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明湖街道

鎖定
大明湖街道,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下轄街道,處歷下區西北部,東與解放路街道東關街道相鄰,南與千佛山街道為鄰,西與泉城路街道相連,北與天橋區北坦街道北園街道相連。距區政府3.8千米。轄區總面積1.77平方千米。2011年末,大明湖街道轄區總人口3.66萬人。 [1]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屬濟南市第一區。1978年10月,為東門、解放閣、鐘樓寺街道。1990年7月,3街道合併組建東門街道。2004年1月,更名大明湖街道。 [1]  截至2020年6月,大明湖街道轄6個社區。 [2]  街道辦事處駐按察司街17號。 [1] 
2019年,大明湖街道街道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508億元。 [3] 
2021年10月,入選《濟南市第一批傳統地名保護名錄》 [4] 
中文名
大明湖街道
外文名
Daminghu Subdistrict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
地理位置
歷下區西北部
面    積
1.77 km²
下轄地區
6個社區
政府駐地
按察司街17號
電話區號
0531
郵政編碼
250011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3.66 萬(2011年轄區總人口)
著名景點
大明湖
車牌代碼
魯A

大明湖街道歷史沿革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屬濟南市第一區。
1951年1月,屬第二區,分設東門大街、東華大街、鐘樓寺街、寬厚所街、舜井街5街政府。
1952年7月,為濟南市第二區第一、第五居民社區。
1954年12月,為第二區第一、二五街道。
1955年1月,改為第一區第五、八、九街道;同年9月,分別改名歷下區鐘樓寺、寬厚所、東門大街街道。
1960年5月,改稱歷下公社鐘樓寺分社、院東分社。
1962年12月,恢復為東門、鐘樓寺、院東街道。
1965年11月,更名珍珠泉街道。
1978年10月,為東門、解放閣、鐘樓寺街道。
1990年7月,3街道合併組建東門街道。
2004年1月,更名大明湖街道。 [1] 

大明湖街道行政區劃

2011年末,大明湖街道轄按察司街社區、縣東巷社區、縣西巷社區、舜井社區、南北歷山街社區、曲水亭街社區6個居民委員會。 [1] 
截至2020年6月,大明湖街道轄6個社區。 [2]  街道辦事處駐按察司街17號。 [1] 
大明湖街道區劃詳情
南北歷山街社區
舜井街社區
按察司街社區
縣西巷社區
縣東巷社區
曲水亭社區

大明湖街道地理環境

大明湖街道地處歷下區西北部,東與解放路街道東關街道相鄰,南與千佛山街道為鄰,西與泉城路街道相連,北與天橋區北坦街道北園街道相連。距區政府3.8千米。轄區東西最大距離1.2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8千米,總面積1.77平方千米。 [1] 

大明湖街道人口

2011年末,大明湖街道轄區總人口3.66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2萬人,城鎮化率60%。另有流動人口6012人。總人口中,男性1.87萬人,佔51.2%;女性1.79萬人,佔48.8%;14歲以下3459人,佔9.45%;15~64歲30385人,佔83.02%;65歲以上2756人,佔7.53%。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3.65萬人,佔99.8%。 [1] 

大明湖街道經濟

大明湖街道綜述

2019年,大明湖街道街道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508億元。 [3] 

大明湖街道金融業

2019年,大明湖街道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0065億元。 [3] 

大明湖街道外貿

2019年,大明湖街道街出口額完成760萬元;銷售額預計完成28.58億元。 [3] 

大明湖街道服務業

2019年,大明湖街道街規模以上服務業預計完成2.5億元。 [3] 

大明湖街道交通運輸

2011年,大明湖街道處處通水泥路。 [1] 

大明湖街道社會事業

大明湖街道文化事業

2011年末,大明湖街道有綜合文化站1個、社區文化中心2個,各類文藝團體4個,各類圖書室8個,藏書5萬餘冊。 [1] 

大明湖街道教育事業

2011年末,大明湖街道有小學1所,在校生1800餘人,教職工165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378人,在職教職工201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1] 

大明湖街道醫療衞生

2011年末,大明湖街道有醫療機構1個,牀位302張,固定資產5000餘萬元。專業技術人員435人,年門診量10萬餘人。 [1] 

大明湖街道體育事業

2011年末,大明湖街道全部社區都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佔常住人口的29%。 [1] 

大明湖街道社會保障

2011年,大明湖街道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311户,人數669人,月支出17.68萬元。醫療救助34次,共支出97627元。
2011年,大明湖街道有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9人,撫卹事業費支出32240元,慈善分會1個,全年接受社會捐款58940.5元,使461人(次)困難羣眾受益。 [1] 

大明湖街道歷史文化

大明湖街道地名由來

大明湖街道因境內風景名勝區大明湖而得名。 [1] 

大明湖街道相關建築

大明湖街道與舊官署相關街巷名稱有:縣前街、縣東巷、縣西巷、按察司街、北察院街、運署街、德王府、院前街、院后街、小王府街、後宰門街、府東大街、府西大街、東西倉棚街、南北倉棚街、東更道、大廳門前街、南馬道街、縣馬園子街、學院街、升官街、東華街、指揮巷等。
大明湖街道
大明湖街道與寺廟建築和姓氏人名相關的有:鐘樓寺街、匯泉寺街、閣子前(後)街、天地壇街、舜井街等;東玉斌府、尹家巷、葛貝巷、高祥后街、苗家巷、南曾家橋、思敏街、小梁隅首街等。
大明湖街道與古城建築和泉水文化相關的有:解放閣、南城根街、歷山頂街、東城根街、東順城街、賀勝戲場街、北門裏街、南北歷山街、興隆店街、馬園子街、木頭園子街;黑虎泉路、曲水亭街、秋柳園街、後灣街、鵲華橋、珍池街等。

大明湖街道風景名勝

大明湖街道大明湖

大明湖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大明湖,位於老城區北部。大明湖是由城內眾多泉水匯流而成的天然湖泊。湖面46公頃,平均水深2米左右。湖畔有歷下亭、鐵公祠、南豐祠、匯波樓、北極廟和遐園等多處名勝古蹟。
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水經注.濟水注》記載:“濼水(即今趵突泉)北流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東、北兩面則湖。”時大明湖位在今五龍潭一帶。今大明湖時稱“歷水陂”。水面南至濯纓湖,北至鵲、華二山,闊數十里。六朝時,湖內多生蓮荷,曾名“蓮子湖”。宋代稱“西湖”。北宋齊州(治今濟南)知州曾鞏為防城區水患,修建了北水門和沿湖亭、台、堤、橋等景觀。後經清淤整治,廣植柳荷,1958年湖區及周圍被闢建為公園。

大明湖街道歷下亭

歷下亭位於最大湖心島上,因處歷山之下而得名,是木結構建築。四面臨水,紅柱青瓦,八角重檐。唐天寶四年(745年),杜甫與北海太守李邕飲宴於亭內,寫下了《陪李北海宴歷下亭》詩。詩中“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歷代廣為傳誦,歷下亭也因此名揚天下。據記載,古歷下亭位今五龍潭一帶,已於唐朝末年傾塌。北宋以後移建於今大明湖南岸,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又在湖心島上重建,後幾經整修,基本保持了清代原貌。匾額“歷下亭”三字,為乾隆皇帝手書。亭北名士軒牆上嵌有杜甫、李邕及濟南歷代名人的畫像。門前抱柱上刻有郭沫若撰寫的“楊柳春風萬方極樂,芙渠秋月一片大明”楹聯。

大明湖街道北極閣

北極閣坐落在大明湖北岸,又名北極廟、真武廟,是一座道教建築。建於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明永樂年間重修。廟宇建在7米多高的石砌高台上,由前後殿、鐘鼓樓、東西配房組成。正殿內供奉北方水神真武帝君像,像旁有龜蛇二將、四天君塑像,均栩栩如生,口目傳神。正殿兩側壁上繪有真武修煉成仙的壁畫。後殿名啓聖殿,供奉着真武父母的塑像。

大明湖街道匯波樓

匯波樓位於大明湖東北岸北水門之上。北水門為宋熙寧五年(1072年)曾鞏知齊州時所建,是濟南唯一的北城門,既可設閘防水,又可泄水,保持水位恆定,通舟楫之便。明洪武四年(1371年)修建新城牆時,在北水門上建了兩層城樓。因城內諸泉匯流入湖,再經水門北流出城,故名匯波樓。原匯波樓毀於戰火。1982年在原址上重建,基本保持了原貌。建築為重檐歇肩式。

大明湖街道鐵公祠

鐵公祠坐落在大明湖北岸西端,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是為紀念明代兵部尚書、山東參政鐵鉉而建。明建文帝時,燕王朱棣起兵南下奪權,攻至濟南。鐵鉉率軍民堅鐵公祠守,屢挫燕王。朱棣攻下南京自立為帝后,鐵鉉因兵微將寡,被俘犧牲。後人敬其英烈,立祠祀之。鐵公祠為庭院式建築,佔地6000餘平方米,由曲廊、祠堂和“湖山一覽樓”組成。

大明湖街道小滄浪

小滄浪位於鐵公祠旁,是一處江南風格的小園林。始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小滄浪亭、曲廊、荷池等組成。因系效法蘇州滄浪亭風格修建,且規模較小,故取名小滄浪。曲廊沿湖而建,湖水穿渠引入荷池,池邊建有八角形的小滄浪亭。小滄浪園門兩旁,鐫有清代劉鳳誥所作描寫濟南景色的對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大明湖街道遐園

遐園坐落在大明湖南岸,為清宣統元年(1909年)山東提學使羅正鈞創辦山東圖書館時所建。原為圖書館的一部分,後劃歸大明湖公園。遐園佈局仿照寧波天一閣,四周以迴廊相連。因景緻清雅,藏書豐富而久負盛名,故有“南閣(天一閣)北園(遐園)”之譽。園內有讀書堂、明漪舫、浩然亭等建築,被譽為“濟南第一標準庭院”。園內西北角長廊壁上還嵌有岳飛手書的諸葛亮《前後出師表》石刻。

大明湖街道珍珠泉

珍珠泉位於大明湖以南。在濟南諸泉中與趵突泉齊名。珍珠泉泉池呈長方形,面積1240平方米,四周設有漢白玉雕刻石欄。清人王昶在《遊珍珠泉記》中描繪:“泉從沙際出,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日映之,大者為珠,小者為璣,皆自底以達於面”。明代濟南詩人邊貢曾以“百尺珠簾水面鋪”的詩句讚美珍珠泉。成化二年(1466年),德王朱見潾建德王府,將珍珠泉圈入王府中。清代康熙年間又改成巡府署院。今泉池周圍廣植花木,並建有亭台水榭,假山石橋。

大明湖街道解放閣

解放閣位於濟南古城牆東南角,隔護城河與黑虎泉相望。閣址為當年濟南戰役解放軍攻城突破口,是為紀念解放濟南而建。1965年建成台基,1986年落成。台閣通高34.1米,佔地1637.2平方米,建築面積617.2平方米,為古典式建築,閣分兩層,四面方形。上層攢尖寶頂,翹角重檐,斗拱承託。下層環廊,廊與閣由抱廈連接。廊閣繪有山水花卉魚蟲飛禽走獸等小品。廊外為平台,台周飾石欄。“解放閣”名為陳毅元帥題寫,石刻鎏金,分別鑲嵌在台基西、南兩側。台基東側貼壁立《解放濟南戰役革命烈士紀念碑》,鐫刻着3764位烈士的英名,由濟南書法家朱學達楷書。台基西側嵌《解放閣修建碑紀》,濟南市政府立,書法家武中奇書。
由閣西台基拾級而上61級台階進入閣底層大廳。大廳中央矗立一組濟南戰役英雄羣雕像,四周陳列濟南戰役文物,外壁鑲有8組反映濟南戰役場景的灰色大理石浮雕。由閣北側台基登44級台階可達台基二層,四周有漢白玉石護欄。
閣體首層為紀念大廳,石砌花崗岩外牆,內以硬木護壁,深紅色花崗岩地面,廳正中為3米高的解放軍攻城戰士羣雕,大廳外牆四周為35米長的漢白玉浮雕,描繪人民支援戰爭的宏偉場景。二層為觀瞻廳,黃色大理石地面,四周石牆齊腰,上部為民族風格的燈籠窗,鑲大面積玻璃。廳外建1.8米寬的雷台走廊,漢白玉欄杆。主體建築的四周有108米的通透迴廊,使基座牆體與主體建築渾為一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