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碗茶

(中國特色茶文化之一)

鎖定
大碗茶是中國特色茶文化之一,風靡於解放時期的老北京,茶有兩種,一種是煎茶,即把茶葉投入開水直接煎熬;還有一種是特有成茶,是由大碗盛有煮好的茶加蓋上玻璃等待過路口渴的行人。此外在日本,也有聞名世界的大茶盛式,是一種日本特色的大碗茶。2012年4月21日,作為紀念改革開放三十週年、向黨的“十八大”獻禮影片,電影《大碗茶》首映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中文名
大碗茶
外文名
stall tea
分    類
飲品,茶飲
口    味
甘,微苦
主要食材
泉水,清茶

大碗茶發展歷史

喝茶時5人一組,分得一個大茶碗。一般情況下是2分錢一碗。大碗茶文化伴隨着20世紀60年代,那個純樸的年代而產生,到了21世紀,這種文化形式變為被各種冷飲店所取代。

大碗茶喝法

北京人喝茶的歷史很悠久。可一直存在着三種不同的喝法。而且根據不同的喝法,就有不同的市場形式與之相適應。

大碗茶喝法一

第一種喝法是最基本的,那就是滿足解渴的需要。北京人出門在外,不管是出差,還是逛公園、逛商店,走得口乾舌燥的時候,要是碰上賣大碗茶的,那就得猛灌一氣。這種喝法兒是救急的,所以喝得多,喝得快;茶好不好、水好不好都在其次,至於使什麼茶具那就更不在乎了。

大碗茶喝法二

第二種喝法,喝的是個講究。講究茶葉、講究水,講究茶具,更講究怎麼個沏法、怎麼個喝法。北京城有的是大茶葉店,花茶綠茶烏龍茶,雲南的坨茶,蒙藏人好喝的磚茶,什麼樣的茶都買的着。因為喝的是講究,一般的茶館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所以已往都是買了茶葉,回到家裏頭自個兒細斟細品去。
不管您是喝中國茶,喝外國茶,不管您怎麼講究,都能滿足你。不過,既然是講究,價錢很高。對於大多數人來説,約上幾個朋友,作為一種高檔的文化享受。
大碗茶 大碗茶

大碗茶喝法三

其實大多數北京人喝起茶來,既不象第二種那麼講究,也不象第一種那麼將就。不管經濟條件如何,北京人總能找出一種適合自己的茶文化來。只要有口飯吃,肯定得弄壺“高末”喝。還真有不少的北京人,仍保留着當年的老作法,早清兒起來先得悶上壺茶,一直等到喝滿足了,這才能吃了早點,出門上班去。所以當年北京城裏才能出了茶館這個行業,而且作為一種地域文化揚名天下。

大碗茶歷史介紹

早年間北京賣大碗茶的都是挑挑兒作生意。什剎海海沿上、各個城門臉兒附近、天橋一帶,常能碰見挑挑兒賣大碗茶的,一般都是老頭或是小孩,挑子前頭是個短嘴兒綠釉的大瓦壺,後頭籃子裏放幾個粗瓷碗,還挎着倆小板凳兒。一邊走一邊吆喝。碰上了買賣,擺上板凳就開張。
賣大碗茶的2014年也還有,不過全都改成茶攤了,名聲赫赫的大碗茶集團公司就是從這兒起的家。這種茶攤在旅遊區常能見着。樹蔭底下,支張小桌,擺幾個小凳,玻璃杯裏早就晾好了茶水,上邊還都蓋着蓋兒,透着那麼幹淨,那麼涼快。顧客來了,一口氣能喝下好幾杯去。
大碗茶 大碗茶
北京茶館最昌盛的年代是在清朝。那時候,北京四九城的街面上,到處都有大大小小的茶樓、茶園、茶館,一天到晚,接待着三教九流的茶客。當年的茶客裏邊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八旗子弟。滿、蒙、漢八旗原本是清朝政府統一中國的時候所依靠的軍事力量,政府為了保證隨時都有足夠的兵源,不準閒散的八旗子弟離開八旗自謀生路,他們只能依靠朝廷發給的糧餉度日,這就是所謂的“鐵桿莊稼”。戰爭結束以後,隨着人口越來越多,十來萬人守在北京,無所事事,只能是遊手好閒,提籠架鳥,走狗鬥雞,浪蕩度日。茶館是這些人一天也離不開的地方。
當然上茶館的不全是八旗子弟。茶館是個公共的社交場所,是各類社會信息聚集和傳播的地方,這一點和國外的咖啡館其實是一樣的。茶客們在這兒評茶、論鳥、拉家常、講時事;會朋友,談買賣,一坐就是半天,花錢不多,收穫不少。有些茶館為了招徠生意,又搭起舞台,添上大鼓、評書,添上京戲,茶館又成了娛樂場所。北京城有名的廣和、天樂、同樂等大戲園子,早先都是茶園。
有的茶館專作某一類人的生意,比方説打小鼓收舊貨的小販,他們每天都在固定的茶館歇腳聚會,一邊喝茶,一邊交換情報,他們管這地方叫“攢兒上”。北京城那些打散工的泥瓦匠、木匠、棚匠,每天早上也在固定的茶館聚齊,一邊喝着茶,等着包工頭兒來叫人,他們管這兒叫“口兒上”。所以與其説這類茶館提供的是茶,不如説是提供了一處廉價的社交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