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狐猴科

鎖定
大狐猴科包括現存的大狐猴Indri、原狐猴Propithecus、毛狐猴Acahi三屬以及一些不久前滅絕的大型種類,現存屬除原狐猴外均各只有1種。大狐猴科成員後肢明顯長於前肢,樹棲性,一旦下到地面則直立跳躍行走。食物 大狐猴科成員均以植物性食物為主食,除了毛狐猴Acahi laniger外,均為晝行性。
中文名
大狐猴科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真獸亞綱
靈長目
亞    目
原猴亞目
大狐猴科
保護級別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

大狐猴科生物學簡介

大狐猴
大狐猴(5張)
原猴亞目的1科,通稱大狐猴,又稱原狐猴是現存原猴類中體型最大的類羣。臉很短,吻部短而寬;腿比臂長得多;手狹長相當於手寬的6倍,拇指短小,可略與其他指相對;腳和趾很長,像巨大的爪。本科共3屬4種,皆為馬達加斯加島特有種。
已發現3屬11種。分佈於馬達加斯加島。體型較大,體長30~71.2釐米,體重1~7千克;尾長32.5~64釐米;胸部有1對乳頭;體被毛濃密,毛細光滑,色澤變化很大,有白、淡灰、灰或褐,有的在肩部和四肢有橘紅色塊斑,有的四肢白色,或在頭部、耳、臂為黑色,在臀部有1三角形塊斑。眼睛的虹彩金黃色。主要樹棲,也到地面活動。大多棲息於熱帶茂密叢林中或乾旱地區;白天或夜間活動。食葉、花、樹皮和果實。結小羣,每羣最多9只。妊娠期4~5個月,6~7月產仔(乾旱地區8月),每胎產1仔。幼仔45天后可獨立生活。雄性2.5歲性成熟。叫聲有的象母雞,有的象狗。善在樹間跳躍,一躍可達10米,跳躍時身體與地面垂直。坐着睡覺,兩臂抱着樹幹,頭夾在兩膝之間,尾大多很長,並下垂捲成鐘錶發條狀。

大狐猴科體型特徵

大狐猴Indri indri體型最大,體重可達5~10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原猴類,尾極短,又稱短尾狐猴;原狐猴Propithecus體型居中,重3公斤左右,尾細長而似猴尾;毛狐猴Acahi體型最小,體重僅0.6~0.8公斤,體毛成絨質,尾部也蓬鬆多毛。大狐猴科的史前成員的體型遠比現在更大,其中古大狐猴Archaeoindris體重可達200公斤,比雄性大猩猩的體重還大,可能主要在地面活動,其習性類似美洲已經滅絕的大地懶。古原狐猴Palaeopropithecus體型要小些,重約50公斤,四肢纖細,前肢長於後肢,可能象樹懶一樣倒掛在樹上。

大狐猴科生活習性

大狐猴科圖集
大狐猴科圖集(8張)
大狐猴體長30~71.2釐米,體重1~7千克;尾長32.5~64釐米;胸部有1對乳頭;體被毛濃密,毛細光滑,色澤變化很大,有白、淡灰、灰或褐,有的在肩部和四肢有橘紅色塊斑,有的四肢白色,或在頭部、耳、臂為黑色,在臀部有1三角形塊斑。眼睛的虹彩金黃色。主要樹棲,也到地面活動。大多棲息於熱帶茂密叢林中或乾旱地區;白天或夜間活動。食葉、花、樹皮和果實。結小羣,每羣最多9只。妊娠期4~5個月,6~7月產仔(乾旱地區8月),每胎產1仔。幼仔45天后可獨立生活。雄性2.5歲性成熟。叫聲有的象母雞,有的象狗。善在樹間跳躍,一躍可達10米,跳躍時身體與地面垂直。坐着睡覺,兩臂抱着樹幹,頭夾在兩膝之間,尾下垂並捲成鐘錶發條狀。

大狐猴科演化

大狐猴科特徵最接近真正的猴子的類型,下分三個亞科,分別為大狐猴亞科Indriinae、古狐猴亞科Archaeolemurinae和古原狐猴亞科Palaeopropithecinae,也有人將這三者分別升級為科,其中前者是現存類型,包括大狐猴、原狐猴和毛狐猴三類,後兩者則都是化石類型。大狐猴科在狐猴類中擁有最多的著名化是成員,而且因為擁有現存和史前體型最大的狐猴類成員而格外引人注目。現存最大的狐猴,是大狐猴亞科的大狐猴,最大的個體足足有10公斤,是現存狐猴類以至於現存原始靈長類裏最大的。但是它和同科的史前成員比起來,相差的太多了。歷史上出現最大的原始靈長類就是古原狐猴亞科的古大狐猴Archaeoindris(馬島猩態狐猴),體型龐大,推測體重在180公斤-200公斤,甚至超過了現代的雄性大猩猩。古大狐猴不僅是歷史上體形最大的狐猴和體形最大的低等靈長類,在所有靈長類中,也僅次於巨猿。龐大的體型決定了它必然是棲息在地面,其生活習性類似大地懶,但也有人認為它就是馬島的“大猩猩”,在馬島缺少大型草食動物,僅有的2種象鳥由於活動氛圍的限制,也沒有成為廣泛的地面動物,而古大狐猴的出現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缺,也應該是馬島重要的地面種類。它雖然行動緩慢,可是由於體型龐大,自衞能力即使不強,也可以保護自身的安全,即使是巨大的壯碩隱肛狸也無法對成年古大狐猴造成威脅,最多趁機捕殺一些老弱個體。
大狐猴科
大狐猴科(5張)
其次,古原狐猴亞科還出現了另一類很奇特的狐猴,是古原狐猴Palaeopropithecus。古原狐猴又被俗稱為“懶狐猴”,如果初次看到它的話,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認為看到了一隻巨大的樹懶。確實古原狐猴的外貌和樹懶非常類似,前後肢都很長,且前肢長度超過後肢,骨骼不是很粗壯,推測是和樹懶一樣倒掛在樹上生活,在特殊情況下,也會到地面活動,雖然看上去很是苗條,可是實際上它也足足有50多公斤,也是古代狐猴裏較大的一種。可是也有其他對它的認識,一些人就堅持認為它不會類似樹懶,而是和正常狐猴一樣在樹上活動,修長的四肢是遊走於森林裏的最佳工具。可是絕大多數的人還是認為古原狐猴的生態位置和樹懶很類似。雖然古原狐猴和古大狐猴外型差異很大,可是其實這兩屬的關係還是很密切的。它們分別佔據了樹懶和地面大型草食動物的位置。它們的一些有親緣的狐猴也都是行動緩慢的位置,雖然馬島沒有廣闊的草原,可是低地灌木和林間空地等還是給這些大型動物一定的生存空間。中原狐猴Mesopropithecus是古原狐猴類體形最小,最原始的一類,體重約為現存大狐猴的一倍。中原狐猴的牙齒特徵和原狐猴非常相似,有人將其歸入大狐猴亞科,不過中原狐猴可能和滅絕的大型種類一樣屬於移動緩慢的類型,而不同於善於跳躍的原狐猴。古狐猴類以古狐猴Archaeolemur為代表。古狐猴的體重大約在20公斤左右,其四肢的比例以及牙齒等其它一些特徵與舊大陸猴非常接近。古狐猴的食性可能比較廣泛,包括果實、種子和昆蟲等。它們可能會食用波巴布樹(猴麪包樹)的果實,併為波巴布樹傳播種子。這些各種大型狐猴可能都是在人類最初到達馬達加斯加島之後才滅絕的。

大狐猴科下屬分類

大狐猴科大狐猴屬

僅1種,即大狐猴Indri indri。體型較大,但尾短,是狐猴類中尾佔比例最短者。

大狐猴科毛狐猴屬

已發現3種:蓬毛狐猴Avahi laniger、西部毛狐猴Avahi occidentalis (western woolly lemur)、桑河毛狐猴Avahi unicolor(Sambirano woolly lemur) 。夜行性,體重約1千克,以樹葉為食。

大狐猴科冕狐猴屬

已發現7種:克氏冕狐猴Propithecus coquereli(Coquerel's sifaka)、瓦氏冕狐猴Propithecus deckenii(Van der Decken's sifaka)、冕狐猴Propithecus diadema (diademed sifaka)、埃氏冕狐猴Propithecus edwardsi(Milne-Edward's sifaka)、佩氏冕狐猴Propithecus perrieri(Perrier's sifaka)、金冠冕狐猴Propithecus tattersalli(golden-crowned sifaka)、維氏冕狐猴Propithecus verreauxi(Verreaux's sifaka)。分佈於馬達加斯加東部的熱帶雨林中。是最大的狐猴之一,成年冕狐猴體長約為105釐米,其中一半為尾長。很多種類已經瀕臨滅絕。 [1] 

大狐猴科現存情況

大狐猴科 大狐猴科
大狐猴現僅存原狐猴屬2種和絨狐猴屬與短尾狐猴屬各1種。

大狐猴科保護級別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