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廟村

(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下轄村)

鎖定
大廟村,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四子王旗紅格爾蘇木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距四子王旗65公里,村域面積659平方公里。 [1] 
大廟村地處丘陵地段,兩面環山,兩面環水,西拉木倫河(塔布河)穿境而過,正面視野開闊。大廟村地廣人稀,具有遊牧地區村落普遍的佈局鬆散、自由,沒有嚴格的規劃骨架和佈局特徵。大廟村內有敖包遺址一處以及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的希拉木倫廟,村內流傳着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那達慕大會
2014年11月17日,大廟村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國土資源部、財政部等部門列為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 [2-3] 
中文名
大廟村
村落屬性
行政村
所屬政區
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四王子旗紅格爾蘇木
村域面積
659平方公里
形成年代
清代
主要產業
畜牧業、旅遊業、服務業
主要景點
敖特旗風景溝、元代敖包遺址
保護級別
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
批准單位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
批准時間
2014年11月17日

大廟村村落歷史

大廟村因希拉木倫廟而形成,村落遷徙歷史與希拉木倫廟密切相關。
大廟村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是老布勝丹巴拉布吉,即第一世活佛為傳播喇嘛教而興建的,是杜爾伯特草原的文化宗教中心。
明朝末年(17世紀30年代初),大廟村歸附後金。
清朝初期,封給元太祖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圖哈薩爾德後裔,稱四子部落旗。 [4] 
民國三年(1914年),受綏遠特別行政區都統節制。
民國十七年(1928年),綏遠特別行政區改為綏遠省,旗地屬烏蘭察布盟領導。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日軍在王府成立四子部落偽公署。
解放初期,旗地屬綏遠省烏蘭察布盟領導。 [4] 
1950年,四子王旗人民政府成立,隸屬烏蘭察布盟人民自治政府領導。紅格爾蘇木屬第一努圖克希拉木倫嘎查。
1954年,綏遠省與內蒙古自治區合併,四子王旗歸屬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盟人民政府領導。
1956年,以地名更名為紅格爾。 [4] 
1958年,公社化時命名為紅格爾公社。
1982年12月,四子王旗政府召開宗教界人士座談會,提出希拉木倫廟的維修方案。
1984年,社改鄉時改稱紅格爾蘇木,大廟村是蘇木政府所在地。
1985年,修繕了珠德布獨貢、薩胡勒森獨貢及一座廟倉。 [4] 
2003年,國務院批准撤銷烏蘭察布盟建制設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屬烏蘭察布市人民政府領導。
2008年,修繕了卻仁獨貢。 [4] 

大廟村地理環境

大廟村位置境域

大廟村位於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紅格爾蘇木,地處四子王旗政府所在地西北約65公里,東與查干補力格蘇木交界,西與江岸蘇木毗連,南與吉生太鎮為鄰,北與腦木更蘇木交界,總面積659平方公里。 [1] 

大廟村地貌土壤

大廟村村落屬於典型的蒙古高原地形區,地勢由南向北逐漸傾斜,地貌結構單調,具有明顯的草原景觀。大廟村北面依臨延綿起伏的厚重丘陵,西面朝向西拉木倫河,南面俯視地勢平緩的草原坡地,形成了兩面環山,兩面環水,正面視野開闊、一覽無餘的自然特徵。 [5] 
大廟村土地風蝕沙化現象嚴重。土壤主要為淡慄鈣土,有機含量較低。 [5] 

大廟村水文

穿越大廟村全境的西拉木倫河(塔布河)是四子王旗境內的主要河流,發源於包頭市固縣大廟鄉大南溝村西南山,屬於內陸河。大廟村屬於內蒙古高原貧水區,地下水深大約在100米以上。 [5] 

大廟村植被

大廟村村域境內植被主要為高原乾旱荒漠草原植被,植被羣落以戈壁針茅為主羣種的荒漠草原植被,其他常見植物油冷蒿、多根葱、駱駝蓬、戈壁天門冬、兔唇花等。 [5] 

大廟村氣候

大廟村地處中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冬季漫長寒冷,多寒潮天氣;夏季短促涼爽,降水少而集中,温差大,日照充足;春秋兩季氣温變化劇烈,大風日數多,無霜期短。大廟村歷年平均氣温4℃,極端最低氣温零下35.4℃,一月為最冷月,七月為最熱月。晝夜温差大,寒暑變化強烈。日照充足,降水多集中於7-9月,蒸發量較大,相當於年降水量的10-12倍。 [5] 

大廟村村落特色

大廟村選址理念

以傳統風水環境格局來看,大廟村的選址環境很好地應合漢地與藏地的風水原理。村落東北部背山,山體由北面東面連綿環抱;西南部臨水,形成多層環護的水勢。在南向有開闊地段和聯結紅格爾聚落的交通,形成“通氣”的“門”。 [5] 
大廟村選址注重宗教因素,沿襲了藏區“天梯説”而選擇建築在山體上;奉行“金剛説”的宗教理念,在建築羣中設有供僧人信眾禮佛的轉經道。總觀藏傳佛教建築選址設計思想,多是出於神話與宗教的理念。在建造中先規劃後建築,趨利避害,融合多民族文化,尊重自然、崇尚自然、結合自然,在選址、用材和構造上很好地適應了高原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體現出天人合一的理念,具有古典精神。 [5] 

大廟村空間佈局

大廟村由於地廣人稀、歷史因素、遊牧生活方式等原因,具有遊牧地區村落普遍的佈局鬆散、自由,沒有嚴格的規劃骨架和佈局特徵。主要的公共空間節點位於宗教區域,居德巴殿和地方神廟的殿前廣場。建築沿主要的兩條鄉道佈置,內部以院落為主,巷道界面圍合感弱。 [5] 

大廟村經濟社會

大廟村經濟

大廟村主要產業為畜牧業、旅遊業、服務業。
據2020年4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大廟村集體年收入為453125元,村民人均收入3125元。 [1] 

大廟村人口

據2020年4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大廟村户籍人口226人,常住人口145人。 [1] 

大廟村主要景點

大廟村敖特旗風景溝

敖特其風景溝位於烏蘭花鎮西北61公里處,紅格爾蘇木(大廟村)南2公里敖其特溝內。溝內有遺址數座,並留有數幅巖畫。巖畫刻畫在希拉木倫河東側的灰褐色砂岩上,巖畫遺址大致呈長方形,面積為600平方米。根據巖畫內容可確定此刻畫時間為清代。 [5] 

大廟村希拉木倫廟

主要景點
主要景點(3張)
希拉木倫廟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廟宇依地勢面南修築,背靠拉喜巴拉布爾山,廟宇承襲了藏傳佛教寺廟的自由佈局,自由而又統一,因地制宜,隨山就勢。希拉木倫廟在清朝盛極一時,曾管轄過擦哈爾、綏遠地區數十旗和青海部分地區的喇嘛要務,號稱“塞北布達拉宮”。然而該古廟在文革時期慘遭破壞,經卷被燒燬、佛像被砸爛,大部分建築也都被拆除。 [5] 
現存清代遺留的三座獨貢均為藏式石木結構,分別為薩胡勒森獨貢、珠德布獨貢、卻仁獨貢,以及一座白塔和零星廟倉。三座獨貢均是以西藏碉樓式建築為立面特徵,牆體磚石砌築,下寬上窄,收分明顯,前低後高,木構架,平屋頂。沿牆高相間佈置深棕色鞭瑪牆和藏式窗。鞭馬牆上,按一定間距鑲嵌銅鏡,頂部正面中央置銅製法輪,兩側金鹿,作聞法狀,金光閃爍,醒目壯觀。殿前有石墩,上插旗杆,豎五色梵幡,特色鮮明。此外建築內還有大量的壁畫以及磚雕、木雕、彩繪等,色彩豐富鮮豔。壁畫多以紅色為主,配以藍色、金色、綠色,為宗教題材,包括釋迦摩尼、四大天王、禮佛圖、飛禽走獸、草原風光等。 [5] 

大廟村民居院落

  • 僧舍十五號
僧舍十五號位於希拉木倫河西側,藏式碉房風格,平頂,獨院。房屋、院牆用磚土砌築。為原址新建建築。 [6] 
  • 僧舍十七號
僧舍十七號位於希拉木倫河西側,藏式碉房風格,平頂,房屋、院牆全部用夯土砌築。建築年久失修,略顯破敗。 [6] 
  • 僧舍二十七號
僧舍二十七號位於希拉木倫河東側,藏式碉房風格,平頂,聯排獨院。房屋、院牆用磚土砌築。為原址新建建築。 [6] 

大廟村歷史文化

大廟村傳統民俗

  • 敖包祭祀
敖包祭祀習俗,在四子王旗由來已久,是生活在草原上得蒙古民族盛大的節日之一,敖包又稱腦包、鄂博,蒙古語“堆子”之意,是蒙古民族民間祭祀的對象,以堆石在無垠草原上做辨別方向或在領地交界處做為記號,後發展成為祈求平安的祭神的地方,位於希拉木倫廟周圍的敖包用於標誌廟屆範圍,並且也是早期轉經道的標識。在希拉木倫廟舉行法會的時候,大量的朝佛者會沿着敖包劃定的區域進行轉經,祭敖包的時間不固定,蒙古地區多在農曆七月十三日。祭祀時,先在敖包上插一樹枝或紙旗,樹枝上掛五顏六色的布條,旗上寫經文。祭祀儀式大致有四種:血祭、酒祭、火祭、玉祭。 [7] 
  • “默蘭欽波”祈禱法會
陰曆正月有十天的“默蘭欽波”祈禱法會,俗稱“大發願”經會;四月份有三天的草木格吉木經會;五月份有七天的瑪尼經會;六月份有七天的甘珠爾經會;八月份有四天的經會;九月二十二日經會;十月二十五日佛燈節經會;臘月有三天的年末經會。全年除了上述三十六天經會外,每月初八、十五、十六和二十九日只舉行一些例行經會。 [7] 

大廟村文物古蹟

元代敖包遺址位於四子王旗烏蘭花鎮北40公里,距離紅格爾蘇木(大廟村)5公里,在一座名為汗烏拉的黑色火山岩的山丘上,該山高約300米,總體為西南-東北走向,東側山腳下是由南向北流過的塔布汗河,屬希拉木倫河的上游河段。山頂的西南端屹立着一座高約10米、底徑25米的巨大敖包,在大敖包周圍還有100多個小敖包。就是現存的幾座敖包羣。以大敖包為主體,在原有敖包圓壇的基礎上,堆積石頭為台,台基上面又分為大、中、小三層,重疊作圓錐體,高約1米,形似烽火台,遙望猶如尖塔。 [5]  [8] 

大廟村非遺項目

非遺項目
非遺項目(2張)
那達慕是蒙古族傳統羣眾性盛會,錫林郭勒盟的那達慕具有代表性。那達慕起源於蒙古汗國建立初期,早在宋開禧二年(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時,就舉行了盛大的那達慕。 [9] 
那達慕大會多半選擇在牧草茂盛、牛羊肥壯的七八月份舉行。古代和近代的那達慕盛會都要進行男子“三藝”——摔跤、賽馬和射箭的競技賽。當代的那達慕大會除了進行男子三項競技外,還增加了馬球、馬術、田徑、球類比賽、烏蘭牧騎演出等新的內容,同時舉行物資交流會和表彰先進。錫林郭勒盟地區舉辦的那達慕已成為全民健身和羣眾娛樂的重要活動。 [9] 
摔跤是那達慕的重要項目,按蒙古族傳統習俗,摔跤運動員不受地區、體重的限制,採用淘汰制,一跤定勝負。比賽前先推一族中的長者對參賽運動員進行編排和配對,蒙古長調“摔跤手歌”唱過3遍之後,摔跤手揮舞雙臂、跳着鷹舞入場,向主席台行禮,順時針旋轉一圈,然後由裁判員發令,比賽雙方握手致意後比賽開始,膝蓋以上任何部位着地者為負,每個參賽運動員都有獎。
每次那達慕大會都要舉行賽馬、射箭等活動。賽馬分速度賽馬(跑馬)、走馬、顛馬三種。參加者有時全是少年,有時不分年齡,具有廣泛的羣眾性。蒙古族射箭分靜射和騎射兩種。靜射時射手立地,待裁判發令後,放箭射向箭靶,優者為勝;騎射時射手騎馬上,在馬跑動中發箭,優者為勝。 [9] 
那達慕已有近八百年的歷史,一直在錫林郭勒草原上流傳和發展,深受各族羣眾的喜愛,成為了蒙古族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那達慕上的各項活動是力與美的顯現、體能和智慧的較量、速度和耐力的比拼,比較全面地展示了在草原上生活的羣眾的綜合素質。 [7]  [9] 

大廟村方言

大廟村當地人多使用蒙古族語言,擁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現在通用的文字是13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制,14世紀初,經蒙古學者卻吉·斡斯爾對原有文字進行改革,成為至今通用範化的蒙古文。 [7] 

大廟村美食

美食
美食(2張)
手扒肉:蒙古人傳統的食品之一,也是日常生活中肉食的主要吃法。做法是將肥嫩的綿羊用傳統的方式宰殺,剝皮去內臟,去頭去蹄,洗淨,卸成若干塊,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滾肉熟即取出,置於大盤中上桌,大家手拿蒙古刀大塊大塊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手扒肉。 [10] 
蒙古餡餅:一種風味麪食,距今已有三百年的歷史。最早是以特產的蕎麥麪制皮,牛羊豬肉為餡,採用幹烙水烹的方法制成。以面稀、皮薄、餡細微特點,烙制後形如銅鑼,外焦裏嫩。 [10] 
奶果子:以白麪和鮮奶、黃油混起來,做成餅狀或其他形狀,油炸而成。
炒米:又稱“蒙古米”,是用糜子米炒制而成的脆炒米和硬炒米。脆炒米的做法是把糜子浸泡,也有的用温火煮到一定程度,使米泡漲。之後拿出來晾乾,幹炒到半生不熟即可。炒米主要的吃法是脆炒米用於泡奶擦喝,硬炒米可以煮肉粥或乾飯。 [10] 

大廟村榮譽稱號

2014年11月17日,大廟村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國土資源部、財政部等部門列為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 [2] 

大廟村旅遊信息

大廟村位於四子王旗政府所在地西北約65公里,東與查干補力格蘇木接壤,西與包頭達茂旗毗連,南與吉生太鎮為鄰,北與腦木更、白音敖包蘇木交界。距離幹補力格王爺府41公里,距離格塔拉旅遊中心34公里。村落對外聯繫交通主要依靠兩條鄉道,路況較好,對外聯繫便捷。一條是村中部的東西向白土線,是通往腦木更蘇木的柏油路;另一條是村南部的南北向烏紅線,可通往烏蘭花鎮。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