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斑鰜鮃

(鮃科鰜鮃屬動物)

鎖定
大斑鰜鮃(Psettina iijimae (Jordan et Starks ,1902))是鮃科鰜鮃屬的一種動物。
中文名
大斑鰜鮃
脊椎動物門
硬骨魚綱
鰈形目
鮃科
鰜鮃屬
命名者及年代
Psettina iijimae (Jordan et Starks ,1902)

大斑鰜鮃形態特徵

背鰭86—90;臀鰭66—71;胸鰭(左)12,(右)10;腹鰭6;尾鰭17。側線鱗56—58。鰓耙4—5+6—7。椎骨10+27。
體長為體高2.1—2.4倍,為頭長4—4.3倍。頭長為吻長5.1—6.5倍,為眼徑3—3.4倍,為眼間隔18.9—30.4倍,為上頜長3.7—4.3倍,為最長背鰭條1.8—2.2倍,為左胸鰭長1.4—1.7倍,為左腹鰭長2.6—3倍,為尾鰭長1—1.3倍,為尾柄長5.1—7倍。
體長橢圓形,很側扁。尾柄短高,高為長2.8—3.6倍。頭高大於頭長,吻背緣有一凹刻。吻鈍短,左側前下緣有一鈍突起。兩眼位頭左側,上眼前緣較下緣前緣略後。眼間隔骨嵴狀,雌雄相似。鼻孔每側2個,前孔有一皮膜突起;左鼻孔位眼間隔正前方吻側;右鼻孔位較近頭背緣。口小,前位。上頜略達下眼前緣下方。下頜聯合下方有一小頦突。兩頜齒尖小,一行;右下頜齒約22—30個,前端牙較大;左下頜牙較小且少。鰓孔大,達側線與胸鰭基間。鰓峽凹刻深。鰓耙鈍短,無小刺。
頭體左側被強櫛鱗,鱗後緣刺長約等鱗長2/9,側線鱗刺較短;右側被圓鱗;吻部無鱗;奇鰭與左腹鰭有鱗。側線僅左側有,側中位,在胸鰭後上方呈弧狀,弧長略不及眼徑1.5倍。
背鰭始於吻中部偏右側,鄰近右鼻孔;約第50鰭條最長,後端鰭條最細短。臀鰭始於胸鰭基前端下方,形似背鰭。左胸鰭尖刀狀,第2—3鰭條最長;右胸鰭長約等左胸鰭長2/3。左腹鰭基很長,始於鰓峽後端和下眼稍後下方;第4鰭條最長,略達臀鰭。右腹鰭基短,始於第4左腹鰭條基右上方。腰帶骨在腹鰭基後略突出呈扁棘狀。尾鰭圓形,中部13鰭條分枝。
頭體左側暗黃灰褐色,有5縱行黑褐斑,有些斑中央較淡,背、腹緣斑伸達背、臀鰭內,背緣斑6—7個;鰭灰黃色,常有黑褐色小雜點,左胸鰭與尾鰭前後端均灰黑色。體右側乳白色,偶鰭淡黃或白色,奇鰭亦較淡。
胃鈎狀。幽門盲囊4個,粗短。體腔膜灰褐色,右側較淡。解剖白馬井體長95.5毫米雌魚(1973,Ⅴ,15—18)卵巢黃色,三角形,后角細長伸達第16(右)或17(左)脈棘下端。 [1] 

大斑鰜鮃分佈範圍

國內分佈:海南島西側到台灣、浙江等海域;
國外分佈:西達印度沿岸,北達日本南部高知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