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營社火

鎖定
大營社火是傳統節日春節的一項傳統民俗遊藝活動,三門峽陝縣大營村對社火卻有另一種解釋。大營村有萬餘人,是全省乃至全國少有的大村之一。大營的村名源於唐時駐兵屯田的兵營,村民按居住地結社,後逐步形成了東西南北四個社。每至春節、元宵時節,軍士旌旗前導,戰馬結隊助威,民户扮演高蹺、墜子等緊隨其後,熱鬧非凡。後來村裏統一分工:北社出百馬,南社扮平垛,東社演墜子。由此,大營村把社火稱為“社合”,也稱“社火”。雖然大營村人對社火的理解和通常的説法不一樣,但也説明了大營社火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
2007年2月,大營社火入選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中文名
大營社火
所屬地區
河南·三門峽·陝縣
遺產編號
Ⅶ-4
遺產類別
雜技與競技

目錄

大營社火簡介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三門峽市陝縣
遺產級別: 省 [2] 

大營社火表演

大營社火規模巨大,是集音樂、表演、器樂、雜技、繪畫為一體的羣眾性的傳統民俗文化藝術活動。正式表演時,由數十匹全身披掛的駿馬開道,騎手打扮一新,沿社火活動路線來回奔跑。鞭聲“叭叭”,銅鈴“噹噹”,煞是威風,俗稱“百馬”。再加上彩旗迎風招展,鑼鼓聲聲震天,三眼銃炮震耳欲聾,氣勢十分壯觀。序幕拉開之後,高蹺隊出場了。表演者踩着高蹺,扮成戲劇人物,手持道具緩步行走。接着是平垛,又稱芯子,鐵鑄而成,是一種靜態、驚險的造型藝術,將4歲至8歲的兒童裝扮成各種人物固定在平垛上。如表演《三打白骨精》,就有一女孩兒化裝成女妖,手持雙劍招架凌空劈來的金箍棒,一上一下,形象逼真。平垛有固定的,也有能上下起落、左右旋轉的。每個平垛少則兩人,多則七八人。這些藝術造型頗具匠心,常使人難解其中奧妙,因而在表演中許多觀眾常常尾隨觀賞,想弄個明白。最後出場的是墜子,這是社火活動最熱鬧、最歡樂的壓軸節目,以幽默、詼諧、諷刺的手法揭露社會弊端,被譽為“活的漫畫”。表演形式多種多樣,取材廣泛,常常逗得觀眾捧腹大笑,使社火表演達到高潮。

大營社火發展

在多年的表演活動中,大營湧現出了一批又一批骨幹分子,他們不斷創新,使社火隨着時代的步伐不斷前進。比如現今用摩托車開道替代百馬,平垛也改成拖拉機拉行,另外還增加了錄音機,為節目配上歌曲、詩詞、解説詞等,更增強了藝術感染力和宣傳效果。墜子也由步行、坐牛車改為坐拖拉機,同時把木偶戲、雜技、魔術等表演方式都搬到了汽車上,邊行走邊表演,既具有吸引力,又方便羣眾觀看。每逢大營社火表演時,都能吸引秦、晉、豫等地數十萬名羣眾前來觀看,《河南畫報》對此進行過專題報道,河南電視台也拍攝了專題片《豐收樂》。1984年元宵燈節,陝縣組織民間社火匯演,有一萬多人組成的表演隊伍表演了一千多個節目,可謂陝縣有史以來規模空前的一次民間藝術大檢閲。經過評比,大營社火名列榜首,大營也被譽為“社火村”。

大營社火特色

社火凝聚勞動人民深層次文化基因 、體現民族特徵、充分表現勞動人民優秀文化觀念和審美思想的民間藝術瑰寶。大營社火歷來講究“三鬧”:一鬧富,二鬧智,三鬧文。鬧富就是比服裝、道具、場面,以此誇耀自己村子富有;鬧智就是比智慧、鬥竅眼,既要把節目編排得通俗易懂,又要奧妙雅緻、耐人尋味;鬧文就是在社火活動出牌子時煞費苦心。每年都有總牌,各個隊伍有分牌,每個節目有小牌。為此,各場都集中了一批文化水平較高的文藝愛好者,以出牌來顯示大營村人的聰明才智。如農曆虎年,鬧社火時總牌是《虎威崤函》,高蹺牌為《虎步龍驤》,平垛牌為《虎踞龍盤》,墜子牌為《虎躍龍騰》,所有節目、人物圍繞這一總題目進行表演,反映了“人入虎年增虎氣,地增春色發春暉”的喜人景象。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