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興國寺

(位於陝西大荔縣同州古寺)

鎖定
大興國寺,位於陝西省大荔縣同州之古寺。隋文帝大興佛法時,曾命四十五州各置大興國寺,本寺即其一,亦為文帝出生之地。
中文名
大興國寺
外文名
Da Xⅰngguosⅰ

大興國寺寺廟簡介

大興國寺,位於陝西大荔縣同州之古寺。隋文帝大興佛法時,曾命四十五州各置大興國寺,本寺即其一,亦為文帝出生之地。東魏大統七年(541),文帝生,託神尼智仙撫養,住於般若尼寺。十三歲始還家,時值北周排佛之潮,及至隋起,帝由山東入,及登天子位,乃重興佛教,繼於各地造大興國寺,並重建般若尼寺。
仁壽二年(602),帝及後同感得舍利,遂於州郡之大剎內營塔百餘所,塔下必置神尼之像。本寺背城臨水,殿塔廊廡,極盡莊嚴,隋末唐初,法祥、道宗曾於此弘法。值雨無壅障處。及舍利入函。忽然雲啓馳散。日光照曜。復有神光。重繞於日。至十二月內。夜光照五十里。 維大隋仁壽元年歲辛酉十月辛亥朔十五日乙丑,皇帝普為一切法界,幽顯生靈,謹於同州武鄉縣大興寺,奉安舍利,敬造靈塔。願太祖武元皇帝、元明皇后、皇帝、皇后、皇太子、諸皇子孫等,並內外羣官,爰及庶民,六道三途,人非人等,生生世世,值佛聞法,永離苦空,同升妙果。

大興國寺相關典故

在中國曆代帝王中,隋文帝楊堅算得上是衷心佛教,敬崇僧尼的有道明君。當他登上皇位後,就下令把北周武帝時損壞的寺院全部修復或重建;招回回遣散和還俗的僧尼;並敕詔將他從前凡足跡所經歷過的四十五個州,每州都建造一座大興國寺;對他小時候寄居過的般若寺,更是擴大規模,讓寶光重輝,鐘鼓聲遠揚,也改名為大興國寺。寺舍利塔下銘又名“同州塔銘”、“同州武鄉縣大興國寺舍利塔銘”,原在同州武鄉縣大興國寺。

大興國寺史料記載

《雍州金石記》雲:“在同州府興國寺,碑為八分書。數十年前因塔毀,僧俗以碑與舍利為家,葬之。惟額存焉,‘諸佛舍利寶塔’六字,字徑尺許。”‘,額名應是寶塔之額名,與塔銘無關。石為正方形,高、寬均50.5釐米,10行,滿行11字,隸書,石四角各有一方形孔。銘文同於青州,無首題,第三行“皇帝”前、第六行“太祖武元皇帝”前均另起一段。石現藏陝西大荔縣文物管理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