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岞村

鎖定
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崇武鎮大岞村地處東海和南海交界處,位於崇武半島最東端,三面環海。東臨台灣,南隔泉州灣與晉江、石獅相呼應,北隔海與小岞對峙,西面與港前村緊鄰,再往西則和本鎮的崇武城區和五峯村相連。全村總面積近4平方公里。
大岞地形屬於東南沿海丘陵台地,境內地勢北高南低,“大岞”古稱大岞岬,海邊岬角高地之意,唐代形成村莊即以此為名。聚落依山勢自北向南拓展,呈方形狀。
中文名
大岞村
地理位置
福建惠安縣崇武鎮
面    積
近4平方公里
人口數量
1.34 萬

大岞村基本概況

大岞是革命老區村,設村級黨委,下設13個支部,黨員268名。村委會下設4個工作片,40個村民小組。2012年全村總產達8.5130億元,漁業1.1520億元,工業2.8940億元,其他4.4670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11245元。先後被評選為“福建最美的鄉村”、“泉州市十佳魅力鄉村”、惠安縣定位創建“美麗鄉村特色村”等稱號。

大岞村氣候

大岞村海岸線長約3000米,其中,沙岸2000米,其餘為巖暗。大岞村位於北緯24°24′-24°25′,東經118°53′-118°59′之間,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大岞村氣候四季分明,春季陰濕多雨,夏季晴熱多熱帶氣旋,秋季雲淡氣爽,冬季晴冷少雨。大岞耕地資源少,在大岞山上岩石叢間有零星的分佈,但水產資源豐富(魚類、貝類、藻類等品種繁多)

大岞村旅遊資源

大岞村地處崇武半島最東突出部,三面環海,是聞名中外的“惠女”集聚地和惠女文化發源地之一。村內,惠女民兵哨所、惠女客棧、惠女藝術攝影基地、惠女民俗風情園獨具特色,“岞山八景”引人入勝,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頗具歷史價值,每年都吸引大批海內外藝術家和遊客來此創作遊玩,成為惠安縣縣旅遊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7] 
大岞村三面環海,背靠青山,最引人入勝的是岞山八景,分別是龍喉吼煙、軍馬洞天、獅石晚照、漁翁撒網、孤嶼冬青、玉磐傳音、白鶴臨淵、滴水彈琴。 [2] 

大岞村文保單位

大岞村大岞山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

惠安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遺址位於崇武鎮大岞村的大岞山(西岞山)東坡的龍喉巖背面,遺址在岩石土坡間的40×30米的範圍內,堆積層呈灰黑色,厚約 1米,表土已被農耕破壞。地表發現散露多種陶片及已風化的屬於原始人類食後拋棄的蛤蜊殼。先後採集到石刀1件、殘石錛2件、陶片100多件。陶片可辨器形有:釜、缽、罐。陶質多為紅、橙紅、黑等顏色的夾砂粗陶,細泥磨光者較少。紋飾有籃紋、繩紋、斜線紋、雲雷紋及附加堆紋等。 [12] 

大岞村龍喉、獅石台崖刻

惠安縣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龍喉與獅石台摩崖石刻位於崇武鎮大岞村大岞山上,其東側為大岞海,風景秀麗,距崇武風景區約2公里,上有明代題刻6段。 [12] 

大岞村大岞天后宮德政碑

惠安縣2012年公佈的一般不可移動文物。《寧爺神斷恩遍張族德政碑》立於崇武鎮大岞村媽祖宮內。大岞媽祖宮始建於明代,1988年重建。坐西北向東南,兩進三開間,硬山式,祀海神媽祖。宮內存有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寧爺神斷恩遍張族德政碑》一方,嵌於牆上,長方形,花崗岩石質,高1.6米,寬0.7米,風化嚴重,字跡已模糊難辨。另者,還有明弘治十七年(1504)的石香爐一座。 [12] 

大岞村大岞哈氏祖墓

惠安縣2012年公佈的一般不可移動文物。明哈氏祖墓計有兩處,一處位於崇武鎮大岞港東北海岸,另一處位於崇武鎮潮樂村蜈蚣山,據分析是當時流行的真假墓。兩墓都位於山上,周邊均為山林。大岞哈氏祖墓建於明代,大岞港處墓坐北朝南,整座墓佔地面積約130平方米。墓碑長251釐米,高85釐米,厚19釐米。頂部呈圓弧形並向兩側外彎傾斜,碑面是一組祥雲烘托着一輪大圓月的浮雕圖案,圓月中陰刻“明哈公祖墓”五個大字。 [12] 

大岞村協會團體

崇武鎮大岞村老年協會 [8] 
關愛女孩家庭協會 [9] 
健跑協會 [10] 
教育發展促進會 [11] 

大岞村所獲榮譽

2015年,入選中國鄉村旅遊模範村名單。 [7] 
2016年,入選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名單。 [6] 
2019年7月28日,大岞村入選首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 [1] 
2021年11月12日,入選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公佈的2010-2017年中國美麗休閒鄉村監測合格名單。 [3]  [5] 
2021年11月1日,入選2011—2017年福建省美麗休閒鄉村監測合格公示名單,保留省級美麗休閒鄉村資格。 [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