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灣村

(雲南省麗江市永勝縣順州鄉下轄村)

鎖定
大灣村隸屬於雲南省麗江市永勝縣順州鄉新河村委會,屬於山區。位於順州鄉西邊,距離村委會3公里,距離鄉政府21公里。國土面積0.24平方公里,海拔1,750米,年平均氣温16 ℃,年降水量900毫米。截止2007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6畝(其中:田145畝,地215畝),人均耕地1.1畝,主要種植水稻、烤煙等作物。
中文名稱
大灣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雲南省麗江市永勝縣順州鄉
面    積
0.24平方公里
人    口
1345口人

大灣村簡介

今天的牡丹江市大灣村已不是一個村莊,倒更像一個城市社區:位於村中心的是村辦企業大灣集團的辦公樓,9棟排列整齊、間有花壇的居民樓與辦公樓之間是一個大型噴泉。這裏大多數村民不是躬耕壟畝,而是在工廠裏操控機牀;村民居住的是寬敞明亮、帶暖氣的居民樓,而不是靠火炕火爐取暖的平房;村民年老後有村裏按月發放的退休金……
大灣村,這個集體財產已累積到1.1億多元,有1345口人的富庶小村,一隻腳已邁入了城市的門檻,但另一隻腳仍留在城市的門檻之外。因為,在户籍簿上,村民還保留着“農民”的身份,在社會管理層面上,他們還保留着“村委會”這樣一種模式。
牡丹江市開始了江南新城區的規劃建設。按照規劃,大灣村被納入新城區之內。當新城區開發建設完成後,大灣村村民將完完全全是個城裏人了,大灣村也將城市化了。

大灣村工業的作用

“沒有工業,就沒有大灣的今天。”這是大灣村村支部副書記常德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的第一句話。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以前,大灣村和周邊其它的村沒有什麼不同: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臉朝黑土背朝天,出工計工分,年終集中分紅。
1967年,在當時村幹部的帶領下,大灣村辦起了小工廠。一開始,這些小工廠都還是服務農業的,諸如小鉚焊、小烘爐和小翻沙等。在當時的情勢下,這些小工廠只能起到拾遺補缺作用,難成氣候。
大灣村村辦企業的大發展,是在改革開放之後。從那時起,大灣村一隻眼睛盯着科技,選擇那些科技含量較高的產業;另一隻眼睛盯着市場,生產那些市場有需求的產品。
在企業的經營中,大灣村人將“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轉”這句話發揮到了極致。從做暖氣片到做捲揚機,從做木工機械到做變壓器,從做開關到做互感器,市場在變,大灣村村辦企業也馬上跟着變。現在,大灣村的村辦企業涉足電子、食品、建築建材、飼料等多個領域。
工業為大灣村集體財富的積累做出了突出貢獻。統計數字表明,近些年,大灣村村辦企業的年產值和上繳税金始終保持在5000萬元和400萬元以上。
富裕後的大灣村,早早地就在村裏實行了老有所養的制度。按規定,女村民55歲、男村民60歲就可以“退休”了,每個月可以從村裏領220元“退休金”。

大灣村農業的振興

從大灣村工廠區和住宅區,再向裏行,才會感到鄉土的氣息。一排平房裏,不時傳出豬和雞的叫聲。陪同的村幹部告訴記者,這些平房原來是村民的住宅。現在,村民住樓了,這些平房就用來養豬養雞了。在柏油公路的兩旁,是一排排節能温室和塑料大棚
陪同的村幹部告訴記者,在村裏經濟實力強大之後,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後期起,村裏對傳統農業進行了改造,並着力向畜牧業及畜產品加工業轉向。這使原來的農民基本變為農業工人。
最近幾年,大灣村投入資金600餘萬元,建設了138棟高效節能温室、451棟大棚和1棟面積2500平方米的現代化育秧大棚。村裏還投資260萬元建成了一個大型養豬場,目前,該養豬場生豬存欄萬餘頭。2001年和2003年,由大灣村投入巨資建設的兩個奶牛飼養基地在其鄰村嶺東村和西村建成並投入使用。目前,大灣村奶牛的存欄數已達1600餘頭。與奶牛飼養場相配套,一個投資700萬元、日加工能力達百噸的鮮奶加工廠隨後建成。
經過改造的農業也為大灣村帶來了鉅額財富。統計數字表明,最近幾年,大灣村奶牛、生豬和蔬菜三個產業鏈的年銷售收入均在6000萬元以上。
村幹部告訴記者,未來五年內,另兩個大型奶牛飼養場也將建設完畢。屆時,大灣村奶牛的存欄數有望達到萬頭。畜產品及其深加工將成為大灣村的主導產業。

大灣村舊貌換新顏

暖融融的樓房、新潮的家電、高檔的廚具、舒適的睡牀……城裏人所能享受的在大灣村的村民家裏,一樣都不少。而原來那種“土灶、火爐、熱炕頭”的居住方式已塵封在老大灣村人的記憶裏。
談起1997年集中建設居民樓的動機時,一名村幹部告訴記者,他們是想改善村民居住環境。更主要的是,那時村裏三分之二左右的勞動力已轉移到工業。
1997年,大灣村從集體資產中拿出3000餘萬元,打破原有的山、水、田、路、屋的舊格局,集中建成了9棟、面積達3.1萬平方米的住宅樓。村民用原來的平房,便可換取新樓房。1998年10月初,所有的村民都拿到了新樓房的鑰匙,並相繼搬了進去。
與住宅樓同時建起來的,還有村辦企業集團的辦公樓、村委會辦公樓、餐飲中心、村民綜合服務中心及村民大禮堂,形成了一個現代化小區。小區內餐飲、洗理、購物、醫療、託兒所等配套設施齊全,老年活動室、青年娛樂室、籃球門球場等活動場所完善。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村委會的努力下,有關部門特意開通了牡丹江市區開往大灣村的公交車。
居住環境的改變,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質量,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他們的精神面貌。村裏的老人得病的少了、盜竊等治安案件的發案率降了、村民的消費層次升級了、村民對教育文化的需求更強烈了……大灣村的明天
牡丹江市江南新區興隆組團分區規劃獲得通過。分區規劃內的動遷和基礎設施建設正式開始。至2007年,該分區將開發建設完畢。
按照該規劃,大灣村現有土地的40%%將被納入牡丹江新城區,另60%將被劃為瀉洪區。到2007年,大灣村村委會可能要變為居委會,大灣村村民也將變為市區居民,村民的生活方式也會更加城市化。
談到未來,大灣村村支部書記隋秀海表示,新城區的開發建設可能要給大灣人帶來諸多變化,但大灣村的經濟實體仍會保留下來,實現現有村民共同富裕的目標也不會改變。
和周邊被納入新城區的失地農民比起來,大灣村村民的明天是最有保障的,也顯得很從容。因為他們有業可就,有強大的集體經濟實體作後盾,也因為他們在城市化的道路上先行了一步。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