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湖鎮,隸屬於廣東省河源市連平縣,位於連平縣境東南部,東鄰繡緞鎮,南接東源縣黃沙鎮,西依三角鎮,北與和平縣相連,
[1]
轄區總面積64.25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大湖鎮有户籍人口22443人。
[2]
截至2021年10月31日,大湖鎮轄1個社區和8個行政村。
[3]
- 下轄地區
- 1個社區和8個行政村
- 電話區號
- 0762
- 郵政編碼
- 517134
- 氣候條件
- 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
- 粵P
- 地區生產總值
- 2.88 億元(2016年)
- 户籍人口
- 22443人(2019年末)
大湖鎮歷史沿革
編輯南宋端平元年(1234年),大湖就有人居住。
明清至民國時期,屬忠信區(圖)。
解放初,為第四區大湖鄉。
1952年4月,增設大湖區(五區)。
1958年,成立大湖公社。
1983年,複稱大湖區。
大湖鎮行政區劃
編輯新街社區居 | 盤石村 | 五禾村 |
庫區村 | 湖東村 | 湖西村 |
羅經村 | 活水村 | 油村村 |
大湖鎮地理環境
編輯大湖鎮位置境域
大湖鎮地形地貌
大湖鎮氣候
大湖鎮水資源
大湖鎮經濟
編輯大湖鎮人口
編輯大湖鎮社會事業
編輯大湖鎮教育事業
大湖鎮醫療衞生
2016年,大湖鎮設有鎮級衞生院1間、村衞生站11個,共有醫務人員42人(其中村醫務人員11人)。醫療衞生改革推進,醫療和公共衞生服務體系建設得到加強,服務規模、條件、能力、技術和水平有較大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進一步完善。
[1]
大湖鎮社會保障
2016年,大湖鎮落實中央“三農”工作方針、惠民政策,做好農民種糧綜合直補、農村合作醫療參合工作(參合率達100%)和農房改造建設補助工作。做好新時期精準扶貧工作,創新扶貧模式,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紮實開展扶貧濟貧活動。堅持“一户一策、一人一法”,制定紮實有效的脱貧措施,突出抓好教育扶貧、就業扶貧、產業扶貧、金融扶貧等工程,增強貧困村和貧困人口脱貧“造血”功能,落實好大病救助、低保、五保等社會保障政策。
[1]
大湖鎮交通運輸
編輯大湖鎮歷史文化
編輯大湖鎮地名由來
大湖鎮原名大湖田,由於轄區東南面是丘陵地區,西面、北面為連綿不斷的崇山峻嶺,自然形成一片橢圓形的盆地,盆地東面有一個經久不旱的“天井湖”,周圍土地平坦、肥沃,盆地中間有兩個川流不息的汶井(地下泉)湖,且有一條河流環穿而過,遠觀恰似一個大湖泊,故稱為大湖。
[1]
大湖鎮方言
大湖鎮人文風情
大湖鎮,是革命老區。大湖鎮文化底藴深厚,連平縣革命史上的第一個中國共產黨小組、第一個黨支部、首屆縣工委都出自大湖。大湖還有豐富的古村落、古建築資源,800餘年歷史的省級古村落大湖寨、市文保單位白雲樓、粵贛古驛道以及三進九圍的客家圍龍屋何新屋等是其典型的代表。非物質文化遺產“踩龍”民俗、“五果成人禮”、黃婆炙火也是大湖一大特色。
[12]
大湖鎮文物古蹟
大湖古遺存還有許多,有三百多年曆史,擁有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客家圍龍屋——何新屋;有強大防禦力的“迫降”戰鬥舊址,方形樓角式百年圍屋——白雲樓;既是商貿文化要道,也是革命紅色之道的千年古道——粵贛古道。
[11]
大湖鎮紅色文化
大湖鎮是抗日戰爭時期的革命老區,紅色文化濃郁,連平縣革命史上的“三個第一”誕生於大湖,即:中共連平縣第一個工作委員會、中共連平縣第一個黨支部、中共連平縣第一個黨小組。大湖鎮已建成中共連平縣工作委員會舊址展覽館、中共連平縣第一個黨支部舊址兩個市級紅色文化和中共黨史教育基地。
[1]
[5]
大湖鎮古色客家
大湖鎮風景名勝
編輯大湖鎮大湖寨
大湖寨,是河源市迄今發現最完整、最古老的寨圍之一,位於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大湖鎮湖東村,始建於南宋時期,歷經元、明、清、民國,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圍龍屋古建築。據歷史的記載,大湖寨早在曾姓始祖落居之前就已有一定的規模,最早是謝氏人所建,當時由於他們居住不盛,便將整個大湖寨轉讓給曾姓的太始祖。
大湖寨座南朝北,建築平面呈半月形,總建築面積為14000多平方米,有36座大小不一的祠堂,72條巷街,合成了天罡地煞的108之合數。寨前有一呈半月形的池塘,與寨內建築面積幾乎相等,合成一個圓月形。加上寨背自西到東分佈七個大小不等的天然小山丘,與大湖寨及池塘構成的圓月形組成“七星伴月形”的格局。寨內除了祠堂、書房、居舍,還有一個建於清代的當鋪,這在河源市現存的古建築中並不多見。
[5]
[7-8]
大湖鎮何新屋
何新屋,是一座典型的客家圍龍屋,是何姓人家的祖屋,保存有最古老的三進四圍的七環圍屋,圍龍屋的東西南北四方建有四個高聳的樓角。現存建築佔地面積5175平方米,屋頂懸山式,磚木結構。上、中、下廳均為磚牆承檁,中廳前檐有木雕獅子、駝墩以及松樹、松鼠、鳥雀,廳廳相連有屏門,二圍屋正面砌築護耳山牆,東西兩側有拱形斗門,全屋從前棟至後遂進遂圍高起,層次分明,屋前有地坪、圍牆和池塘。
何新屋由何氏十三世廷任公遺孀葉氏攜4子創建。據何氏族譜記載,廷任公出生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與葉氏婚後共生育宏遠、宏道、宏達、宏濟4個兒子。廷任公夫婦聯手建造忠興圍。雍正二年(1724年),廷任公去世後,葉氏履行其夫遺囑,攜4子再建新基,取名何新屋。那時的何新屋,圍成5圈,建有5扇大門、9棟圍龍和東、西、南、北4個樓閣。隨着人口的繁衍,何新屋又建造了第6圈,但沒有完全圍接起來。20世紀70、80年代,何新屋最熱鬧時,居住有1000多人。
何新屋設有龍廳上書房、養正軒、三餘、青黎等多所書房和善居屋,為育德育才打下了物質基礎。在清代,何新屋是本村和鄰村村民躲避匪患的安全御所。何新屋因其居民中有人考取武舉人和進士而被清政府誥封為“守禦府”,並被賜“進士”“奉政第”“大夫第”“策名天府”“司馬第”等牌匾。
[9]
2018年10月21日,廣東省文化遺產活化與鄉村振興產學研實踐基地在何新屋揭牌。
[10]
大湖鎮榮譽稱號
編輯- 參考資料
-
- 1. 《連平年鑑2017》-各鎮概況-大湖鎮 .廣東省情數據庫[引用日期2022-01-04]
- 2.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20(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1.03:166.401.
- 3. 連平縣-大湖鎮 .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2-01-04]
- 4. 廣東省惠陽地區地名委員會編. 廣東省惠陽地區地名志[M]. 廣州:廣東省地圖出版社, 1988.10.104.
- 5. 大湖鎮 .連平縣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2-01-04]
- 6. 河源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 河源市志 下[M]. 北京:方誌出版社, 2012.11.1305.
- 7. 客家風情 獨特古韻——大湖鎮湖東村大湖古寨 .連平縣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2-01-04]
- 8. 連平大湖寨:客家風情 獨特古韻 .百家號-瀟湘晨報[引用日期2022-01-04]
- 9. 古道上的客家圍屋——何新屋 .中國社會科學網[引用日期2022-01-04]
- 10. 省文化遺產活化與鄉村振興產學研實踐基地在河源揭牌 .廣東省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2-01-04]
- 11. 你知道嗎?河源有個“東部旅遊精品小鎮” .河源電視台[引用日期2022-12-25]
- 12. 春節出遊指南,連平鄉村振興文旅一日遊請收好! .百家號[引用日期2023-01-21]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