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斑芫菁

鎖定
昆蟲名(學名:Mylabris phalerata)是芫青科、芫菁屬昆蟲。體長18.6-31毫米,寬6.9-11毫米。體、足黑色,頭黑褐色,略呈方形,后角圓,表面密佈刻點,中央具2個紅色小圓斑。觸角末端第5-7節膨大呈棒狀,末節基部明顯窄於第10節。前胸肯板密佈刻點,後端中央有2個淺凹窪,一前一後排列。鞘翅土紅色,翅基弧形黑斑內黃色斑形狀較不規則,略呈方圓形,較大,翅中部具1個黑橫斑,翅端全黑,翅基外側有1個小黃斑。
大斑芫菁多發生在丘陵、山地、荒漠等地。成蟲大多數種類在5-6月份出現, 某些種類可在4月中下旬始見。一般成蟲的大量出現與當地的許多寄主植物有物候現象,成蟲的羽化與其適宜的食物生育期吻合,從而保證斑蝥羽化後能大量取食寄主的嫩花、嫩葉。分佈於中國、印度;在中國分佈於陝西、重慶、河南、江蘇、湖北、浙江、江西、福建、四川、貴州、廣西、廣東、福建、雲南、西藏、台灣等地。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大斑芫菁
拉丁學名
Mylabris phalerata
別    名
大芫菁
大斑蝥
大黃斑芫菁
動物界
節肢動物門
昆蟲綱
鞘翅目
芫青科
芫菁屬
大斑芫菁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Pallas,1781

大斑芫菁形態特徵

大斑芫菁
大斑芫菁(6張)
成蟲體長18.6-31毫米,寬6.9-11毫米。體、足黑色,頭黑褐色,略呈方形,后角圓,表面密佈刻點,中央具2個紅色小圓斑。觸角末端第5-7節膨大呈棒狀,末節基部明顯窄於第10節。前胸肯板密佈刻點,後端中央有2個淺凹窪,一前一後排列。鞘翅土紅色,翅基弧形黑斑內黃色斑形狀較不規則,略呈方圓形,較大,翅中部具1個黑橫斑,翅端全黑,翅基外側有1個小黃斑。 [3] 
幼蟲復變態,1齡為蚋式,似雙尾蟲,體深褐色,胸足發達;2齡、3齡、4齡、6齡為蠐螬式,形似蠐螬;5齡稱象蟲式,形似甲蟲幼蟲,即偽蛹。 [3] 
體黃白色,複眼黑色,前胸背板側線及腹部後線或側緣均有刺卵、幼蟲、蛹均在土中。 [3] 

大斑芫菁近種區別

大斑芫菁和小斑芫菁體型和斑紋十分近似,它們體長相似,體黑色,鞘翅具粉紅色至橙紅色斑。區分要點:大斑芫菁觸角第11節基部窄於第10節;鞘翅基部靠近翅縫的黃斑較大,而小斑芫菁的黃斑較小,似眼睛,故小斑芫菁又名為眼斑芫菁 [4] 

大斑芫菁生活習性

大斑芫菁多發生在丘陵、山地、荒漠等地。成蟲大多數種類在5-6月份出現,某些種類可在4月中下旬始見。一般成蟲的大量出現與當地的許多寄主植物有物候現象,成蟲的羽化與其適宜的食物生育期吻合,從而保證斑蝥羽化後能大量取食寄主的嫩花、嫩葉。 [5] 
成蟲喜羣集,善低飛,常以傍晚、晚間、清晨為取食高峯,陽光高照或氣温過高的中午前後,則隱於葉背、草叢中棲息,常靜伏於寄主植物上,遇到驚擾時常假死,或口吐綠色黏液,腿節間分泌黃色體液用以自衞。 [5] 
寄主有泡桐千年桐豆類吊鐘花、大紅朱槿、白梔子、篙竹、油茶、烏欖、大紅花、大葉榕、楓香、黃粱木、胡枝子、酸棗、柑橘、牛耳楓、苦楝、刺竹。捕食蝗卵。成蟲喜食嫩葉和花,也取食老葉和嫩莖,被害葉呈孔洞或缺刻嚴重時整株葉片被吃光,影響樹木開花結實。 [3] 

大斑芫菁分佈範圍

大斑芫菁分佈於中國、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在中國分佈於陝西、重慶、河南、江蘇、湖北、浙江、江西、福建、四川、貴州、廣西、廣東、福建、雲南、西藏、台灣等地。 [6]  [7-8] 

大斑芫菁繁殖方式

  • 生命史
該蟲1年發生1代,以5齡幼蟲在土中越冬。一般每年5-6月出現,7-9月為害最烈。成蟲白天活動,有羣集取食、成羣遷移特性;具假死性,受驚或遇敵時墜落,並從腿節基端分泌黃色斑毒素液體,人體皮膚接觸後會引起紅腫發泡。成蟲羽化後取食活動4-5天,即交尾產卵,雄蟲可交尾3-4次,雌蟲僅1次;產卵於土穴中,每穴70-150粒,呈菊花狀排列。1齡幼蟲在土上、士下均能活動,1-4齡幼蟲以土中蝗卵或其他昆蟲卵塊為食,5-6齡幼蟲不取食幼蟲也具假死性,受驚時腹部蜷曲。每頭幼蟲一生食蝗卵45-104粒。幼蟲在土中化蛹,蛹期為10-15天。該蟲復變態,偽蛹後經1幼蟲齡才變成蛹。 [3] 
  • 人工繁殖
卵孵化:把成蟲飼養籠搬遷他處,然後用60釐米高的玻璃板把產有卵的土壤緊緊圍住,用透明膠帶粘連並密封接縫處,以防孵化後的幼蟲外逃。在自然温度下進行孵化,每日僅需向土壤內灑少許潔淨水1次,保持12-15%的土壤含水量,直至卵全部孵化。 [6] 
幼蟲飼養:大斑芫菁卵於8月底陸續開始孵化,將孵化出來的幼蟲用毛筆輕輕挑出,轉移到放置有蝗蟲卵塊的養殖容器中,養殖容器中盛8-12釐米厚的土壤,蝗蟲卵塊豎直埋於其中,微微露頭,以便於幼蟲找到。 [6] 

大斑芫菁主要價值

大斑芫菁是醫藥昆蟲,有藥用價值,體內富含斑蝥素,為中國民間常用中草藥之一。斑蝥素具有蝕死肌、治疥癬、抗腫瘤、破血逐瘀、消症散結、壯陽利尿等作用。所以人工捕捉採集後可燙死曬乾,置於有石灰防濕的容器內供藥用。 [3]  [6] 

大斑芫菁養殖技術

採用水泥養殖池和養殖容器分別飼養大斑芫菁,養殖前池內鋪墊細土5-8釐米,並保持濕潤(自然含水量16-20%),種植斑蝥成蟲嗜食的絲瓜、南瓜等植物。在池中網罩下飼養蝗蟲,讓其在池土中產卵,再捉大斑芫菁(雌雄各半)放到養殖池中,也使雌蟲在池土中產卵,池上加網蓋,幼蟲飼養密度為50-100只/平方米。大斑芫菁幼蟲孵出後,自動尋找蝗蟲卵袋,找到後寄居於宿主的卵袋(塊)內生活。待成蟲羽化出土後及時收集。養殖容器養殖大斑芫菁,採收大斑芫菁卵塊放入養殖容器內,並用細沙完全覆蓋卵塊。待卵孵化進入盛期時,將蝗蟲卵塊置於養殖容器中,頂端微露出土,以便芫菁幼蟲尋找。每個容器保留1-2頭芫菁初孵幼蟲,自然室温飼養,及時檢查,剔除未被寄生的卵塊,待成蟲羽化後採收。 [6] 
大斑芫菁幼蟲為肉食性,寄居於宿主的卵袋(塊)、蛹殼和蜂的巢穴中,飼料不足時有相互殘殺的習性,所以1個寄主室中一般僅容留1個幼蟲生存,以滿足幼蟲期生長髮育的營養需求。在野外採集大量蝗蟲卵塊,貯在5℃以下冰箱中,為飼養芫菁幼蟲備用。 [6] 
成蟲飼養:由於成蟲有集羣取食、交配的習性,因此採用成蟲在室內籠養。飼養籠一般0.3-0.5立方米,成蟲飼養密度為1000-1500頭/立方米,雌雄各半。籠底鋪墊15釐米厚的潔淨沙質土壤作大斑芫菁產卵場地及調節濕度用。以各種豆科植物或葫蘆科植物的花類飼餵。每日投食2次,第1次9:00-10:00投料,第2次16:00-18:00投料,投料量以食後略有剩餘為度。每日向土壤中灑潔淨水1次,保持12-15%的土壤含水量。撿除殘渣腐物,保持籠內清潔及環境安靜,讓成蟲在籠內完成交配、產卵過程。經45-60天的飼養,便可將未死的成蟲捕捉燙死後晾乾入藥。 [6] 
參考資料
  • 1.    Mylabris phalerata  .macaubiodiversity[引用日期2020-12-03]
  • 2.    Mylabris phalerata  .gbif[引用日期2020-12-07]
  • 3.    龐正轟著,經濟林病蟲害防治技術,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04,第145-147頁
  • 4.    美麗的大斑芫菁和小斑芫菁  .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引用日期2020-12-07]
  • 5.    王光亮主編,藥用動物養殖技術,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04,第201頁
  • 6.    陳強,封孝蘭,梁正傑,曾德軍,趙貴軍,張承露,竭航.大斑芫菁生物學特性及養殖技術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6,(第4期):142,192
  • 7.    李文柱著繪,中國觀賞甲蟲圖鑑,中國青年出版社,2017.05,第270頁
  • 8.    大斑芫菁  .國家動物標本資源庫[引用日期20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