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梅山

鎖定
大梅山,坐落於浙江寧波鄞州區橫溪鎮境內,海拔近600米,屬天台山脈。常年葱鬱, 山高林密, 風景秀麗, 屬鄞南山區,緊依東錢湖風景區,毗鄰奉化市,距寧波市區約20公里。 
中文名
大梅山
地理位置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橫溪鎮境內
著名景點
梅嶺
著名景點
梅溪
石梅崗
梅仙岩
梅止庵 展開
著名景點
梅溪
石梅崗
梅仙岩
梅止庵
保福禪寺
護聖禪寺
梅嶺廟 收起

大梅山景區介紹

大梅山獨秀峯 大梅山獨秀峯
大梅山區內青山環繞,羣峯崢嶸,多溝谷盆地,怪石奇巖,發源於景區東端道成岙的橫溪貫穿全境,區內長12.5公里,核心景觀之一橫溪水庫容量為3975立方米,水域面積1.68平方公里。
大梅山山水形勝,風景秀麗,自古就是寧波的風景名勝之一。唐宋以前,橫溪鎮是通往浙南的主幹道,歷史上曾經繁華一時。大梅山, 以梅為地名的有: 梅福, 梅溪, 梅嶺, 梅峯, 梅隆等。
梅福的大梅山仙禪,法常的大梅禪風以及懷海的百丈清規吸引着歷代文人雅士,尋仙訪禪者神遊此地。宋代王安石任縣令時,曾遊歷大梅山,宿於保福寺。南宋吏部尚書樓鑰在《遊大梅山》中寫道:
為憶西京梅子真,人言羽化非沈倫;海濱古墓已無跡,山外高峯寧有神。
大梅禪風遠播,其生嗣東渡傳承至韓國、日本。著名的的有杭州天龍禪師,金華具胝禪師,大梅法英,韓國的新羅迦智,日本的心地覺心,道元禪師等。據《天童寺志》記載,大梅山護聖禪寺在唐寅宗大中六年(847年)與天童寺、延慶寺同列為十大常住寺,按待各地神僧參禪。 大梅山五峯聳立,形如迎風怒放的五葉蓮花,山勢挺拔,峯巒疊翠,多奇巖怪石,溪澗跌水。

大梅山大梅法常禪師

明州(治所在今浙江寧波)大梅山法常禪師,馬祖道一禪師之法嗣,湖北襄陽人,俗姓鄭。幼年即出家,從師子荊州玉泉寺。其容貌清峻,性度剛敏,具有超人的記憶力,“凡百經書,一覽必闇誦,更無遺忘”。二十歲的時候,於龍興寺受具足戒,後參禮江西馬祖大寂(道一)禪師。
初禮馬祖,法常禪師便單刀直入地問:“如何是佛?”
馬祖道:“即心是佛。”
法常禪師言下大悟。
開悟後,法常禪師離開了馬祖,前往四明(今浙江寧波市西南)仙尉梅子真昔日的隱居地,結茅隱修。
唐貞元年間,鹽官齊安國師(馬祖弟子)座下有位僧人,因在山上探集拄杖,迷路了,無意中來到法常禪師隱修的庵所。
那位僧人問法常禪師:“和尚在此多少時?”
法常禪師回答道:“只見四山青又黃。”
那位僧人又問:“出山路向甚麼處去?”
法常禪師道:“隨流去。”
那位僧人回去後,把這件事情告訴了鹽官齊安國師。鹽官道:“我在江西時曾見一僧,自後不知消息,莫是此僧否?”
於是便命令那位僧人回去招請法常禪師下山。法常禪師以詩偈回答鹽官國師道:
“摧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
樵客遇之猶不顧,郢人那得苦追尋。
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餘。
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
後來馬祖聽説法常禪師在大梅山住山隱修,便派手下的僧人前往勘驗,看他是不是徹悟了。
那僧問道:“和尚見馬大師得個甚麼,便住此山?”
法常禪師道“大師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這裏住。”
那僧故意試探道:“大師近日佛法又別(大師最近講法又變了)。”
法常禪師問:“作麼生?”
那僧道:“又道‘非心非佛’。”
法常禪師道:“這老漢惑亂人,未有了日。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
那僧回去後,把勘驗法常的經過向馬祖作了彙報,馬祖大聲讚歎道:“梅子熟也!”
後來叢林中便稱法常禪師為“大梅禪師”。
後來,龐居士(龐藴,馬祖在家弟子,一個開悟的大修行人)聽説了這件事,也想前往大梅山一探虛實。一見法常禪師,龐居士便問:“久向大梅,未審梅子熟也未?”
法常禪師道:“熟也。你向甚麼處下口?”
龐居士道:“百雜碎。”
法常禪師向龐居士伸過手來:“還我核子來。”
於是龐居士便默不作聲。
從此以後,大梅法常禪師開始住山傳法,道望日隆,四方學者爭相參禮。
法常禪師曾上堂示眾雲: “汝等諸人,各自迴心達本,莫逐其末。但得其本,其末自至。若欲識本,唯了自心。此心元是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根本,故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心且不附一切善惡而生,萬法本自如 如。 ”
這段開示,言簡而意賅,既揭示了禪宗之大本,同時也暗示了大梅禪師當初入道之所在,以及他一生受用之所在,轉機之所在。
識心達本是修行的基礎,心不附物,不落兩邊,是修行的關要。二邊不去,心存彼此,則與道相背。請看法常禪師接引夾山、定山二位禪人之公案:
一日,夾山與定山同行,言話次,定山禪師道:“生死中無佛,即無生死。”夾山禪師道:“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二人互相不肯,於是一同上山,參見法常禪師。
一見法常禪師,夾山禪師便問:“未審二人見處,那(哪)個較親?”
法常禪師道:“一親一疏。”
夾山禪師復問:“那(哪)個親?”
法常禪師道:“且去,明日來。”
第二天,夾山禪師又問。
法常禪師道:“親者不問,問者不親。”
禪宗最貴情不附物,不立一法,不廢一法。金屑雖貴,落眼成病。“生死中無佛,即無生死”,妙!“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亦妙!然而,若把二者打成兩截,貴一賤一,即不妙矣。法常禪師的回答真是精妙絕倫。二人互不相肯處,正是“一親一疏”,不是兩邊,又是什麼?爭什麼親與不親?難怪夾山後來自我反省道:“當時失一隻眼。”
法常禪師入寂於開成四年(839)春秋八十八歲。臨終前,法常禪師仍不忘向徒眾開示即心即佛之宗旨。
一天,法常禪師告訴徒眾:“來莫可抑,往莫可追。”就在這個時候,室中的鼯鼠發出吱吱的叫聲,於是,法常禪師接着説道:“即此物,非他物。汝等諸人,善自護持;吾今逝矣。”
説完,便怡然而逝。
後世永明延壽禪師讚歎法常禪師雲:
“師初得道,即心是佛。最後示徒,物非他物。窮萬法源,徹千聖骨。真化不移,何妨出沒。”
法常禪師墓 法常禪師墓

大梅山相關作品

四明山志·大梅山保福寺護聖寺
黃宗羲《四明山志·大梅山保福寺護聖寺》:
大梅山在餘姚之南七十里,漢梅福舊隱處也,中多龍穴,神蛇吐氣成樓閣,雲雨晦冥,邊有石庫,內貯仙藥、神仙經籍。貞元十一年,法常自天台至此,寄宿於房,夢神人語之曰:“石庫中聖書,懸記既往將來之事,受之者為地下主;不然,亦帝王師傅。”常曰:“吾以涅槃為樂,石庫之書非吾所好。”神曰:“此地靈府,凡人居此,立致變怪。”常曰:“吾亦寓跡,非久據也。”於是編苫伐木,粗為結架。開成初,徒侶輻湊,巍然遂為林院,保福為舊址,護聖則法常增院也。

大梅山護聖禪寺

大梅山 大梅山
寧波大梅山護聖禪寺至今有一千二百餘年的歷史。乃唐代禪宗高僧大梅法常禪師創建,歷代高僧輩出,禪風四震,其法嗣遠傳至韓國和日本,著名的的有杭州天龍禪師,金華具胝禪師,大梅法英,韓國的新羅迦智,日本的心地覺心,道元禪師等。護聖寺曾是皇家賜額的十方叢林,常住千僧過堂。經過歲月的變遷,寺院歷代幾度振興,然而文革期間,護聖寺再次被毀無遺,倖存明洪武年間的《大梅山護聖禪寺重建記》一塊,和宋朝的經幢數節等。
大梅山 大梅山
2014年10月16日,天願法師,發願振興祖師道場,從護聖寺起香,三步一拜,千里朝拜九華山。為了能讓佛法的慧日照耀世間,為了正法久住,受護聖寺四眾弟子的邀請,天願法師不顧寺院生活環境的艱苦,恢復寺院的艱辛,毅然擔起恢復護聖寺的重任,不久的將來,寺院將贖回古殿基,建成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閣,藏經樓,禪堂,文殊院,五觀堂,唸佛堂,祖師殿,荷衣沼,問法亭等,盡復舊觀。為讓四眾弟子能有一個好的修行環境,天願法師和寺院師父們一直都這樣努力着。

大梅山大梅山詩詞

此山名大梅,驅車入山麓。試問山中人,山名竟誰屬。禪家開道場,為説梅子熟。仙家指為巖,曾此隱梅福。或雲古有梅,其大蔽山谷。至今二梅梁,靈響皆其族。他山抗驚湍,禹祠橫殿屋。三者尚誰憑,禪師有遺躅。餘皆不可辨,安得究圖錄。但愛山又山,喬林間修竹。——宋·樓鑰《大梅山》
來遊大梅山,陟山幾百重。平行十仞岡,俯瞰他山峯。
一步一步高,勢欲凌虛空。左顧九地底,樓台鳴鼓鍾。
蓬萊反在下,直恐船引風。又疑海水竭,洞見馮夷宮。
行行愈就順,故步尋苔封。十年舊主人,相對如夢中。
清談虛閣上,坐到夕陽春。年來頗畏影,掣身慕冥鴻。
入山非不深,猶有行人蹤。安得更深處,尚友荷衣翁。
未問梅子熟,寧能噉青松。庶幾適吾心,餘生得從容。——宋·樓鑰《侍仲舅同諸表遊山》
山以梅名古,還因姓氏訛。西來迎仗錫,南向揖金峨。
大海如杯瀉,長天若鏡摩。嚴陵千古共,錢買五銖多。——清·楊學載《大梅山》
巖桂孤妍點綠苔,山礬綽約倚雲開。一從仙尉乘風去,多少青山也姓梅。——明·沈一貫
累累山上石,夭夭墓前棘。風霜千載餘,潛寐無人識。
晨策信於邁,巘崿恣登陟。委頓力不任,仰止惕焉式。
託身忌諱朝,抗言存社稷。誅王氣靡伸,封孔志已得。
一朝謝榮名,遠從茲地匿。達人貴冥搜,愚者安能測。
箕潁及首陽,名與天壤極。曠世感予衷,永願依遺則。——明·聞龍《大梅山》
大梅山下神仙窟,與客來遊得遍觀。尚有松花留宿供,已無藥灶覓靈丹。
峯巒環繞三摩地,澗水盤迴百折湍。竹杖芒鞋應不倦,題詩日日記清歡。——元·劉鼎《大梅山》
獨秀峯前倚檻看,翬飛樓閣出山贊岏。荒墳虎葬唐僧骨,古井龍窺漢尉丹。荷沼秋枯霜鏡淨,松林風撼夜濤 寒。年年四月黃梅熟,猶憶調羹齒頰酸。——袁桷《遊護聖寺》
僧是襄陽客,於茲號法常。能將心即佛,便遺虎懸囊。遺址殊非小,豐碑未就荒。大唐物何在?去塔矗前 崗。——胡尚煒《護聖寺》

大梅山交通

1、從寧波東站汽車站乘“寧波到裘村”的巴士,在大岙村下車,再打車去清塘村護聖寺,不過車不好打。
2、乘公交640路(從豐樂苑小區中心站到梅嶺芝山方向),在保福寺下車,再步行至護聖寺,步行大概用時半小時左右,不過車班次很少。
3、乘公交640路(寧波豐樂苑小區到清塘),在清塘下車,再步行至護聖寺,車班次很少,一天2-3班。
4、直接從橫溪打車去清塘護聖寺,很方便,價格略貴。
大梅山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