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河源

(古馬著詩集)

鎖定
《大河源》是古馬創作的詩集,首次出版於2018年4月。 [1] 
該書分2個部分,由《青海的草》《羅布林卡的落葉》《倒淌河小鎮》《幽燕歌》《失眠》等詩歌組成,寫作時間跨度20年。然而詩人的“歷時”,不僅僅包括這個“寫作時間”,也包括他在詩歌中的“敍述時間”。即“紅燈照墨/胡人眼圈發黑”的時間,八大山人畫作中“施主請茶”的時間,當然還有“聖索菲亞大教堂”的時間,“磁懸浮”的時間,“雁灘花鳥魚市場”的時間,“七月之殤”的時間等。這“敍述時間”跨度更大,更穿越,更顯張力。 [5] 
作品名稱
大河源
作    者
古馬
文學體裁
詩集
字    數
194千字
首版時間
2018年4月

大河源內容簡介

該書收錄了古馬創作的150餘首詩作,主要以西部的自然環境、人文風情及內心自省為書寫對象,較為全面地展現了作者的創作路程及創作風格。譬如《青海的草》着意展示了高原春天的勝景,詩人選取馬蹄、風、雲、陽光、青草、蝴蝶等幾個意象來繪製青海的春色,將高原迷人的春景、春情寫得引人入勝。又如《西涼雪》《涼州守靈之夜》《敦煌雪》《賦別》等,以現代人的精神視野打量充滿滄桑感的西部大地,抒寫了對於歷史與當下的複雜感懷。 [3]  [6] 

大河源作品目錄

上編
下編
青海的草
羅布林卡的落葉
倒淌河小鎮
鷂子
鏡子
忘記
破冰
黃昏謠
幽燕歌
西涼月光小曲
生羊皮之歌
失眠
雪鄉
幻象
告別
一位老人的話
荒唐的故事
雪夜
曲終人散
天堂寺
赤壁
賦別
割草謠
劈柴垛
旁白
寒禽戲
傾訴
雁灘花鳥魚市場
來世
山隅
風雨憶
冬旅
再見
詠梅
墓前
江南小景
今日
興隆山中
水墨:薄暮
淨月
菩薩
尊者
雪的滋味
蝙蝠飛
鐵梅
漢磚
香水瓶傳奇
瓦金
掃雪
白髮令
洱海
大理的一個下午
田園詩
白色念珠
雲南頌
雨後
朔方的一個早晨
某一時刻
格爾木、格爾木
殘月
因果
落日下的宋莊
西涼雪
涼州守靈之夜
沿河散步
開封
夜歌
一月末
雁灘斷句
春日小令
磁懸浮
黃浦江上
城隍廟告語
外白渡橋
靜安寺
白雲觀
法雨寺
去白塔山
雁灘
五泉山
鐵路西村
小橋
空谷之聽
又過馬牙雪山
高原:雨前
堂妹
公園內
瓜州月
敦煌雪
雁陣
秋浦
雲嶺
有所思
北京的雪
枯坐
烏鞘嶺
懸泉置
涼州詞
拔火罐
蜘蛛人
清明書
義烏拾句
星星峽
太陽島上
道外區
聖索菲婭大教堂
福利院
秋天頌
薄雪
歲暮
小謠曲
那一年
老人
我需要
變奏曲
苦音
小夜曲
午夜的街
民歌
對話
春夜
夜雨
清早之詩
阿門
雨天書
遛狗記
清竹放鶴圖
畫像記
國度
白蛇傳
寄自絲綢之路某個古代驛站的八封私信
南風:獻給田野的鮮花
光和影的剪輯:大地灣遺址
西涼短歌
西涼謠辭
巴丹吉林:酒杯或銀子的燭台
青海謠
煨桑
扎尕那草圖
故宮鴉影
沉默的郵戳
大河源
鄂爾多斯:飛行的湖
反彈琵琶:敦煌幻境
滿江紅
星月菩提
月光下的夢
花城記
南山圖
七月之殤
孟達令 [2] 

大河源作品鑑賞

在詩集《大河源》裏,詩人為每首詩都標註了寫作時間、修改時間,從寫於1997年5月的《寄自絲綢之路某個古代驛站的八封私信》,到寫於2017年8月的《孟達令》,時間跨度20年。然而詩人的“歷時”,不僅僅包括這個“寫作時間”,也包括他在詩歌中的“敍述時間”。即“紅燈照墨/胡人眼圈發黑”的時間,八大山人畫作中“施主請茶”的時間,當然還有“聖索菲亞大教堂”的時間,“磁懸浮”的時間,“雁灘花鳥魚市場”的時間,“七月之殤”的時間等。這“敍述時間”跨度更大,更穿越,更顯張力,乃至“雪眉積攢從古至今的新氣”(《西涼雪》)。
從某個角度看,詩人的“歷時”,是為了讓“寫作時間”分享更多的“敍述時間”,如此,他才有時間藉着自己的識想,貫通古物與今物,連帶古人與今人,讓它們共現於此在的詩意形態之中。之所以能“識想”,能“共現”,主要是思維和想象的作用,是將時間藝術轉化成了空間的藝術。所謂“籠四海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即空間藝術在想象中的無限延伸。這種現象並不稀奇,古往今來的創作事例很多。因為相對於音樂,詩歌本就是空間的藝術。詩歌不僅需要“歷時性”,還需要將“歷時性”轉變為“共時性”,將時間空間化。惟其如此,詩歌作為語言符號的因素才能發揮出來,它的意象指涉才有地方還原,才可能讓隔斷的、相繼的存在在某一刻順應某種詩藝構形而完整出現。“清風周郎衣袖/水月蘇子額頭//立於田間/一隻白鷺/是我傳神小照/背景:/一株春天的白玉蘭/水的花瓣上/沒有火的陰謀/也沒有月光的字跡//空明/淨了/我有三分自在//清風自在/水月自在//三分鐘後/白鷺飛走//白鷺帶我一起飛走”(《赤壁》)“一艘遠洋貨輪/壓倉的夢/比鉛塊沉重//正午/太陽的光線幾乎生鏽了//一隻海鷗/慢悠悠,彷彿前清/一冊宣紙裝訂的閒書/在水面之上//鷗影翩翩/過了清末,且過了民國/時至今日,貨輪的/汽笛聲/陡然飆升資本紅雨萬丈的噴泉//玄機四伏/我渾然不知吳淞口外 /霧有多大 /浪有多高”(《黃浦江上》),在這些詩裏,讀者看到時間怎樣“相繼”,從三國、北宋到“我”所看到的今天,從前清、民國到“此時”的吳淞口。時間被物化了(時間本來不可單獨存在),被意象化了,它具有了某些具體實在性。同時,物也被時間化了,有了歷史之物與此在之物。在一個大的空間範圍內,時間化了的物被相繼吸納進來,物化了的時間在空間裏“歷時”,同時又“共時”,一起進入詩人的感觀,進入一首詩的構造。因為有“我”的主體性存在,藉助“立於田間”的“白鷺”“一株春天的白玉蘭”“遠洋貨輪”“海鷗”等意象的介入,時間的單向、一維、相繼性被打破,以物化形式共處於“我”的觀感與識想之中,也就是説,時間被空間化了。
時間的空間化,雖不是多麼新穎的藝術,它能夠為一般性的思維和想象所達到,可是,要處理得高妙,卻也並非易事。而且,將這一過程僅僅看作是一種詩藝,也是不全面的。至少在“離羣心遠/我心自成星空”的詩人古馬那裏,是存在誤差的。它之於古馬,不僅是一種詩藝,一種思維和想象,一種語言習性,它更是一種情懷,一種現實的“世界觀”。惟其如此,古馬對那些已經過去的事物,對歷史的古細,懷有那麼深情的迷戀與追想。古馬對當下的熱愛,連接於彼時之物。或許,在詩人眼裏,無所謂當下,也無所謂歷史,它們都是他的現實,是他筆下的活生之象。所謂“前涼抱灰/後涼跟隨”“週而復始”(《西涼謠辭》),天行的節律,也成就一個詩人認知世界的一種心得。因此,他才可能在時空上灑脱,不為一時一事所拘泥。
看這首《國度》:“飛機墜落 /何時茫茫雪原//一隻鳥兒王顧左右/於鋼鐵的殘骸上/輕輕一跳/再一跳//雪國鮮活/森林閃動麋鹿的眼睛//冰封的河底/魚兒不做鵬鳥的夢/帶着天生的嘴巴/尾巴分叉/裙子開花”,初看,第一節似乎很“殘忍”,將一個原本可以呼天搶地的悲劇事件,輕輕掩過,敍述轉向“一隻鳥兒”“麋鹿”“魚兒”,讓它們共同參與了對事件的遮掩。原來遮掩悲劇的,不僅有雪,還有其他生命。在死亡的殘骸地,新的生命依然鮮活,懵懂地展現出生命之美。此中情理,既是現實的,也是可理解的。讀者不僅不能責怪詩人的冷靜、“殘忍”,還要讚賞詩人將造物的意念隱含詩中,產生超邁之思。然後,再回頭體味那句“何時茫茫雪原”,竟有了某種深重的悲憫。 [5] 

大河源作品影響

榮譽表彰
2022年6月15日,該書入選第八屆魯迅文學獎參評作品公示目錄。 [1] 

大河源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大河源》
2018年4月
敦煌文藝出版社
978-7-5468-1550-3 [2] 

大河源作者簡介

古馬,甘肅作家協會副主席。寫詩三十餘年。曾獲人民文學年度詩歌獎、《詩刊》年度詩人獎、敦煌文藝獎、揚子江詩學獎等,被授予甘肅省德藝雙馨中青年藝術家稱號。主要作品有詩集《胭脂牛角》《西風古馬》《古馬的詩》《紅燈照墨》《落日謠》《大河源》《晚鐘裏的青銅》《飛行的湖》等九部,另有編著、合著多部。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