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絹斑蝶

鎖定
大絹斑蝶Parantica sita (Kollar,1844)屬昆蟲綱鱗翅目斑蝶科絹斑蝶屬的昆蟲。翅展雌性88mm,雄性83mm,體胸部棕褐色,腹部棕紅色。
中文學名
大絹斑蝶
拉丁學名
Parantica sita (Kollar,1844)
二名法
Parantica sita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鱗翅目
斑蝶科Danaidae
絹斑蝶屬Parantica

大絹斑蝶形態特徵

翅展:85~150mm。形態體胸部棕褐色,腹部棕紅色。前翅翅緣及脈紋棕褐色,翅面為白色蠟質半透明的斑紋,基部斑紋大,端部斑紋小。後翅棕紅色,基半部為白色蠟質半透明的條狀斑 [1] 
頭及觸角黑色;複眼黑褐色,光滑;下睫毛白色;下唇須黑色,有白色斑紋。胸部黑色,中胸背面1條白色間斷線紋;足黑色,腿節腹面白色,背面黑色。雄性腹部棕色,腹面橫紋白色。雌性腹部背面棕色,腹面白色。前翅正面黑色;外緣及亞緣區各有1列斑點,外緣斑小,成對排列,頂角區斑點消失,亞緣斑大;亞頂區6枚斑紋大小形狀不一,前緣3枚和中部1枚瓜子形,中間2枚細條形;基部條紋3條,中室、Cu2室斑紋寬大,2a室斑紋細長;m3及Cu2室基部各有2塊斑。反面斑紋同正面,頂部紅褐色。後翅正面紅褐色;亞外緣斑列成對排列,模糊,亞緣斑列僅上部2—3枚清晰,其餘斑紋模糊或缺失;M1、M2、M3、Cu脈上端半部有黑褐色條帶;基部有7條斑紋,中室2條基部合併或完全合併,Cu2室2條基部合併;中室端部放射狀排列5個斑塊,大小、形狀不一;雄蝶Cu2室和2a室的亞緣區段塊狀香鱗斑棕或棕黑色,性斑到達Cu2脈,後翅3a室白色條斑邊緣清晰;肩脈兩側各有1個斑紋。反面亞外緣和亞緣各有l列斑、圓點狀;雄蝶2A、3A脈在亞緣區段脈紋膨大,覆有白色鱗片。
雄性外生殖器:背兜窄;鈎突雙耳形,密生長毛;囊突較短;基腹弧窄;陽莖軛片背觀V形;抱器近三角形,密生長毛,端下角近直角形突出,骨化強;陽莖管狀,微彎曲,長於抱器,端部平截,陽莖口位於端部。
雌性外生殖器:囊導管短;交配囊體袋狀;交配囊片大、2交配囊片在中下部相接,表面密佈刺突;囊尾長,約與交配囊體等長 [2] 

大絹斑蝶地理分佈

分佈:中國(遼寧、江蘇、湖南、江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浙江、福建、廣西、廣東、海南、香港、台灣),印度北部,克什米爾,尼泊爾,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阿富汗,孟加拉,不丹,巴基斯坦,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朝鮮,日本 [2]  。景洪市(允景洪鎮、勐養鎮、景訥鄉、大渡崗鄉、嘎灑鎮、勐罕鎮、勐龍鎮)、勐臘縣(勐侖鎮、勐臘鎮、勐滿鎮、瑤區鄉、勐伴鎮)、勐海縣(勐海鎮、曼稿鄉、勐阿鄉) [1] 

大絹斑蝶生活習性

從幼蟲起即開始以富含生物鹼基的植物為食,所以體內積聚有大量毒素。鮮豔的顏色也是為了警告鳥類的警戒色。繁殖卵生,遷徙以1500公里以上的長距離確認有日速200公里的個體。
大絹斑蝶 大絹斑蝶
棲習於中、低海拔山區。每年9月左右產卵,次年4月左右羽化成蟲。幼蟲食草為蘿藦科植物 [1]  飛行能力強,在東南亞、中國南部、台灣北部、琉球羣島日本之間會進行長途遷徙

大絹斑蝶遷移事件

2011年12月31日,大埔環保會在香港深水灣發現由日本和歌山縣遷移到來的大絹斑蝶,該蝴蝶共用了83日飛越2500千米的東海,是繼君主斑蝶的紀錄後,全球第二最遠的蝴蝶飛行路線。它們活躍於樹林或空曠的地方,愛在草地上滑翔和吸食藿香薊。 展翅約80 毫米至100 毫米,雄性蝴蝶的後翅有黑色性斑。除七月和八月外,全年可見。
參考資料
  • 1.    陳明勇,李正玲,王愛梅,劉正勤.西雙版納蝶類多樣性:雲南美術出版社,2012:69
  • 2.    張雅林, 房麗君, 周堯. 中國絹斑蝶屬分類研究(鱗翅目,蛺蝶科,斑蝶亞科)[J]. 動物分類學報, 2008, 33(1):157-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