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竹竹嗩吶

鎖定
大竹竹嗩吶是產生並流傳於四川省達州市大竹境內的傳統民間音樂,它包括樂器的製作工藝和樂器的演奏技藝。四川省達州市大竹縣產竹,素有“川東綠竹之鄉”之美譽。作為川東大竹縣獨有的竹嗩吶,以其清新、動聽的音韻載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數百年前,嗩吶傳入巴蜀,大竹人就地取材,用本地的竹子製作了嗩吶。經過發展,竹嗩吶製作工藝日臻精熟。竹嗩吶由哨、天心、杆子和喇叭4部分構成。哨由大竹縣當地燕麥稈做成,杆子採用大竹縣特產的羅漢竹製作,喇叭則由當地產的黃竹篾絲編織成形後,再刮灰塗上土漆,套於杆下端,可活動和裝卸;如今的大竹竹嗩吶為6孔,五音階定音,其演奏形式多種多樣、音韻傳神,堪稱傳統民俗瑰寶。 [1] 
竹嗩吶,顧名思義,乃竹製而非木製的嗩吶。四川省大竹縣盛產竹,竹嗩吶樂器在公元700年就已在當地流行開來,至今已有1300多年演奏歷史。2008年,大竹竹嗩吶製作與演奏技藝被列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3] 
中文名
竹嗩吶
榮    譽
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地    點
四川省大竹縣月華鄉
現任繼承人
胡知全

大竹竹嗩吶演奏技巧

竹嗩吶 竹嗩吶
作為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音樂,明朝以前,大竹人的娛樂除唱山歌外,基本上沒有別的活動形式。恰在這時,嗩吶樂器傳入巴蜀之地,大竹人便因好奇而躍躍欲試,可由於一般嗩吶比較昂貴,聰明的大竹人便憑藉多竹的優勢就地取材,仿照木製嗩吶形狀,用竹子製作。最初,人們在給竹管確定孔距時,完全憑着感覺,有的甚至以自己五根手指關節的長短在竹管上比劃而定。所以,竹嗩吶產生之初,發音是不準確的。後來,經過人們漫長的製作和吹奏實踐摸索,也就能夠準確地定位孔與孔之間的距離;同時,吹奏技巧也漸漸達到嫺熟的程度。
“大竹竹嗩吶”由哨(當地民間藝人將之稱為“叫口”)、天心、杆子和喇叭四部分構成。不同之處在於:竹嗩吶的叫口不是由蘆葦管,而是由大竹當地燕麥杆做成;杆子採用大竹特產的節短、美觀、摁孔方便的羅漢竹製作;作為嗩吶擴音器部分的喇叭則由當地產的黃竹篾絲編織成形後,還得再刮灰塗上土漆,套於杆下端,同樣可活動和裝卸。
“大竹竹嗩吶”系四川達州大竹民間藝人,利用當地特有的羅漢竹純手工製作的樂器,起源於宋代時候的大竹縣,它不僅製作上與其它嗩吶不同,而且音色也獨具特色。其型號種類繁多,短者不盈尺,有吹奏高手,可進行一人同時口吹四支、鼻吹兩支、口鼻同吹四支的特技表演;長者則達四米外,吹奏時需幾人肩扛起竹嗩吶杆。
“大竹竹嗩吶”曲目豐富,風格多樣,現已蒐集整理的已有200餘種,古今傳統皆有之。這些曲目或歡騰激越(如《滿堂紅》、《將軍令》等),或纏綿婉轉(如《小放牛》、《吊堂引子》等),或磅礴雄渾(如《大開門》、《翻天印》等,也有風趣幽默的《打耗子》、《小開門》、《帶堂引子》等)。“大竹竹嗩吶”可齊奏、獨奏、重奏、輪奏等多種表現形式。在如此眾多曲牌中,如兩支嗩吶一前一後的問答句式演奏,一支演奏旋律、一支演奏長音,以及眾人排列成的大型演奏形式等,其音韻高亢激揚,表現出繽紛多姿的民風民俗。 [2] 

大竹竹嗩吶製作流程

大竹竹嗩吶 大竹竹嗩吶
數百年前,當嗩吶這種民間樂器傳入竹鄉,精明而質樸的大竹人憑藉當地竹多、竹質優良的優勢,仿照木嗩吶形狀,再潛心研製,用本地竹子製作成與眾不同的一種嗩吶。
竹嗩吶選材為“羅漢竹”,因該竹竹壁厚實,竹節短而口型差異不大,加之能抵抗濕熱温度,不易開裂且音質有共鳴之效果,所以也就成了竹嗩吶的重要組成部分“嗩吶杆子”。嗩吶杆子又分為“頭膛杆子”、“二膛杆子”、“三膛杆子”,“三膛杆子”是竹嗩吶的基礎部分,也是重要環節。眾所周知,在杆子前端有一個擴音的喇叭,是嗩吶的另一核心組成部分,區別於現代木嗩吶再配上金屬喇叭,竹嗩吶的喇叭則是採用當地產的黃竹,剖竹剝成細蔑絲,編織成喇叭狀,在上面敷上一層灰,幹後再上一種油漆,才算成型,當地人取名為“蔑簍簍”。
竹嗩吶的兩大主件製成後,便是選擇用什麼材料製作“嗩片”了,也稱作“叫口”。當地人選擇的是一種燕麥,俗稱“麥草”,這種當地麥草的厚薄、老嫩、大小易選擇,易製作,因而成為不用蘆葦製作的重要理由。而今,大竹竹嗩吶為6孔(均在上面),五聲音階定音,又為6孔嗩吶,叫作老杆子。獨異於七聲音階定音(正面7孔,後面1孔)的現代木嗩吶。竹嗩吶在演奏時,可獨奏、齊奏、合奏、重奏、輪奏,表現形式多樣,最為常見的是由兩枝嗩吶主奏,然後由3-5人敲響鑼鼓進行伴奏的組合形式。 [2] 

大竹竹嗩吶獨具特色

大竹竹嗩吶 大竹竹嗩吶
在吹奏上,“大竹竹嗩吶”獨具特色:齊奏、獨奏、重奏、輪奏,表現形式多樣,祖宗秘傳的隱性換氣法、嫺熟多變的指法,加之氣息、嘴勁的控制,使演奏生動傳神。更奇特的是,還有竹嗩吶吹奏高手,一人可表演同時口吹四支嗩吶、鼻吹兩支嗩吶,口鼻同時吹四支嗩吶的特技,有如高難度的民間雜技一般,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因竹嗩吶是以天然形狀的'羅漢竹'進行精心製作,既不可規範也無法精確杆子的長度、厚度等原因,對於這些主要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杆子的精細、內徑、厚薄等都存在差異,由此也會直接影響並導致音色、音質、音韻等。還有就是用'麥草'製成的'叫口',無疑加大了吹奏者的難度,必須在唇、舌、氣的細小技法上進行苦練,實非一日之功而修成……
竹嗩吶的音色之美,表現在連音的纏繞、吐音的歡快、舌尖的巧用等,散發出蕭音、滑音、顫音、疊音、墊音、人聲、鳥鳴等。竹嗩吶的音韻極為傳神,精湛的演技別具風格,堪稱民俗瑰寶。
竹鄉演奏竹嗩吶的藝人,必須是祖傳技藝,方得其演藝,在表演中,有同時用口吹奏兩支、三支嗩吶的,有用鼻子吹奏兩支的,還有用鼻子與嘴一起演奏的,更有大膽者,不僅能用口吹奏四支,同時還能用鼻子吹奏兩支嗩吶的。歡快流暢之舉,古樸典雅之技,讓人拍手叫絕。 [2] 

大竹竹嗩吶獲得榮譽

竹嗩吶僅川東大竹獨有,其製作和演奏極大地豐富了中國民族音樂。每逢婚喪嫁娶及節慶日,當地百姓皆以吹奏竹嗩吶表現喜怒哀樂,其民俗價值鮮明而豐厚。
1989年以來,“大竹竹嗩吶”作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竹竹嗩吶”表演,先後參加了鄂豫川陝八地市經濟協作會開幕式,四川省首屆服裝節,四川省政府春節團拜暨電視文藝晚會,第三屆四川省旅遊發展大會暨國際旅遊節,連續兩次參加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等的展示及表演,不受到國家及省市領導、專家和國內外觀眾的交口稱讚,同時也捧回多種大獎。 [2] 

大竹竹嗩吶文化傳承

延續傳統風格,注入時代內涵,竹嗩吶以創新技藝奏出了嶄新時代的優美旋律,先後走出竹鄉和巴渠大地,走進國家級大賽中並獲獎,同時也列入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央電視台第七套節目於2004年錄製“大竹竹嗩吶”並在“鄉土”欄目中播出後,因受到觀眾喜愛,又在2007年,再先後兩次到大竹錄製播出。竹嗩吶正以爛漫的花開之勢,鮮豔在巴蜀大地。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