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湄公河次區域

鎖定
大湄公河次區域(縮寫GMS )是指湄公河流域的6個國家和地區,包括柬埔寨越南老撾、緬甸、泰國和我國雲南省。1992年,在亞洲開發銀行的倡議下,瀾滄江-湄公河流域內的6個國家共同發起了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GMS)機制,以加強各成員國間的經濟聯繫,促進次區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實現區域共同繁榮。亞行作為參與方和出資方,主要負責為有關會議及具體項目的實施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該區域總面積256.86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3.2億。
中文名
大湄公河次區域
外文名
The Greater Mekong sub region
縮    寫
GMS
流域國家
柬埔寨越南老撾緬甸泰國中國
區域面積
2568600 km²
區域人口
約3.2億

大湄公河次區域相關背景

域內藴藏着豐富的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具有極大的經濟潛能和開發前景。 連接中國和東南亞、南亞地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貫穿大湄公河次區域的瀾滄江-湄公河是亞洲一條重要的國際河流,中國境內段稱為瀾滄江,中國境外段稱為湄公河。瀾滄江-湄公河發源於中國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自北向南流經中國青海、西藏、雲南三省區和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五國,于越南胡志明市附近注入南中國海,全長4880公里。
大湄公河次區域涵蓋了多種氣候類型,又兼具多種地理特徵,藴藏着豐富的水資源、生物資源和礦產資源,經濟潛能和開發前景巨大。次區域內居住着多個民族,建築、風情、服飾、宗教習俗各不相同。次區域各國還擁有不少名勝古蹟,包括中國的麗江古城,緬甸的仰光大金塔,老撾的琅勃拉邦古都,柬埔寨的吳哥窟,泰國的大王宮和越南的下龍灣等。

大湄公河次區域區域經濟

長期以來,受多種因素影響,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相對落後,其中柬埔寨、老撾和緬甸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列。近年來,次區域各國都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調整產業結構,擴大對外開放。經濟發展已經成為各國的共同目標。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以項目為主導,比較務實。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大湄公河次區域已經成為世界上發展最快和東亞一體化速度最快的地區之一。該地區年平均經濟增長速度超過6%。截至2007年12月,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圍繞基礎設施建設、跨境貿易與投資、私營部門參與、人力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五大戰略重點,共開展了包括交通、能源、電信、環境、農業、人力資源開發、旅遊、貿易便利化與投資九大領域180個合作項目,動員資金總額100多億美元。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日常決策機構是部長級會議,下設9個專題論壇和工作組,分別負責交通、電信、能源、環境、人力資源開發、旅遊、農業、貿易和投資。領導人會議是其最高決策機構,從2002年起每3年召開一次,各成員國按照字母順序輪流主辦。
中國一貫重視並積極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在交通、能源、電信等重點領域一直是積極的推動者、建設者和援助者。雲南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中國參與具體合作項目的主要省區。

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項目

亞行次區域合作項目簡介
1.大湄公河次區域(GMS)
大湄公河次區域(GMS)包括柬埔寨、老撾、緬甸、泰國、越南和中國雲南省。作為一個在人力資源和自然資源方面具有可觀潛力和互補性的自然經濟區,大湄公河次區域(GMS)同時也代表了各發展夥伴與私人投資方之間日益加強合作伙伴關係的巨大機遇。該次區域總面積230萬平方公里(約為歐洲大陸的大小),2.5億人民共同居住在世界第12大河瀾滄江—湄公河畔,文化與歷史的淵源將他們緊密連接。大湄公河次區域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如原油、天然氣、寶石以及供水電開發的水資源,巨大的年輕、勤勞而富有競爭力的勞動力資源。大湄公河次區域地理位置具有戰略意義,並有潛力成為東南亞、南亞和東亞間重要的大陸橋。
儘管具有如此的潛力,大湄公河次區域(GMS)的大部分地區的發展程度仍較低,而貧困現象也還十分普遍。人均收入從250美元到2000美元不等,平均約為800美元,與世界人均GDP的平均值5000美元和亞洲發展中國家人均收入的平均值1000美元相比較,這個數值顯得黯然失色。此外,城鄉之間還存在巨大的差異。獲得基本保健和教育的機會仍然十分有限,貧富差距非常嚴重。有必要對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進行可持續性的管理。
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認為更加密切的區域合作對滿足其發展需求十分關鍵。在過去十年間,由總體上積極的宏觀經濟和財政政策所支持的政治和經濟發展已在該次區域創造了有利的環境。同時,從前的中央計劃經濟已經向更為開放的市場經濟轉化,從而導致了次區域各國的經濟合作顯著增強,而跨境貿易和投資也明顯發展起來。
2.大湄公河次區域(GMS)經濟合作計劃回顧
自1992年來,次區域各國開始了一項旨在通過更緊密的聯繫來促進其發展的經濟合作項目(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計劃),該合作計劃的“硬件”和“軟件”方面由亞洲開發銀行和其它捐助方進行支持,涉及交通、能源、通訊、環境、人力資源開發、旅遊、貿易和私營部門投資等領域的眾多次區域優選項目的實施。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計劃立足於各國間部長級和具體實施層次上的持續的磋商和對話。在便利客貨過境運輸和發展電力聯網和貿易方面已達成了一些主要的次區域協議。
GMS計劃的一大重要成果是促進形成了成員國間良好願望的洪流,從而有助於提高相互間信任並形成更好的合作關係。由於該計劃6個成員國中的5國同時也是東盟成員國,次區域合作計劃已成為減小東盟新老成員國之間發展差距的一個重要手段。過去10年的成就和次區域各國高層對合作所作出的承諾實際上已經為進一步發展和增強夥伴關係創造了新的機遇。
在過去10年間,次區域各國在實施次區域項目方面已取得了長足的進展。耗資2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優選項目已經完成或正在進行,其中包括金邊(柬埔寨)到胡志明市(越南)的公路改造項目,聯繫泰國東北部、老撾和越南中部的東西走廊項目。次區域各國政府已進行了約10億美元的區域性投資。同時亞行也已進行了7.7億美元的貸款,並促成了2.3億美元的共同融資。總計4.9億美元的贈款對人力資源開發、旅遊、環境、貿易投資方面的聯合倡議進行了支持。
除此之外,圍繞所有基礎設施項目,都有細緻的考察和廣泛的可行性研究活動,成立了有關機構並簽署了客貨運輸和電力資源共享方面的協議、協定。
3.大湄公河次區域(GMS)峯會:未來方向和機遇
對於今後10年,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已同意繼續追求其共同目標:建設更加一體化的、繁榮的、公正合理的次區域。2001年底,次區域戰略框架獲批准,該框架主要針對加強基礎設施聯繫、促進跨境貿易和投資、加強私營部門參與、開發人力資源、保護環境和促進自然資源的可持續使用。他們同時也期望加強與湄公河區域發展夥伴的合作關係。
10個“旗艦項目”,代表了次區域合作中多領域、大規模倡議所取得的主要進展,已被列為今後三年的優選項目。這些項目的實施需要次區域各國政府、捐助者、私營部門和民間社團的緊密合作。這些優選投資項目包括公路、通訊、電力項目以及人力資源開發、貿易、投資和環保。總耗資約為10億美元,其中2.5億美元已經落實。
不斷增長的融資需求成為次區域經濟合作計劃的持續的主要困難。儘管次區域各國已在相當高的層次上作出了財政方面的承諾,但優選項目所需的資金已超出了他們的財政能力範圍。捐助者和私營部門投資者由此將對次區域經濟合作計劃的成功與否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大湄公河次區域(GMS)經濟合作計劃10週年之際,首屆大湄公河次區域領導峯會將於2002年11月3日在金邊舉行。該峯會將在各政府最高層次上對次區域合作的加速增長和發展作出政治性的承諾。

大湄公河次區域發展概況

大湄公河次區域自然及發展概況
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是指中國雲南省以及地處中半島的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5國,總面積233.19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2.3億。這一地區資源豐富、山川秀麗、文化底藴雄厚,孕育着巨大的發展潛力。
(一)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中國雲南段概況
雲南省是中國參與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的主體,地處中國西南邊陲,西部與緬甸接壤,南部與老撾、越南毗連,邊界線長達4060公里。雲南歷來就是中國通往東南亞各國的陸路通道,有出境公路20多條。雲南省面積39.4萬平方公里,人口4236萬人(2002年3月13日雲南日報:文盲率11.43%,少數民族佔總人口33.42%),少數民族約佔全省人口的三分之一,24個世居少數民族中有15個民族跨境而居。湄公河在中國境內稱為瀾滄江,總長2162公里,在雲南境內部分長1247公里,流域面積8.87萬平方公里,佔雲南省總面積的23%,流經8個地州,38個縣市。2000年末這38個縣市總人口為1017萬人,佔雲南省人口總數的24%,人口平均密度69.6人/平方公里。雲南省內瀾滄江流域藴藏着豐富的水及水能資源,僅瀾滄江水資源量就達517.6億立方米,佔雲南省水資源總量的23.3%;水能資源可開發量達2250萬千瓦,約佔該省可開發容量的25%,但目前的開發利用率很低,尚不到12%;開展國際水運也有良好的條件。瀾滄江流域地跨寒帶到熱帶的七個氣候帶,種質資源豐富,有可開發食品、醫藥、香料、園藝和植物化工等獨具特色的生物資源。流域內礦產資源豐富,鋅、鉛、鎘、鉈、伴生鍶儲量為中國第一。錫、銻、銅礦遠景儲量良好。流域內奇特多樣的自然景觀和絢麗多彩的人文風情構成了得開獨厚的旅遊資源。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雲南經濟和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2000年全省國內生產總值達1955.3億元人民幣,工農業、旅遊業、對外貿易等取得飛躍的發展,是中國最主要的花卉、蔬菜、熱帶水果、煙葉等的出產地,煙草業、有色金屬產業在中國名列前茅,是中國最主要的旅遊目的地,2000年雲南省旅遊總收入居中國第六位。雲南省與周邊國家的友好往來進展迅速,區域合作呈現出美好的前景。
(二)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其他國家概況
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內的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5國都是中國的友好鄰邦。該區域地處熱帶和亞熱帶,地下礦藏品種多,儲量大;水及水能資源豐富,可開發潛力大;農、林、漁業門類多,自然條件好,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藴、豐富多彩的自然景觀構成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特色旅遊區。優越的自然資源和美好的開發前景,不僅為區域內各國發展經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也漸漸引起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的關注,並以多種形式介入該區域的開發,使之成為頗具潛力的經濟增長地區。該區域內除泰國經濟比較發達外,其他4個國家經濟近些年來才有較快發展,原有經濟模式也受到挑戰,面臨經濟轉型問題。調整經濟結構,推行市場經濟體制,改善、加強基礎設施,吸引外來資金,推進對外貿易,發展壯大各自的綜合國力,已成為次區域內各國面臨的共同課題,各國為此都採取了一系列相關的政策和措施,並取得顯著成效,經濟狀況得到明顯改善,發展勢頭良好。瀾滄江-湄公河次區域合作必將有利於進一步調動、協調區域內國家的力量和資源,推動全方位、多渠道的合作,加快次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為本地區的可持續發展和繁榮穩定做出積極的貢獻。

大湄公河次區域相關活動

區域經濟合作領導人會議
領導人會議 領導人會議
2002年11月3日,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首次領導人會議在柬埔寨金邊舉行,如圖《領導人會議》所示。朱鎔基總理出席會議並就加強次區域合作的重要性等問題作了主旨發言。會議批准了《次區域發展未來十年戰略框架》,並決定其後每三年在成員國輪流舉辦一次領導人會議。會後,有關國家簽署了《大湄公河次區域便利運輸協定》諒解備忘錄、《大湄公河次區域便利運輸協定》中方加入書和《大湄公河次區域政府間電力貿易協定》。
2005年7月4日至5日,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第二次領導人會議在中國昆明舉行,温家寶總理主持會議,並在會議開幕式上發表了講話。會議圍繞“加強夥伴關係,實現共同繁榮”的主題,進行深入討論並達成廣泛共識,確立了以“相互尊重、平等協商、注重實效、循序漸進”為主要內容的合作指導原則,並發表了《昆明宣言》。與會六國領導人還簽署了便利客貨運輸、動物疫病防控、信息高速公路建設和電力貿易等多項合作文件,批准了貿易投資便利化行動框架和生物多樣性保護走廊建設等多項合作倡議。
2008年3月30日至31日,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第三次領導人會議在老撾萬象舉行,六國領導人圍繞“加強聯繫性、提升競爭力”的主題,就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貿易運輸便利化,構建夥伴關係、促進經貿投資,開發人力資源、增強競爭力,可持續的環境管理,次區域合作與發展夥伴關係等六大方面的合作構想交換意見。温家寶總理在會上就加強次區域合作闡述中方倡議主張。與會各國領導人簽署了《領導人宣言》,指出了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未來行動的方向,提出2008-2012年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發展行動計劃。與會領導人還簽署了《實施次區域跨國電力貿易路線圖諒解備忘錄》以及《經濟走廊可持續與均衡發展諒解備忘錄》等一系列合作文件。
2010年8月20日,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第十六次部長級會議在越南河內舉行,來自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的部長級官員一致通過了大湄公河次區域鐵路銜接計劃。預計到2020年,GMS六國將實現鐵路網絡的連通。該計劃被看作為促成一個完整鐵路系統的第一個重大步驟,也是開發並實現泛亞鐵路系統的第一步。
該計劃書共列出四套路線方案,其中最可行的方案是利用現有或正在鋪建的鐵道,從曼谷到金邊、胡志明市和河內,銜接中國廣西的南寧和雲南的昆明。據預測,到2025年該鐵路網載客量將達320萬人次,載貨量將為2300萬噸。據越南《勞動報》21日報道,根據該計劃,將投入600萬美元用於相關人才培訓、邊境口岸站台系統及通關配套設施建設。
但實現六國鐵路網絡銜接還面臨不少困難。據悉,六國間目前只有中國和越南開通了國際鐵路聯運線路。但目前越南鐵路以法國殖民時期修建的1米窄軌為主,客運最高時速為120公里,貨運最高時速為80公里。窄軌與寬軌之間的轉換影響了國際鐵路聯運的效率。
亞洲開發銀行副總裁格林伍德表示:“實現交通便利最大化是促進本區域發展的重要因素。該鐵路銜接計劃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因為GMS國家將在自己現有鐵路網絡的基礎上建設新的銜接線路,而不用全部新建。”
中國財政部副部長廖曉軍在會議上表示,GMS成員國要保持並加強合作發展的良好勢頭,在繼續加強交通、電力、電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不斷推進次區域國家人員和貨物跨境便捷流動和貿易投資便利化進程,降低各種生產要素跨境流動的成本,深化各成員國之間經濟和貿易聯繫。他還積極評價了亞行多年來對GMS合作所給予的支持,並希望亞行不斷加大投入,加強對區域經濟以及相關合作的前瞻性研究,為深化合作做出新的貢獻。
區域農業部長聯合聲明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計劃
GMS農業部長會議部長聯合聲明
(2007年4月9日-10日,中國北京)
序言
1.我們,大湄公河次區域(以下簡稱GMS)六國亦即柬埔寨王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聯邦、泰王國和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的農業部長,謹響應2005年7月在中國昆明舉行的GMS第二次領導人會議上提出的儘快召開GMS農業部長會議的號召,首次在中國北京聚會。我們很高興亞洲開發銀行主管第二地區業務的副行長以及其他發展夥伴的代表加入我們的討論。會議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務委員華建敏到場致辭,亞行副行長格林伍德共同主持召開。
2.農業是GMS經濟合作計劃下的優先領域之一,對解決GMS成員國農村貧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注意到,鑑於貧困基本上是GMS農村的普遍現象,GMS第二次領導人會議確認農業發展對於減少貧困至關重要。
3.自2002年成立以來,GMS農業工作組(以下簡稱農業工作組)在亞洲開發銀行和其他發展夥伴的支持下,通過區域技術援助等資金支持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加快了次區域的農業發展和減貧,開展了政府高官和發展夥伴之間的高層對話、培訓和專題研討會等活動。
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4.雖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今後的任務更繁重。當前面臨的一些問題和事務亟待解決,包括面臨禽流感和植物病蟲害等跨境動植物疫病的嚴峻威脅,以及生物安全和食品安全問題;人力資源開發和跨領域信息共享的需求,以及新興技術的獲取;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及尋找替代能源,諸如從油料作物和生物質中提取生物燃料等日益增長的需求。還需要解決與機構和計劃相關的事宜,以增強計劃的互補性,確保協調一致,促進機構間的聯繫。
5.我們各國在提高和保持傳統商品生產率方面必須應對來自不利的國際商品價格的挑戰,通過技術和體制創新將家庭農場轉變成有競爭力的農業生產企業,從而參與高價值產品、非傳統作物和增值商品的生產和出口。
我們對加快次區域農業合作的承諾
6.遵照GMS成員國的領導人在GMS第二次領導人會議上關於加快次區域農業合作的承諾,今天我們正式通過了GMS農業合作戰略框架和2006年-2010年農業支持核心計劃。我們號召農業工作組調動所需的財政、智力和人力資源,同時進一步擴大與發展夥伴、國際農業科研學術機構、私營部門和民間團體的互利夥伴關係。
7.今天,我們還啓動了GMS農業信息網站的運行,這是GMS農業信息網絡項目下的一個重要成果,該項目旨在提供和交流信息,促進農業經濟和貿易活動,擴大和深化農業領域的合作。真誠地感謝中國政府和亞洲開發銀行在該項目的前期準備階段提供的技術和資金支持。
加強GMS成員國夥伴關係
8.我們呼籲亞洲開發銀行和包括政府、其他多邊金融機構、政府間組織、國際學術和研究機構、私營部門以及民間團體在內的其他發展夥伴繼續支持該計劃,為實施農業支持核心計劃下的優先項目提供充分的支持。
9.我們期望進一步加強與所有相關實體的夥伴關係,以確保GMS成員國農業的繼續發展。
柬埔寨王國農林漁業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長
國務秘書 伊維斯
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農林部  緬甸聯邦農業與灌溉部部長
副部長 龐瑪薩克  吳泰
泰王國農業與合作社部大臣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農業
提拉·素達布  與農村發展部部長高德發
農業科技交流合作組
2008年3月29日,在昆明舉行的大湄公河次區域農業科技交流協作發展研討會通過一份聯合宣言,宣佈正式成立“大湄公河次區域農業科技交流合作組”。
宣言的簽署方包括中國、柬埔寨、老撾、緬甸、越南和泰國的農業科研機構和相關政府部門。會議還選舉雲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黃興奇為合作組管理委員會的首屆主席,副院長唐開學為合作組秘書處的首任協調員,首屆秘書處駐在昆明雲南省農業科學院。
宣言指出,儘管目前次區域的農業合作取得了重要進展,但越來越多的問題和挑戰正不斷出現,需要次區域各國認真面對,建立有效的跨境農業科技交流合作機制已經十分緊迫。
宣言正式確立次區域的跨境農業交流合作機制為合作組,同時敦促合作組所有成員迅速行動起來,解決合作組運作所需的財務、知識產權和人力資源,並進一步拓展與其他夥伴的合作關係,共同努力提升次區域跨境農業科技的創新、交流和利用水平。
宣言還請求亞洲開發銀行、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以及其他政府、非政府組織積極支持合作組的農業科技交流合作活動,以幫助合作組達到創新機制、增進研究所間聯繫,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轉化能力、服務能力的目的。

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成果

多方參與、成果顯著、前景廣闊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成果回顧與展望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 瀾滄江-湄公河流域
奔騰不息的瀾滄江-湄公河,像一條天然紐帶,把沿岸的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六國緊密相連。1992年,在亞洲開發銀行的倡議下,六國舉行首次部長級會議,共同發起了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GMS)機制。16年來,隨着合作進程的不斷深入,六國間的經濟聯繫不斷加強,合作成果層出不窮,合作前景日顯廣闊。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成果顯著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以項目為主導,根據區域內成員的實際需要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2008年03月21日,合作重點項目之一的昆明-曼谷公路(昆曼公路)中國路段全線貫通。作為連接東南亞、南亞國家的4條陸路通道之一,昆曼公路對於完善區域路網結構,優化地區投資環境,促進區域經濟交流,推動各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其實,昆曼公路只是在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框架下建設的多個重點項目之一。自合作機制啓動以來,各國圍繞基礎設施建設、跨境貿易與投資、私營部門參與、人力資源開發、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五大戰略重點加強合作,取得了顯著成果。
最新統計顯示,截至2007年底,在次區域經濟合作框架內,在交通、能源、電信、環境、農業、人力資源開發、旅遊、貿易便利化與投資九大領域共開展180個合作項目,其中投資項目34個,總投資達98.7億美元,技術援助項目146個,涉及資金1.66億美元,有力地推動了次區域各國的經濟社會發展。
中國積極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
大湄公河次區域各國都是中國的友好鄰邦,與中國的傳統友誼源遠流長。中國曆來重視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不斷推進與次區域各國的睦鄰友好關係。自2005年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第二次領導人會議以來,中國政府進一步大力推進次區域經濟合作,並在各種協調機制中發揮着積極作用,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中國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之間雙邊貿易持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貿易結構逐步改善,雙邊投資額也有了較快增長。統計顯示,2007年,中國與柬埔寨、老撾、緬甸、泰國、越南貿易額分別為9.33億美元、2.49億美元、20.57億美元、346.38億美元和151.15億美元,比2004年分別增長193.6%、218.4%、179.7%、199.7%和224.2%。
此外,中國在次區域五國積極開展的勞務承包和設計諮詢,合同額和營業額逐年上升。中國還以合作或獨資等方式參與柬埔寨、泰國、越南的經貿合作區開發建設,有力地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在交通、能源、電信、環境、農業、人力資源開發、旅遊、貿易便利化與投資等領域,中國援建了南北經濟走廊老撾段、建設了中國南方電網220千伏、110千伏送電通道項目、援建了柬老緬三國境內信息高速公路工程、率先提出並大力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走廊項目、艾滋病防控試點項目,並積極落實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旅遊發展戰略。中國與次區域各國合作不斷拓展和深化。
此外,中國還簽署了《大湄公河次區域便利貨物及人員跨境運輸協定》及其附件和議定書;積極參與泛亞鐵路合作,組織開展了泛亞鐵路境內和境外段調研。利用中國政府對外援助資金,先後完成了柬埔寨和緬甸境內路段的勘探工作;與泛亞鐵路東、中、西三個方案相對應的中國境內段項目均已列入了中國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和《鐵路“十一五”規劃》。
在貿易投資和農業領域,中國製定並已開始正式實施《貿易投資便利化戰略行動框架》中國行動計劃;2007年4月,中國主辦了首屆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農業部長會議,而由中國政府牽頭組織建設和管理的“大湄公河次區域農業信息網”也於當月開通運行,為次區域各國農業信息交流提供了一個重要平台。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前景廣闊
大湄公河次區域六國都是發展中國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共同發展的願望,使六國把密切交通聯繫、提高本地區國際競爭力和促進一體化視為平等發展和繁榮的基石。
近年來,次區域各國都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調整產業結構。擴大對外開放、加快經濟發展成為各國的共同目標。在加強經濟合作、共謀發展、促進區域經濟融合的共識下,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深度、廣度得以不斷拓展延伸,各成員國之間不斷加深瞭解,增進互信。
專家認為,加強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一體化將為次區域國家實現經濟發展提供難得的機遇。當前,區域經濟一體化已和經濟全球化共同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兩大主要趨勢。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加強區域一體化和密切經濟合作,有助於提高區域合作各國的競爭力,而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正好順應了這個歷史潮流。通過建立各種優惠的經貿安排,尋求更大的經濟發展空間,對於次區域國實現優勢互補、聯合自強,增強在國際經貿事務中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第三次領導人會議將於2008年03月30日至31日在老撾萬象舉行,六國領導人將圍繞“加強聯繫性、提升競爭力”的主題,就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貿易運輸便利化,構建夥伴關係、促進經貿投資,開發人力資源、增強競爭力,可持續的環境管理,次區域合作與發展夥伴關係等六大方面的合作構想交換意見。中國國務院總理温家寶將在會上全面闡述中國對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及未來發展的主張,提出中方倡議和舉措。
一位多年來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進程的亞行官員向新華社記者表示,她認為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所帶來的機遇和成果“將遠遠超出幾條公路和幾項基礎設施建設所涵蓋的範疇”。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走廊

2008年06月06日,大湄公河次區域(GMS)經濟走廊論壇在昆明正式成立,自此,中、越、老、柬、緬、泰六國的交通走廊將逐步發展成為全面成熟的經濟走廊,最終實現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
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政府常務副總理宋沙瓦·凌沙瓦説,經濟走廊論壇的成立,是進一步擴展今年3月在老撾萬象召開的GMS第三次峯會的成果,成為GMS組織機構的協調中心,推動和幫助那些參與區域規劃和經濟走廊發展的邊境省地方政府,併成為連接政府和民眾的橋樑。
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指出,經過各國十幾年的不懈努力,GMS經濟合作機制在鐵路、公路、水運等交通運輸走廊的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為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及一體化創造了有利條件。
“當前,擺在我們面前一個迫切任務,就是把現有的交通、資源和區位優勢充分發揮出來,使其加快轉化為次區域發展的經濟優勢。”陳德銘説。
首屆GMS經濟走廊論壇包括GMS經濟走廊主論壇、省長論壇和邊境城市發展論壇。論壇主題為:平等互利合作,持續平衡發展。
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是1992年由亞洲開發銀行牽頭,中、越、老、柬、緬、泰六國共同參與的一個次區域經濟合作機制。在1998年舉行的GMS第八次部長級會議提出了經濟走廊的概念,其含義是將交通走廊建設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為各國間的合作與往來提供便利條件。

大湄公河次區域相關報道

傳統友誼與區域合作的紐帶
16年來,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使次區域成為亞洲經濟增長的前沿。在亞洲開發銀行的協助下,次區域各國積極選擇對經濟發展帶動性強的項目開展重點合作,集中力量辦大事、辦實事。到2007年底,各國在交通、能源、電信等九大重點合作領域開展了180多項合作,有力地推動了次區域各國的經濟發展。目前,次區域各國基礎設施連通性進一步加強,跨境運輸和投資貿易領域的障礙與限制進一步減少,外國直接投資與區域內出口額成倍增長,次區域內每天生活開支不足1美元的人口數急劇下降。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讓民眾成為最大受益者,實現了各國的互利共贏,為促進次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在長期的合作中,大湄公河次區域各國相互尊重,坦誠相待,維護了地區穩定,促進了社會繁榮。當今世界,隨着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深入,國家間經濟互利合作、相互依存日益加深,這要求各國在保證共同利益的基礎上探索新型的國家關係。雖然自然、歷史和社會條件的差異形成了大湄公河次區域內文化的多元性,但區域內國家間山水相連、民族間血脈相承,在歷史上有着密切的文化與商業往來。近年來,次區域各國通過平等參與、積極務實、形式多樣、開放包容的區域合作,增強了政治互信,擴大了共同利益,不但形成了次區域合作的一套完整的機制,也培育出了團結一致謀發展的大家庭意識,這對傳承次區域歷史文化,適應國際環境的大變化,滿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要求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正日益成為各國協商對話謀發展、共同面對機遇與挑戰的重要平台。
中國十分重視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中國國家領導人多次闡明中國政府支持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的明確立場。16年來,中國一直本着積極務實的態度參與次區域各項合作,既是次區域合作的受益者,也為次區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在過去的一年中,中國與大湄公河次區域各國的雙邊貿易與投資額都有大幅度增長,在交通、能源、電信、農業、環境、衞生、旅遊、人力資源等領域的合作也有了新的進展。當前,中國政府正同次區域各國一道,把握髮展的戰略機遇,努力把大湄公河次區域構築成中國連接東南亞的陸域經貿通道,實現次區域各國貿易的便利化和自由化,保持次區域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使次區域各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在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和亞洲開發銀行的共同努力下,次區域經濟合作將進入一個加速前行的新時期。相信在即將召開的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第三次領導人會議上,各國領導人能夠把握大局,明確方向,協調立場,進一步深化在基礎設施、貿易便利化和投資、農業、衞生、環保、人力資源開發和籌資等領域的合作,開創次區域合作更美好的明天。

大湄公河次區域展望未來

2008年3月31日中午,中國國務院總理温家寶與正在萬象出席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GMS)第三次領導人會議的其他5國領導人以及亞行行長為昆明-曼谷公路老撾段正式建成通車剪綵,從而使朝發夕至的昆曼兩地之旅即將變為現實;隨後,與會領導人再次按動觸摸裝置,正式開通GMS信息高速公路一期工程,把次區域各國與世界更緊密地聯結在一起;與會各國領導人還簽署了《實施次區域跨國電力貿易路線圖諒解備忘錄》以及《經濟走廊可持續與均衡發展諒解備忘錄》等一系列合作文件。
更為重要的是,與會各國領導人簽署的《領導人宣言》提出了GMS今後5年9大重要合作領域,為GMS今後的發展指明瞭方向,把GMS推向新的合作與發展的新時期。
本次GMS領導人會議當天在老撾首都萬象東珍飯店圓滿結束。與會6國領導人回顧和總結了自1992年以來GMS的成果與經驗。會議指出,16年來,次區域經濟合作不斷深化,成果具體實在。貿易投資與旅遊日益拓展,人民之間的理解與互信明顯增加,交通等基礎設施顯著改善,貧困人口數量大幅下降。特別是次區域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進展,東西、南北、南部三條交通走廊基本建成,《便利客貨跨境運輸協定》順利實施,阻礙人員和貨物跨境流動的壁壘大幅減少。次區域人員流動成本降低、時間縮短,跨境貨物流量增大,經濟發展機會增加,各國聯繫更為緊密。
在本次會議上,圍繞着“加強聯繫性,提升競爭力”這一主題,與會領導人還就深化次區域的經濟合作、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貿易運輸便利化、次區域合作與發展夥伴關係以及消除貧困等諸多領域的合作構想交換了意見,提出了當前GMS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2008-2012年GMS的發展行動計劃。
當前,全球化迅猛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全球和區域貿易與投資自由化蓬勃發展,經濟一體化加快,周邊新興市場崛起。這些為GMS各國的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然而,GMS各國同樣面臨着許多挑戰,包括疾病蔓延、拐賣人口、毒品走私、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等。為此,與會各國領導人呼籲次區域各國加強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合作,減少貧困,共同應對傳染病、非法勞工和環境惡化等方面的挑戰。
會議要求GMS各國有關部門通力合作,確保2008-2012年GMS發展行動計劃及時、有效地得以執行,並努力爭取在交通、能源、電信、農業、環境、旅遊、人力資源開發、貿易便利化和投資等9個領域取得進展。
會議還強調,各國要擴大國內參與次區域經濟合作的範圍;強化地方政府部門和私營部門在貿易、投資、旅遊和其他經濟社會領域的合作;儘量為GMS重點項目提供財力支持;推動次區域合作更加務實、有效,為次區域經濟的發展,為實現一個融合、和諧與繁榮的次區域作出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