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慈閣

鎖定
大慈閣,原名大悲閣,位於河北省保定市蓮池區穿行樓北街57號。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大慈閣由元代蔡國公張柔所建。 [1-2]  一組寺廟建築羣體,因其主體建築稱大慈閣而得名。大慈閣為保定上谷八景之一, [8]  佔地16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平方米。 [1] 
大慈閣坐北朝南,單檐歇山頂的山門,門楣書“真覺禪寺”,天王殿後東為鐘樓,西為鼓樓。主體建築大慈閣歇山布瓦頂,重檐三層。 [1] 
2006年5月25日,大慈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大慈閣
地理位置
保定市蓮池區穿行樓北街57號 [4] 
始建時間
1227年
建築面積
1600 m²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文物編號
6-0351-3-054

大慈閣歷史沿革

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大慈閣由元代蔡國公張柔所建。 [1-2] 
清順治四年(1647年)、順治五年(1648年)、道光廿六年(1846年),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大慈閣進行修繕。 [2] 

大慈閣建築格局

大慈閣
大慈閣(3張)
大慈閣是一組寺廟建築羣體,佔地1600平方米,建築面積600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鐘樓、鼓樓、大慈閣和關帝廟。主體建築大慈閣是保定市最高大的古代建築。 [1-2]  [5] 
大慈閣坐北朝南,單檐歇山頂的山門,門楣書“真覺禪寺”,天王殿門前置石獅一對,分立左右。穿過天王殿,東為鐘樓,西為鼓樓。迎面是高大的石基,高5.4米,石階22級,面寬17.54米,進深12.24米,周作望柱,玉石欄杆。主體建築大慈閣聳立其上,歇山布瓦頂,重檐三層。底層面闊5間,進深2間。閣內有1尊觀音菩薩像,妙相莊嚴,42條手臂分別執有淨瓶、寶劍、禪杖、菱鏡、拂法等法器。東西兩側的壁畫為十八羅漢畫像及經變故事。閣內有樓梯可通二、三層。通高約25米。角梁下皆墜風鐸,風動鐸響,檐脊上做蹲獸。 [1]   

大慈閣主要建築

大慈閣綜述

大慈閣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鐘樓、鼓樓、大慈閣和關帝廟。 [1] 

大慈閣大慈閣

大慈閣通高31米,閣前是22級台階,移目閣內,觀音菩薩矗立於蓮瓣須彌座上,神態安然。觀音像為木雕,高5.5米,42支手臂持各種法器。閣內兩側有壁畫十八羅漢及經變故事,為清末作品,尚清晰可見,神態各異,是閣內藝術珍品。二、三層皆面闊三間,進深一大間,閣內藻井、檁枋均繪旋子彩繪,四周作圍廊,依欄鳥瞰,市井民宅歷歷在目。 [2]  [5] 
大慈閣 大慈閣

大慈閣關帝廟

關帝廟位於大慈閣背後,始建於明代,原名漢壽亭侯廟,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一大間,為歇山式建築,前置捲棚。因其坐南朝北,故稱倒座關帝廟。 [2]  [5] 

大慈閣鐘鼓樓

鐘鼓二樓高度、造形相同,各通高10.9米,其建築形式為重檐歇山,施十字脊,分上下兩層。 [2]  [5] 

大慈閣文物遺存

大慈閣
大慈閣(7張)
大慈閣內尚存石碑四通,分別記載清順治四年(1647年)、五年(1648年)、道光廿六年(1846年),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修繕大慈閣的經過,是研究大慈閣的寶貴資料。 [2]  [5] 
天王殿內樑架上遺存有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繪製的龍棉枋心墨線小點金彩畫痕跡。 [2]  [5] 

大慈閣機構設置

2014年7月3日,保定大慈閣文化研究會正式成立。選舉產生了市大慈閣文化研究會領導組織機構,審議通過了市大慈閣文化研究會會章程。
該協會將保護、挖掘大慈閣及相關歷史的人文古蹟、歷史典籍,組織專家、學者研究、宣傳和推廣大慈閣文化品牌,對大慈閣文化的飲食、養生、藝術進行研究,並定期組織開展學術交流活動,編寫、出版文化書刊和電子出版物。 [6] 

大慈閣歷史文化

大慈閣藝文

大慈閣以“市閣凌霄”之美譽位列上谷八景”之首,成為古城保定的象徵,故有“不到大慈閣,何曾到保定”之説。 [1] 
前人讚美大慈閣的詩有:“遼海依依見,堯山隱隱橫”、“通衢誰建凌虛閣,留與居人作偉觀”、“燕市珠樓樹梢看,祗園金閣碧雲端”、“不染菩提雲外出,行慈般若市中懸”等詩句。 [1-2] 

大慈閣傳説軼事

大慈閣
大慈閣(7張)
在很久以前,保定府有個官員,他的獨生女得了重病,久治不愈,後遇到自稱是真覺禪師的和尚為其治病。官員為了報恩報德,決定修座觀音廟。廟址選在城內中心的最高地帶,並修建九丈九尺的大慈閣。同時塑造觀音菩薩像。廟修好後又請真覺禪師給百姓們治病。真覺禪師圓寂以後,為了懷念他,將他的住處取名叫真覺禪寺。山門正面上額就有“真覺禪寺”四個大字。

大慈閣素食文化

  • 大慈閣香油
大慈閣香油 大慈閣香油
大慈閣香油始於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原產自大慈閣禪院內的香油坊。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皇帝途經保定,大慈閣香油被乾隆皇帝欽點為御用膳食。
大慈閣香油以精選的芝麻為原料,利用小石磨採用特殊工藝加工製作,保持了芝麻香油的傳統古樸風味,其顏色呈棕紅色,清澈透亮,味香持久。
  • 大慈閣素面
大慈閣素面始於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原產自大慈閣禪院的齋堂,已有八百多年曆史。
大慈閣素面屬於佛素範疇,即寺廟裏的素齋,注重清淡、善巧。有養眼之面、開胃之面、印心之面之美稱。
大慈閣素面面白、勁道爽滑、配菜有綠菜、番茄、香菇。麪湯輔以養生的枸杞、大棗、當歸、薑絲等味料,經過文武火數小時熬製。
大慈閣素面 大慈閣素面
  • 大慈閣醬菜
大慈閣醬菜 大慈閣醬菜
大慈閣醬菜始於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大慈閣醬菜被乾隆皇帝品嚐後,遂欽點大慈閣醬菜為御用膳食。
大慈閣醬菜為傳統工藝醬制,做工精細、用料考究,品種眾多,有大慈閣醬包瓜、大慈閣醬八寶菜、大慈閣醬黃瓜、大慈閣醬子蘿、大慈閣醬地露、大慈閣醬五香疙瘩頭、大慈閣醬花生仁等三十個品種。大慈閣醬菜既保留了自己北方風味的優良傳統,又逐步吸收南方醬菜特長,形成自己獨有的生產工藝,始終保持着甜、鹹、嫩、脆,醬香濃郁的老輩子口味。
  • 大慈閣糕點
大慈閣糕點 大慈閣糕點
大慈閣糕點始於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大慈閣糕點雖歷史久遠、世代相傳、味美色佳,但在歷史上最初只有皇帝、大臣、大慈閣僧眾等少數人才能食用。分外用糕點、內用糕點兩大類。外用糕點主要用於進貢、饋贈、恩賞等。內用糕點分為應時糕點、常年糕點、到門糕點、宴席糕點、節用糕點五類,各類皆獨具特色。應時糕點是根據花卉開放季節而製作,有春季的藤花餅、百合餅;夏季的薄荷餅、綠豆餅;秋季的菊花餅、桂花餅;冬季的蘿蔔餅、豆沙餅等。常年糕點有大酥合、菊花酥、百合酥等。到門糕點是專作賓客上門款待用,如一口盅、棉花糖。宴席糕點是根據宴席的性質而做,如壽宴用“壽”字餅、“如意”餅等。節日糕點有元宵、月餅等。

大慈閣文物保護

大慈閣文物保護範圍以圍牆外緣為基線,向東、向北各25米;向南28米;向西32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範圍邊線為基線,東91、擴85米至扁豆衚衕、貴顯衚衕及幸福街一線;南外擴142米至裕華路南側;西外擴160米至新北街西側;北外擴184米至梁家衚衕、公德衚衕一線止。 [2] 
1956年9月,大慈閣被列為河北省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2] 
1982年7月,大慈閣被重新公佈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7] 
2006年5月25日,大慈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大慈閣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大慈閣位於保定市蓮池區穿行樓北街57號。 [4] 
大慈閣天王殿 大慈閣天王殿
開放時間
1月1日~12月31日
8:30~17:30(夏),8:30~17:00(冬)
門票價格
免費 [4] 
交通信息
保定市區乘1、7、8、12、20、26、K1在北國商城下即到;28、35、路公交車在鐘樓商廈下車,北行200米,東行300米像北看可見到大慈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