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政奉還

鎖定
大政奉還(大政奉還 [7]  /たいせいほうかん),發生於慶應三年(1867年)10月,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把政權還給了天皇,標誌着持續260多年的德川幕府統治結束。
大政奉還標誌着日本封建時代的結束、近代日本的開始。而孕育這一事件的土壤——江户時代則是瞭解現代日本社會和日本人的思維方式的極為重要的時代。 [1] 
中文名
大政奉還
外文名
大政奉還/たいせいほうかん [7] 
影    響
標誌着德川幕府統治的結束和日本近代歷史的開始
發生時間
1867年10月

大政奉還事件背景

大政奉還圖 聖德紀念繪畫館藏 大政奉還圖 聖德紀念繪畫館藏
第二次徵長戰爭之後,幕府已失去統治日本的能力。因此,大部份的維新派人仕都覺得日本的政治架構應重新建造,否則日本便成為一個各藩割據的分裂國家。而土佐藩的維新志士坂本龍馬極力提倡“大政奉還論”,大政奉還的主要內容是"要求幕府把政權交還給朝廷","設立上下兩個議會",“訂立憲法”等。土佐藩的前藩主山內豐信認為新立法機關的首長應仍然由將軍擔任,於是他便寫了一封《大政奉還論建白書》呈給幕府。當德川慶喜收到這封《大政奉還論建白書》後,便一口答應大政奉還的要求,因為幕府可以藉著大政奉還重新掌握統治日本的權力。1867年11月10日,明治天皇答應收回德川慶喜交出的政權。 [2] 
大政奉還後,朝廷下令各藩主馬上前來京都共商國策,可是隻有幾個藩主上京,其他絕大多數的藩主都按兵不動,因為他們不太清楚大政奉還是什麼一回事,以免得罪幕府。如果再這樣下去,朝廷只可要求幕府暫時繼續掌管政權,因為朝廷收回政權,卻命令不到全國各藩主。而倒幕派的薩摩藩長州藩認為在這情況下,只有以武力推翻幕府政權,新政府才能順利成立。 [2] 

大政奉還經過

德川慶喜 德川慶喜
1867年12月8日,薩摩藩島津忠義率領3000藩兵從鹿兒島分乘4艘軍艦前往京都,在此之前薩摩藩已有7000藩兵駐紮在京都,於是薩摩軍的總兵力達到1萬。長州藩則由藩主毛利內匠率領1200名諸隊隊員進駐大阪西方的西宮,另外又派遣1300名諸隊隊員進駐尾道候命。而安藝藩也派遣300名藩兵進駐京都,雖然倒幕派已經布好討幕陣勢,但是討幕之戰並沒有馬上發生,因為親幕的會津藩及桑名藩也派出重兵駐守京都,加上德川慶喜親自率領的幕府軍仍留在京都市內的二條城倒幕派不敢輕舉妄動。 [3] 
1867年,薩摩長州、安藝等藩組成討幕聯盟,策劃武力討幕;與此同時,人民羣眾的反封建鬥爭席捲了包括京都大阪橫濱江户等大城市的內的幕府管轄區。幕府的統治搖搖欲墜。在這種情況下,德川慶喜採取以退為進的策略,1867年10月14日(日本曆法)他假意向朝廷提出辭職,將政權交還明治天皇,稱為大政奉還。 [3] 
日本在鎖國時代中所遇的對手,還是一些小國如葡萄牙荷蘭等,但是到了19世紀中葉,對手改為歐、美工業先進大國,可怕的外侮由是產生。1842年清朝鴉片戰爭失敗,被迫開放五口通商以後,歐、美各工業強國也想以武力來打破日本閉關自守的政策。其中尤以美國希望日本開關最切;除了通商以外,尚有下列兩因:
(一)美國在北太平洋上的捕鯨事業頗為發達,捕鯨船隻損壞,缺乏適當的修理站;
(二)美國前來亞洲各地經商的船隻,須經漫長的太平洋航線,中途缺乏加煤站;因此美國就成為第一個到日本叩關的工業強國。
黑船事件 黑船事件
1853年,美國艦隊司令培理(Matthew Perry)率艦六艘,強行駛入浦賀港,要求日本開關通商。當時日本見美艦武器犀利,不敢遽然拒絕,也不願貿然接受。日本朝野正在議論紛紛之際,培理率艦暫時離去。翌年,培理率領更多艦隻前來,鳴炮示威,且聲言日本若不開關通商,即直搗江户幕府。日本鑑於清朝鴉片戰爭的失敗,不得已接受美國的要求,開放下田函館兩地為通商口岸,於是日本兩百多年閉關自守之局結束,對外關係進入一個新紀元。

大政奉還結果

到了1858年,日、美兩國簽訂正式商約,日本又開放長崎、大阪等地為通商口岸,議定關税,並許美國人在日本享有領事裁判權等。後來俄、英、荷、法援例,也相繼與日本簽訂類似的不平等條約。歐、美勢力的侵入,也曾引起日本不少排外運動,但都遭歐、美各國武力鎮壓下去。日本所受歐、美各國的欺侮,與同時代的我國極為相似,情勢同樣是岌岌可危。 [4] 
當時的日本人多懷有“尊王攘夷”的思想,遭受外人陵辱之餘,除了羣起攻擊與外人簽訂不平等條約的江户幕府以外,“尊王攘夷”的呼聲也隨之大盛。當時主持江户幕府的德川慶喜,鑑於外有歐、美強國的壓迫,內有愛國輿論的指摘,各地諸侯又都準備用武力來推翻幕府,他就只得在1867年自動取消幕府,還政於年輕的明治天皇,這就是所謂“大政奉還”。 [4] 
坂本龍馬 坂本龍馬
慶應三年(1867年)6月9日,龍馬與後藤象二郎乘藩船“夕顏”號,從長崎出發,龍馬與後藤象二郎共記下8條政治主張,一起完成了著名的“船中八策”:
  1. 天下政權奉還朝廷,政令宜出朝廷。
  2. 設上下議政局,置議員參贊萬機,萬機宜決公議。
  3. 有材之公卿、諸侯及天下之人材,備為顧問,賜以官爵,宜除以往有名無實之官。
  4. 與外國交際,廣採公議,新立至當之規約。
  5. 折衷古來之律令,新撰永恆之大典。
  6. 海軍宜擴張。
  7. 置親兵,使之守衞帝都。
  8. 金銀貨物宜與外國設平均之法。

大政奉還後續

慶應三年(1867年)在“夕顏丸”上,坂本龍馬把著名的“船中八策”(舟中八策‎)交給土佐參政後藤象二郎。後藤象二郎將船中八策交於幕府將軍德川慶喜。6月下旬,將《大政奉還案》送西鄉。1867年11月間,龍馬在《船中八策》的基礎上,提出了《新政府綱領八策》。1867年11月15日夜,坂本龍馬來不及看此提議的成效就在京都醬油商近江屋遭暗殺,當時正與中岡慎太郎談話,被刺殺身亡。亦被刺的中岡慎太郎在2天后死亡。
坂本龍馬死後,幕府並無意接受大政奉還的提議,德川慶喜率兵前往大阪,薩摩、長州兩藩陣營再次以武力進逼,德川慶喜敗退江户。直到最後,薩長陣營以西鄉隆盛為代表,幕府以勝海舟為代表進行和談,幕府時代才正式告終,慶應三年(1867年)第十五代將軍德川慶喜在二條城裏舉行了大政奉還的儀式。1868年初,中國大清同治七年,日本以中下層武士為首的倒幕府派,以天皇的名義頒佈《王政復古大號令》 [5]  ,廢除幕府,標誌着日本進入明治新政府時代。
大政奉還地點——二條城 大政奉還地點——二條城

大政奉還事件影響

大政奉還政治

1868年明治維新開始了,對日本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多項改革,封建體制被擯棄,引進西方的政治體制,包括了西方的法律體系以及政府體系。
此外,其他在經濟、政治、軍事上的多項改革使日本強大起來。1879年4月 [6]  ,日本強行吞併了琉球國(琉球羣島)。日本隨之膨脹的野心也導致了之後的中日甲午戰爭(1895年)以及日俄戰爭(1905年)。在這些戰爭中日本佔領了朝鮮、台灣等多處領地。

大政奉還文化

大政奉還後,天皇按古制重新接掌政權,日人亦要從上古大和文化中尋找民族主義的基礎,民間出現一片復古熱;但明治維新卻同時大舉引進西學,崇尚歐美文明。
新舊文化交替,也令文字改革呈現多元路線:學者們或提倡假名,或羅馬字派,或新造文字、又或廢除日語,轉説英語;而羅馬字派、假名派、新文字派在各自的派系內,對於應採用哪種書寫方法又有分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