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田縣氣象局

鎖定
大田縣氣象局始建於1958年10月5日,正式觀測開始於1959年6月1日,位於大田縣城關鳳凰山(小山頂),北緯25°42′東經117°50′,觀測場海拔400.1m,區站號為58923。
中文名
大田縣氣象局
北    緯
25°42′
區站號為
58923
觀測場海拔
400.1m

大田縣氣象局基本情況

1958年10月5日,大田選址建站,原稱“大田縣氣象站”,1962年10月改為“福建省大田縣氣候站”,1963年
1月更名為“大田縣氣象服務站”,1963年4月台站名稱變動為“福建省大田縣氣候服務站”,1966年1月改為“福建省大田縣氣象服務站”,1969年1月變更為“大田縣氣象站”,1970年8月更名為“大田縣氣象服務站”,1971年1月又改為“福建省大田縣氣象站”。
大田縣氣象局自建站至1963年4月,由大田縣委員會領導;1963年4月至1969年1月,收歸福建省氣象局建制;1969年1月至1970年4月,轉大田縣農林水組領導;1970年4月至1973年7月,歸大田縣人民武裝部領導;1973年7月至1981年3月,歸大田縣農業局領導;1989年4月更名為大田縣氣象局,隸屬三明市氣象局,行政管理由縣農委負責。目前大田縣氣象局在財政上實行以省氣象部門和地方政府的雙重領導,分級管理制度。

大田縣氣象局員工

1958年建站時只有4人。現有在編制職工7人,聘用4人,退休員工6人,其中在現有職員工中,35歲以上的有4人;具有大學本科學歷的2人、大專學歷的6人;有一名高級工程師(已退休)、3名工程師、2名助理工程師;中共黨員三名,入黨積極分子一名,共青團員三名。

大田縣氣象局觀測紀錄

大田縣氣象局在1959年6月1日~1980年12月31日完成4次觀測,1981年~1985年增加24小時航危報,1986年~1990年發送預約航危報,1991年~1995年擔負6時至18時預約報,1998年2月至今主要業務是完成國家氣象一般站的氣象觀測,每天向省氣象台傳輸三次定時觀測電報,並編髮重要天氣報,製作氣象月報和年報報表。
大田縣氣象局目前每天進行08、14、20時3個時次地面觀測。觀測項目有風向、風速、氣温、氣壓、雲、能見度、天氣現象、降水、日照、小型蒸發、地面温度、雪深、淺層地温等。每天編髮08、14、20時3個時次的天氣加密報。

大田縣氣象局設備介紹

大田縣氣象局建站初期主要業務測温查温、量降水。儀器只有温度表、雨量筒和量杯。1978年前主要業務是三次觀測和天氣預報、除了舊設備外增設了維爾達測風和地温儀器,日照計,氣壓表。78年後的主要業務,擔任24小時航危報任務和開展對外有償服務,除上述設備外增設了氣壓、空氣温度、相對濕度自記儀器,電接風向風速,傳真設備和計算機。1998年統計資料顯示當時裝備有486計算機一台、傳真機一台、警報系統一套。
1984年大田縣氣象局配備了PC-1500袖珍計算機,並指派專人到三明市氣象局學習計算機的應用,1985年PC-1500袖珍計算機取代人工編報,提高了測報質量和工作效率,減輕了觀測員的勞動強度。2003年,大田氣象局建成了CAWS600-B型自動氣象站,在2004年投入業務運行。自動站觀測項目包括温度、濕度、氣壓、風向風速、降水、地面温度、淺層地温、降水,並進行人工並行觀測,現在以自動站資料為準發報,自動站採集的資料與人工觀測資料存於計算機中互為備份,每月定時歸檔、保存、上報。
大田縣氣象局做好領導決策服務同時,也積極主動做好專業預報服務,通過廣播、氣象警報、電話等各種手段,想方設法把預報意見通知到各個用户和千家萬户,取得明顯社會效益、經濟效益。

大田縣氣象局服務範圍

1981年正式開始天氣圖傳真接收工作,主要接收北京的氣象傳真和日本的傳真圖表,利用傳真圖表獨立地分析判斷天氣變化,取得較好的預報效果。縣氣象局對外開展公益服務,每天上、下午各廣播一次,服務單位通過預警接收機定時接收氣象服務。
1998年,氣象局同電信局合作正式開通“121”天氣預報自動諮詢電話。2005年,“121”電話升位為“12121”。此後,由於固話受撥號升位和手機短信及手機直接撥打等多重影響,固話“12121”逐顯萎縮。
2006年,為了更及時準確地為縣、鎮、村領導服務,通過移動通信網絡開通了氣象商務短信平台,以手機短信方式向全縣各級領導發送氣象信息。為有效應對突發氣象災害,提高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的發佈速度,避免和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利用全縣公共場所安裝的電子顯示屏開展了氣象信息發佈工作。
在繼續做好公益服務的同時,1985年開始推行氣象有償專業服務。氣象有償專業服務主要是為全縣各鄉鎮(場)或相關企事業單位提供中、長期天氣預報和氣象資料,一般以旬天氣預報為主。1992年開始對外進行氣球的施放,1997對外進行避雷檢測。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