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平調

鎖定
大平調(又名大油梆、大梆戲),河南省、山東省地方傳統戲曲劇種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2] 
大平調起源於明代中期,主要流行於豫北、魯西南及豫東、皖北、冀南等地,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大平調的唱腔音樂屬梆子腔系統,因比山東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的音調低,故稱大平調。它的音樂板式結構多與豫劇相同,藝術風格則比豫劇更加粗獷火爆。大平調在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有着很大影響,逐漸形成三個支派,即東路大平調、西路大平調和河東大平調。 [3] 
2006年5月20日,大平調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26。 [3] 
中文名
大平調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編號
Ⅳ-26
遺產類別
傳統戲劇
申報地區1
河南省濮陽縣
申報地區2
河南省延津縣
申報地區3
河南省滑縣
申報地區4
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
申報地區5
山東省東明縣
申報地區6
山東省成武縣

大平調歷史淵源

大平調演出 大平調演出
康熙二十一年(1682),濮陽下堤藝人集資捐糧,仿官宦朝服做麻布箱衣,正式登台演出,並改名“開州平”。這樣的板凳頭戲班僅濮陽一縣就有數十班,最終發展成為大平調的一個主要支派。
大約1820年前後,東路大平調經東明縣傳到了菏澤、曹縣一帶,吸收山東民間武術和山東梆子等地方戲曲表演程式,使平調逐漸山東化,形成了大平調這一獨立劇種。清末民初,在黃河南北兩岸的廣大地區活躍着十幾個大平調班社,並形成了具有不同風格的三個地域流派分支。一是以開州(濮陽)為中心的開州平,二是以滑縣為活動中心的西路大平調(亦稱滑縣大平調),三是以東明為活動中心的東路大平調。 [4] 
大平調演員照 大平調演員照
清乾隆年間,開州大平調成為敬神的大戲,在“板凳頭”演出的同時,出現了規模較大的劇團,如清豐的洪家班、南樂的萬家班、濮陽的范家班。兒歌所唱: “乾隆通寶滿地抓,強似打狗串成家,花花世界玩一玩,來世轉生帝王家。”反映了高台演出的盛況。隨着演出團體的增加,競爭在所難免。濮陽桑寨六月十二水神會上,三家為提高聲譽,嘔心瀝血巧創絕技, “吊辮子”、 “盤叉”、 “沿鍘刀”、“打五把彩”、 “大上吊”等諸多絕技就是這樣被創造出來的。由此形成濮陽大平調不同於其他地方大平調的特點。 [5] 
20世紀50年代之後通稱為大平調。它以曹州(今山東菏澤市)為中心,跨越魯、豫、蘇、皖、冀五省邊緣地帶,西到鄭州陳州(今淮陽),南到徐州、亳州,東到濟寧兗州,北到大名,號稱流行五省八州。 [1] 
新中國成立後,又創編了一批現代劇目,演出後獲得良好的反響。 [6] 

大平調文化特徵

大平調總體風格

河東大平調
河東大平調藝術風格獨具,以唱“靠把戲”見長。 [7] 
濮陽大平調
濮陽大平調錶演粗獷,裝飾性少,雲手劃大圈,盤腿跨大步。花臉則雲手越頂,開門招頭,瞠目抖肩,振臂挺胸,跨步似顛浪,亮相如三煞。身段靠架以大洪拳為功底,真刀實槍,氣勢磅礴,豪邁雄渾,節奏鮮明。 [8] 
大名大平調
大名大平調屬板腔體梆子戲,因其唱腔比“高調”(豫劇)低五度,故名大平調;因其所用梆子特別大,故名大梆戲、大油梆;因其上演劇目多為袍帶大戲,演員陣容龐大。 [9] 

大平調伴奏樂器

主要伴奏樂器有大弦、二絃、三絃、大梆、大號等。 [4] 

大平調表演

《包公碑》—牛豔霞 《包公碑》—牛豔霞
大平調的表演氣勢恢宏、場面宏大。它保留了豫劇早期曾用;過的“尖子號”、“四大扇”等。“四大扇”包括大鐃、大鈸各一對。“四大扇”演奏時以“尖子號”配奏,尖子號聲音極高,若戰馬嘶鳴,可傳至數里之外,適合營造古戰爭氣氛和紅火熱鬧的場面。大平調的表演唱唸做打併重,粗獷豪放、剛中帶柔。它吸收了武術表演的許多動作,並引進了許多武術特技。太平調代表性動作有“起脛跨大步”、“雲手劃大圈”,“三換朝”、“大上吊”、“沿鍘刀”、“吊九桶水”、“爬桅杆”、“頂燈”、“金雞坐椅”等武術特技也在大平調錶演中常用,這是它與其他戲曲劇種的不同之處。 [4] 

大平調腳色行當

大平調的腳色行當中,黑臉和紅臉居於主要地位,形成劇種的重要特色。其表演氣勢恢弘,場面宏大,唱、做、念、打併重,粗獷豪放,剛中帶柔。 [5] 

大平調唱腔

大平調演出 大平調演出
大平調唱腔音樂屬於梆子腔系統,為板式變化體,在音樂板式結構上與山東梆子和豫劇多有相同之處,但是在藝術風格上遠比豫劇更加粗獷,較有山東地方特點,尤其是東路調。大平調的唱腔與山東梆子大體相同,但是發聲一般都用真嗓,惟慢板、拐頭釘等板式起板時,尾聲使用極高的假嗓。 [4] 

大平調表演形式

大平調錶演程式多樣,誇張中不失真實,豪放中更求完美,粗中見細,剛中寓柔,個性十分鮮明。在表演實踐中,大平調藝人曾吸收民間武術套路,真刀真槍在舞台上表演,可謂獨具一格。 [6] 

大平調代表劇目

《收姜維》—馬洪軒 《收姜維》—馬洪軒
大平調在長期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劇目,據統計約有六百餘出,保留下來的只有二百餘出,其內容主要取材於《三國演義》、《水滸傳》、《隋唐演義》、《楊家將》、《包公案》等小説,多以黑臉、紅臉的“袍帶戲”為主,民間生活故事戲較少,常演劇目有《下高平》、《下燕京》、《下江南》、《反陽河》、《晉陽關》、《反徐州》、《收姜維》、《百花亭》、《戰洛陽》、《秦香蓮》、《鍘趙王》、《趙公明下山》、《金鞭記》、《張飛滾鼓》、《三傳令》、《火龍陣》等。 [3] 

大平調分佈地區

大平調流行於豫北,以濮陽為中心,清豐、滑縣、南樂、汲縣、內黃、浚縣、延津諸縣以及魯西、皖北、冀南等一些地區。 [10] 

大平調傳承保護

大平調傳承價值

  1. 大平調在河南地方音樂、戲曲歷史等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值得引起關注。 [11] 
  2. 大平調的唱腔屬板腔體,唱腔吸收了其他劇種的精華,曲調行腔委婉動、高亢明亮、風格各異;伴舞獨具特色,對研究古老的民間戲曲音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對中國民族音樂具有持久的借鑑作用。 [12] 
  3. 浚縣大平調的音樂唱腔自成一家,有四百多支鑼鼓曲牌,八十多種唱腔板式;在《打登州》、《御河關》等十幾部傳統戲裏都有不同程度的(甚至有些整本戲)曲牌體音樂結構,從而為學術界提供了新的文化研究課題。 [13] 

大平調傳承現狀

  1. 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着戲劇市場的滑坡,大平調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觀眾羣體日漸萎縮,劇團生存和演出條件惡劣,缺乏後繼的表演人才,這一古老劇種正面臨着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 [11] 
  2. 西路大平調生存、發展的社會基礎發生了變化,演員青黃不接,市場競爭能力不強,演出設備不能更新,演出收入下降,舉步維艱,難以為繼。 [13] 

大平調傳承人物

《海瑞搜宮》-魏守現 《海瑞搜宮》-魏守現
曹秀芝,女,漢族,1940年6月生,河南滑縣人,國家三級演員,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大平調代表性傳承人,河南省延津縣申報。 [14] 
杜學周,男,漢族,1940年9月生,河南滑縣人,國家三級演員,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大平調代表性傳承人,河南省延津縣申報。 [15] 
魏守現,男,漢族,1942年2月生,河南滑縣人,國家三級演員,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大平調代表性傳承人,河南省滑縣申報。 [16] 
《三孃教子》—張玉琴 《三孃教子》—張玉琴
張相彬,男,漢族,1964年7月生,河南濮陽人,國家三級演員,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大平調代表性傳承人,河南省濮陽縣申報。 [17] 
何西良,男,1963年11月生,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大平調代表性傳承人,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申報。 [18] 
李德平,男,漢族,1937年7月生,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大平調代表性傳承人,河南省浚縣申報。 [19] 
吳從印,男,漢族,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大平調代表性傳承人,山東省東明縣申報。 [20] 

大平調保護措施

1992年,張相彬成立大平調戲曲學校,培養新學員。 [17] 
2018年,“河南省稀有劇種搶救工程”系列叢書出版發行,為《大平調》等稀有劇種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基礎。 [21]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成武縣文化館、菏澤市牡丹區大平調非遺保護傳承中心、滑縣大平調劇團、浚縣大平調傳承保護中心、濮陽縣大平調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山東省東明縣大平調劇團、延津縣大平調藝術傳承保護中心獲得“大平調”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2]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大平調項目保護單位成武縣文化館、菏澤市牡丹區大平調非遺保護傳承中心、滑縣大平調劇團、浚縣大平調傳承保護中心、濮陽縣大平調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山東省東明縣大平調劇團、延津縣大平調藝術傳承保護中心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平武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27] 

大平調主要流派

大平調在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有着很大影響,逐漸形成了東路平調、西路平調和河東平調三個支派。
河東平調流行於山東東明、菏澤等地,唱腔音樂屬板腔體,板式、曲牌十分豐富,唱腔既生動又平易,高亢奔放、剛勁激越中不失婉約和諧、舒展優美的韻味。 [6] 
東路平調以河南省的濮陽為中心,因濮陽舊稱開州,故又稱“開州平調”,簡稱“東路平”。濮陽的范家班、陳家班,清豐的洪家班,南樂的萬家班是該流派的知名班社。據記載,清豐洪家班自清乾隆年間成班至20世紀50年代,歷經七代“管主”,其名赫赫,與南樂萬家班、濮陽范家班成為“東路平”之鼎足三甲。 [23] 
西路平調主要流佈於河南省浚縣,表演藝術闊放質樸,身段造型酷似社火、燈籠畫、寺廟壁畫,蔚為大觀。傳統武打戲中不乏真刀真槍,其臉譜、彩頭、噴火、獠牙等更具獨特風格。浚縣大平調的音樂唱腔自成一家,有四百多支鑼鼓曲牌,八十多種唱腔板式;在《打登州》、《御河關》等十幾部傳統戲裏都有不同程度的(甚至有些整本戲)曲牌體音樂結構,從而為學術界提供了新的文化研究課題。 [24] 

大平調社會影響

大平調重要演出

1989年,浚縣大平調演出的大型計劃生育現代戲《盼兒記》,由河南電視台錄播。 [25] 
2005年,劉長菊藝術學校赴省參加“河南省第二屆民間藝術節”民間傳統優秀戲曲匯演。 [25] 
2018年9月29日,河南大平調《三子爭父》在石家莊大劇院上演。 [26] 

大平調榮譽表彰

《轅門斬子》—趙海泉 《轅門斬子》—趙海泉
1959年,王愛英演出的《麒麟山》獲省個人表演一等獎。 [25] 
1961年,王愛英演出的《晉陽關》獲省個人表演一等獎。 [25] 
1959年,張玉琴演出的《白玉盔》獲省個人表演一等獎。 [25] 
1979年,王愛英、張玉琴、李德平演出的《難辦的婚事》獲省集體一等獎。 [25] 
2005年,劉長菊藝術學校赴省參加“河南省第二屆民間藝術節”民間傳統優秀戲曲匯演,劉長菊在《鍘美案》劇中飾演秦香蓮,一舉奪得兩項金獎。 [2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