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皇城

鎖定
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內遷山西,城遂空廢。明嘉靖年間(公元1522午後),俺達汗義子卡台吉,名脱脱(也有寫成妥妥),率眾長期駐牧於此,這座址城即稱為“脱脱城”(今城圐圙)。城圐圙一名流傳。
中文名
大皇城
別    名
城圐圙
拼    音
chēng kū lùe
解    釋
圍起來的草場
大皇城(城圐圙),拼音念cheng-ku(陰平)-lue(去聲),屬蒙古語,(指圍起來的草場)
位於呼和浩特市托克托縣新舊城之間,系明代修建的古城遺址。廢棄後,城牆遺存較好,人們把這座廢城牆名為“城圐圙”。
這座古城是在唐代“東受降城”的基礎上擴建的。遼代;為“東勝州”治所,俗稱“大皇城”。金代在“大皇城”東邊興建“子城”,即為“小皇城”。明朝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賜名“東勝左衞”,次年擴建東勝左衞城(今城圐圙)。城周長12.5公里,城牆高8米左右,是呼和浩特地區規模最大的一座古城。建有東、南、西、北四門,並築有甕城,是一座屯軍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