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汶口遺址

鎖定
大汶口遺址(Dawenkou Site),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寧陽縣磁窯鎮,總面積約82.5萬平方米,是約6100—46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父系氏族遺址,於1959年首次發現並挖掘 [1-2] 
大汶口遺址平面範圍略呈東南—西北方向的圓角長方形,大汶河從中部自東向西穿過,將遺址分為南北兩部分。北岸面積約25萬平方米,南岸約20萬平方米,總體地勢北高南低 [3]  。大汶口遺址包含有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三個階段的文化遺存,尤以大汶口文化遺存最具代表性 [4]  。大汶口遺址共發現墓葬、房址、陶窯等遺蹟100餘處,並出土了大量生產生活用具,表明當時社會已經出現了貧富分化現象,説明私有制已經出現 [2]  。大汶口遺址的發現揭示了大汶口文化時期當地居民的埋葬形態,為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也為研究黃淮流域及山東、浙江沿海地區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2] 
1982年2月23日,大汶口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2021年10月18日,大汶口遺址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17] 
中文名
大汶口遺址
外文名
Dawenkou Site
地理位置
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和寧陽縣磁窯鎮 [16]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晚期
佔地面積
約 825000 m²
保護級別
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2-048-5-003

大汶口遺址歷史沿革

大汶口遺址 大汶口遺址
1959年6月,大汶口遺址在汶河南岸的磁窯鎮堡頭村西被首次發掘,揭露面積5400平方米,清理墓葬133座,出土隨葬品2100餘件,屬大汶口文化中期和晚期。
1974年和1978年在汶河北岸先後兩次發掘,揭露面積1800平方米,發現墓葬56座、房址14座、灰坑120餘個,主要遺存的年代屬大汶口文化早、中期。
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對大汶口遺址進行了兩次發掘,位於遺址中部、大汶河北岸,面積800平方米,發現大汶口文化早期階段的居住區,並清理了房址7座,這些房址均為方形地面建築 [6] 

大汶口遺址遺址特點

大汶口遺址平面範圍略呈東南-西北方向的圓角長方形,大汶河從中部自東向西穿過,將遺址分為南北兩部分。北岸面積約25萬平方米,南岸約20萬平方米,總體地勢北高南低 [3]  。北部和南部邊緣因河流歷年沖刷破壞比較嚴重,而遺址的南部則被堡頭村所佔壓 [7]  ,現存總面積約82.5萬平方米,約6400-4500年前,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父系氏族遺址,是新石器時代氏族公共墓地。遺址文化層堆積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文化面貌幾乎涵蓋由早到晚整個大汶口文化時期,並發現有北辛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存。遺址的墓葬中普遍盛行隨葬獐牙的習俗,葬式以仰身直肢葬為主。許多墓葬中還隨葬有數量不等的牲豬,表明當時社會已經出現了貧富分化現象,説明私有制已經出現 [2] 
大汶口遺址 大汶口遺址

大汶口遺址文物遺存

綜述
大汶口遺址內共發現墓葬、房址、陶窯等遺蹟100餘處,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骨器和牙角器等生產生活用具,還有背壺、缽型鼎、鏤孔豆、高柄杯、彩陶豆以及磨製精細的石斧、石錛、石鏟、石鑿、骨器等。陶器主要包括紅陶、彩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幾種 [2] 
文物簡介
文物介紹
文物圖片
紅陶獸形壺
通高21.8、通長22.3、體寬14.5、足高7.9—8.4釐米,1959年大汶口遺址出土,酒器。夾砂紅陶,通體磨光,圓面聳耳,遍施紅色陶衣,光潤亮澤。拱鼻,張口,鼓腹,四足,短尾上翹,耳穿小孔,背裝弧形提手,尾根部一筒形注水口,可受水,嘴可出水,體肥壯,腹部鼓起加大了容積,四足立起便於加熱,造型生動美觀,近似豬或狗形 [1] 
紅陶獸形壺 紅陶獸形壺
紅陶折腹鼎
通高28、口徑13.5釐米,1959年大汶口遺址出土,炊煮器。泥質紅陶,器表磨光,施紅色陶衣 [8] 
紅陶折腹鼎 紅陶折腹鼎
白陶鬹
高14.8釐米,1959年大汶口遺址出土,灰白色,頸部粗短似漏斗狀,頂部有斜向的流伸向器身前部。圓環形提樑,上聯頸部,下接器身,表面按壓成絞索狀。腹部略呈球狀,腰部有一週橫向附加堆紋,表面壓印成花邊形的裝飾。三個肥大的空袋足,呈鼎立形式均勻分佈於腹部下方 [9] 
白陶鬹 白陶鬹
網紋彩陶背壺
口徑10、腹徑23、底徑7.9、高30.6釐米,1959年大汶口遺址出土。泥質紅陶,侈口、短頸、橢圓腹、平底,腹部一側有寬帶豎耳一對,另一側一突鈕。肩腹部繪兩層上下交錯的黑色連三角網紋,下層兩豎耳一段繪菱形網紋 [10] 
網紋彩陶背壺 網紋彩陶背壺

大汶口遺址歷史文化

大汶口文化於1959年首次發現(大汶口遺址),考定為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存。考古學界即將大汶口遺址及其相類同的文化遺存命名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後期父系氏族社會的典型文化形態。以泰山地區為中心,東起黃海之濱,西到魯西平原東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安徽的淮北一帶,河南省也有少部分這類遺存的發現 [11] 

大汶口遺址研究價值

大汶口遺址與大汶口文化的發現,是新中國考古工作的重大成果之一。這支文化主要分佈於山東和蘇皖兩省鄰近山東的地區,其年代大致在前四十四世紀至前二十四世紀之間。由於它的發現,使這個地區的史前歷史,從龍山時期上推了大約兩千年 [12] 
大汶口遺址是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地,它的發現揭示了大汶口文化時期當地居民的埋葬形態,為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也為研究黃淮流域及山東、浙江沿海地區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2] 
大汶口遺址進行的兩次發掘發現了成片的大汶口文化早期階段的居住區,並清理了房址7座,這些房址均為方形地面建築,對研究大汶口遺址的聚落形態有着重要的意義。這批房址形狀、尺寸及建造方式基本一致,在平面分佈上錯落有致,基本沒有相鄰房址互相遮擋的情況。可知當時的房屋建造者掌握了較精確的測量技術和嚴密的規劃手段,以使每一組居住者享用較均等的資源 [3]  。出土遺物以陶器、石器和骨器為主 [6] 
大汶口遺址通過三次發掘共清理墓葬179座,經人骨鑑定性別明確的男、女單人墓葬共55座,其中男性墓28座,女性墓27座,根據《大汶口新石器時代墓葬發掘報告》和《大汶口遺址第二、三次發掘報告》中的墓葬分期,大致可將大汶口男女單人墓葬分為早、晚兩期 [13] 

大汶口遺址保護措施

1982年2月23日,大汶口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2010年10月,大汶口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公佈為首批23處考古遺址公園項目之一 [14] 
2016年,大汶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在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落成 [15] 
2021年10月12日,大汶口遺址入選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十四五”時期大遺址”名單 [19] 
2021年10月,大汶口遺址被評為“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17] 
2021年10月,大汶口遺址入選由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山東省文物局)主辦,山東省考古學會承辦的“山東百年百項重要考古發現” [18] 

大汶口遺址旅遊信息

大汶口遺址地理位置

大汶口遺址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岱嶽區大汶口鎮和寧陽縣磁窯鎮。

大汶口遺址交通路線

乘坐泰安公交26路前往。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