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腸色素沉着症

鎖定
大腸色素沉着症(Pigmentation of large intestine)是發生於結腸黏膜固有層的,具有黑色或棕褐色之色素沉着的非炎性、良性可逆性病變。又稱大腸黑變病( melanosis of large in-testine)。中醫學無相關的病名。色素沉着可發生於結腸的任何部位,以結腸遠端多見。好發於中老年人,發病率約為0. 5%~1.4%,隨着大腸內窺鏡檢查的普及應用,有很多病例被發現,因而其發病率呈上升趨勢。
中文名
大腸色素沉着症
外文名
Pigmentation of large intestine
別    名
大腸黑變病
發    生
結腸黏膜固有層的

目錄

大腸色素沉着症病因

本病的病因病理尚不清楚,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便秘因素
本病與長期便秘有關。30—60歲患者易出現便秘,尤其是老年人,因其活動少,腸道分泌功能減退,蠕動收縮力差,情緒不易穩定,排便反射減弱,故更易發生排便困難。由於便秘使食物殘渣在腸道滯留過久,蛋白質分解產物在酶的作用下轉變為色素顆粒,沉積於腸黏膜可致本病。或由於腸道吸收了細菌合成的色素顆粒,致使黏膜固有層內巨噬細胞吞噬色素顆粒所致。
蒽醌類瀉劑因素
[1] 
1982年Bartle提出結腸黏膜色素沉着與蒽醌類瀉劑有關。蒽醌類藥物包括波希鼠李皮、番瀉葉、蘆薈、大黃等,主要含有糖苷,糖苷無活性,但在腸中可轉化成活性配基大黃素(瀉素)和大黃酚(大黃酸,分別為三一甲氧基蒽醌和二一甲氧基蒽醌),這一轉化部分依靠細菌的作用。波希鼠李皮類藥物在腸道內能產生色素,被結腸黏膜固有層內巨噬細胞吞噬,大量色素顆粒形成和堆積,嚴重者導致巨噬細胞崩解,大量色素顆粒遂分佈到周圍結締組織間質中,構成黑變病。病變多位於左半結腸,這可能與含有蒽醌類等藥物的糞便在左半結腸濃縮、停留時間較長有關。大腸黑變病的程度也與服蒽醌類瀉劑的時間及總量成正比關係,但停服瀉藥4~12個月色素即可消失。

大腸色素沉着症其他因素

Badiali報道有1/4的黑變病患者無服用瀉藥史。Berg報道結腸代膀胱後也發生了大腸黑變病,認為與尿液作用有關。有文獻報道大腸黑變病患者中大腸腫瘤的發病率較高。Mor-gensterm統計51 1例大腸癌切除標本,5.9%伴有黑變病。孟榮貴報道20例黑變病患者有11例有大腸息肉。何代文報道41例大腸黑變病中6例有大腸息肉,4例發生大腸癌。大腸腫瘤患者伴有黑變病可能是因為腫瘤致腸腔狹窄,發生慢性、不完全性腸梗阻而致排便困難,被濫用蒽醌類瀉劑後引發黑變病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