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市

鎖定
大市指古時午後設立的集市,淵源於戰國,延續至秦漢及以後,並非漢初的新創;
中文名
大市
拼    音
dà shì
釋    義
午後設立的集市
出    處
《周禮·地官·質人》

大市詞語解釋

【詞目】大市
【拼音】dà shì
【釋義】
1.古指午後設立的集市。因到市的人多,故稱。
【出處】《周禮·地官·司市》:“大市日昃而市,百族為主;朝市朝時而市,商賈為主;夕市夕時而市,販夫販婦為主。” 賈公彥 疏:“向市人多,而稱大市。”
明 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回:“姜氏不與敬嬴相見,一逕出了宮門,登車而去。經過大市通衢,放聲大哭,……”
2.泛稱大的集市。
【出處】《荀子·非相》:“俄則束乎有司而戮乎大市,莫不呼天啼哭,苦傷其今而後悔其始。” 北魏 楊炫之 《洛陽伽藍記·法雲寺》:“出西陽門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陽大市,週迴八里。”
3.大交易。
【出處】《周禮·地官·質人》:“凡賣儥者質劑焉,大市以質,小市以劑。” 鄭玄 注:“大市,人民馬牛之屬,用長券。小市,兵器珍異之物,用短券。” 孫詒讓 正義:“謂人畜等物重賈貴,則用長券之質;器用等物輕賈賤,則用短券之劑。”

大市出處

大市即大交易。出處:《周禮·地官·質人》:“凡賣儥者質劑焉,大市以質,小市以劑。” 鄭玄 注:“大市,人民馬牛之屬,用長券。小市,兵器珍異之物,用短券。” 孫詒讓 正義:“謂人畜等物重賈貴,則用長券之質;器用等物輕賈賤,則用短券之劑。

大市歷史淵源

“大市”並非漢高祖發明的,春秋戰國時代就有了。《地官·司市》載:
司市掌市之治、教、刑、量度、禁令……大市,日昃而市,百族為主;朝市,朝時為主,商賈為主;夕市,夕時而市,販夫販婦為主。鄭玄注:日昃,眣中也。市,雜聚之處。言主者,謂其多也。百族必容來去,商賈居於市城,販夫販婦朝資夕賣,因其便而為三時之市,所以了物極眾。
上述記載表明,先秦城市中的“市”一日開放三次,有朝市、夕市和大市。在朝市出售貨物的主要是商賈,因為他們居於城中市的附近。在夕市出售貨物的主要是小商販,因為他們要“朝資夕賣”。在大市出售貨物的則是範圍更廣大地區的老百姓(“百族”),大市的時間是太陽當午而開始西斜的時候(“日昃”),因為這時候最便於各地老百姓趕來做生意。由於這次開市範圍和規模都比較大,所以稱為“大市”。這種“大市”制度看來延續到漢代。
因為鄭玄是東漢著名學者,如果漢代的“大市”與《周禮》的“大市”有什麼本質的差別,他應該有所説明。《後漢書》卷31《石奮傳》載:“時天下擾亂,唯河西獨安,而姑臧稱為富邑,通貨羌胡,市日四合。”唐李賢作注時就是引用《周禮》來解釋的,他説:“古者為市一日三合。《周禮》曰:‘大市日側而市,百族為主。朝時而市,商賈為主。夕時而市,販夫販婦為主。’今既人貨殷繁,故一日四合也。”因此,《周禮》的記載和鄭玄的解釋應該成為我們研究和理解戰國秦漢“大市”制度的基礎。所謂“大市”不是在普通的市之外又建立一個跨郡國的特殊的大型市場,而是一般的市中每天三次開市中的範圍和規模較大的一次。
由於一日三市的“大市”開市的規模較大,所以人們又往往用“大市”來稱呼城市中的市場。這種情況,春秋戰國已然。 《荀子·非相》描述形容佼好的浪蕩子,“俄則束乎有司而戳乎大市”。這裏的“大市”就不是專指“日昃而市”的市,而是指城裏的市肆。戰國市印中有“夻?”的印文。裘錫圭據王獻唐《臨淄封泥文字目錄》釋“夻”為“大”,指出“夻?”即“大市”,並推測此市屬齊都臨淄。這“大市”也是作為城市市場的稱呼,而不是指某種開市制度。
不但如此,“大市”在秦漢以後仍然繼續存在。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各地皆有大市。《北史》卷18載司州牧、高陽王臣雍“往年在州,於大市鞭殺五人……”,是北方州郡有大市例。南方大市尤多,且有“大市令”之設。如東吳名將潘璋就曾“為吳大市(按指管理大市的官吏)”,吳興章華也當過陳的“大市令”。由於“大市”熱鬧非凡,連皇帝老子模仿大市作樂。同時,這時“大市”的含義也發生了某種變化,某些大城市由於出現多個市場,“大市”遂由都邑市的泛稱轉變為這些城市中規模較大的中心市場的特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