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梁

(戰國時魏國都城)

鎖定
大梁,中國河南古地名,位於河南省開封市西北,原為中古戰國時代戰國七雄之一魏國的都邑所在地。
公元前364年夏,當時魏國的國君魏惠王將國都從安邑(今山西夏縣)東遷至大梁,因此魏惠王也被稱為‘梁惠王’,至魏襄王到魏王假的六代君主,以大梁作為魏王國的都城長達136年,也是魏國有時被記載為‘梁國’的原因。
魏王假三年(前225年)秦王政派遣王賁率軍圍大梁城,引鴻溝水灌大梁城,前後長達三個月,大梁城壞,魏王假無措開城出降,魏國滅亡,大梁城不復存在,秦朝以其地置開封縣,漢朝為陳留郡地。
大梁有時也作為開封地區的代稱,例如五代時期,有人便將當時的首都開封城稱為‘大梁’,北宋部分人也沿用這一習慣,將首都開封稱為大梁,又將開封水系汴河與梁的古稱結合,將開封稱作‘汴梁’但都不是當時正式的地名。
中文名
大梁
別    名
簡稱‘梁’
存在朝代
戰國
歷史地位
魏國都城,當時中國最大都市之一
遺    址
河南省開封市西北

目錄

大梁大梁始末

大梁城作為戰國時代魏國的國都,當時魏國的第三代國君魏惠王時期,魏國的領土包含今陝西山西、河北、河南的部分地區,佔有當時文化和農業都最為發達的黃河流域,是當時中國戰國時代的一等強國,為了爭霸中原,實現魏惠王的雄心,位於山西夏縣境內的安邑作為都城已經不利於魏國在黃河流域的擴張,於是魏惠王籌劃遷都一事的動機便由此而生。
將新都城選址於黃河以南,被鴻溝等諸水系包夾的一塊水土濕潤的平原之上,建造城市,於魏惠王六年,公元前364年正式將首都從安邑遷往這裏,也就是當時被稱為‘大梁’的城市。
在魏惠王時代,大梁城開始大規模營建,作為當時戰國強國的魏國的國都,維繫着當時魏國對黃河流域大部分領土的統治。
但大梁城的營建也成為了魏國霸業的阻礙之一,在魏惠王時期與齊國的兩次戰役:桂陵、馬陵之戰,齊國的軍師孫臏就發現了大梁城為魏國的軟肋,將魏國大將龐涓調動到利於齊國的決戰地方而後重創魏軍,使得魏國在此時開始國力衰退。
在魏國後期幾代君主的統治下,當齊國、楚國、秦國等後來居上的強國爭霸的環境下,魏國被迫時而合縱小國對抗大國,時而又倚杖與大國的聯盟,在諸侯之間搖擺,可以用‘朝秦暮楚’來形容了,而大梁作為魏國的都邑的安全性也越發難以保證,這個問題在魏惠王時便顯露出來,且到了戰國後期,魏國軍隊的作戰能力與數量都大幅衰退,國土日益縮減,無法再保證首都的安全。
魏昭王十三年(前283年)秦國軍隊攻佔魏國的安城,軍隊首次抵達大梁城下後撤去。
魏安釐王二年(前275年)秦國軍隊攻佔魏國兩城邑,再次抵達大梁城下。
魏安釐王三年(前274年)秦國魏冉攻魏,斬殺四萬人,兵至大梁,魏國獻城請和。
戰國後期,秦國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對魏國產生了嚴重威脅,《史記·魏世家》載魏國公子信陵君無忌諫言其兄安釐王的對話中有‘秦七攻魏,五入囿中,邊城盡拔,文台墮,垂都焚,林木伐,麋鹿盡’的句子,描寫了當時的魏國,即使大梁作為國都之地,在與秦國的戰爭中遭受了巨大破壞的景象。
魏王假三年(前225年)秦王政使大將王賁率兵攻魏,引鴻溝水灌大梁,被困三個月後魏王假孤立無援,無奈出降,魏國滅亡,大梁城被平為丘墟不復存在。
秦朝於大梁故地置開封縣。漢時開封縣屬陳留郡,唐朝為汴州,五代至宋為開封府尹治,為國都所在,有時作為地名,也被稱為‘大梁’。
金時為南京,金宣宗南遷於此。元代為南京路,後改為汴梁路,明朝初以開封為北京,不久罷北京的稱號,復為開封府,清沿置開封府。

大梁爭議

  • 遷都時間
漢代司馬遷所著的《史記·魏世家》記載徙都大梁事在魏惠王三十一年(前339年),經歷與齊國桂陵、馬陵戰役後遷都大梁。
而《竹書紀年》記載徙都大梁在周顯王四年·魏惠王六年(前364年)夏,「四年夏四月甲寅,徙邦於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