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腦皮質

鎖定
是覆蓋在大腦半球表面的灰質,其深部是髓質,內含基底節。
大腦表面的溝回,擴大了皮質的表面積。大腦皮質的體積約300cm3,其表面積為2200~2850cm2,其中約2/3埋在溝內。中央皮質最厚處約4.5mm,枕葉皮質最薄約1.5mm。
中文名
大腦皮質
外文名
cerebral cortex
構    成
灰質
厚    度
約為1到4mm
定    義
大腦的表層
功    能
兩半球的神經傳導得以互通

大腦皮質組織學特點

組織學上一般將大腦皮質分為6層,由外向內依次為分子層、外顆粒層、錐體細胞層、內顆粒層、節細胞層和多形層。大腦皮質的神經元類型分為錐體細胞和非錐體細胞兩大類。進入大腦皮質的傳入纖維主要有兩種:
1、非特異傳入纖維,一般起自丘腦中線核羣、板內核羣、丘腦網狀核等,進入皮質通過各層時均可發出分支,但以第2、5層為主;
2、特異傳入纖維,起自丘腦腹後核(至感覺皮質)和腹外側核(至運動皮質)。根據大腦皮質各部的細胞類型和排列,各層的厚度以及纖維的疏密,可把大腦皮質劃分成若干區域。已有多種劃分方法,但在基礎和臨牀得到廣泛應用的是劃分為47區的Brodmann分區法。

大腦皮質解剖學特點

隨着人類進化,大腦兩半球及各葉有着很複雜的發展和分化,兩側大腦半球也不完全一樣,一般右利者以左側為優勢半球。

大腦皮質額葉

額葉位於中央溝之前,側裂之上。額葉損害的症狀主要為隨意運動、語言表達及精神活動障礙。
額葉外側面包括:運動區、運動前區
額葉外側面損害運動區的破壞性病變:產生對側軀肢癱瘓,常為上肢癱或顏面、上肢癱,手部受累較上肢近端肌為嚴重,肌張力不增高。如病變累及運動前區則癱瘓肢肌張力增高。刺激性病變產生局灶性運動性癲癇,如抽搐持續於某部分肌肉,則稱為持續性部分性癲癇,如抽搐按皮質代表區的次序發展則稱為乍克森癲癇。運動抑制區興奮時可使活動中的肢體停止運動。運動前區病變產生對側面部和肢體痙攣性肌張力增高,可伴有輕度癱瘓,強握、摸索、吸吮反射釋放,可出現運動性失用。如左側病變則產生雙側上肢的運動性失用。眼球同向偏斜運動區受損產生雙眼向對側的聯合運動障礙。破壞性病變產生眼球向病灶側凝視;刺激性病變則眼球向對側凝視。由於額橋小腦束受損尚可出現對側肢體共濟失調的症狀。主側半球額下回後部島蓋區病損產生運動性失語,常伴失寫,可伴有或不伴有面、唇與舌的失用,也可出現左手失用。任一側前額葉受損時可出現精神症狀,表現有情緒輕度增高,欣快、多語、戲謔玩笑、缺乏機智,適應性困難,主動性喪失等。雙側前額葉病損症狀更為明顯,表現情感淡漠、記憶力減退、智能障礙,行動遲緩、意志缺失、組成典型的淡漠無情-運動不能-意志缺失徵羣,重者甚至緘默不動、木僵狀態,並有各種類型的強握、吸吮反射、步態障礙,小便失禁等。
額葉內側面損害:側額上回後部及叩帶回前部受損時可產生大小便失禁,早期出現尿頻、尿急,患者能感知;但如病變擴大侵及額葉前部時,對尿失禁可無感覺。旁中央小葉病變產生對側下肢癱瘓,以足部為重,膝關節以上肌力多不受損,癲癇發作多從足趾抽搐開始,該區病損時也出現排尿、排便障礙。旁中央小葉前方為輔助運動區(圖5)系外側面運動前區在內側面的延伸,產生的症狀與運動前區相仿。叩帶回病損時還可發生血壓與心率的改變。

大腦皮質額葉底面

包括眶回、直回,主要為植物神經功能與精神功能。該區病變可產生飲食過量,胃腸道蠕動過度,多飲多尿,高熱,出汗,血管擴張,血壓和呼吸的改變。精神方面可有情緒欣快、或興奮不寧、忿怒、強迫性哭笑,近事記憶遺忘或緘默、木僵、蠟樣彎曲、緊張症等症狀。

大腦皮質顳葉

顳葉前端是顳極,外側面有側裂與上方的額葉分界明顯,後上方及後方與頂葉及枕葉分界不明。顳上回形成島蓋的顳部,後部稱為顳橫回是聽覺區,其外周是聽覺衝動轉變為聽覺意象的感受性言語區(41、42區)。前庭功能皮質在聽覺感受區的後方。顳中回尚有感知音樂的皮質,顳中回及顳下回後部與記憶有關。顳葉內側面的鈎回與海馬迴是嗅覺區。味覺皮質尚未確定。
顳葉損害的臨牀表現主要有以下幾種:
1、皮質聾雙側顳橫回聽覺感受中樞病損產生皮質聾。皮質聾的病人可以不知道自己耳聾,稱為病覺缺失。
2、聽覺失認有聽語性失認(感覺性失語)、失音樂能及非言語性聲音的失認三種。非言語性聲音的失認即不能辨別動物的叫聲、鈴聲、汽笛聲、雨滴聲等。常伴發聽語性失認和失音樂能。
3、詞聾即感覺性失語,對聽語不能理解,常與失音樂及失聲能伴發。
4、命名性失語不能説出物體的名稱,或回憶不起,病變可能在主側半球顳中回與顳下回後部。
5、失音樂能包括對音樂的感受與運用的障礙。近來研究得知辨別音樂的部位是在顳中回,並非顳極。感受音符與曲調的能力是在右顳,對樂譜的命名、音樂的含義能力的辨認在左顳。
6、聽錯覺或錯聽顳葉病損在聽力保存的情況下可出現錯聽,聲音可比正常變大或變小;音調、音色亦可改變;聲音或詞可變得奇怪、陌生或不悦耳。也可出現詞的奇特性重複(即重聽),錯聽可持續存在,且可影響音樂的感受。幻聽有簡單的幻聽(雜音、風吹音、跑步聲、水聲、馬達聲、笛聲、鏗鏘聲等),任何一側顳葉病損均可引起;複雜的幻聽(音樂的曲調、合唱聲、説話聲等)多為主側半球病損引起。幻聽可呈持續性或陣發性。患者可辨認錯聽或幻聽為聽覺的異常,也可確信無疑,並對其產生情感反應。幻聽前和幻聽發生期間聽覺可減退。幻聽的發生是否為聽橫回損害還不明確,只能説是與顳葉的外側部病變有關。
7、時間感受障礙任一側顳葉病損均可產生與時間-記憶有關的精神障礙。可感到時間停滯不前,或過去得很快,或對時間不能正確估計,常見於顳葉癲癇發作。如鈎回發作時所出現的夢境狀態,意識中出現過去的情景(又稱經驗幻覺),或對陌生的環境有熟悉的感覺(似曾相識症),或對熟悉的環境感到陌生(似不相識症),可出現“雙重體驗”狀態,即覺得自己同時處於兩個不同的環境。還可見於柯薩柯夫綜合徵,對於不同時態的事情,無法辨認和聯繫。
8、鈎回發作是顳葉功能障礙的典型表現,多以幻嗅、幻味(常為難聞的氣味如臭皮蛋味)先兆開始,常伴以鼻吸氣、舐舌、賞味及咀嚼動作,繼之出現夢境樣狀態,也可伴有視覺性的錯幻覺、幻聽或情緒障礙(恐懼狀),左側病變還可出現一過性字句性思維障礙,感到思想突然停止如“腦子空了”,或相反有強迫性思想糾纏。
9、因視放線通過顳葉,故顳葉病損可產生上1/4視野缺損。前庭功能皮質區受刺激時可出現眩暈與平衡障礙。
顳葉前內側杏仁核受到刺激時,可引起嗅覺和發生過去曾有的情感的體驗,還有明顯的植物神經反應:如血壓升高、脈增快、呼吸快而深以及可出現驚恐和性慾異常等。雙側顳葉前部海馬結構損害可出現嚴重的記憶障礙。如柯薩柯夫記憶缺損,明顯近事遺忘。廣泛顳葉前部受損可出現情緒及行為改變,如淡漠、喪失正常的情緒反應、性慾增強、食慾增盛,稱Kluver-Bucy綜合徵,系鈎回及海馬等邊緣系統受損所致。

大腦皮質頂葉

頂葉前界為中央溝,後界以頂枕溝及枕前切跡的連線與枕葉分界,下界以外側裂後部達到頂枕線的連線與顳葉分界。臨牀上頂-顳-枕區結構的損害密切相關,因此難以歸類於某一葉。頂葉分為中央後回、頂上回與頂下回。
頂葉損害的臨牀表現
1、中央後回與頂上回損害主要產生皮質性感覺障礙(見“感覺障礙”),右側頂葉病損可出現特殊的感覺認識障礙。任一側頂葉損害均可出現病變對側輕偏癱及肌張力降低,也可見肢體的退縮回避反應,與額葉損害相反的強握反射。幼年期患病者因有肢體營養髮育障礙,可出現病變對側單側性手部小肌萎縮和手發育過小,並伴植物神經症狀。
2、頂下回損害產生失用、失算、失讀、失寫、體象障礙和視覺性空間定向障礙。
3、體象障礙體象就是自己身體和身體各部位間的位置關係在意識領域中的反映,是由視覺、觸覺、軀體運動覺、平衡覺、空間定向覺等經過頂葉不斷整合發展而得。體象障礙即自體空間失認,常見於頂葉病損,可表現有正性的與負性的兩種,截肢術後的幻肢現象和左側偏癱時出現第三幻肢是正性的體象障礙;負性的體象障礙是病人對其自身一半的身體不能感知或根本不認為自己有病,因而安然自得,對自己不關心、淡漠、反應遲鈍。常合併有其它異常,如各種感覺的認識障礙:感覺忽略、感覺消退、視覺忽略、異側感覺、一側性穿衣失用。也可合併偏盲、頭與眼球偏向病變側,非癱瘓肢體出現強握摸索反應等。
4、一側性空間認識不能包括對體象與環境的判斷不能。即不能正確辨認自身與環境中物體在空間的位置的關係(體外空間或環境方位的辨認障礙,稱為amorpho-synthesis空間的綜合障礙)。這種障礙僅限於病損對側的空間方位,只見於右側顳-頂-枕交界處的病變。病人感到左半視野的物體之間的位置關係不能辨認,雖然眼球注視着視野範圍內的物體,但不能朝着正確的方向去拿,甚至一切東西都不存在。病人不會有意地以眼球轉動來補償,故並非偏盲,與眼球注視障礙也無關,一側空間認識不能不限於視覺,可涉及到聽覺或其它感覺,是運用-認識功能障礙的基礎。
5、雙側性空間認識不能常見於左側頂葉後部病損,病人不能辨別左右,不能辨認和命名自己的和他人的個別手指,常伴失算和失寫(格斯特曼徵羣)。這種失算和失寫是以空間認識不能為基礎的,患者不能確認字碼或詞的正確的序位,因而不能正確的運算和書寫。
6、失用症或稱運用不能是在無運動癱瘓、感覺喪失及共濟失調的情況下,病人不能完成以前所能完成的有目的的技巧動作。正常有目的的技巧動作需要認識—意念—運用的過程,左頂下回、緣上回是動作的意念中樞,從此發出的衝動經過弓狀纖維與運動前區皮質及運動皮質發生聯繫,產生右側肢體的各種技能動作。左側運動前區與右側運動前區和運動區皮質的聯繫是通過胼胝體。每一種技能動作皆可分為好幾個階段,因此失用症可分為運動性、意念運動性和意念性。左側頂葉損害時產生雙側意念性失用症;頂葉意念中樞與運動前區皮質聯繫發生病損時,由於意念記憶與動作記憶之間失去聯繫,而產生臨牀上常見的意念運動性失用症;額葉運動前區或運動皮質病損時產生運動性失用症。失用症可累及各種動作如洗臉、刷牙、梳頭、穿衣、脱襪、劃點火柴、倒茶、用鑰匙開門、與人打招呼等,臨牀上碰到的有舌肌失用,患者只能張口而不能伸舌。結構性失用症是以空間認識不能為基礎的,病人不能描繪或拼搭簡單的圖形,也常可伴發半側空間忽略,圖形只繪右側的一半,任何一側頂葉損害皆可出現結構性失用,但以右側頂葉病損時為明顯。穿衣失用也以視覺空間辨認障礙為基礎,對衣服各部位辨認不清,而不能穿衣,也常伴一側忽略,多為右側頂葉病損。
7、痛覺信號失認不認識疼痛或恐懼性刺激,能感知痛性傷害性刺激,但不引起相應的情緒反應和防禦或保護性反射。例如手指被點燃的煙頭燒痛時,並不丟棄煙頭。病變在緣上回,並累及部分角回和頂上回。
視動性眼球震顫的中樞在緣上回與角回,損害時出現視動性眼球震顫不能動向病變的對側。

大腦皮質枕葉

枕葉損害的臨牀表現:主要為皮質性失明,偏盲、錯覺與視幻覺及視覺失認(物體失認、綜合失認、臉面失認、地理性記憶喪失、色覺失認)等。單側視區破壞性病變產生對側相應的視野缺損,有同向偏盲或象限盲,兩側病變產生全盲或水平型上方或下方偏盲,皮質性偏盲不累及中央黃斑區(黃斑迴避)和對光反應不消失。左側視皮質和胼胝體後部病損可出現單純性失讀。
1、視錯覺又稱視物變形,為紋狀周圍區(18、19區)及角回(接受視覺衝動轉變為知覺)的病損,所見物體的大小、形狀、顏色、方位或距離的歪曲變形或不真。如變大(巨視症)、變小(小視症)、變近、變遠、顏色消失或色錯,視物顯多,單眼複視或三視,物體的運動性或靜止性錯覺等;複雜的視錯覺有視物很小又很遠,或太大太近,視覺的持續或重複出現,視覺的遠離感等。視錯覺除可見於枕葉病損外,頂、枕、顳交界部位的病變也可發生。可見於藥物中毒(麥角酸、仙人球毒鹼、仙人球、阿托品等)、發熱譫妄、偏頭痛、神經官能症、精神病等。
2、幻視簡單的如閃光、白點、顏色等幻視,或出現各種幾何圖形(圓、方或多角的),靜止的或移動的(振動、跳動);複雜的幻覺,如見到物體、人或人羣、動物,人或動物的形狀、大小也可改變,也包括對周圍景物的失真感、熟悉感、夢境等妄想性幻覺。枕葉、頂葉、顳葉後部刺激性病變(如癲癇)均可出現幻視。枕葉病變多為簡單性的幻視,且出現在病變對側的視野範圍內,而由顳葉後部的病變所引起者多為複雜性的且出現在全部視野範圍內。
3、視覺失認對所見到的物體、顏色、圖畫不能辨認其名稱和作用,稱視覺失認,但一經觸摸或聽到聲音、或嗅到味道即能説出。多為雙側紋狀周圍區或角回的病變所產生。
4、視覺綜合失認能認識景物或圖畫中的人與物,但不能認識全景或全圖的意義,可見於雙側枕葉病損。
5、臉面失認見到熟人的面甚至鏡子中自己的面不能辨認,需從別人的發音、面部的特殊標誌如痣、頭髮顏色、鬍子等來加以鑑別,可伴有其它的失認,如顏色失認,視覺綜合失認。有的將臉面失認歸於視覺綜合失認之一。此徵可見於雙側枕葉病損。
6、視覺定向力和地理性記憶障礙空間定向需要視覺、觸覺與動覺。視覺定向力喪失表現如病人不能指出地圖上他所居住的城市。如不能説出從他家去工廠的道路則為地理性記憶障礙,病變多發生在右側枕葉後部,比發生在頂葉常見。
7、Balint綜合徵包括皮質性注視麻痹、眼動失調與視覺注意障礙。但保存自發性及反射性的眼球運動,見於雙側枕葉病損。
8、Bonnet綜合徵即眼性幻視。全失明或部分失明的患者可出現簡單的或複雜類型的幻視,出現在盲眼全視野範圍內或偏盲側。移動或閉上患眼後幻視可消失,病變在雙側枕葉。

大腦皮質島葉

島葉藏於側裂中,被額、頂、顳葉島蓋所覆蓋,有內臟植物神經功能的代表區。島葉島蓋區尚有味覺、第二感覺及痛覺代表區。

大腦皮質邊緣葉

邊緣葉包括扣帶回、穹窿回峽、海馬迴和海馬鈎。邊緣系統是邊緣葉和有關的皮質下結構所組成。邊緣系統對內臟活動、植物神經有廣泛的調節作用,對人的情緒行為也有很大影響。例如恐懼時心跳加速、呼吸加快、皮膚血管收縮、出冷汗、瞳孔擴大、口乾等植物性功能變化,悲傷時常流淚、流涕、面色蒼白。肌張力減退、動作遲緩無力等與邊緣系統的調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