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秦

鎖定
大秦是古代中國對羅馬帝國近東地區的稱呼。隨着絲綢之路的貫通,而羅馬正位於絲綢之路的終點,《魏略》把它命名為“大秦”,《後漢書·西域傳》也以對此有所記載。
班超於公元97年(漢和帝永元九年)派遣部下甘英出使大秦。之後大秦(羅馬帝國)共有5次來華歷史記載,其中4次到達了洛陽,一次到達了鄂州 [1-5]  。公元284年大秦商團到達中國是羅馬帝國試圖與中國保持貿易往來的最後一次努力,此後中國史籍中再不見羅馬遣使的記載。
中文名
大秦
外文名
Cippus
區域範圍
羅馬帝國近東地區
存在時間
前509年-476年

大秦地理位置

3世紀成書《魏略》率先記載了一個“大秦國”,其雲:“大秦國一號犁靬,在安息、條支西大海之西,從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遇風利二月到,風遲或一歲,無風或三歲。其國在海西,故俗謂之海西。”
大秦所臨的“西海”如此遼闊和奇幻,就有許多學者説“大秦是羅馬”了。究其實,西海是西域諸國正西的裏海,因此大秦國應該是在南高加索一帶。

大秦道路交流

漢代時雲南可走水路沿伊洛瓦底江順流而下,出孟加拉灣航行到印度。與印度洋航道連接起來。《魏略·西戎傳》記載,大秦國水道通益州永昌郡,當由緬甸海岸登陸而達永昌。《厄立特里業海航行記》關於印度東海岸以東地方的描述也可以印證這條路線。英國歷史學家哈威在《緬甸史》中説,公元前2世紀以來,中國以緬甸為商業通道,“循伊洛瓦底江為一道、循薩爾温江為一道,尚有一道循彌諾江(chindwinr,今親敦江)經曼尼普爾(Mannipur)乘馬需三月乃至阿富汗。商人在其地以中國絲綢等名產,換取緬甸的寶石、翡翠、木棉;印度的犀角、象牙和歐洲的黃金等珍品”。 [6] 
公元97年,中國著名的外交家班超派遣部下甘英出使大秦。他所坐的船上有人説:“海中有思慕之物,往者莫不悲懷。若漢使不戀父母妻子者,可入。”

大秦文獻記載

大秦歷史記載

《後漢書·西域傳》:
“大秦國一名犁鞬,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國。地方數千裏,有四百餘城。小國役屬者數十。以石為城郭。列置郵亭,皆堊塈之。有松柏諸木百草
“其王無有常人,皆簡立賢者。國中災異及風雨不時,輒廢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其人民皆長大平正,有類中國,故謂之大秦……土多金銀奇寶,有夜光璧、明月珠駭雞犀、珊瑚、虎魄、琉璃、琅玕、朱丹、青碧。刺金縷繡,織成金縷罽、雜色綾。作黃金塗、火浣布。”
晉書》:
“大秦國一名犁鞬,在西海之西,其地東西南北各數千裏。有城邑,其城週迴百餘里。屋宇皆以珊瑚為棁栭,琉璃為牆壁,水精為柱礎。其王有五宮,其宮相去各十里,每旦於一宮聽事,終而復始。若國有災異,輒更立賢人,放其舊王,被放者亦不敢怨。有官曹簿領,而文字習胡,亦有白蓋小車、旌旗之屬,及郵驛制置,一如中州。其人長大,貌類中國人而胡服。其土多出金玉寶物、明珠、大貝,有夜光璧、駭雞犀及火浣布,又能刺金縷繡及積錦縷罽。以金銀為錢,銀錢十當金錢之一。安息、天竺人與之交市於海中,其利百倍。鄰國使到者,輒廩以金錢。途經大海,海水鹹苦不可食,商客往來皆齎三歲糧,是以至者稀少。” [7] 
《北史·卷九十七·列傳第八十五·西域》 [8] 
條支國,在安息西,去代二萬九千四百里。
明朝《三才圖會》中的四海華夷總圖 明朝《三才圖會》中的四海華夷總圖
“大秦國,一名黎軒,都安都城,從條支西渡海曲一萬里,去代三萬九千四百里。其海滂出,猶渤海也,而東西與渤海相望,蓋自然之理。地方六千里,居兩海之間。其地平正,人居星布。其王都城分為五城,各方五里,週六十里。王居中城,城置八臣,以主四方。而王城亦置八臣,分主四城。若謀國事及四方有不決者,則四城之臣,集議王所,王自聽之,然後施行。王三年一出觀風化。人有冤枉詣王訴訟者,當方之臣,小則讓責,大則黜退,令其舉賢人以代之。其人端正長大,衣服、車旗,擬儀中國,故外域謂之大秦。其土宜五穀、桑、麻,人務蠶、田。多璆琳、琅玕、神龜、白馬朱鬛、明珠、夜光璧。東南通交趾,又水道通益州永昌郡。多出異物。
“大秦西海水之西有河,河西南流。河西有南北山,山西有赤水,西有白玉山,玉山西有西王母山,玉為堂室雲。從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回萬餘里。於彼國觀日月星辰,無異中國,而前史雲條支西行百里,日入處,失之遠矣。”
以“大秦”一詞代表羅馬的習慣直至16世紀末仍然存在,例如在《三才圖會》中的一幅地圖上亦可看見“大秦”這一地方。 [8] 

大秦交流記錄

公元97年,大漢使者甘英,首次踏上羅馬帝國的領土東界(安息帝國的西界,當時已被羅馬帝國控制),但在將要渡海前往羅馬帝國的首都羅馬城時,被安息人勸阻了。甘英雖然沒有直接從洛陽到達羅馬城,但卻是中國當時能到達的最接近羅馬帝國的地方。羅馬帝國僅有的5次來華歷史記載:
①《後漢書·孝和孝殤帝紀第四》:“永元十二年,冬十一月,西域蒙奇兜勒二國遣使內附,賜其王金印紫綬。”
②《後漢書 孝桓帝紀第七 》延熹九年九月:“大秦國王遣使奉獻。”
③《南史列傳第六十八 夷貊傳上》:“ 孫權黃武五年(226年),有大秦賈人字秦論,來到交阯,太守吳邈遣送詣權。權問論方土風俗,論具以事對。時諸葛恪丹陽,獲黝、歙短人。論見之曰:"大秦希見此人。"權以男女各十人,差吏會稽劉鹹送論,鹹於道物故,乃徑還本國也。 ”
④《晉書列傳第六十七四夷傳》:“ 大秦國一名犁鞬,在西海之西……武帝太康中,其王遣使貢獻。 ”
⑤《晉書 帝紀第三武帝本紀》:“ 太康五年(284年),十二月,林邑、大秦國各遣使來獻。 ”
公元284年大秦商團到達中國是羅馬帝國試圖與中國保持貿易往來的最後一次努力,此後中國史籍中再不見羅馬遣使的記載。
參考資料
  • 1.    《後漢書·孝和孝殤帝紀第四》:“永元十二年,冬十一月,西域蒙奇、兜勒二國遣使內附,賜其王金印紫綬。”
  • 2.    《後漢書 孝桓帝紀第七 》延熹九年九月:“大秦國王遣使奉獻。”
  • 3.    《南史列傳第六十八 夷貊傳上》:“ 孫權黃武五年(226年),有大秦賈人字秦論,來到交阯,太守吳邈遣送詣權。權問論方土風俗,論具以事對。時諸葛恪討丹陽,獲黝、歙短人。論見之曰:"大秦希見此人。"權以男女各十人,差吏會稽劉鹹送論,鹹於道物故,乃徑還本國也。 ”
  • 4.    《晉書列傳第六十七四夷傳》:“ 大秦國一名犁鞬,在西海之西……武帝太康中,其王遣使貢獻。 ”
  • 5.    《晉書 帝紀第三武帝本紀》:“ 太康五年(284年),十二月,林邑、大秦國各遣使來獻。 ”
  • 6.    《魏略·西戎傳》
  • 7.    國學原典·史部·二十四史系列·晉書·卷九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6-11-17]
  • 8.    李延壽.北史·卷九十七·列傳第八十五·西域:中華書局出版社,2003-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