依靠山原,將都城與渭河遠遠隔開,再無洪水沒都的危險。就當時的情況來説,以隋朝幅員之大,地域之廣,隋文帝把新都定在此地,的確是經過了縝密考慮的。隋大興城較漢長安城面積大一倍以上,這和龍首原南開闊的地形環境有很大的關係西安城址就是在唐代皇城的基礎上延續發展而來,由此也可證明隋唐長安城在城址選擇上的正確性。
隋文帝楊堅於開皇二年(582年)六月丙申正式頒詔,任命左僕射高熲為營建新都大監,將作大匠劉龍、太子左庶子宇文愷為副監太府少卿張煲為監丞,開始營建新都。第二年三月即已基本建成宮室。同月,隋文帝遷入新都。自決策建都到遷都,只用了10個月的時間。當時除外郭城垣還來不及建成外,其他如宮城、皇城、宮殿、官署、坊裏、住宅、兩市、寺觀及龍首、清明、永安等城市引水渠道多已建成,修建速度相當快捷。這一方面由於新都規劃完善,組織施工有方;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新都不少宮殿、官署是從漢長安故城遷建的。如唐玄宗開元初年,長安太廟坍毀,大臣報告説:因為它原是前秦苻堅的太廟,隋文帝遷建於此,故年久朽毀。不管怎樣,如此龐大的鴻篇鉅製能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完成,仍然體現出設計者與施工者的天才神工了。

大興城修繕擴建

大明宮模型圖唐朝建立後,對城做了多方面的修葺工作。隨着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唐王朝漸趨鼎盛。人們對生活的追求也不斷提高,當初隋朝這種過於理想化的都城平面佈局也逐漸被打破而改變。大的變更是伴隨着兩大宮殿的增修而產生的。
首先,太宗貞觀八年(634年),為了太上皇(即唐高祖)避暑,在太極宮東側郭城的北牆外修建大明宮。大明宮位於龍首原上,高爽清涼,可以彌補太極宮地勢比較低下、氣候悶熱的缺憾。高宗龍朔年間(661—663)再加擴充,規模與太極宮不相上下而氣魄之宏偉則超過之。高宗以後,唐朝帝王大多以大明宮為主要宮寢,只有在特殊的重大典禮時,才到太極宮按照禮制行事。大明宮由於建在長安郭城以外,它的宮城正門丹鳳門就開在郭城北牆之上,南面恰對翊善坊,坊牆阻礙宮門。因此,為了開通丹風門街,於是分翊善和永昌兩坊,增置了光宅和來庭兩坊。四坊中間打通了一條直通皇城延喜門與郭城通化門之間的東西街道上的南北向大道,朱雀街東比原來多出了兩坊。
第二個重大改變仍然在唐長安的街東。那就是隨着興慶宮的修建而帶來的街東里坊的變遷。興慶宮的位置本為隆慶坊所在,玄宗李隆基即位前與兄弟同居此坊。開元二年(714年),為避玄宗李隆基諱,改隆慶坊為興慶坊,並建興慶宮。開元十四年(726年)將興慶宮的規模又加以擴大,於是侵佔永水嘉坊半坊之地,西面的勝業坊的東牆也因興慶門外街道加寬而l司西退縮,使原來“畦分棋佈”的街坊面貌又有所改變。同時也因這些改動均集中於街東而使朱雀街兩側東西對稱的形制也相應發生了一些變化。
總之,從大興城到長安城經歷了隋初創建與唐代增修的兩個發展過程。經過這一歷程,長安城建築更加宏偉壯麗,城市規劃日臻完善,成為當時中國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築上程之一。

大興城唐代時期

隋大興唐長安城作為都城歷時300餘年,其間曾有局部新建擴建,主要是大明宮和興慶宮的建設。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建有大明宮,高宗龍朔二年(662)又經擴建,次年遷入大明宮聽政,取代了太極宮,以後各代也大多以大明宮為政治中心,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朝政,大明宮“北據高原、南望爽塏,每天晴日朗,南望終南山如指掌,京城、坊市、街陌,俯視如在檻內”。經過發掘,主要宮殿有含元殿、麟德殿等,中間有太液池,是當時世界上最輝煌的宮殿羣,佔地3.2平方千米,其遺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興慶宮在外郭東城春明門內街北,開元二年(714)由興慶坊改建擴建,16年竣工,唐玄宗常在此聽政。天寶十三載(754)又築興慶宮城,興慶宮呈長方形,周長超過4.6千米。此外,外郭城東還建有芙蓉園、曲江池,雖有以上興建,但城市佈局沒有根本性的改變。 [7] 

大興城易名長安

唐朝繼續在此定都,並更名為長安。此後進一步修建和完善,在唐太宗,唐高宗和唐玄宗年間先後增建了大明宮和興慶宮等宮殿。
唐代長安城的經濟和文化在唐玄宗開元年間發展得十分迅速。盛唐時期,它已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國際大都市,盛唐時通常情況下城牆內有五十萬户籍人口,極盛時城內人口達到百萬。安史之亂後走向衰落。763年,唐代長安城被吐蕃佔領15天。 [2]  晚唐時黃巢攻入長安,在黃巢軍和唐軍的廝殺之中,城市遭到嚴重破壞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挾持唐昭宗,並把宮室拆毀,屋木也一起運走。後來,駐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認為城廣人稀,不利於防守,於是對城市進行改築,縮為“新城”,也就是五代、宋、金、元的長安城。至此,有着總計306年曆史的隋大興城或唐長安城便宣告廢棄。 [3-5] 

大興城建造詳述

隋朝開國之初,都城仍在長安舊城,因久經戰亂,殘破不堪。而且宮室形制狹小,不能適應新建的統一國家都城的需要。加之幾百年來城市污水沉澱,壅底難泄,飲水供應也成問題。因此,隋文帝放棄龍首原以北的故長安城,於龍首原以南漢長安城東南選擇新址。開皇二年(582)正月,命宇文愷負責設計建造新城—大興城,翌年三月竣工。(習慣上仍稱長安。)宇文愷把龍首原以南的6條高坡視為乾之六爻,並以此為核心,作為長安城總體規劃地理基礎。“六坡”是大興城的骨架,皇宮、政權機關和寺廟都高高在上,與一般居民區形成鮮明對照。岡原之間的低地,除居民區外,則開渠引水,挖掘湖泊,增大了城市的水域。大興城充分利用地形的優勢,增大了立體空間,顯得更加雄偉壯觀。大興城的平面佈局整齊劃一,形制為長方形。全城由宮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組成,完全採用東西對稱佈局。外郭城面積約佔全城總面積的88.8%,居民住宅區的大幅度擴大是大興城建築總體設計的一大特點。大興城在當時的世界上是最為巨大的城市,是漢長安城的2.4倍,比同時期的拜占庭王國都城大7倍,較800年所建的巴格達城大6.2倍。
在此之前,從秦漢一直到南北朝(除曹魏北魏東魏北齊),都城之中的城市格局,沒有章法,沒有佈局,皇宮、官署、民居,交錯相處,十分雜亂。至大興城之後,都城的均衡對稱格局開始,形成方正佈局,皇宮、皇城、民居三個部分相對分開,界線分明,既安全,又實用,全城以對準宮城、皇城及外郭城正南門的大街為中軸線。在外郭城範圍內,以25條縱橫交錯的大街將全城劃分為109坊和東、西兩市。這種方格網式的規劃,使整個城的平面如同棋盤。坊之四周築有坊牆,開四門,坊內設十字街,十字街和更小的十字巷將全坊劃分為16區。坊內實行督察制度,管理嚴格。商業交易活動則被限制於同樣呈封閉狀態的東、西兩市之內。
這種置宮城和衙署區於城之西北隅,採取方整的裏坊佈局的規劃多為當時甚至後世的地方州縣城所取法。
大、中型州府城和縣城的面積,一般分別相當於京、都城中的16坊、4坊和1坊的面積,而佈局則大致相同,即在大體呈方形的城之每面正中各開一門,城內以十字街將全城分為四區,每區的坊數依州府縣之等次而不同。在每大區中又設小十字街和更小的十字巷。層層十字街巷的規劃是隋唐時期城址佈局的特點之一,反映了封建等級制度森嚴時期特有的城市形態

大興城總體規模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
據記載,隋初大興建城時的規模為外郭東西18裏115步,南北15裏175步,周圍67裏。從1957年起,經多次勘察查明,城牆東西長9721米,南北長8651米,周長約36千米,同文獻記載接近。城內面積約84平方千米,為現存明清長安城的7倍。唐初在城北龍首原建大明宮後,城市面積為87平方千米,城北尚有廣闊的禁苑。據宋《長安志》記載:城內長安、萬年兩縣共有8萬户,其中包括人口眾多的許多貴族官饋府第,此外尚有寺廟的僧道,教坊的舞伎、樂工,再加上常駐軍隊約10萬人,總人口應在百萬人以上,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 [7] 

大興城形制佈局

隋文帝命太子左庶子宇文愷任匠作大將,制定規劃,並按照規劃有步驟地建成。他吸取北魏洛陽、齊鄴城的經驗,利用大興地區六條岡阜的自然特點,使之東西橫亙全城,“故於九二置宮闕,以當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應君子之數,就去位貴,不欲常人居之,故置玄都觀、興善寺以鎮之”。 [7] 
582年6月動工,先修築城牆,開闢道路,建造宮殿,然後修建坊市,到583年3月已初具規模。僅用9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建成了宮城和皇城。隋王朝遷至新都,因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為大興公,因此便以“大興”命名此城。 [7] 
隋煬帝繼位後,陸續開鑿南北大運河,以水路連接大興城。隋煬帝大業九年(613年)始築外郭城部分城垣,城市的總體格局至此基本形成。直至613年隋王朝以10萬餘民夫修築外廓城垣,大興城修成。 [1]  [7] 
隋大興城唐長安城佈局 隋大興城唐長安城佈局
隋唐長安城的佈局受曹魏鄴城和北魏洛陽城的影響,將宮城、皇城和居住裏坊嚴格分開,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都城規劃的傳統,採用中軸線對稱佈局。宮城位置居中偏北,設置官衙、官辦作坊和倉庫、禁衞軍營房等。宮城南面為皇城。皇城內左有太廟,右有太社。皇城外東、南、西三面為居住裏坊,北面為禁苑。隋初開鑿龍首、清明、永安三條水渠,以解決用水和漕運,並流入皇城與太極宮及禁苑,大大地改善了長安的自然環境和綠化景觀。 [7] 

大興城道路系統

為嚴格的方格網狀,有南北大街11條,東西大街14條,其中通向城門的幾條主要幹道,十分寬闊,如在中軸線上的朱雀大街,寬達150米,道路兩旁開有排水溝和栽種行道樹。居住裏坊內的道路為十字形(圖5)或一字形,寬約15~20米,與全市性道路分為兩個系統。同東城牆平行築有夾城,夾城內為皇帝專用道路,可通興慶宮和城東南的芙蓉池(後改名曲江池)。 [7] 

大興城裏坊制

全城劃分為110個坊,以朱雀大街為界,東歸長安縣管轄,西歸萬年縣管轄。坊有4種規模,最大的約80萬平方米。有些坊內有大府第和大寺廟。坊四周築有坊牆,大都開4個坊門,朱雀大街兩側的小坊只開東西兩個坊門。三品以上的貴族官吏才許在坊牆上開門。裏坊有嚴格的管理制度,日出開坊門,日落時擊鼓閉坊門。 [7] 

大興城市場設置

隋大興城 隋大興城
長安城在朱雀大街兩側,東西主幹道南,設置東市和西市。東市名“都會”,西市名“利人”,面積各約100萬平方米。市內有井字形街道,競14~16米。市中設肆和行,按行業集中,記載有220行,如編行、珠寶行、大衣行、秤行、果子鋪、鐵行、藥行、鞦警行等。兩市都有外國商人(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居多)開的店鋪,東市主要為官府服務,西市多外國商人。 [7] 

大興城組成部分

隋大興城的面積達83.1平方公里,按中軸對稱佈局,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組成。城內街道縱橫交錯,劃分出110座裏坊。此外還有東市、西市等大型工商業區和芙蓉園等人工園林。城市總體規劃整齊,佈局嚴整,堪稱當時中國城市的典範 [6] 
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2米,周長36.7公里。城牆寬12米左右,高5米多,全部用夯土版築,城門處的牆段還砌有磚壁。城牆和其外側的城壕已基本被毀,僅在北面的玄武門和南面的安華門附近留有部分殘垣 [6] 
大興城(外郭城)開十二座城門,南面正中為明德門,東西分別為啓夏門和安化門;東面正中為春明門,南北分別為延興門和通化門;西面正中為金光門,南北分別為延平門和開遠門;北面的中段和東段分別與宮城北牆和大明宮南牆重合,西段中為景耀門,東西分別為芳林門光化門。除正門明德門有五個門道外,其餘各門均為三個門道。據實測,明德門址東西廣55.5米,南北長17.5米,每個門道寬5米。特別是明德門內的南北大街朱雀大街更是寬達150米至155米。其他的不同城門的大街寬度也普遍在35米至65米之間,而順城街寬20米到25米。明德門原有台閣式門樓建築,唐末被朱全忠焚燬 [6] 
宮城位於郭城北部正中,平面為長方形,東西長2820米,南北寬1492米,周長8.6公里。城四周有圍牆,南面正中開廣陽門(唐稱承天門),東西分別是延喜門和安福門,北牆中部開玄武門。宮城分為三部分,正中為大興宮(唐稱太極宮),稱作“大內”,東側是東宮,為太子居所,西側是掖庭宮,為後宮人員的住處。西安城內西五台和北城外自強西路北側鐵路中學內的土崗則是為數不多的大興宮城遺址 [6] 
皇城亦為長方形,位於宮城以南,其東西與宮城等長,南北寬1843米,周長9.2公里。城北與宮城城牆之間有一條橫街相隔,其餘三面闢有五門:南面三門,中為朱雀門,兩側為安上門和含光門;東西面各一,分別為景風門和順義門。南面正中的朱雀門是正門,向南經朱雀大街與外郭城的明德門相通,向北與宮城的承天門相對,構成了全城的南北中軸線。城內有東西向街道7條,南北向5條,道路之間分佈着中央官署和太廟、社稷等祭祀建築 [6] 

大興城宮殿

城有三座主要的宮殿,分別是大興宮(唐稱太極宮)、大明宮和興慶宮,稱為“三大內”。其中“大內”就是宮城中的太極宮,是隋朝和初唐時期的皇帝居所和朝會之地。太極宮東西寬1285米,南北長1492米,面積約1.92平方公里。宮內由南向北分為前朝、後寢和苑囿三塊區域。前朝的正殿為太極殿(隋稱大興殿),四周有廊廡圍成的巨大宮院,東西兩側建有官署。後寢的主殿是中華殿(唐稱兩儀殿),周邊有萬春殿、千秋殿、甘露殿、神龍殿、安仁殿等殿堂。苑囿位於宮殿最後部,有亭台池沼等,其北的宮牆上有玄武門,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就發生在此。由於太極宮是隋文帝所建,所以裝飾等都較為簡樸。唐高宗繼位後,認為這裏比較潮濕,於是搬到了大明宮居住 [6] 
大明宮位於太極宮東北方的龍首原高地上,是一座相對獨立的城堡,可俯瞰整座長安城。宮殿建於貞觀八年(634年),從唐高宗開始的歷代皇帝都在這裏居住和處理朝政,稱為“東內”。宮城為中軸對稱格局,前部由丹鳳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組成前朝的南北中軸線,後部以太液池為中心組成內庭,分佈着麟德殿、三清殿、大福殿清思殿等數十座殿宇樓閣。整座大明宮東西寬1.5公里,南北長2.5公里,面積約3.2平方公里,是“三大內”中最大的一座 [6] 
興慶宮位於外郭城的東部,原是唐玄宗早年任臨淄王時的藩邸,開元二年(714年)改名為興慶宮。開元十四年(726年)進行了擴建,合併周圍的邸宅和寺院,於十六年(728年)竣工,稱為“南內”。天寶十三年(754年)又築宮牆和城樓,形成了一座小型城堡。同時還附外郭牆建造了一道北至大明宮,南至芙蓉園的夾城,方便宮內人員來往潛行。唐玄宗和楊貴妃長期在此居住,盛唐後地位降低,成為安置太上皇和太后的場所 [6] 
興慶宮南北長1250米,東西寬1075米,周長4.6公里,面積約1.35平方公里,規模在“三大內”中最小。宮牆四面設門,正門興慶門在西牆偏北處。宮內以園林為主,且不按中軸對稱佈局,因此具有離宮的性質。其南部主要是龍池,周邊有勤政務本樓花萼相輝樓沉香亭等亭台樓閣。北部有興慶殿、南薰殿、長慶殿、大同殿等一組宮殿。唐末興慶宮毀於戰火,1958年遺址改造為公園,並興建了阿倍仲麻呂紀念碑等 [6] 

大興城皇城

皇城位於宮城南面,與宮城以橫街相隔,是宗廟和軍政機構的所在地,城內主要建築有太廟、太社和六省、九寺、十八衞等宮署,其中太廟與太社各在東南與西南,以符「左祖右社」之制。皇城內無居民,乃隋文帝之新意,突出地表現了皇權至上的意思。此外,皇城比郭城高,宮城又比皇城高,更是反映了重視皇權的意識 [6] 
南面正門朱雀門與承天門及外郭城的明德門在一線上,長安城中最重要的朱雀門大街即因此門而得名。城內有東西街道七條,南北街道五條,各廣百步 [6] 

大興城外郭

外郭城內有南北向大街8條,東西向大街14條。街道的兩側都設排水溝,並種植榆、槐等行道樹。其中通往南三門和連接東西六門的六條大街是主幹道,寬度大都在百米以上。最寬的朱雀大街達155米,是城市的南北中軸線,以之為分界,城東屬於萬年縣,城西屬於長安縣 [6] 
縱橫交錯的道路將外郭城分作了裏(唐稱110坊)。各坊面積不一,南北長在500-838米之間,東西寬在550-1125米之間。每座坊的四周都築有圍牆,大坊一般開四門,內設十字街,小坊則開東西二門,設一橫街,街寬都在15米左右。根據考古發掘瞭解,十字街將一坊分為四區,在每一區內都還有一小十字巷,把整座坊分成十六個小塊,分佈着民宅、官邸、寺院和道觀等。各坊均採取封閉式管理,坊門有衞兵把守,晚間會實行宵禁,其中著名的裏坊有親城坊。 [6] 
大興城中遍佈着佛寺和道觀,總持寺、莊嚴寺、興善寺、玄都觀等都佔據整坊之地。其它著名的慈恩寺大雁塔)、薦福寺小雁塔)、青龍寺等也都擁有大片地皮。考古過程中還發現了城內的許多隋唐窯藏,其中何家村(興化坊)出土的271件金銀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出土唐代金銀器數量最多、價值最高的一批。
外郭城內有都會市(唐稱東市)、利人市(唐稱西市)兩座市場,各佔兩坊之地。兩市大小几乎完全相同,南北長約1025米,東西寬約927米。市場有圍牆,開八扇門,內有井字形街道和沿牆街道,將市內分為9區。每個區都四面臨街,店鋪沿街而設,有飲食店、珠寶店和手工業作坊等。長安城的商業大都集中在這兩座市場,其它各坊內也有一些零散的商業設施
長安城內主要有四條溝渠,名龍首、清明、永安和漕渠,分別從東南西三面引渭河的支流入城,提供生活和環境用水。前三渠開鑿於隋初開皇三年(583年),漕渠開鑿於唐天寶元年(742年)。

大興城市集

西市佈局圖東市和西市是唐長安城的經濟活動中心,也是當時全國工商業貿易中心之一,還是中外各國進行經濟交流活動的重要場所。這裏商賈雲集,邸店林立,物品琳琅滿目,貿易極為繁榮。
東市的面積,據文獻記載:“南北居二坊之地”。據考古實測:東市南北長1000餘米,東西寬廣924米,面積為0.92平方公里。市的四周,每面各開二門,共有八門.市周牆處大街北(即春明門大街)寬120米,東、南、西三面各寬122米。這一寬闊街道的效用是便於商業運輸和市民入市前車馬的停靠
東市分佈在西安交通大學以西、西安鐵路局以北的地方,其街寬都近30米,約是西市街寬的1倍。西安交大校園尚有西區部分建在東市和市東街道之遺址上。
東市由於靠近三大內(西內太極宮、東內大明宮、南內興慶宮)、周圍坊裏多皇室貴族和達官顯貴第宅,故市中“四方珍奇,皆所積集”(《長安志·東市》),市場經營的商品,多上等奢侈品,以滿足皇室貴族和達官顯貴的需要。
東市和西市跟裏坊一樣,四周皆有高大的圍牆,宋敏求《長安志》等記載其規模相當龐大,每個市約佔2個坊的面積,市內有4條大街,圍牆四面各有2個門,這在對兩市遺址進行全面勘察與測量時得到證實。"作為長安城乃至全國最主要的市場,西市進行的是封閉式的集中交易,也就是將若干個同類的商品聚集起來,以'肆'(或相當的'行'、'店')為單位組成的,市內設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市局和平準局。交易區也都是集中在一個四面有牆、開設市門的較為封閉的場所內。"
根據考古發掘成果,西市遺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1031米,東西927米,面積0.96平方公里,其範圍在今西安蓮湖區東桃園以東、老糜家橋以西、東桃園橋以北、中國航空器材公司西北分公司以南,先勞南市場位置。
發掘時,西市的北面、東面尚有夯築的圍牆基址,牆基皆寬4米多。西市內有南北向和東西向均寬16米的平等街道各兩條,四街縱橫交叉成"井"字形,將整個市內劃分成9個長方形區域,其中東西向二街相距327米,南北向二相距309米,各街兩側均設有水溝,在水溝的外側還發現有1米寬的人行道
東市佈局圖西市的9個區域四面均為街道,這樣每個區域的周邊都臨街,便於交易。每個區域內還有便於內部通行的小巷,在有的巷道下還有磚友砌的暗排水道與大街兩側的水溝相連。臨街部分出土的商業店鋪遺址表明,房屋的規模不大,面闊4至10米,進深3米多,均沿街毗連;而出土的同類物品相對集中的現象,也證明了某一類型店鋪的存在,如珠寶商的店鋪就多料珠珍珠、瑪瑙、水晶等製品,鐵器店鋪就出土了為數不少的鐵釘、鐵棍與小鐵器殘塊等。
而西市則距三內較遠,周圍多平民百姓住宅,市場經營的商品,多是衣、燭、餅、藥等日常生活品。西市商業較東市繁榮,是長安城的主要工商業區和經濟活動中心,因此又被稱之為“金市”。
西市距離唐長安絲綢之路起點開遠門較近,周圍坊里居住有不少外商,從而成為一個國際性的貿易市場。這裏有來自中亞南亞東南亞高麗百濟新羅、日本等各國各地區的商人,其中尤以中亞與波斯(今伊朗)、大食(今阿拉伯)的“胡商”最多,他們多僑居於西市或西市附近一些坊裏。這些外國的客商以帶來的香料、藥物賣給中國官僚,再從中國買回珠寶、絲織品和瓷器等。因此,西市中有許多外國商人開設的店鋪,如波斯邸、珠寶店、貨棧酒肆等。其中許多西域姑娘為之歌舞侍酒的胡姬酒肆,則時有少年光顧。故李白少年行》就有“五陵少年金市東”,“笑入胡姬酒肆中”的詩句。
唐政府對長安城市場特別是東、西兩市實行嚴格的定時貿易與夜禁制度。兩市的大門,亦實行早晚隨唐長安城城門、街門和坊門共同啓閉的制度,並設有門吏專管。

大興城裏坊

從實測結果不難看出,儘管朱雀街以西5條南北街的寬度均比以東的5條街略窄,但應該承認,在略去建築施工上的誤差以及地形地勢的影響,仍基本上保持了東西對稱的格局。另一方面,隋初在設計大興城時,東、西、南、北均各開三門,在全城南北向街道中。通向南牆城門的三條街道都要寬些。啓夏門街與安化門街寬度大體相當。外郭城牆內側四面的順城街都窄,大體在20米一25米左右。這樣設計既保持了東西對稱佈局的特徵,同時也符合城市交通的需要。東西向的14條街道也是同樣佈設,通向東西城門的街道比較寬,其中皇城南面的橫街直通春明門(東牆中門)、金光門(西牆中門),寬達120米。這些街道在城內縱橫交錯,排列整齊,將居民區劃分成大小不等的裏坊。
因為街道寬窄不一,排列在街道兩側的裏坊也就大小不等。宮城兩側的裏坊大體東西寬955米,南北長588米;皇城兩側的裏坊大致東西寬955米,南北長808米;朱雀門街東西兩側第一列各9坊東西寬514米,南北長477米;第二列各9坊東西寬661米,南北長477米,三至五列裏坊東西寬955米,南北長477米;共五組大小不同的裏坊。整個城市以宮城、皇城、朱雀門街為正中,東西兩側裏坊不僅兩兩對稱,而且排列整齊。白居易曾寫詩形容“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非常貼切。這種描述在唐代詩文中多有反映。
唐長安城繼承和發展了前代都城市民居住區按坊裏劃分的制度,在外郭城中列置諸坊,作為都城百萬人口住宅的分佈區,這種坊里布局及結構嚴密而整齊,猶如一個個方塊形的居住小區
長安城內的“坊裏”是由外郭城中的東西向十四條大街、南北向十一條大街交叉分割而成,隋文帝初建大興城時將此棋盤式網格區域定名為“坊”,煬帝時改稱“裏”,唐時又稱“坊”。因此,在唐人詩文中常可見到“裏”、“坊”並用的情形。
唐長安城到底有多少“裏坊”,歷來説法不一。或雲110坊,108坊,109坊,莫衷一是。應該説,隨着都城建設的發展,長安城裏坊之數前後是有變化的,大的增減變化大致有三次。最初,隋修大興城時,按外郭城的面積以東西南北大街相互交叉來分割,將之劃分為110坊另2市(每市各佔兩坊之地)。以朱雀街為中界,街東與街西各55坊另1市。但當時都城東南隅曲江一帶並未設坊,故街東減去一坊,實際大興城應為109另2市,街西55坊加西市,街東54坊加東市,這是隋朝初建到唐初時的坊裏數。

大興城街道

全城有南北向大街十一條,東西向大街十四條,其中貫穿於城門間的幹道各三條,號稱六街。街面寬廣,兩側均有整齊水溝,將全城分為一百零八個裏(唐稱坊,大明宮、興慶宮建後為一百零九坊)及兩個市,形成棋盤式網形方格,故白居易稱:「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除通往延平門、延興門的東西街寬為五十五公尺外,餘皆寬一百公尺以上,而中軸線的朱雀門大街更寬達一百五十公尺以上,縱貫全城,長近九公里,是當時世界城市中上最長的一條中軸線,又稱「天街」。街道兩旁種植有成行成列的槐樹,佈置經緯分明,整齊有序,唐朝大詩人李白曾有讚頌「長安大道橫九天」的詩句 [6] 

大興城特徵

大興城建築特徵

宇候在設計城時、非常重視用高大建築物控制城市的制高點。他把皇城、宮城和重要寺廟都放在六道高坡上,一方面體現皇權、政權、神權的至高無上。另一方面可確保都城。特別是皇宮的安全一同時也使都城的建築錯落有致,立體層次更加分明,氣勢更加宏偉壯觀。由宮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組成。宮城居城北部正中,是皇帝及皇族居住和處理朝政的地方。大興宮為其正殿。皇城,亦稱子城,位於宮城之南,是政府機關所在地。外郭城即京城,周長367公里,面積84平方公里,約為現代西安城的7.5倍。城內除宮城、皇城外,其餘為居民區。隋大興城這種城結構,使政府機關集中,官與民分開,開一代都城設計之先河,為後世所仿效。大興城不像漢長安那樣南北劃分佈局,而是採取東西完全對稱的結構。全城以南北向的朱雀大街為中軸線,分成東西兩部。
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過程,可大致劃分為四個大的階段,隋大興城處於第三個階段。
(一)先秦時期——城市起源及早期發展階段
(二)秦漢時期——新的城市體系形成階段
(三)魏晉至隋唐時期——封閉式裏坊制城市階段
(四)宋元明清時期——開放式街巷制城市階段

大興城風水特徵

大興城 大興城
龍首原六坡與乾坤關係示意圖營建都城是國之大事,所謂“定鼎之基永固,無窮之業在斯”,它關係到國家的鞏固與發展,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多重影響,也影響着都城多方面的發展。因此,在建築佈局上總要有一些原則與方法,尤其在中國古代,精神信仰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追求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城市佈局上往往都被賦予某些象徵性意義,隋、唐都城規劃佈局仍然不能逃脱這種窠臼。以都城的平面佈局來看,所謂“建邦設都,必稽玄象”的象天思想在這裏得到了更大的發揮與闡揚。
宮城、皇城、外郭平行排列,以宮城象徵北極星,以為天中;以皇城百官衙署象徵環繞北辰的紫微垣;外郭城象徵向北環拱的羣星。因此,唐人即有詩吟“開國維東井,城池起北辰”,説的就是這種佈局效應。當然,它也是封建皇帝據北而立,面南而治儒家傳統思想的一種體現,它作為歷代帝王治國總的指導思想,貫穿始終,也體現到都城的規劃佈局上,增加了皇帝君權神授思想的神秘色彩。
宋敏求長安志》引《隋三禮圖》記載,大興城的街數、坊數的設計也都有所依憑。皇城之南四坊,以象四時;南北九坊,取則《周禮》九逵之制;皇城兩側外城南北一十三坊,象一年有閏,無論事實是否如此,將其附會成具有象徵意義的設計則是都城設計的普遍規律。
另外,隨着中國古代風水思想的發展,宇文愷也將這一思想引入大興城的規劃設計當中。大興城址選在漢長安故城之南,地勢敞闊平遠,有東西走向的六條土崗橫貫,如果從空中俯視西安大地,就能看出這種地面形狀很像《易經》上乾卦的六爻。乾卦屬陽,稱九,自上而下,橫貫西安地面的這六條土崗從北向南,依次稱為九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
從六坡的高度看,地勢從南到北漸次降低。那麼宮城所處的位置則相對較低。不把宮城設置在最高處是另有原委。根據天上星宿的位置,最為尊貴的紫微宮居於北天中央,它以北極為中樞,東、西兩藩共有十五顆星環抱着它。紫微宮即有皇宮的意思,皇帝貴為天子,地上的君主和天上的星宿應該相對應,因此,只能把皇宮佈置在北邊中央位置。而且北邊有渭河相倚,從防衞的角度看,也比較安全。
卦論認為初九是潛龍,勿用。九二高坡是“見(現)龍在田”,因此只能“置宮室,以當帝王之居”。九三之坡,“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如果把百官衙署放在這裏,正可以體現文武百官健強不息、忠君勤政的理念。於是宮城與皇城分別被佈置在九二和九三坡地上。九五卻最尊貴,所謂“九五至尊”,屬“飛龍”之位,不欲常人居之,便在這條高崗的中軸線部位,東西對稱地建築了兩座規模宏偉的寺觀,西面是道教的玄都觀,東面是佛教的興善寺,希望能借用神佛的力量鎮壓住這個地方的帝王之氣。中唐宰相裴度曾因宅建在這條“九五”高坡上,被人藉機誣陷為“宅據岡原,不召自來,其心可見”。其實唐代住在這條高崗上的名臣也很不少,比如張説韓愈李宗閔楊國忠、李晟、柳公權
長安城中東西、南北交錯的二十五條大街,將全城分為兩市一百零八坊。其中以朱雀大街為界將城區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隸屬萬年縣,本應有五十五坊,因城東南角曲江風景區佔去兩坊之地,故實領五十三坊;西部屬於長安縣,有一市五十五坊。
一百零八坊排列的象徵寓意:108坊恰好對應寓意108位神靈的108顆星曜(如《水滸》中的108將);南北排列十三坊,象徵着一年有閏;皇城以南東西各四坊,象徵着一年四季;皇城以南,南北九坊,象徵着《周禮》一書中
風水四象圖所記載的所謂“五城九逵”。
為了避免泄掉帝王之氣,隋文帝政府下令宮、皇城之南的居民裏坊,取消南北門而僅開東西門。
傳統風水在建築上提倡子午向,即坐北朝南,這一提倡被歷代帝王所推崇,唐都長安最初的宮殿建築均為坐北朝南的子午向。中國古代帝王的座位,身在北方,面向南方。因為帝王是一朝之長,宛如之上,所以帝王坐在北邊,北就是“上”,而坐在南邊的羣臣則為卑下,南就成“下”了。此外,將宮城南面之門命名為“朱雀門”,而將宮城內太極宮的北門命名為玄武門,此皆來源傳統風水中的“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之説。有其名必有其實,太極宮的北門既然被命名為玄武門,它就必然帶有與之對應的“坎”卦之象徵寓意(八卦中坎象徵陷)。唐初圍繞繼承皇位而發生的宮廷之戰──玄武門事變在這裏發生,恰好與不謀而合。由此看來,城市街道、建築的命名大有講究。
還有,在太極宮中太極殿以北建有兩儀殿,“兩儀”之稱謂也是出自《周易》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參考資料
  • 1.    見中國古文獻〈太平御覽〉卷一五六引〈兩京記〉
  • 2.    吐蕃居城十五日退,官軍收上都,以郭子儀為留守。《舊唐書·卷196上·吐蕃傳》
  • 3.    馬特·T.羅森堡。《通過歷史的最大的城市》。
  • 4.    大興(長安)在公元600年人口估計為25萬《莫里斯公佈的文本》(第632頁),而輔助材料介紹了60萬。
  • 5.    伊恩·莫里斯,社會發展,斯坦福大學,2010年10月它包含以下的書的配套材料。伊恩·莫里斯,為什麼西部的規則,現在的模式,歷史,和他們揭示未來,紐約:法拉,斯特勞斯和吉魯2010年。 ISBN978-0-374-29002-3。
  • 6.    大興城  .大興城[引用日期2012-12-22]
  • 7.    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網絡版.2024-03-12[引用日期2024-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