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庭

(漢語詞彙)

鎖定
大庭是漢語詞彙,拼音dà tíng,意思是指朝廷;借指民風淳樸之世。
中文名
大庭
拼    音
dà tíng
注    音
ㄉㄚˋ ㄊㄧㄥˊ
釋    義
1、外朝之廷。2、指朝廷。

目錄

大庭解釋

大庭,亦作“大廷”。古代朝廷的外廷,在雉門外,庫門內。 [1-2] 
指朝廷。
借指民風淳樸之世。

大庭出處

《逸周書·大匡》:“王乃召冢卿、三老、三吏、大夫百執事之人,朝於大庭。”朱右曾校釋:“庭當作廷。大廷,外朝之廷,在庫門內雉門外。”
《韓非子·解老》:“故議於大庭而後言則立,權議之士知之矣。”
宋·洪邁《夷堅支志景·餘幹縣樓牌》:“是時趙子直家居縣市,赴省試,已而大廷唱名為第一。”
《東周列國志》第四回:“祭足曰:‘主公才智兼人,此事必非坐視,只因大庭耳目之地,不便泄露。子貴戚之卿也,若私叩之,必有定見。’”
章炳麟《代議然否論》:“故令貪夫盈於朝列,饕餮貢於大庭,猶曰美政文明,斯則戾矣。”
唐·杜甫《八哀詩·故右僕射相國張公九齡》:“退食吟大庭,何心記榛梗。”
參考資料
  • 1.    大庭  .漢典[引用日期2012-07-25]
  • 2.    徐復等.古代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