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沽龍燈

鎖定
大沽龍燈又稱大沽舞龍,是一種源於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天津地一帶漁民的傳統民俗娛樂活動,最初由居住在潮音寺附近的擺渡師傅李樹清受當地舞獅表演啓發自編而成,後來演變為一項深受大沽口一帶漁民歡迎與喜愛的娛樂節目。它的製作簡單,用藤、竹、麻、木、紙、布等原料就可以了,七八個漁民用上兩個半月左右就能扎製成一條長約45米的“水龍”(當地漁民的稱呼)。
中文名
大沽龍燈
別    名
大沽舞龍
地    點
天津
起源時間
上世紀二十年代
所屬地區
天津 · 塘沽區 文化
遺產編號
Ⅱ-3
遺產類別
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
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
塘沽區
遺產級別
詳細介紹
每到冬季漁民休閒之際就開始排練,在每年陰曆二月十九潮音寺廟會這天前來助興,場面宏大,熱鬧非凡,可謂廟會活動的一項重頭戲。由於表演者大多都是當地漁民和手工業者,使這條龍融技巧、力量於一體,表演起來煞是精彩:飛舞盤旋中似蛟龍出海,騰空飛躍中又像猛虎下山,將大沽漁民那種在海上勇猛剛勁與風浪為伴神閒氣定的大將氣概表現出來。其間變幻“天下太平”、“風調雨順”、“連年有餘”等字體,預示着吉祥喜慶、國泰民安的美好願望。由於初始舞龍者是一些十七八歲的少年,步伐靈活,表演逼真,被當地人譽為“童子龍燈”。解放初期(1953年),這支龍隊參加了“天津市大舞台文體展演”,由於出色的表演被當時的媒體稱為“海河下梢一條龍”,每年國慶期間還被邀請為各商家表演,深受百姓和商家的歡迎。1994年隨着潮音寺的重修擴建,當地百姓也格外希望“水龍”復出,從1995年起,當地老藝人精心編制的“童子龍”,又煥發了青春與活力,恢復了“水龍”表演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