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濟村

(浙江省麗水市慶元縣松源鎮下轄村)

鎖定
大濟村,位於慶元縣城東南2公里,公元1004年(宋真宗趙恆,大中祥符三年)建村,距今已有1011年。這個歷史上不足三百人的小村,自宋仁宗天聖二年(公元1024年)至宋理宗寶佑四年(公元1256年)的二百三十多年間,陸續出現進士及非進士出身涉足仕途者一百餘人,故有“進士村”美譽。
中文名
大濟村
別    名
進士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地理位置
浙江省麗水市慶元縣松源鎮
面    積
2.51 km²
電話區號
0578
郵政編碼
323899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1856人(2014)
著名景點
聿新堂,懷德堂,世德堂等
火車站
慶元火車站(在建)
車牌代碼
浙K
耕地面積
1721畝
山林地面積
4465畝

大濟村村莊簡介

大濟村位於麗水慶元縣城的南面,距縣城2-3公里,村東南部羣山環抱,西部河谷盤地,有濟川溪從村中經過。 全村有10個村民小組,390户,,為松源鎮最大的行政村,有,。農民收入主要來源於種植糧食、蔬菜等農業收入,因距離縣城近,村民主要以進城務工以及經商為主,新興產業有苗木及從事旅遊業的收入。2005年全村農村經濟總收入9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00元。 大濟村重視村容村貌的改善,基本達到佈局優化、道路硬化、衞生潔化、河道淨化、四旁綠化、路燈亮化,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得到很大改觀。大濟村是一塊古文化的聚集地,該村歷代尊師重教,崇文尚禮,人才層出不窮,這個歷史上不足300人的小村,自宋朝至明代陸續湧現出26名進士,被譽為“進士村”。還完整地保留着明清古居、木屋廊橋、金甃街、古井、古地道、盧福神廟、吳氏宗祠等諸多古蹟文物,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在村口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木拱廊屋橋如橫卧水波的樓閣,共5間廊屋,長11?5米,寬4?5米,橋身全部用圓木拱架交叉搭建,沒有用一顆釘子,卻非常堅固。據村裏的老人説,1024年,該村吳轂兄弟倆同登進士,衣錦還鄉後建此廊橋,名為“雙桂聯坊”。
村裏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明代民居聿新堂、懷德堂世德堂裕德堂、邑清樓等10餘幢,清代的民居則有達德堂、樹德堂、修德堂、慎德堂等。該村領導班子團結,戰鬥力強。該村將創建市級新農村示範村、市級文明村,開展麗水市十大文化名村的評選。2010年,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榮譽稱號。 [1] 

大濟村探古

也許因素有探奇究古的癖好,一經朋友指薦,便驅車乘船到了浙江
省慶元縣松源鎮的大濟村。 大濟村
大濟村並不大,村裏住着幾十多户人家。離縣城較遠,約有十多里,且山道坎坎坷坷,彎彎曲曲。這裏既遠離現代都市的喧鬧,也沒有農村集鎮的煩躁、寧靜,幽寂得似乎與世隔絕。
有誰想到這方土地竟是清代作家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屢次提到的“進士村”。
據當地文管幹部吳其林介紹,自古以來,這裏就住着吳氏大家族,由於先祖不惜重金興辦教育,從宋朝至明代,陸續出現了26位進士,尚有涉足其它仕途者108人。我們漫步村中心,想不到巨大磨石壘砌的“迎聖旨門”依然保存安好,還有一座雙重檐,四面翼角翹起,雕樑畫棟的“接官亭”。至於明代民居聿新堂、懷德堂、世德堂、裕德堂等就有七八幢。其中聿新堂相傳為明代萬曆12年營造,整座房子由前後兩組三合屋院結構組成。天井裏長着參木古柏。鬱鬱葱葱,蔭蔭綠綠。“人”字形的過道是用拇指大的青色鵝卵石嵌成,其中的白石隸字“別駕第”,氣勢恢宏,渾然一體,頗為壯觀。
在村東隅,我們還可見到2裏多長的神駒道,全是用五色大理石,一塊塊拼成。據講這是古代達官貴人來此慕仰“進士村”時,供以息馬賽馬用的。村東偶有座箭丘,是供武士在此射箭習武,傳説當年朱元璋便在這裏一箭雙鵰,射中兩隻喜鵲,而自命為“慶元真君”。
大濟村裏路路有典故,橋橋有傳説。古匾、石碑、牆刻更是隨處可見。
大濟村 大濟村
最神秘莫測的,當數縱橫地下的古地道了。但是地道下面什麼樣,藏有什麼 誰也不知道。70年代初,縣裏要求備戰挖防空洞當時生產隊長吳美福帶領10多個勞力,挖了整整七天,挑走不知多少方土,挖了10多米深,見到7級石級石階,一陣冷風猛地襲來,嚇得誰也不敢動手,忙又復土堵上。不過,地道口還保存完好,它居於村北的一塊露天菜地裏,是用平磚迭起的拱門,頂端的石匾上雕刻着五龍戲珠的圖案。
吳其林告訴我們,按照《吳氏宗譜》記載,這個巨大的隱蔽工程是宋末元初為逃避外族侵犯而建。其時共花了五年時間,但何時何因又全部堵塞,至今仍是個謎。由於“祖訓”有“族秘不可外泄”的禁令,所以沿襲今日,村民都將地道稱為“暗龍”,打井挖溝寧可繞過“龍地”,選在村口、周邊。
目前,大濟村已列入文物單位。但是地上有謎,地下更有謎。如何去開發,讓這古老神奇的瑰寶放出光彩,乃是深沉而艱難的新課題。

大濟村文化、文物遺產

大濟村簡介

大濟村 大濟村
由於有特殊的人文精神,進士村在歷史各時期蒙聖恩封贈的牌坊有7 座:即吳榖、吳轂的“雙桂坊”;吳兢、吳逵的“桂香坊”;吳崇煦因子封贈的“大理坊”;吳深“宅相坊”;吳彥申“八行坊”;明,吳儒“鴻臚坊”;吳潭“名登天府坊”;明嘉靖13年,本府通判署慶元縣事以鄉多業儒“崇儒坊”;還有明萬曆奉旨為是監生吳化妻葉氏立“詔旌完節坊”;清雍正六年秋知縣徐羲麟為生員吳晃妻會氏立“節孝坊”;清雍正六年秋知縣徐羲麟奉旨為故生員葉良英妻望門守節吳淑英立“抱璞全貞坊”;明刑部主正“吳傑公故里”匾(懸於村門樓上);明萬曆神宗帝親書贈吳儒“日近天顏”匾;明處州府贈吳道揆公“尚義匾”;明處州府贈吳俸公“別駕第”匾;知縣李飛鯤升杭州知府親書“挹清樓”匾等。但遺憾的是在千年風雨中湮沒不少,更可嘆的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人為拆毀如“名登天府”坊等。

大濟村古民居

明代民居有聿新堂,懷德堂,世德堂,裕德堂,華萼堂,日近天顏,玉
大濟村 大濟村
潔冰清,挹清樓等八幢;清代民居有達德堂,樹德堂,慶德堂,壽德堂,修德堂,慎德堂,懿德堂,鹹德堂,慎修堂,立德堂等10幢(千百年間經火災的幾幢均系宏偉之建築)這些民居都有一個牌樓式的大門。分別有石砌大門、磚石混合砌大門,磚磨製後砌成等類型。如:達德堂牌樓高5.2米,兩側採用4米高的一方形條石為石柱。並且每個大門保存有磚或石刻匾額,文字有延陵世澤、延陵舊家、恩迎北闕等。坐向大多巧妙利用南高北低的地形。一層坐南朝北,合理利用,二層卻利用迴廊轉朝南,而且整套建築是前院套後院,大院套小院。統分結合,相得益彰。大門以曲折見幽見奇。可見祖先之聰明才智。像聿新堂這種官廳式的排局據説是經聖旨批准,並非私自設制。該屋相傳為擁有八千八百畝田的富翁吳道揆公於明萬曆12年建造的。中堂有一塊當年處州知府許國忠贈給時任廣東瑗州(今海南瓊州)通判吳俸(道揆公的仲子)。“別駕第”古匾(本來還有一塊“日近天顏)匾懸掛在迎旨門邊的接旨廳上方,在文化大革命時已毀。(搦旨廳及本來巍峨的大門均已倒塌)整座房子由前後兩組三合院組成。該屋更為傳奇的是吳伸公為陝西苑馬寺監正,辭官司歸家後開地道有四。使聿堂與庭園如環之宛轉不絕。額其庭園曰學圃,“玄關”之牡丹,“玄圃”之竹徑,“澄心亭”梅花、菡萏、掛屏紫荊,“四柏亭”之基石,“葆真堂”之紅榴,“漱石樓”之夜月,“枕流牕”之山色,其幽豔香光清翠獨絕,可與客人終日盤旋其間。聿新堂後座馬道邊尚有一口井,深約二丈餘。前座右邊大廳中門壁旁開有一處收發公文的窗口,據説公文從這裏可以直達京都聖上。這些與門口的“上馬石”迎旨門街,以及門口的用鵝卵石砌成的錢形圖案等證實了當時之富貴。

大濟村古地道

迄今已發現地道口七處,地道口網絡在不同的古屋下或菜園邊大致用青磚
大濟村 大濟村
拱築,洞高一般為1.9—2米,寬1.7—1.8米。用河卵石或條石鋪底,兩壁間設燈台。據考查是由不同的歷史時期建築的。故磚的類型,拱圈的規模大小有所不同。是在建房時一起建築還是先建房子或先築古地道也就不得而知了。至於地道為何用有説是因為宋時官居要職的吳氏人非常注重忠孝節義,有誓不降元的民族精神。為辭官司回鄉躲避統治者的迫害而建築;有説是因為當是有財富的人常常會遭到一些流寇地痞的不測侵襲,故而築地道確保人身財產的有備無患。還有像聿新堂吳伸公為人正直因揭發當時的假太子案,辭官回鄉一方面為避奸黨的事後迫害,一方面為愉悦晚年而開地道與花園銜接。多種推測不一,但無論為了抗金活動還是躲避土匪、奸黨均屬隱情,沒有留下足夠的文字記載這是常理之所在的。《慶元縣誌》文藝:明萬曆縣亟吳華《濟川形勝》詩:……古洞深且幽……記載的即是大濟古地道。這撲朔迷離的古地道令人遐思嚮往,亟待開發。

大濟村古道

大濟村 大濟村
迎旨門建吳伸官邸大門外,明萬曆神宗帝吳道揆公為朝散大夫而建。金甃 街直達慶元縣城,青磚窄面,其圖案或“人”字,或“錢”形,既美觀又牢固,堪稱一絕。

大濟村古祠二座

大理吳氏中宅祠建於宋仁宗皇佑(1049)年,迄今已有953年曆史。祠堂排局宏大,屬孔廟式,正廳之外尚有兩撫,東西廂各五間。面積近千平方米,祠堂排局宏大,屬孔廟式,正廳之外尚有兩撫,東西廂各五間。面積近千平方米,祠後有祖墓羣,有半月池魚塘,在3000平方米的圍牆內有千年古樟古楓,堪稱園林勝地,經全面修理,今有專人管理並春秋祭祀。
大理吳分祠,又稱嶺根祠,建於明代,因從落嶺下村嶺根遷回祖地因名。祠邊原是“名登天府”坊,有古樟。祠宇宏偉。

大濟村古井

大濟村內分佈古井八口,最深最大的是“三萬三”財主房下的大井深約12米。用河卵石砌成下大上小的1.5米口徑的大井。其技術之精湛令人讚頌。今人為便利,全村均是飲用從天馬山麓接來的山泉。
古墓
肇基始祖吳崇煦公墓,位於村口“搖船出海”,面積3000平方米,有古樟。

大濟村古橋

大濟村 大濟村
為紀念吳榖、吳轂“一門雙進士”之殊榮始把建於北宋仁宗景佑年間(1 034—1037)的一座“臨清橋”改名重建成“雙門橋”(宋仁宗皇佑1049年間)。此橋古色古香,畫棟雕樑,木拱廊屋長11.5米、寬4.5米,兩頭出口如兩扇門朝外洞天成牌坊式結構。檐牙高琢,左右對稱,慰為壯觀。 蒲田橋,橋底木拱、橋面石鋪、工藝精細。

大濟村扁鵲盧醫廟

《史記》記載:扁鵲原名秦越人,戰國初期齊國人,又號盧醫。他是中醫“望、聞、問、切”四診方法的創始者。是一位民間傑出的醫學家。當他行醫到秦國,被秦太醫李醯嫉妒派人殺害,這位岐黃臣星從此不幸隕落了,但他留給後人的醫學經典《難經》是中國學的珍貴文獻,人民一直懷念他,稱其為“福神”。 一、北宋初慶元小濟村“扁鵲盧醫廟”的建置。北宋仁帝關心民瘼,重視發展醫學,對已死1500餘年的扁鵲盧醫,首次追功封他為“神應侯”。這位民間醫學鼻祖,從此才享有自己的爵位和祀廟。
大濟村吳氏始祖崇煦公,世代崇尚岐黃對醫學視為是發族修德的重要文化。其長子天谷在仁宗時,官封“大理寺評事,改殿中丞大中大夫”。告老回鄉後,便在吳氏舊居小濟村福安橋東創建“扁鵲盧醫廟”紀念這位中醫祖師。小濟這座千年歷史文化的扁鵲盧醫廟,直到解放後1951年,因祀田徵收失管,後荒廢被拆。
二、元初,大濟村“扁鵲盧醫廟”的興建。元太祖崇尚醫學,至元29年(1292)親撰《神應侯奠祭文》,同時晉封扁鵲盧醫為“神應王”(據出《針灸大辭典》)。這時小濟村民吳氏早已遷居大濟(兩地僅隔一公里)。為便奉祀,於元惠宗至元辛巳(1341)年,在大濟村大理山(吳谷墓地因名)西麓再建扁鵲盧醫廟,迄今有660年的歷史。這座古廟,千百年來,求醫仰聖者絡繹不絕,車水馬龍香火十分旺盛。
大濟盧醫廟的總體建築佈局呈長方形。自西至東依次分為四進,全從古廟建築面積2300多平方米,是現存較為完整最在的古廟之一。
這座宏偉壯觀的大廟其正廳神龕內,一乘神轎中端坐着,手執古扇,儒風爾雅的“盧福神”。僅一神獨主大廟,別無任何神位在中國神廟中是少見的。
盧醫香木像與常人等高,手足設計伸屈靈活,能站能坐,一如常人,以利更衣。如遇廟會台出遊行,其依仗十分壯觀。第三塊執事牌上(1—2塊為肅靜、迴避)以“儒範醫宗”四字。一看便知聖醫的歷史地位。但對醫遊行,卻不穿爵服,只穿青衣小帽,令人倍感敬仰。自2000年2月1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2000〕27號文件:將大濟村列入“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之後,近年來來全國各地慕名的遊人香客沓至紛來,無不稱讚大濟“扁鵲盧醫廟”是全國僅有保護最好的古廟之一。 三、大濟村“扁鵲盧醫廟”100張特殊處方的考究:盧醫香案間配置有處方號籤筒一個,內盛100支號碼籤,供求醫者使用,先求得號碼籤後,再向總務處對號領取處方。據村中老人吳太森對這百張處方初次進行研究統計發現,其中:單方(一方一味藥)的佔42張;偶方(一方二味藥)的佔27張,複方(一方3—4味藥)的佔9張。以上共79張處方,僅用到中藥58味,(果蔬約除外),用參、芪、歸僅二張方用,每方平均不到一味藥物,用藥份量最多不超過三錢(10g)。其方義之簡,有異於今日之方劑。另有13張處方,暫稱“雜方”因主義取用按摩(推、拿、捶、搞等)或用礦泉,雪水浴藥物,藥店難以買到,必需自備的藥物,例:梁塵、臘燭蕊、女寶(用經布)、動物內臟等。尚有九張處方全無藥物,其中三張處方是指婦女有喜、原本無病、絕症無病。有六張無藥處方實質即《史記》記載的“六不治”症:驕恣不論地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並髒氣不定
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

大濟村人文精神

大濟村 大濟村
崇煦公在開發大濟前夕,於宋真宗戊戌十六年(998)在竹坑莊(松源鎮西門村竹坑)不惜重金建造一座“豹隱洞”書堂,聘請名師教授四子(吳榖,吳轂,吳彀,吳殼)應試製藝文章(詳見吳畀《評事公紀略》),長子吳榖在仁宗天聖二年(1024)登甲子科進士,次子吳轂在景佑元年(1034)登甲戌科進士。十年內伯仲雙雙題名雁塔,赫然名震鄉里,時稱“一門雙進士”。 大濟村
從宋仁宗天聖二年至微宗宣和六年(1024—1124)的百年間,共中進士18人,又南宋7人,明1人,計26人(經查對《歷代進士題名錄》屬24人,待查是否家譜有誤)。在當時不到二華里方圓,不滿三百人口,在肇基始祖四子,十六孫,36曾孫,60玄孫,繁衍中的230年間(宋仁宗天佑二年(1024)到理宗寶佑四年(1256))蟬聯進士24名佔當時全縣31名的77.4%,不能説不是奇蹟。而且他們中:一門雙進士、兄弟同榜、舅甥同登金榜、尚有四人同科等等,一時傳為美談,確乎是浙南邊陲的一顆文化明珠,是在社會上有較大影響的大望族。其文化能量向社會上層輻射,如吳桓於北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登進士後,授奉儀郎,出任湖州長興宰。他生一女三子,長女是抗金名將,高宗第一任宰相李綱之母,冊封“衞國夫人”。長子吳彥申是北宋宰相李綱的母舅(舅甥二人均在政和二年(1112)年同登進士)末代名相文天祥是濠州派許國公吳淵的外甥和學生,與大濟是至近宗親,所以兩名名相,李綱為母舅(吳桓長子吳彥申)作“墓誌銘”。文天祥為吳氏撰“族譜序”,留下了珍貴文字。隨着上層社會的影響,大濟的知名度越來越高。
因有梧桐樹,召來金鳳凰。宋時,著名理學家朱熹曾遊學於此;明朝時,著名哲學家王陽明曾到大濟講學,有“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遊之,不得志獨行其道”的遺墨;清康熙(9—11)年間,大名儒當湖陸瓏琪(又名陸子清)慕名來大濟遊學,在“日涉園”書院講學三年(著入陸氏《南遊記》)受他理學啓發,清代造就了308名理學人才(名略)。在慶元縣光緒年三年版《舊志》中記載着他與吳運光,吳王眷的文學佳談。在吳氏宗譜中尚有陸瓏琪為吳運光作的70壽辰文章。吳氏大理中宅詞壁上手書了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四箴;民國時期,孔子南宗第七十四代奉祀官孔繁豪恭護孔子夫婦聖像,曾避隱於大濟,死後葬在大濟的仙宮山。
綜上所述,吳氏祖先非但在文學上像吳榖,吳轂,吳彥申,吳已巳,吳松龍等在著述上有很大的成就。像兄弟同科登進士的吳畀、吳翊在當時著名政治家王安石進行政治改革科舉以時文詩賦取士,儒業榛芫的情況下獨尊儒術,闡發經義,以捍儒宗自任。他們為官之後政治慈和,如吳畀在吏州任上,對那些剽竊村落而淪為匪者,寬容大度,以為所以行盜,乃飢寒所迫。除將為首者重械繫獄外,其餘一律免究,並曉諭富户,減價散谷,售予饑民。百姓深受感動,盜賊因而絕跡。吳翊在池州任通判時,亦多惠政,被耀升奉議郎,受羣眾愛戴。
如吳樞以節概自許,使金不畏鼎鑊;吳兢挺身賊營,不懼刀槍加勁;吳畀居邊遠下僚(定州教授)不受學士推薦;吳懿德知玉山靖海盜,罷息錢,身受凍餒……總之,他們為官都非常重氣節、講清廉。在強元統治89年間,大濟人有“三不降”:“主降奴不降,老降少不降,男降女不降”誓不仕元的民族大節。迫於時勢,大都隱於農桑商賈之中,或外遷新居。及明建制如久旱逢甘雨,報國人才再度崛起,如明刑部主政吳傑公;鴻臚寺序班吳儒公;瓊州府通判吳俸公;陝西苑馬寺監政吳伸公;廣東黃崗縣丞吳麗明公等都是名列史籍忠義人物。懷才不仕、治家有計。元明時期農業的發展,大濟已是聞名遐邇的富豪村。到解放初期尚有倉間數十座,漁塘數十口。據《慶元縣誌》記載“24世順一公有田租三萬三千把(枋);28世温九公有田租八萬八千把(枋)。”注:木製度量容器每把(枋)18斤,老稱為地方通用城枋,每十把租相當一畝田。
收租不忘“至德”精神,為富不淫其心,茲將主要德業略述於下:
大濟村
減租扶貧,將通用城枋每把地租18斤削減為15斤,改城枋(把)為濟枋(把),就此一項每年減輕農民田租侶26萬餘斤。
倡建社義倉,抑制高利貸,始由各客户捐獻儲谷,每年夏荒放借缺糧農户。每百斤收利谷10斤,解決全鄉七保一千多户農民困難,有力抑制高利貸剝削。此項義舉至解放共積累稻穀20餘萬斤,統購統銷時期終止,折價轉為供銷社經營。
興辦教育,立書田,激勵讀書。宋有“豹隱洞”書屋,元有“學社”,明有吳俸公創建“文昌閣”文昌書院,清有吳天玉置“日涉園”書院等。道揆公首人口信息創“書田”物質獎勵,各世祖因之。書田達200多畝,保證世代書香繼世。
樂善好施,道揆公尚義事蹟。明通往政和縣嶺腰鄉,尚屬羊腸小道。道揆公獨援築路40裏。嘉靖25年建成,奉部門變賣慈照、慈相、伏虎三寺田充費。道揆公交銀400兩,後田歸三寺。萬曆元年舍田36畝入學,府道旌其義贈“尚羲”匾、存。一有糧飢及時救濟,濟貧、建橋修路,口碑載道,入祀忠義(三寺僧每歲三元薦)《慶元縣誌》。文昌閣建於萬曆三十六年(1608)重修於康熙二年(1663),閣高三層,面積約三至四畝,毀於60年代。
繼千秋事業,永褒文風,更上一層樓。解放後,在黨和政府英明領導下,重視教育。進士村20年前就建立九年制中小學一座,在校學生200多人,入學率100%。有張百里留學美國獲博士學位;陳士元獲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博士學位;全村高中以上畢業的有一百餘人。更值得一提是1996年12月7日,人民日報公佈深圳火王徵聯揭曉:在國內外應徵的十五萬多份楹聯中“孔明獎”鰲頭奪魁者是進士村一百一十一世孫吳復澤(其在各刊御發表過詩詞、小説等)。
還值得一提的是編纂四庫全書的紀曉嵐(紀昀)亦賞識的周茂源,當地任處州知府之際,以公務所需經常蒞臨屬縣。在1657年夏末單騎來慶,時值酷暑,欲覓暑之所,得友人介紹而小憩大濟“日涉園”。遊罷名園,濃情未了夜闌披衣秉燭濡筆作記一篇刻畫入微,生動傳神的《日涉園記》一揮而就。與園主人吳王眷及其友人吳運光等就此結成了文字之交。之後他的關係十分密切。在順治18年(1661)之春,他將離任而重遊慶元告別友人之際,兩相依依不捨,在送行途中周知府作詩《辛丑春日俚言奉別吳上賓,吳天玉諸年翁並正》:“灘塊不盡故人情,……”《日涉園記》“……”
再:在日本帝國主義步步內逼的1939年為了確保南孔家廟之瑰寶——孔子夫婦聖像的安全。國民政府內政部特令南孔七十四代奉祀官孔繁豪恭護聖像向浙南山區龍泉轉移。1940年戰爭加劇,再度轉移慶元,經孔繁豪瞭解大濟後不想在慶元文廟設祭祀而選擇大濟村鴻臚坊“慎修堂”為祭祀官府4年之久,這亦顯然是書香地帶來的美事。如今奉祀官之墓葬於風光旖旎的仙宮山。

大濟村購物美食

餐飲 烏飯筍粽社祭慶元辣椒糟、清明祭麻餈、鬼饅頭百菇宴都是當地有
百菇宴 百菇宴
名的小吃、餐飲。風味獨特的筍粽鮮為人知,因製作時使用“筍油”,故稱筍粽。 購物
在慶元你還可以欣賞到名震天下,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軍儀仗隊“天下第一刀”的歐冶刀劍。不過要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就不要納入購物的考慮範圍了!慶元是食用菌王國,是世界香菇之源。辣椒糟,既可單獨食用,也是烹調水產魚腥類食品的上好佐料。

大濟村特色看點

大濟村古井

井壁全部用大鵝卵石砌成,但砌的井下大上小,卻仍牢不可摧,歷經數百年的風雨滄桑仍保存完好。

大濟村古民居

大多建於明清時代,該村現存懷德堂等明代民居及達德堂等清代民居數十座,這些民居的大門多有磚雕或石刻匾額,上有延陵世澤、延陵舊家等標誌性文字。

大濟村古地道

古地道 古地道
迄今已發現地道口7處。這些地道是在不同時期修建的。關於古地道的作 用,由於史料上並無記載,至今無從知曉,仍是一個另人費解的謎。 古地道入口
主要景點

大濟村雙門橋

村口有一座木拱廊屋橋,共有5間廊屋,兩頭出口如兩扇門朝外洞開,成牌坊式結構。在橋中心的橫樑上,寫有“宋天聖二年建”字樣。

大濟村雙門進士

1024年,該村吳轂兄弟倆同時進士及第,謂“雙門進士”,衣錦還鄉,建此橋以光宗耀祖,故叫“雙門橋”。 接官亭
在村口還有一座二層樓,雙重檐、四面翼角翹起、雕樑畫棟,名“接官亭”,用以迎接衣錦還鄉的各位進士。

大濟村吳氏宗祠

宗祠大廳牆上供奉着吳氏祖先的畫像,大廳右邊一間便供奉着26位吳氏進士及歷代那些吳姓大官,簡要地記述了他們的官位變遷,大廳左邊一間供奉着這個村歷代所出的吳氏賢人。宗祠的後花園裏面有一棵千古香樟,生長在大濟村的古墓林裏。

大濟村千古香樟

千古香樟 千古香樟
香樟葉雖不繁茂,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株古樟樹腹中已經形成了一個 天然的空洞,可以同時容納7個成年人,你不防也進去感受一下這個大樹洞。

大濟村挹清樓

相傳為富翁吳順卿於元未年間建造,以珍稀樹種福建柏作為木柱、梁、坊建材。天井的地面上用青色卵石,鑲嵌成一個個橢圓形,非常美觀。

大濟村大濟盧福神廟

又稱盧大相公廟,位於大濟回龍山西麓。始建於元至正元年,廟內有木雕盧
雙門進士 雙門進士
大相公神像一尊,有鑄造於清嘉慶九年的銅鐘一鼎。後面觀音堂等塑像。

大濟村扁鵲廟

扁鵲廟(又名盧福神廟),現址建築建於元惠宗至元辛巳年(1341),迄今已有660年的歷史。佔地面積約2300多平方米,風格古樸,氣勢宏偉,是我縣現存較為完整的最大古廟宇。為什麼會建築這座寺廟呢?據史料上記載:是大濟吳氏先祖為紀念戰國時期的神醫扁鵲而建的。扁鵲,原名秦越人,又稱盧醫,民間尊為盧福神,戰國初期齊國人,是中醫“望、聞、問、切”四診法的創始者、傑出的民間醫學家。據史載:北宋仁宗皇帝關心民間疾苦,重視發展醫學,首次追功封扁鵲為“神應侯”,並下令立廟祭祀。在大濟的扁鵲廟中現在還保存着侯爵的全副儀仗。當時在朝中任“大理寺評事”的大濟進士吳榖告老回鄉後,創建了“扁鵲盧醫廟”,紀念這位神醫。但當時的原址並沒有在這裏。元惠宗至元辛巳年(1341年),又重新建築了寺廟,就是現在這座寺廟。後幾經修建,形成了現在的規模。
扁鵲廟 扁鵲廟
神壇上的扁鵲盧醫木像,他手足一如常人,能屈能伸,如遇廟會,大濟村民便 抬着盧醫繞村遊行,遊行時盧醫聖像不穿朝服,只穿青衣小帽,令人倍感親切。後人因景仰這位神醫,四時都有人前來拜祭,求醫問藥,非常靈驗,因此八方來朝,香火鼎盛。在香案前還有一個處方號籤筒,這100支籤碼,大部分都是用藥處方,經專家、學者研究論證,確認這100多個處方用藥分量適當、具有充分的醫學道理。其中有6張無藥處方,就是《史記》中記載的“六不治”症: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並髒氣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

大濟村景觀概況

大濟村的吳氏先祖肯定是從北方遷徙而來,許是躲避戰亂,許是被驅逐流放,反正他
大濟村 大濟村
們到了這麼一個被他們認為是風水寶地的地方並最後安了家。這個崇尚儒學的家族裏讀書人多,文化積澱便一代一代厚重起來,這從該村的盧福神廟、吳氏宗祠、木拱廊屋橋、雙桂聯坊、大理坊、崇儒坊、名登天府坊、迎聖旨門、接官亭、古道、古地道、明清古民居等建築和遺址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大濟村的明清古民居堪稱一絕,它不但雕欄石砌,橋屋相連,而且普遍構築牌樓式大門,大門曲中見幽,大院前院套後院,大院套小院,每幢房子有6個天井6個天窗,有的甚至有12個天井12個天窗,磚雕木雕石雕,把一幢幢房子裝扮得既美觀大方又古色古香。
説大濟,最令人不可思議的要算村中的古地道了。整個地道網分佈在村中約2萬平方米的地下,共有7個進出口,分通野外和屋內兩式,地道底部用卵石砌面,兩壁用平磚錯縫縱間疊砌,頂部用若干塊扇形拱磚並列砌築而成拱券,人走進去顯得特別幽深和神秘。類似小村落的古地道在中國也屬罕有。
而坐落在慶元東部57公里的月山村,相比較大濟村而言,除了文化和大濟村吳氏一脈相承外,更注重耕讀傳家。這裏的吳氏先祖從中原遷徙而來,幾經周折,最後落腳在月山村。月山村因後山形如半月,村前環水似銀鈎,狀如一輪圓月而得名。宋元以來,這裏是閩浙通衢官道必經之地,因而人口繁衍,人才輩出,經濟發達,店鋪林立。發展至今,現有人丁1700餘人。
同樣崇尚儒學,古時月山村做官的人不少。歷代來,這個小村名列仕籍者,居然多達200餘人,真有點令人難以置信。有文化了便派生儒雅,於是, 月山晚翠、雲泉曉鍾、龍鳳兩橋、文奎高閣、寶塔東聳、銀屏西峙、龍湫靈液、虎勝奇巖八景應運而生。一個小小的月山村因有了這八景,居住在這裏的子民們也便具有了保護環境的文化意識。因為文化,小小月山村名聲日振,遠近的文人墨客們或訪親或休閒紛至沓來,隨着時光的推移,這裏便成了文化勝地。
月山村最經典的風景,首屈一指還數古廊橋。慶元全縣有風格各異的古廊橋97座,月山一個村子就佔了10座。月山村因有一條舉溪又名舉水村,在瀠洄婉轉的舉水上,每隔二三十米便聳有一廊橋,故有“二里十橋”之美譽。而世上構築技藝最複雜、建造年代最久、建築規模最大的木拱古廊橋“如龍橋”就坐落在舉水之上。如龍橋始建於何年已無可考,現為國保文物單位。大家都看過美國電影《廊橋遺夢》裏的廊橋,彼廊橋與此廊橋相比,實在不值一提,如果有人想在廊橋上浪漫一下的話,還是選擇慶元的廊橋為上策。

大濟村周邊景點

是浙江省第二高峯。這裏自然風景優美,保護區動植物資源豐富,有珍稀瀕危植物約40餘種。百山祖山高霧多,有云海日出可觀。十月份到十一月份是看雲海的最佳時節。
交通:慶元客運站乘中巴車可達慶元到百山祖,車費7.5元;從慶元到萬里林車很多,13:30以前都有班車,從萬里林有小路上山,大約行走300米,就來到百山祖自然保護區的入口處。
門票:30元/人
月山村
又名金鄉、東莊,月山村後山形如半月,村前溪水曲似銀鈎,村莊座落其間,如同山環水抱的一輪圓月,故名月山。六座古廊橋形如長虹橫波,亭台樓閣錯落有致。月山村有吳文簡祠、雲泉寺等景點。
交通:位於慶元縣城東南57公里,現為舉水鄉政府所在地,從慶元縣城或松源鎮均有車到達。
門票:免費

大濟村旅遊指南

大濟,一個偏安於慶元山水之間古村落。大濟村就位於慶遠縣城東南二公里。在這裏,人們能見到巧奪天工的明清古屋、木屋廊橋、接官亭、青磚和鵝卵石鑲嵌成的金瓷街、古道等。置身其間,會誤以為是歷史時針倒轉到了宋明時代。
大濟村
徜徉於村中那些青磚古道、明清院落,空氣中幽幽漂浮的詩書文禮氣息讓人頓發思古之念。看着臨清橋頭的雙桂聯坊,想起那些平步青雲的讀書郎如何在這座橋上,意氣風發地衣錦還鄉。想來數百年前,每遇科舉放榜,大濟總是人聲鼎沸、鼓樂齊天。而大濟迎旨門街、大濟大理相巷等街巷名,更是傳遞着曾經的不同凡響。
名門望族
大濟吳氏宗族人才輩出,因此逐漸成為歷史上的名門望族,有着顯赫的家族背景:北宋進士吳桓的長女就是當朝宰相李綱的母親,其長子吳彥申是李綱的舅舅,舅甥二人於政和二年(1112年)同登進士;南宋名相文天祥是大濟吳氏後裔吳淵的外甥和學生……
氣候與遊季
處於熱帶——暖温帶(海洋性)羣落交錯區,是亞洲一個特殊氣候區域,氣候温潤温和,山清水秀,彰顯旅遊聖地無盡的獨特魅力。適應各個季節遊覽。
交通
大濟村
乘火車或汽車在麗水站下車,在火車站廣場乘3路車可到汽車站。
麗水—大濟 麗水市區到慶元約五小時車程,每天七到八班車,約從早上6點到晚上6點,其中有依維柯,可快大約一個小時。大濟村距離慶元很近,從慶元縣到大濟村坐公交車1元,打的10元左右。
住宿
慶元各個景點或景點附近均有較為便宜的旅館,一般牀位在20~40元之間。一般來説,較大鎮裏的住宿可選擇性很強,去大濟的話就住在松源鎮。
推薦住宿
慶元青園賓館 靠近大濟,擁有標準間20間,內設停車場,清爽乾淨,價格實惠,80~100元/間。地址:松源鎮石龍街177號。
推薦遊程
大濟村一日遊
上行參觀歷史文化古村“進士村”大濟村,訪歷史古蹟、探古地道之迷——下午尋訪美麗的浙南廊橋:詠歸橋西洋殿

大濟村所獲榮譽

2022年1月,入選2020年浙江省3A級景區村莊名單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