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教場

鎖定
大教場,亦稱大校場,位於鎮海城北。始建於元末明初,是兵丁們滿腔熱血在教場上奮勇操練,接受將官的校閲,隨時準備上前線痛殺倭寇,保家衞國之所。
中文名
大教場
地理位置
寧波鎮海城北
性    質
官兵操練校閲場
始建年代
元末明初

大教場概況

大教場,位於鎮海城北。據《寧波市鎮海區地名志》記載,元末明初,倭寇作亂犯及浙東,在舟山已佔島為巢,隨時擾亂大陸。明洪武二十年(1387),朝廷派信國公湯和臨蒞江浙閩,籌辦抗倭事宜,建衞立所,屯兵禦敵。當時在定海(今鎮海)建定海衞,在城北建指揮使司署,統轄郭巨、大嵩、穿山、左所、中所、右所、前所和在舟山的中中所、中左所等9個千户所。署前為大教場,亦稱大校場,兵丁們滿腔熱血在教場上奮勇操練,接受將官的校閲,隨時準備上前線痛殺倭寇,保家衞國。

大教場歷史沿革

嘉靖年間,抗倭名將福建都指揮盧鏜、都督僉事俞大猷和參將戚繼光等曾率兵駐紮定海衞(今鎮海)數年,在大教場上操練兵勇,備戰抗敵。
明萬曆二年(1574),倭寇漸息,指揮使司署改稱總兵府,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遷往舟山,其址於清雍正三年(1725)改建為演武廳。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被英軍焚燬,光復後重建,清宣統元年(1909)邑紳樊時勳出資興辦公益布廠,後為勸學所、中學堂及警察署等。從此,大教場威武雄壯的操練聲漸漸遠去。
1947年9月,鎮海旅滬同鄉黃聲遠、俞佐庭等集資購得公益布廠舊房,創辦私立辛成初級中學,1956年與鎮海中學合併,成為鎮海中學的分部。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筆者眼中的大教場呈長方狀,南北寬,東西窄,面積有幾百平方米,大教場的北側,也就是指揮使司署遺址上,有鎮海中學(分部)、縣製革廠,西面建有胡恭敏房大宅,為清末民初大商賈胡茨水居宅。筆者有位同學,是胡的後人,幼時曾去過他家,大門上的石雕、磚雕,圖案鮮明,雕工精美,印象很深,旁邊還有城關第三小校、縣越劇團。
當時,大教場為縣城最大的室外場地,因附近有兩所學校,所以,靠北面建有兩個籃球場,南面建有一個足球場,設施都非常簡陋,水泥杆的籃球架,光禿禿的足球門,豎立在大教場上,每當體育課或課間休息,學生們打籃球,踢足球,跳繩,跑步等,熱火朝天,生龍活虎。駐紮在縣城的海軍某部隊,每日早晨跑步至大教場,進行列隊、轉身等操練,威武的身姿,整齊的步伐,雄壯的口號,響徹在大教場的上空。

大教場大教場今昔

如今的大教場路 如今的大教場路
因大教場而得名,大教場西側的一條路叫大教場路,從鼓樓至鎮海中學(分部),全長約300米。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鎮海中學(分部)拆遷,遂將路段延伸至後大街。2008年8月大教場及周邊地塊整體改造,建成鼓樓廣場。每天清晨傍晚,人們在鼓樓廣場上打拳、跑步、跳舞,鍛鍊身體。
想當年,曾是熱血男兒演兵習武的大教場,雖早已湮沒在過去的歲月裏,但一旁的大教場路,則給我們延續着曾經的一段歷史。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