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工賦

鎖定
《大工賦》是大連理工大學教授張旭泉於2019年創作的校賦。《大工賦》引經據典,對仗工整,將大連理工大學七十年的歷史用千餘字涵蓋其中。 [1] 
作品名稱
大工賦
作    者
張旭泉
創作年代
當代
創作時間
2019年
作品體裁
字    數
936
主    題
愛國愛校

大工賦作品原文

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九年四月十五日,經中共中央批准,大連大學宣告成立,所屬工學院即我校前身。日月不淹,春秋代序,園中桃李,行將七十度綻放;盛世華誕,與國同享,撫今追昔,欲以千百字抒懷。其辭曰:
幽州東境(1),沓氏舊邕(2)。星當尾箕之分(3),山借長白之雄。北依遼瀋,遙通黑水之溶溶(4);南瞰黃渤,近覽白雲之重重。天青海碧,風物欣榮;冬温夏爽,節候得中。海山如有待,文教徠大工!(5)
夫惟歲次己丑(6),時當季春。神州干戈漸息,赤縣共和方娠(7)。拯萬民於水火,等黎元於血親(8)。應時之需,偃武以修文(9);循民之願,興利以惠人。強國之策,科技先賁(10)。戊辰月,乙亥日(11),繁花照眼,慶雲當空(12),我大工誕斯良辰!
於時四海賢才匯聚,九州學子輻集(13)。一氓、振羽,任校長於先,伯川、令希膺院長於次。物理則大珩,化學則大煜,電訊則德顯,機械則國棟,土木則士豪,造船則楊槱,冶金則廷烈,皆為國內翹楚(14),一時之選,彬彬之盛(15),業界稱奇。弘基肇立,大廈儀儀(16)。
《易》雲:“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7)原夫聖人之立教,笙簧五典,筐篚六藝(18),備物而存道,下學而上達(19)。其要在於德能兼具,知行合一,即道即器,體用不二(20),期乎君子之無瑕(21)。順乎此旨,乃能訓導諸生:致力學業,實事求是,服務國家(22)。於是新風蔚起,沛然無涯。洗心滌魂者,頓覺昨迷而今達;猶疑彷徨者,無復臨歧而結跏(23)。轉變氣質,重塑人格,化育之功,至顯至嘉。
《易》雲:“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24)。”爾乃師倡徒隨,研精思覃(25)。窮自然之理窟,神照玄鑑(26);盡萬物之妙用,思接蒼天。切切偲偲,怡怡侃侃(27)。即物求真,因業得安。學在大工,萬口交贊。尤難能者,秉艱苦樸素之精神,師生一體,建設校園。人去樓在,屆屆相傳。學以致用,憂深慮遠。長城內外,大江南北,處處工程,利盡元元(28)。昔年壇下之文杏,今作梁椽(29);往日館中之青衿,現為國藩(30)。
《易》雲:“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31)。”爰及新時代,國運昌隆,萬象爛煊(32)。懷思立德樹人,初心不忘,九畹香茂蕙蘭(33);銘志海納百川,大夢弗遙,八方澤潤露霑(34)。與國同生,休慼共擔;邦興我榮,絕少分甘(35)。寶塔山高,遙連牛山之巔;延河水暖,直透淩水之源(36)!紅色基因,心心相牽。七十年曆程,廿五萬校友,佈散人間。碩果累累,功在青簡。馳譽華夏,揚名人寰。
至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斯乃我校天人相得之勝也(37)。麗日融融,賞玉蘭於晨光,雅趣倍增;步芳草於黃昏,離情多縈。夏夜寂寂,聽海濤於淩水,幽懷益興;品蕭聲於竹間,怨慕難名(38)。秋光朗朗,攝丹楓於夕照,紅葉志誠;觀滄海於牛山,襟抱冥冥(39)。冬曦肅肅,沁馨香於松下,真氣彌清;訪摯友于雪中,高情陡升。是吾園四時之佳景,足可供寓目澄懷(40),頤養靈廷(41)。
噫!大工之業盛矣!大工之美多矣!只筆難書,單口莫盡,但倩來者評説(42)。尺璧非寶,寸陰是索(43)。華夏復興,其任峨峨(44)。願我大工,馳騁騏驥(45),長荷邦國重託! [2] 

大工賦詞句註釋

(1)幽州:據《周禮·職方》載,“東北曰幽州”。其範圍大致包括今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
(2)沓氏:古代縣名,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一九五年)設置,轄現今大連一帶地界。沓氏縣的遺址已在大連開發區境內發現。邕:四方被水環繞的都邑。
(3)尾箕之分:我國古代占星家為了用天象變化來占卜人間的吉凶變化,將天上的星空區域與地上的國或州互相對應,稱作分野。幽州對應的是東方蒼龍七宿中的尾、箕。
(4)溶溶:水流盛大的樣子。南朝梁代江淹《哀千里賦》:“水則遠天相逼,浮雲共色,沄沄無底,溶溶不測。”
(5)“海山”句:意謂青山碧海彷彿是等待着大工降臨此地,振興文教事業。徠:使之來,指黨選擇大連,創建了我校。《楚辭·九章》:“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6)歲次己丑:歲在己丑年,即一九四九年。歲次:歲次也叫年次,古代以歲星(木星)紀年。古人將天空的赤道部位分作十二等分,每等分中以某些恆星為標誌。木星正好每年走一等分,十二年走一週。每年歲星(木星)所值的星次與其干支稱為歲次。
(7)“神州”二句:指我校創建之際,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已進入尾聲,中國共產黨即將在全國範圍內奪取政權,正醖釀建立新中國。娠:本義為胎動,此處是孕育之意。
(8)等黎元於血親:指我黨代表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視人民羣眾為親人。黎元:古時指底層民眾,這裏借指人民羣眾。唐代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
(9)偃武以修文:停止武事,振興文教。《尚書·武成》::"王來自商,至於豐,乃偃武修文。"
(10)賁(ben):奔走,快跑。
(11)戊辰月,乙亥日:夏曆一九四九年三月十八,即公元一九四九年四月十五日。
(12)繁花照眼:滿眼都是豔麗的繁花。唐代李頎《聽安萬善吹篳篥歌》:“變調如聞楊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慶雲:象徵吉祥的五色彩雲。上古歌謠《卿雲歌》:“卿雲爛兮,糾縵縵兮。”
(13)輻集:由四邊向中心聚攏。唐代柳宗元《封建論》:“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設五等,邦羣后,布履星羅,四周於天下,輪運而輻集。”
(14)翹楚:翹,高出仰起;楚,荊木。原指高出雜樹叢的荊樹,後來用來比喻傑出的人才或事物。《詩經·周南·漢廣》:“翹翹錯薪,言刈其楚。”
(15)彬彬:形容文質兼備,此處指建校之初的師生們質樸而有內涵、有情操。
(16)儀儀:儀態整肅的樣子。西漢揚雄《法言·孝至》:“麟之儀儀,鳳之師師,其至矣乎!”
(17)“《易》雲”二句:語出《易。賁(bi)卦。彖辭》。其意是説,聖人通過觀察天象來了解季節時序的變化,通過觀察人類社會的各種現象,以教化的方式引導天下走向大治。
(18)原:推究。
笙簧五典,筐篚六藝:語出唐代王勃《益州夫子廟碑》:“若乃筐篚六藝,笙簧五典,折旋洙泗之間,探賾唐虞之際。三千弟子,攀睿化而升堂;七十門人,奉洪規而入室。”意思是依五典、六藝以興禮樂,行教化於天下。五典:孔安國《尚書傳序》説 “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是周代王官之學要求貴族子弟掌握的六種基本才能。見《周禮·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19)備物而存道,下學而上達:《易·繫辭上》:"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莫大乎聖人。"孔穎達疏:"謂備天下之物,招致天下所用。"《論語·憲問》:"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這兩句是説,用物的同時不忘探究大道,通過生活中人情事理的歷練、學習,進而昇華至天人合一的終極境界。
(20)即道即器,體用不二:《易·繫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漢代司馬談《論六家要指》:"其(道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這兩句的意思是,成己(完成自我人格的塑造)的同時成物(擁有駕馭事物、造福社會的專業技能),精神追求與社會實踐相融為一。
(21)期乎君子之無暇:希望達到君子那樣完美無瑕的人格境界。
(22) “致力”三句:創校之際,李一氓校長提出大連大學的辦學方針:“一是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二是樹立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三是建立實事求是的學風。”這三句本此而來。
(23)無復臨歧而結跏:面對岔路口不再盤坐不前。結跏(jia):結跏趺坐,是由唐代神秀大師所傳、初學佛法者次第修行的一個方便法門。這裏借指迷途者因人生方向不明而停止前行的困頓狀態。
(24)《易》雲:“二人同心”四句:語出《易·繫辭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南宋朱熹《周易本義》注:“言君子之道,初若不同,而後實無間。斷金、如蘭,言物莫能間,而其言有味也。”這幾句的意思是,君子的處世方式不盡相同,有的出遊在外,有的閒居在家,有的靜默寡言,有的爽朗健談。兩人心意相同,行動一致的力量猶如利刃可以截斷金屬;因精神高度契合,説出的話像蘭花那樣芬芳、高雅,娓娓動聽。申明君子之交重在心心相印,強調了團結是力量的源泉。
(25)研精思覃:即“研精覃思”, 精心研究,深入思考。研:研究;精:細密;覃:深入;思:思考。
(26)窮自然之理窟,神照玄鑑:意思是説探究大自然深奧的規律,精神專注,映現出高明的見解。玄鑑:語出《老子》第十章:“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鑑,能無疵乎?”老子原意是拿鏡子來比喻人的理性,此處比喻高明的見解。
(27)切切偲偲,怡怡侃侃:語出《論語。子路》: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切切偲偲(sī):友愛地互相批評。怡怡:和睦的樣子。《論語·鄉黨》:“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侃侃:理直氣壯、從容不迫地説話。這兩句是説我校同學之間、師生之間修身治學,呈現出一派友愛和睦的景象。
(28)利盡元元:指我校師生用專業技能造福於社會。元元:平民百姓。《後漢書·光武帝紀上》:“上當天地之心,下為元元所歸。” 李賢注:“元元,謂黎庶也。”
(29)壇下之文杏:喻在校讀書的學生們。《莊子·雜篇·漁父》:“孔子游於緇幃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絃歌鼓琴。”“杏壇”一典出於此處。又《西京雜記一》:“上林苑文杏,材有文采。”
(30)青衿:《詩·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毛傳:“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 “青衿”在這裏代指周朝國子生,此後北齊、隋、唐、兩宋學子的制服也沿襲周代,遂成為古時讀書人的代稱。此處借指大工學子。國藩:國家的屏障、保衞者。
(31)《易》雲:“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語出《易。大蓄卦。彖辭》,意謂剛健篤實者畜聚不已,乃至光輝煥發、日日增新自身的美德。該文藉此引出大工精神。
(32)爰及:至於。司馬遷《太史公自序》:“達太王、王季之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后稷也。”爛煊:即煊爛。絢麗、燦爛。
(33)九畹香茂蕙蘭:形容我校正培育眾多優秀人才。語出屈原《離騷》:“餘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王逸注:“十二畝曰畹。”蕙蘭:比喻人才。
(34)八方澤潤露霑:指我校畢業生遍及全國,以輝煌的業績惠及人民。
(35)絕少分甘:語出《孝經援神契》:“母之於子也,鞠養殷勤,推燥央濕,絕少分甘。”不多的東西讓給孩子,好吃的東西多分給孩子,形容母親對孩子無私的奉獻。該文藉此指共和國與我校情同母子,養育之恩深長。
(36)“寶塔山高”四句:指我校的創辦者多來自延安,繼承了“獨立自主,艱苦樸素,實事求是,團結奮進”的抗大精神,成為我校代代相傳的紅色基因。
牛山:指我校淩水主校區北面的牛角山。
(37)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一詩中的名句,因與我校地理環境相符,現已成為大工人文情懷的象徵。
天人相得:指我校所處位置優越,人與自然環境互相投合、相處融洽。
(38)怨慕難名:説不清是憂怨還是思慕。典出蘇軾《前赤壁賦》:“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39)冥冥:專默精誠。語出《荀子·勸學》:"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這裏形容有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
(40)澄懷:清心、靜心,去除雜念。語出《南史•隱逸傳》:“......(宗炳)有疾還江陵,嘆曰:“老疾將至,名山恐難遍睹,唯澄懷觀道,卧以遊之。”此處藉以形容大工師生流連校園風光之際,胸襟廓然,脱淨塵渣,進而從眼前的山水花鳥之美中體悟自然與人文的至理。
(41)靈廷:即靈府,心靈。《莊子·德充符》:“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於靈府。”成玄英疏:“靈府者,精神之宅,所謂心也。”
(42)倩:請。南宋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43)尺璧非寶,寸陰是索:語出《千字文》:“尺璧非寶,寸陰是競。”意思是説直徑過尺的玉璧不以為寶,卻特別珍惜片刻的時光。這裏藉以形容大工人對時間的極度珍惜。
(44)峨峨:本義指山體高大陡峭,這裏引申為崇高之意。《楚辭。招魂》:“增(層)冰峨峨,飛雪千里些。”
(45)馳騁騏驥:語出屈原《離騷》:“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原意為騎着良馬萬里馳騁,願為君王開啓聖賢之路。
表達作者效忠君王的願望,以及報效國家的偉大情懷。這裏藉以抒寫我校既與共和國同庚,情若母子,理當在民族復興的征途上一馬當先。

大工賦創作背景

《大工賦》創作於大連理工大學建校70週年紀念日前夕,千字的校賦是張旭泉教授僅用一個晝夜時間一氣呵成完成的。 [3] 

大工賦作品鑑賞

此賦為大連理工大學而作。首敍所居之地的歷史、地理,寓人傑地靈之意;次及立校之初的背景,突出我黨為適應即將到來的大規模工業建設而創辦我校;述寫創校之初師資人才之盛,凸顯學校業界地位之高;再寫辦學理念,以實事求是為中心,重在表現我校育人之功;接寫學校“學在大工”的學風,艱苦奮鬥、團結進取的校風,由此而為國家做出的貢獻;進入新時代,將不忘初心、立德樹人總綱領與“海納百川,自強不息,厚德篤學,知行合一”的大工精神結合起來,秉承紅色基因,培育了眾多人才;最後寫校園人文之美。限於篇幅以及文面形式,諸多史實未能一一盡現,多以概括之語略致其意。
中國的大學必須上接本土文化傳統,為此該文核心的三個段落特引羣經之首的《周易》領起,以申明此意。
文體上,駢散兼行,力求通達,押韻之外,不復嚴守駢四儷六的規範。 [2] 

大工賦作者簡介

張旭泉,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中文系教授,碩士生導師,任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理事,大連市通俗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在先秦文化、《史記》、紅樓夢專題、六朝詩歌、新聞評論等方面都有造詣。曾出版《大學語文》《中國著名高校叢書·大連理工大學卷》《中外新聞名著鑑賞大詞典》《中外新聞特寫名篇賞析》《李煜精品詞鑑賞》等作品。 [1]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