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村香菇

鎖定
大村香菇,山東省青島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大村香菇菇形端正,呈扁半球型,菌蓋直徑5釐米—8釐米,菌蓋內卷,表面淺褐色,菌柄有纖毛狀鱗片,菌褶放射狀均勻排列,菌肉原白色,肉質細密、有彈性 [1] 
2011年12月15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大村香菇”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 
中文名
大村香菇
產地名稱
山東省青島市
品質特點
菇形端正,呈扁半球型
地理標誌
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批准文號
國家農業部第1690號公告
批准時間
2011年12月15日

大村香菇產品特點

大村香菇品質特性

大村香菇菇形端正,呈扁半球型,菌蓋直徑5釐米—8釐米,菌蓋內卷,表面淺褐色,菌柄有纖毛狀鱗片,菌褶放射狀均勻排列,菌肉原白色,肉質細密、有彈性 [1] 

大村香菇營養價值

大村香菇內在品質指標:大村香菇平均微量元素含量為:含鈣≥59毫克/千克、磷≥980毫克/千克、鐵≥18毫克/千克、鋅≥8毫克/千克、維生素B10≥12毫克/100克、維生素B2≥132毫克/克。粗蛋白≥3%、纖維素≥35克/千克。大村香菇栽培所選木材均為硬質木料,為香菇提供了更好的營養基礎,大村香菇含有豐富的香菇多糖、香菇太生等多種有機質 [1] 
大村香菇 大村香菇

大村香菇產地環境

大村香菇土壤地貌

大村行政區劃面積151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57.6%。大村鎮屬低山丘陵區,境內山丘連綿起伏,有藏馬山、老桃山、重羅山、天台山、石樓山和龍古山等山系,其中以藏馬山最負盛名;發源於諸城市魯山東麓的白馬河,自北向南流經全境,形成兩岸河谷平原。全鎮耕地土壤主要是砂壤土。此區域土壤未受污染,富含各種微量元素。大村香菇種植範圍環境質量符合國家《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標準》(NY/T391—2000) [1] 

大村香菇水文情況

大村鎮境內水庫、塘壩密佈,總計有一百多個,水系發達,水資源極其豐富。大村香菇灌溉用水符合國家《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5084-92) [1] 

大村香菇氣候情況

膠南市瀕臨黃海,屬典型暖温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具有較明顯的季風氣候特徵,四季分明,氣候適宜,年平均氣温12.2℃,年有效積温3986—4400℃,夏季8月份最熱,月平均氣温為25.3℃;冬季1月份最冷,月平均氣温為—2.2℃,可以説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區域內光照充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837小時,無霜期202天,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為800.1毫米,降水多集中於7—9月份,適宜菌類作物生長 [1] 
大村香菇 大村香菇

大村香菇歷史淵源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香菇袋料栽培技術逐漸從南方引進,大村村民薛紹忠在自家進行種植,後因受規模限制,到鄰鎮發展。
2006年,在大村前村租地200畝,開始發展規模化種植食用菌 [1] 
大村香菇 大村香菇

大村香菇生產情況

2011年,大村香菇種植面積4000畝,產鮮香菇15000噸 [1] 
大村香菇 大村香菇

大村香菇產品榮譽

2011年12月15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大村香菇”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2] 
大村香菇 大村香菇

大村香菇地理標誌

大村香菇地域保護範圍

大村香菇的地理標誌保護的區域範圍為青島市大村鎮中村、前村、大石嶺等82個行政村。地理座標為東經119°30′00″—120°11′00″,北緯35°35′00″—36°08′00″ [2] 

大村香菇質量技術要求

  • 生產技術要求
大村香菇,實行袋料栽培。於每年的8月製作二級菌種,11月至翌年2月製作栽培種,12月至翌年4月發菌,5月下地轉色,6月中下旬出菇,大村香菇一般採收6潮菇,從6月下旬到11月上旬採收完畢。
(1)原料準備、菌袋製作
主要原料、輔料:木屑、麥麩、蔗糖、石膏粉等。
栽培種配方:木屑78%、麥麩20%、蔗糖1%、石膏粉1%,含水量65%。
培養料配製:按照配方要求,將鋸末篩好,量取所需要的數量。先把麥麩、石膏粉攪拌均勻,再與鋸末混合拌勻,然後邊加含蔗糖的水邊拌料,拌3—4遍,悶料1小時—2小時再拌一遍,檢測含水量,用手緊捏培養料見水印而不滴水,含水量在65%左右。
裝袋:配製好的培養料用裝袋機裝袋。5個人一組,一人裝料,一人裝袋,3個人扎口,l小時可裝240袋—300袋。當天配製的培養料要當天裝袋。
滅菌:當日裝袋,當天火菌,燒火要掌握兩頭猛,中間穩。開始大火猛燒,4小時—6小時達到100℃,然後穩火,保持温度不變,維持14小時—16小時停火。
(2)接種
接種在接種箱(室)中進行,先將菌棒、酒精燈、菌種、接種勾等裝入接種箱,用氣霧消毒劑密閉滅菌半小時,接種人員用75%酒精擦手消毒然後開始接種,接種程序為:點燃酒精燈→在火焰上方拔下二級菌種瓶的棉塞→取蘸有酒精的接種鈎在火焰上灼燒滅菌→將接種鈎在火焰上方進入二級菌種瓶內冷卻後,鈎取一塊帶有培養基的菌絲體→在火焰上方將這塊菌種取出並迅速轉入到待接種的菌棒上→在火焰上方同時塞好二級菌種瓶的棉塞,菌棒立即封蠟或套袋,蠟的温度不可太高。接種操作要一氣呵成,中途不可隨意出入。如需中途停止操作,要隨即熄滅酒精燈。再次操作之前,接種箱(室)要再行清潔和消毒處理。
(3)發菌
大村香菇的發菌和出菇採用塑料薄膜覆蓋的拱圓形棚,棚的骨架一般採用竹、木或複合材料製成,冬季採取保温措施,夏季採取遮蔭降温措施。頂高2.5米—3米,跨度4米—5米,長度45米。每平方米可擺放菌棒約100個,每畝擺放菌棒7000個。按井字形擺放,高6層左右,既適合保温,又方便檢查。
(4)香菇生產技術管理
培養室的要求:乾燥、乾淨、暗光、通風。使用前要清掃、消毒一次,用氣霧消毒劑點燃消毒。
温度調節:23℃—25℃恆温發菌,先期注意保温,後期注意通風。
翻堆檢查:7天后結合翻堆檢查雜菌,發現有雜菌的要及時檢出,30天后進行第二次翻堆,翻堆的目的是檢出雜菌棒,菌棒內外互換,增加氧氣,菌絲生長一致。氣温20℃以下,堆形井字型,每層4個,氣温25℃以上,堆三角形,每層3個。
刺孔增氧促長:接種後第10天—15天適時、適量刺孔通氣,菌絲長滿全棒後再扎孔一次,孔數16—20眼,深2.5釐米左右。
轉色管理:轉色主要通過調節温差,加大通風,增加光照等方式進行,温差達10℃以上,通風,15天—20天即可完成轉色。轉色標準為表面已有70%—80%轉為褐色,有黃水出現,木屑米黃色,有香菇特有氣味。
出菇管理:菌袋通過培養、轉色等過程,生理已經成熟,在適宜的情況下,即可安排出菇。
出菇場地的選擇必須符合國家《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標準》(NY/T391-2000)的要求,水、電、路配套。
噴水管理要看天,防黴菌。香菇生長期的噴水,要在連晴天氣菌棒表皮稍干時進行,防止濕度過高,造成黴菌爛筒。
乾濕交替要適度,防失控。每採完一潮菇後,要揭膜通風8小時—10小時,讓菌棒表面稍幹,然後再噴水催蕾,進入下一潮菇管理。
採菇加工要適期,防開傘。香菇採收一般在八成熟,即菌膜已破,菌蓋尚未完全展開,還有少許內卷,形成“銅鑼邊”時採收。
恢復養菌補水出二茬菇。每茬菇採收後都要進行一段時間的養菌,使菌絲恢復生長,積累養分,為下茬出菇奠定物質基礎。
(5)病蟲防治方法
病蟲害防治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病害主要有木黴、麪包黴等,蟲害主要有菇蚊、菇蠅等。對病蟲害的防治,着重採用生物和物理的防治方法,改善栽培條件,滿足香菇生長髮育各個環節對外部環境條件的要求,使菌袋每個階段都處於旺盛生長態勢,讓病害無法侵染。使用化學藥物防治病蟲害要符合國家《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NY/393-2000) [1] 
  • 產品質量安全規定
大村香菇應嚴格按照《綠色食品食用菌》(NY/T749-2003)標準執行 [1] 

大村香菇專用標誌使用

(1)符合下列條件的單位和個人,可以向登記證書持有人(大村鎮農業服務中心)申請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
①生產經營的農產品產自登記確定的地域範圍;
②已取得登記農產品相關的生產經營資質;
③能夠嚴格按照規定法人治理技術規範組織開展生產經營活動;
④具有地理標誌農產品市場開發經營能力。
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應當按照生產經營年度與登記證書持有人簽訂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協議,在協議中載明使用數量、範圍及相關的責任義務。
(2)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人享有以下權利:
①可以在產品及其包裝上統一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大村香菇”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結合標註型等);
②可以使用登記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進行宣傳和參加展覽、展示及展銷。
(3)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人應當履行以下義務:
①自覺接受登記持有人的監督檢查;
②保證農產品地理標誌的品質和信譽;
③正確規範地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
(4)地理標誌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應當建立質量控制追溯體系,農產品地理標誌持有人和標誌使用人,對地理標誌農產品的質量和信譽負責。
(5)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偽造、冒用農產品地理標誌和登記證書。
(6)鼓勵單位和個人對農產品地理標誌進行社會監督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