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武漢

(湖北武漢的美稱)

鎖定
“大武漢”是湖北武漢的美稱。民國初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提出:“武漢應略如紐約倫敦之大”。辛亥首義成功,孫中山先生驚歎:“武漢一呼,四方響應”,道出了武漢扼控四方的重要戰略地位。武漢會戰時期,全國各地響起“保衞大武漢”的口號,武漢影響之大可見一斑。20世紀初期,武漢一度成為中國僅次於上海的第二大城市,“大武漢”與“大上海”交相輝映,成為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兩座曾被冠以“大”的都市。 [1-4] 
武漢是中國歷史最為悠久的特大城市之一,作為武漢建城開端,武漢市郊的盤龍城遺址已有3500年曆史。春秋戰國以來,武漢一直是中國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清末中華民國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武漢經濟繁榮,位居亞洲前列。漢口開埠後,對外貿易更與上海並駕齊驅,成為“駕乎津門、直追滬上”的全國第二大城市,被譽為“東方芝加哥”。 [5] 
武昌漢口漢陽武漢三鎮於1927年合併而成的武漢市,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中國的經濟地理中心,被稱為“九省通衢”。武漢一度成為全世界在校大學生最多的城市,內陸地區的金融、商業、貿易、文化中心。武漢正以“復興大武漢”為目標,重返國家中心城市國際大都市 [6] 
武漢在光通信衞星導航3D打印激光生物醫藥生物能源等高科技領域居世界領先地位。 [6] 
中文名
大武漢
外文名
the Grand Wuhan
別    名
江城
九省通衢
東方芝加哥
提出年代
民國初年
提出人
孫中山
火車站
武昌站漢口站武漢站武漢東站
機    場
武漢天河國際機場
高等學府
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
主要景點
武漢東湖風景區黃鶴樓漢口江灘漢口租界武漢長江大橋歸元寺楚河漢街知音號

大武漢概要

大武漢——白雲黃鶴之鄉 大武漢——白雲黃鶴之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一聲槍響,標誌着辛亥革命的全面爆發,成就了中國推翻帝制、建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的豐功偉績。在1926年到1949年間,三鎮分別對應為漢口特別市(直轄市)、武昌市(湖北省省會)和漢陽縣。1927年,國民政府遷都至武漢,首次將漢口武昌漢陽三鎮合併為京兆區,總稱武漢,開三鎮合併之先河。1949年5月2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成立,暫由中央直轄,成為新中國第一個直轄市。1954年6月19日,中央會議決定將武漢由中央直轄改為湖北省省會。
武漢坐擁三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武漢東湖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武漢吳家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光纖光纜生產規模居全球首位。著名的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也坐落於此,另有武漢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華中農業大學華中師範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育部直屬的211工程高校和直屬於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的中南民族大學。武漢是全世界水資源最豐富的特大城市,水域面積佔全市國土面積的1/4,構成了武漢氣勢恢宏、極具特色的濱江濱湖水生態環境。2007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把武漢列入“世界十大都市排行榜”,成為新中國首個上榜的中國城市。2010年起,東風汽車公司和武漢鋼鐵(集團)公司已連續3年位列世界500強,2012年,武漢上榜企業營業總收入排在北京、東京、首爾、大阪、孟買、上海、台北、香港、吉隆坡之後,居亞洲第十。
大武漢 大武漢
早在百年之前,孫中山先生就在《建國方略》中,描述武漢是“溝通大洋計劃之頂水點,中國本部鐵路系統之中心、中國最重要之商業中心”。他設想,武漢要建成“略如紐約倫敦之大”。無獨有偶,武漢又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選定為21世紀全世界最具發展潛力的城市之一,美國《未來學家》雜誌更是預測武漢將在21世紀成為僅次於加爾各答的全球第二大超級城市。在世界銀行聯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佈的《2030年的中國》研究報告中,將武漢(光電)與北京(IT與軟件服務)、上海(金融與工程服務)、深圳(物流與商業服務)、成都(航空)一併列為“正在成為中國公認的知識與創新中心”城市。
大武漢 大武漢

大武漢初創之況

湖廣總督張之洞 湖廣總督張之洞
説起大武漢,就不能不提起這個大武漢理念的建立者張之洞(1837-1909)。張之洞的實業主要兩件,一件是督辦蘆漢鐵路(盧溝橋——漢口,大名鼎鼎的京漢鐵路,曾記否,北伐時京漢鐵路大罷工),另外一件是把內陸武漢打造為當時中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以蘆漢鐵路的修築為契機,張之洞為了“圖自強,御外侮;挽利權,存中學”,在他主政的18年間,興實業、辦教育、練新軍、應商戰、勸農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張之洞本人的具體策劃和親自指導下,湖北地區先後成立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武備學堂、農務學堂(今華中農業大學前身)。武漢科技大學的前身—湖北工藝學堂也是在這個歷史時期在張之洞的策劃和指導下誕生的。
以武漢為中心,他先後創辦了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大冶鐵礦、漢陽鐵廠機器廠、鋼軌廠、湖北織布局、繅絲局、紡紗局、制麻局、製革廠等一批近代工業化企業,居全國之冠,資本總額約1130萬兩白銀。漢陽鋼鐵廠成為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並形成了以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為龍頭的湖北工業內部結構,武漢也一躍而成為全國的重工業基地。一些國內有影響的民營企業相繼產生,湖北的近代工業體系初步奠定,湖北經濟亦由此跨入現代化發展的新階段。漢口由商業重鎮一躍而為國內屈指可數的國際貿易商埠。
1889年調任湖廣總督後,便主持興建湖北漢陽鐵廠和大冶鐵礦等重型企業。漢陽鐵廠於1894年建成投產,開爐鍊鋼。鍊鐵廠共有鑄鐵廠、打鐵廠、機器廠、造鋼軌廠和煉熟鐵廠等6個大廠,4個小廠,兩座鋼爐,工人3千人,外國技師40人,這是中國第一個近代大型鋼鐵工廠。鍊鐵需要鐵砂和煤等原料和燃料,於是張之洞又派德國技師在大冶附近勘察,發現此處鐵礦藴藏豐富,從而又興建了中國第一個用近代技術開採露天鐵礦——大冶鐵礦。張之洞先後下令開發大冶三石煤礦、道士茯洑煤礦、江夏馬鞍山煤礦和江西萍鄉煤礦(安源煤礦劉少奇曾在此領導工人罷工)。這樣,就以鍊鐵廠為中心,兼採鐵、和採煤和鍊鋼為一體,創建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也是遠東第一座的鋼鐵聯合企業。它的建成,標誌着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興起,為中國重工業開了先河。除此之外,張之洞還創建了中國首家系統完備的軍工廠——漢陽兵工廠,“漢陽造”從此聞名天下(漢陽步槍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中國近代軍事建設以及國防中起到重要作用。
蘆漢鐵路建成之日,也是張之洞督辦粵漢、川漢鐵路之始。
在其督鄂期間,湖北武漢在商業、工業、教育、金融、交通等方面確實取得了長足發展,成為武漢城市早期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界標。另外,“湖北新政”之所以成功,制度創新是關鍵。據統計,張之洞督鄂期間,設置各類新機構36個,其中25%是按清廷的指示而設,75%是按張之洞設,明確顯示出張之洞的自主性和創新性。新機構的設置,既是張之洞鋭意創新的標誌,也是張之洞推行“新政”的重要手段。因“湖北新政”所孵化的社會生產力、民族資產階級、新式知識分子、傾向革命的士兵,最終成了封建王朝的掘墓人。
摩天大武漢 摩天大武漢

大武漢保衞之戰

1938年6月27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頒發《抗戰一週年宣傳大綱》,提出“保衞大武漢”的口號。
徐州失守前,毛澤東在致王明周恩來博古凱豐的電報中指出:“必須準備在徐州決戰失敗後,仍有充足力量為保衞武漢而戰。”徐州失守後,中共中央提出當前緊急任務是“保衞武漢,保衞全國”、“以持久戰最後戰勝敵人”。中共中央代表團還向當局提出了保衞武漢的具體意見。15日,王明、周恩來、博古聯名在《新華日報》上發表了《我們對於保衞武漢與第三期抗戰問題的意見》一文。
6月中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制訂出保衞武漢計劃。作戰方針為:守備華南海岸及華東、華北現陣地,積極發展游擊戰,鉗制和消滅敵人;支援馬當要塞,在鄱陽湖以東迎戰敵人,阻其溯江向九江集中;將主力置於武漢外圍,利用鄱陽湖及大別山之地障與長江兩岸之嶽陵湖沼作持久戰,作戰重點放在外翼,預備與敵主力作戰4至6個月,消耗其繼續攻勢的能力。

大武漢復興之路

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主動謀劃和主動作為的結果,“大武漢”需要十年乃至更長時間的艱苦奮鬥。
1999年,美國《未來學家》雜誌6-7月刊發表了麥金利·康韋所著題為《未來的超級城市》的文章,預言中國的“大武漢”、“大上海”將進入21世紀全球十大超級城市之列。十三年過去後,世人皆知上海在哪裏,而武漢在超級城市的排名中仍不見影蹤。
在城市經濟連續15年的高速增長之後,從2011年開始,武漢提出了“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復興大武漢”的奮鬥目標。温家寶總理在武漢考察後明確表示,要大力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武漢再次迎來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漢視察期間,對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復興大武漢給予充分肯定,至少三次提到“復興大武漢”。 [7] 
2017年,國家發改委網站公佈《關於支持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覆函》,明確要求武漢以全國經濟中心、高水平科技創新中心、商貿物流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等四大功能為支撐,加快建成國家中心城市。 [8] 

大武漢天時地利

老張對記者回憶,當時全國系統開會,各個分公司代表發言的順序,武漢公司僅次於上海天津。然而,隨着改革開放大幕的拉開,這種強勢地位開始逐漸散去,沿海一大批民營外貿公司崛起。2003年,老張所在的外貿公司只得改制。
老張的個人經歷,實際上反映出武漢在全國經濟版圖上地位的變化。20世紀50年代,國家156項“一五”重點工程,佔總投資1/4的7項大工程選在武漢,成就了武漢全國重要的重工業基地的地位。
上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武漢經濟總量、工業淨產值居全國大城市第四,緊隨京津滬三大直轄市。昔日榮光,讓武漢人習慣了在“大武漢”的旗幟下生活。然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武漢中部老大的地位逐漸下陷,與東部地區的差距逐漸擴大。
民國風大武漢 民國風大武漢
尋求新起點,凝聚新力量,武漢人始終不甘落後。3000億元、4000億元、5000億元武漢經濟總量一年上一個台階,先後超越寧波成都南京副省級市,2012年末已位列全國副省級城市第4位。武漢已站在了新的歷史起跑線上,重振武漢雄風正當其時。武漢城市圈獲批“兩型社會”建設綜合改革發展試驗區之後,2009年,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獲得國務院批准,成為繼北京中關村之後的第二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隨着多項國家戰略的疊加效應,武漢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地位凸顯。2011年底召開的第十二次黨代會上,遭遇經濟塌陷之痛的武漢人,痛定思痛,謀求重新崛起之路,制定了新一輪的發展目標,提出要構建“國家中心城市”,構築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
大武漢 大武漢
湖北省委書記李鴻忠説,武漢區位優勢明顯、政策機遇很好、發展勁頭很足,可以説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天時”、“地利”、“人和”均已具備。

大武漢中心城市宏圖

國家中心城市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李曉江率先提出,是指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具有全國性重要影響,在國家經濟結構和戰略佈局中具有重大功能作用,並能代表本國參加國際競爭的主要城市,其在全國應具備引領、輻射、集散功能。這一理論後被寫入住建部發布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中。
九省通衢——武漢 九省通衢——武漢
武漢提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復興大武漢,底氣何在?武漢市政府參事、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葉青對本刊記者表示,武漢謀求歷史地位的迴歸,至少有區位、科教和產業三大優勢。
區位方面,武漢繼成為全國航空鐵路高速公路網樞紐後,又被確定為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建設試點城市。科教上,武漢高校眾多,在校大學生數量超過北京、上海等城市。而汽車、鋼鐵等大產業的優勢,為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奠定了基礎。
大武漢 大武漢
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市長唐良智都表示,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主動謀劃和主動作為的結果,需要十年乃至更長時間的艱苦奮鬥。“邁向國家中心城市,有一個水到渠成的過程。必須以對武漢負責的歷史責任感、勇於擔當的強烈使命感,從現在開始,一心一意‘做工、挖渠’。”
大武漢 大武漢
按照規劃,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目標是:未來5至10年,圍繞建設國家創新中心、國家先進製造業中心和國家商貿物流中心“三大中心”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同時,為千萬市民打造幸福武漢、生態宜居武漢、文明武漢三大軟指標,成為“立足中部、面向全國、走向世界”的國家中心城市,邁向國際大都市
在創新引領方面,武漢將以“國內一流、世界知名”的標準打造東湖示範區,緊盯美國硅谷等世界級創新中心,將光谷建成國家高新技術創造中心、新興產業生成中心,世界一流高科技園區,真正成為世界的“光谷”。在光電子信息、現代裝備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雲計算等高技術領域超前部署,在全國率先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羣。
在全國性鐵路路網中心建設方面,織就一張以武漢為中心,輻射省內外城市的高速客運通道和大運量貨運網絡,1小時通省內主要城市、2小時達中部省會城市、4至5小時至京滬穗渝蓉等大城市。航運方面,將創造航運“武漢標準”,建設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建成連接沿江、沿海的長江航運中心和中國中西部聯通海外的水路運輸網絡。依託在漢眾多航運企業和設計研究院所,在船舶設計、航運價格、服務流程等方面創造“武漢標準”,增強武漢航運業話語權。
同時,規劃第二機場,力爭成為繼北京、上海、廣州之後全國第四“國門”,武漢天河國際機場成為全國大型航空樞紐,進入全國機場十強,爭開美國、非洲、澳大利亞航線,空中航線通達全球。規劃建設天河機場貨運航站樓和江南第二機場。
在產業帶動方面,2011年,武漢經濟總量6756億元,2012年超過8000億元,2013年可望過萬億元,接近整個重慶現有水平。武漢市提出,儘快邁入GDP萬億俱樂部,進入全國副省級城市前三甲,經濟總量佔全國的2%以上,並再用5年左右時間使經濟總量突破2萬億元。
一批重點產業進入全國第一方陣。建成全國第一、世界先進的光電子信息產業中心,打造位居全國前列的汽車生產基地,成為全國重要的石油化工產業基地,鋼鐵及高端裝備製造等產業形成強大產業集羣。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國家“資本特區”、國家商貿中心、全國物流中心以及國家級會展中心。
另外,在綜合服務方面,將建設打造全國教育服務中心、國家醫療衞生服務中心、全國工程設計之都、華中“總部之城”。建設輻射全國的市場體系,籌建大宗商品交易所、碳交易所,在礦產、農村綜合產權、金融資產等方面擴大交易規模和輻射範圍,建立“武漢價格”指數平台,形成輻射全國的能力。
大武漢 大武漢

大武漢兩型社會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上半年,武漢預計完成GDP超3700億元,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居第四。預計GDP增幅12%左右,回落0.4個百分點,回落幅度大大低於全國、全省及全國同類城市。經濟增幅居副省級城市第二。
作為武漢中心城區和江南的核心區,2012年武昌區投資規模創歷史新高,全區127項重大項目預計實現投資200億元以上,有14項重大項目即將開工。武昌區委書記李忠介紹説,自2003年起,武昌區發展總部經濟,總部經濟引擎效應凸顯,已入駐總部企業達到156家,其中國際國內500強企業總部或區域總部86家,税收過億元企業12家。
他説,助力武漢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武昌區根據自身的資源優勢和基礎條件,明確了推進高端服務業示範區、文化旅遊示範區、生態宜居示範區、公共服務管理示範區的建設目標。
作為最早開始研究國家中心城市這一課題的專家,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長、長江中游城市羣研究中心主任秦尊文認為,武漢打造國家中心城市還需付出很大努力。首先,武漢2011年GDP在6700億元左右,距離國家中心城市萬億GDP還有不小差距。其次,武漢還需發揮城市圈輻射作用,將8+1城市圈的“發動機”調至最大,形成發展合力。最後,武漢還需加強低碳經濟發展所產生的示範作用。
他建議,武漢必須要發揮自身的優勢,特別要發揮武漢“兩型社會”建設的引領作用。一是研發和輸出兩型的“武漢技術”。加快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創新平台建設,使武漢成為“兩型”技術的研發基地。
二是建設和運用好兩型的“武漢平台”。利用湖北(武漢)是中部唯一國家碳排放交易試點機遇,依託光谷聯合產權交易所建設碳交易平台,適時開展碳中和交易。
大武漢 大武漢
三是打造和輸出兩型的“武漢模式”。鑫飛達公司的便民自行車武漢模式、格林美的廢舊電池回收模式等,已成功向外輸出。為提升武漢國家中心城市的影響力,應加大將武漢“兩型社會”成功模式向外輸出的力度。
為他看重的另一方向是,武漢應發揮文化教育的輻射作用。通過挖掘軟資源,迅速培育起源源不斷、不易為對手模仿和超越的創作、創新、創造能力,形成武漢的核心競爭力。“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種技術、工藝、商業模式都會被競爭對手在短時間內模仿和超越,而文化實力則要上百年的積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