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旗頭村古建築羣

鎖定
大旗頭村古建築羣,位於中國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樂平鎮新旗村大旗頭村內,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大旗頭村古建築羣基本建成。
大旗頭村古建築羣由鄭紹忠規劃建設。古建築羣坐西向東,地勢西高東低。古建築羣由文塔、裕禮鄭公祠、鄭氏宗祠、振威將軍家廟、尚書第、建威第和37棟民居,以及10處巷門組成,形成六縱一橫的梳式佈局。建築羣前有池塘1口,曬坪1處,古井2口 [2]  。大旗頭村整體呈現連營式防衞佈局。擅長遣兵佈陣的武將鄭紹忠,通過獨特的佈局、精巧的設計,讓大旗頭村成功解決了“防火、防水、防盜”三大難題 [3] 
2002年7月17日,大旗頭村古建築羣被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公佈為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大旗頭村古建築羣
地理位置
中國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樂平鎮新旗村大旗頭村內
所處時代
清朝
佔地面積
約 52000 m²
保護級別
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類    別
古建築
公佈批號
4-43-3-31

大旗頭村古建築羣歷史沿革

據《三水縣誌》記載,大旗頭村建於明嘉靖五年(1526年),以鄭氏先祖康泰公由蚺蛇村遷居到大旗頭村為開端,村內有鄭姓和鍾姓兩大家族。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鄭紹忠出生。
至清光緒年間,由鄭紹忠四兄弟逐步開拓發展,形成現存的大旗頭村佈局。大房(裕仁)居村南,二房(裕義)和鍾氏居村北,三房(裕禮)居村中,四房(裕智)居村西 [2]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大旗頭村古建築羣基本建成 [2] 
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後,大旗頭的鄭紹忠房支家族被當作反動地主階級看待,古建築羣落被當時中山大學中文系的評《紅》六組稱為地主莊園,大旗頭村的歷史文物,尤其是家廟、宗祠、府第、文塔等遭受到了摧毀性的打擊 [4] 
大旗頭村古建築羣 大旗頭村古建築羣

大旗頭村古建築羣建築特點

大旗頭村古建築羣由鄭氏三房鄭紹忠主持規劃建設,整體建築坐西向東;現存的傳統民居建築多為三間兩廊或者五間兩廊的格局,整齊排布形成廣府典型的梳式佈局形式 [2] 

大旗頭村古建築羣主要建築

大旗頭村古建築羣振威將軍家廟

振威將軍家廟坐西向東,“三間兩進”式單層磚木石結構建築,一進檐口高4.13米,正脊高7.1米,二進檐口高4.25米,正脊高7.6米,總佔地面積540平方米。硬山頂,鑊耳山牆,灰塑博古脊,轆筒瓦屋面,穿鬥和抬梁混合式樑架結構,青磚牆麻條石勒腳,室內大階磚鋪地。正門麻石門額楷書陰刻“振威將軍家廟” [2] 
振威將軍家廟 振威將軍家廟

大旗頭村古建築羣裕禮鄭公祠

裕禮鄭公祠坐西向東,“三間兩進”式磚木石結構建築,北側帶一偏廳,前是曬坪,後是民居,總面闊約13.8米,總進深約19米,一進檐口4.19米,二進檐口4.71米,佔地面積約262平方米。硬山頂,鑊耳山牆,灰塑博古脊,轆筒瓦屋面,穿鬥和抬梁混合式樑架結構,青磚牆麻條石勒腳,室內大階磚鋪地,一進左、右次間正立面檐下有灰塑裝飾。正門麻石門額楷書陰刻“裕禮鄭公祠” [2] 
裕禮鄭公祠 裕禮鄭公祠

大旗頭村古建築羣鄭氏宗祠

鄭氏宗祠坐西向東,三間三進,北側帶青雲巷,磚石木結構建築,單層,一進檐口高4.38米,正脊高7.28米;二進檐口標高5.30米,正脊標高9米;三進檐口標高6.2米,正脊標高9.83米,建築總佔地面積730平方米。硬山頂,鑊耳山牆,灰塑博古脊,轆筒瓦屋面,穿鬥和抬梁混合式樑架結構,青磚牆麻條石勒腳,室內大階磚鋪地。正門麻石門額楷書陰刻“鄭氏宗祠” [2] 
鄭氏宗祠 鄭氏宗祠

大旗頭村古建築羣尚書第

尚書第坐西向東,正面三開間,凹肚樂台式,磚石木結構建築,硬山頂雙坡屋面,現僅剩一進部分。檐口高4.8米,屋脊高8.5米,現存建築佔地面積210平方米 [2] 
尚書第 尚書第

大旗頭村古建築羣建威第

建威第坐西向東,五間兩進,北側帶偏房,西側帶花園。磚石木結構建築,硬山頂,主體建築為博古灰塑脊,碌筒瓦屋面;兩側鑊耳山牆披水脊,清水磚牆白灰平縫,正門麻石門額楷書陰刻“建威第”。一進檐口高度5.34米,正脊高度9.3米,二進檐口高度5.8米,正脊高度10.5米,總佔地面積1340平方米 [2] 
建威第 建威第

大旗頭村古建築羣文塔

文塔為麻石砌築基座,上部青磚砌築,高3層14.9米,六角攢尖頂,碌筒瓦屋面,佔地面積10平方米。每層檐口青磚疊澀出檐,外塑波浪紋灰塑。正門麻石砌築門框,楷書陰刻對聯一副:“層巒聳翠;凌霄塔勢衝南鬥,照漢文光卓大旗 [2]  。”
文塔 文塔

大旗頭村古建築羣民居

民居建築多為“三間兩廊”磚木結構建築、鑊耳山牆扁擔脊碌筒瓦屋面,天井內多設“天官賜福”磚雕,建築兩廊開門,廊內一側多為廚房,心間為廳堂,設神龕,兩次間內設閣樓。檐口平均高度4.6米,正脊平均高度7.4米,平均佔地面積120平方米 [2] 
民居 民居

大旗頭村古建築羣巷門

大旗頭村古建築羣內共保留有巷門10處,分佈於巷道首、中、尾部。巷門為青磚砌築,原巷門設立棟 [2] 
巷門 巷門

大旗頭村古建築羣歷史文化

大旗頭村古建築羣相關故事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在慈禧太后60大壽時,鄭紹忠因赫赫戰功被賞加兵部尚書官銜,並賜“壽”字、大鍛帽纓。鄭紹忠家境貧寒,母親去世後回鄉守孝時也只能“蝸居”在低矮的泥屋裏,慈禧太后得知後大受感動,當即賜銀6萬餘兩,懿旨在其老家大橋頭村修建鑊耳屋 [3] 

大旗頭村古建築羣相關人物

鄭紹忠(1834—1896年),原名鄭金星,後改名鄭金,字心泉,三水縣大旗頭村人。咸豐四年(1856年)鄭金參加陳金釭等在三水縣範湖發動的農民起義,同治二年(1863年)在信宜時向清軍投降。清軍為了收攏人心,平服起義軍的反抗情緒,命令鄭金的隊伍維護地方治安,賞鄭金為都司銜,鄭金更名鄭紹忠。光緒十年(1884年)起,鄭紹忠倡議在蚺蛇崗附近興建圩市、修建了樂平社學、加高培厚榕基圍(北江大堤蘆苞堤段前身)、青岐的灶崗圍和南邊、樂平的黃花圍工程。光緒十年(1884年)五月,鄭紹忠出任廣東陸路提督。光緒十七年(1891年)鄭紹忠任廣東水師提督,擴建、增建炮台船塢和海軍基地,購造新型船艦,招募水師,組織團練,編繪了詳細的海圖,擴建了軍工廠和海軍基地,以保衞3000餘里的海岸線。光緒二十年(1894年)至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建設現在的大旗頭村古建築羣。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三月,鄭紹忠卒於虎門水師提督任上,享年63歲,葬於大旗頭村的老虎崗。清廷以戰績宣付國史館立傳,賜祭葬。
鄭潤材(1856—1904年)字惠霖,鄭紹忠(鄭金)的義子。廣東省南海縣鹽步人,原姓胡(一説姓符)。咸豐八年(1858年)四、五月間,鄭紹忠收其為義子,賜姓名曰鄭潤材。在鄭紹忠的戎馬生涯中,鄭潤材一直追隨其左右,他作戰勇敢,身先士卒,深得鄭紹忠的賞識,成為“鄭家軍”中鄭紹忠的左膀右臂。
鄭潤琦(1873年—1931年)原國民黨建國粵軍第三師師長,陸軍中將 [2] 

大旗頭村古建築羣文物價值

大旗頭村古建築羣歷史價值

  • 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
大旗頭村始建於明朝,據《鄭氏族譜》記載,嘉靖五年(1526年)鄭氏康泰公始遷居現村址,作為大旗頭村的開端。1894—1896年由鄭氏第十三世子——鄭紹忠統籌規劃建造,形成如今的古建築羣格局,古建築羣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曆史 [2] 
  • 反映時代背景
大旗頭村古建築羣部分民居建築屋面採用雙層瓦面,房子的側面少開窗,窗小而高並加裝鐵窗欞防護,外牆由兩皮青磚內隱石板和鐵欞組成,突出建築較強的防禦性,反映古建築羣建造時期動盪不安的社會背景 [2] 
  • 證實文獻記載史實
裕禮鄭公祠、鄭氏宗祠、振威將軍家廟、尚書第、建威第的保存,佐證了廣東歷史人物鄭紹忠、鄭潤材的史實 [2] 

大旗頭村古建築羣藝術價值

  • 建築藝術
古建築羣建築高度整齊劃一,順着西高東低的地勢排列,加上鑊耳山牆高低起伏,形成一條條自西向東起伏有序的優美曲線。建築彩色灰塑、繪畫與青磚牆對比濃淡相宜;疊澀磚砌檐口、入口匾額、磚雕、石雕等極盡細緻精巧;麻石牆裙上分佈“祥雲、蝙蝠、錦囊”等淺浮雕,既有美好的寓意,又給厚重的建築增添了活氣 [2] 
  • 環境藝術
古建築羣中曬坪、池塘、文塔形成一幅“筆(文塔)、墨(池塘)、紙(麻石曬坪)、硯(灰砂曬坪)”的環境藝術景觀。在古建築羣的建造過程中,利用材料和工藝的不同,形成獨具特色的建築色彩和平面肌理,體現了珠江三角洲各聚落的景觀文化特色。

大旗頭村古建築羣科學價值

  1. 選址的科學性古村周邊水、田環繞,在農耕時代,水、田環境是農耕生活的關鍵,古村的選址體現了古人的智慧;
  2. 建造的科學性建築羣密集而整齊,“梳”式的建築佈局具有便利交通的功能;鑊耳山牆的佈置,既能體現屋主身份的高貴,又起到防火隔牆的作用;每條巷口建有巷門,具有較強的防盜功能;
  3. 場地佈局的科學性建築場地後高前低,及“梳”式佈局形式,所有屋面的雨水排到天井、巷道,由“金錢眼”泄入暗渠,經暗渠排至前方池塘 [2] 

大旗頭村古建築羣社會價值

  1. 珠三角聚落特色。由祠堂、家廟、府第、民居、古樹、古井、巷道等構成古建築羣整體環境,具有濃郁珠江三角洲特色的聚落文化景觀;
  2. 是傳承和發展鄉俗文化的平台。大旗頭古村由祠堂、家廟統領古建築羣,是進行禮制、禮法、禮教宣傳教育的活動場所,也是一個地域的民俗博物館。通過了解祠堂的建築風格、社會文化,達到了解家族傳承、變遷的緣由,教育族人為家族、為社會、為國家多做貢獻;
  3. 是促進與搭建家族和諧的載體。在古建築羣內設置博物館、展覽館,在祠堂建榜銘文,進行廣泛宣傳學習,促進家族內部的和諧統一 [2] 

大旗頭村古建築羣文化價值

  1. 在古建築羣中,祠堂位於建築羣首排中部的重要位置,彰顯尊祖、敬宗、睦族的中國傳統文化;
  2. 古建築羣中的文塔、池塘、明堂、曬坪被賦予“文房四寶”的美好寓意,體現了耕讀傳家的中國傳統文化;
  3. 古建築羣利用前低後高的地勢,“梳”式排布建築,方便雨水排泄,具有優越的生態運行機制,是人類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實證,形成獨特的珠江三角洲的傳統聚落文化 [2] 

大旗頭村古建築羣文物保護

1994年5月,大旗頭村古建築羣被列入三水縣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2] 
1997年,大旗頭村古建築羣被列入佛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2] 
1980年後,改革開放和對外交流的深入發展,國家加強對傳統歷史文化遺產遺蹟的挖掘和保護,以歷史辯證法的視野審視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以來,大旗頭的古建築羣得到了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和保護 [4] 
2002年7月17日,大旗頭村古建築羣被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公佈為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1] 
2004年,三水區政府委託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編制了《三水大旗頭村文物保護規劃(2004—2020)》 [5] 
2024年1月12日,佛山市人民政府公佈實施《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大旗頭村古建築羣保護規劃(2023—2035)》 [2] 

大旗頭村古建築羣旅遊信息

大旗頭村古建築羣地理位置

大旗頭村古建築羣位於三水區東部的樂平鎮,由新旗村委會管轄。以文塔為測點,其地理座標為:東經113°0′51.65",北緯23°16′50.70",南側約2千米為樂平鎮政府;北側約2千米內設有G15瀋海高速、佛清從高速出入口,東側緊貼着古村有樂範公路通過,東側1千米樂平大道平行古村經過 [2] 

大旗頭村古建築羣交通路線

大旗頭村古建築羣區域內設有南山客運站至佛山汽車站和廣州窖口汽車客運站至大塘汽車站的公交巴士站點,區位交通便利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