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碓村

鎖定
大碓村,位於南澳街道東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5.8千米。西有荔枝山村,北有沙林棚村。地處東山盆地,坐東向西,西側緊靠海碓路,其餘三側均為林地。大礁山在村後,海拔178米,大礁河在村西側。始建於明末清初。
中文名
大碓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深圳市大鵬新區南澳街道東山社區
地理位置
南澳街道東北部
明清時期,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四區;1951年11月,屬第七區;1957年12月,屬大鵬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大鵬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葵涌區大鵬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大鵬公社;1983年7月,屬大鵬區;1986年10月,屬南澳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南澳鎮;2004年,屬南澳街道;2011年12月至今,屬深圳市大鵬新區南澳街道東山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有黃姓、繆姓、李姓、劉姓、蘇姓、何姓等。第一大姓為黃姓,明末清初從坪山坑梓遷至此地。第二大姓為繆姓,明末清初從惠州多祝遷至此地。2015年末,户籍人口197人,其中男性96人,女性101人;80歲以上8人,最年長者96歲(女);實際在村人口約180人。非户籍外來人口約3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8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100人,主要分佈在美國。歸僑2人。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大鵬話。
傳統經營以農業生產為主,主要種植水稻、番薯、花生等,農閒時以上山砍柴、種植果樹等作為副業。自清末起,大鵬一帶村民到香港務工,20世紀60—70年代為盛,有許多村民定居香港。改革開放後,商貿交易開始興旺,村中外出務工者也開始增多。過去大碓村、東山樑屋下村、沙林棚村三個自然村所得收入歸入大碓一組、二組,2003年成立大碓一、二股份合作公司,主要經營物業出租及集體投資經營(海膽場收租、停車場出租等)。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工資性收入、商業經營、村集體經濟分紅、有價證券等財產性收入。村中有古毛茶樹(樹齡115年)、秋楓樹(樹齡215年)、五月茶(樹齡分別為195年、135年)、光葉白顏樹(樹齡分別為195年、165年),均為國家三級保護樹木。東大路經過該村。20世紀80年代初通自來水,1990年通電,1992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1998年通電話,2000年通互聯網。村內現有傳統民居約3排30座,以聯排式為主,多為20世紀50年代後重建。另有數棟獨棟的新式居民樓,
關帝廟,據村民所述,始建至今至少有300年曆史,最近一次重建2012年。抗日戰爭期間曾集中在村內北側。被燒燬,重建後為學校,東山片區的孩子都在此上學。1957年後重新作為廟堂使用。該廟現佔地面積約150平方米,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牆貼有瓷磚,正廳屋頂上有雙龍戲珠雕塑。前廳出廊、中間有天井。天井四周被圍起,行人需從兩側連廊進入正廳。正廳內有一尊約2米高的關公像,神態威武莊嚴。
何氏宗祠,佔地面積約25平方米,為單間建築,外牆鋪設馬賽克瓷磚,紅瓦頂。
繆氏宗祠,佔地面積約25平方米,為單間建築,外牆刷灰,灰瓦頂。 [1] 
參考資料
  • 1.    深圳市史志辦公室. 深圳村落概覽 第2輯 2 大鵬卷.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20.32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