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寺河

鎖定
1882年(光緒八年),黃河於歷城縣桃園(今屬齊河縣)決口,洪水向東北流入徒駭河,沖刷成一條大溜。該溜南起齊河縣母子窪(在今歷城區大王鄉內),經濟陽縣大安窪、李家寺窪、大寺窪,於魏家鋪(今屬姜集鄉)西入徒駭河,習稱大寺溜。
中文名
大寺河
流經地區
孫耿、回河、店子、城關、索廟、稍門
發源地
齊河縣八里莊閘
河    長
46.55 km
平均流量
57.8 m³/s

大寺河幹流概況

大寺河 大寺河
大寺河 大寺河
大寺河原起齊河縣八里莊閘,東北流至鹽場村南進入濟陽縣,經孫耿、回河、店子、城關、索廟、稍門、曲堤、姜集8個公社,於魏家鋪入徒駭河,全長46.55公里,濟陽縣境內長35公里,有青寧溝、簸箕劉溝2條支流。1969、1971年先後開挖垛石河、牧馬河以後,大寺河鹽場村以上之水被牧馬河截流,大安村以上之水被垛石河截流,大寺河實際南起大安村,北至魏家鋪,長28.6公里,包括青寧溝、簸箕劉溝流域面積在內,總流域面積為249.31平方公里。此後大寺河承擔着崔寨、青寧、回河、店子、城關(濟陽)、稍門、索廟等公社(鄉鎮)部分土地的排澇任務,以及大柳樹店、溝楊家、葛家店引黃灌區地下水排泄的任務。 [2] 

大寺河主要支流

青寧溝,開挖於1965年。青寧溝開挖後南起崔寨公社徐家村,北至回河公社大王村,穿濟(南)埕(口)公路入大寺河,長13.6公里,流域面積41.4平方公里。開挖時投入資金29.2萬元,工日35.2萬個,完成土方92萬立方米。 [2] 
簸箕劉溝,開挖於1965年。該溝開挖後南起崔寨公社史家塢村,經簸箕劉村北流至回河公社小何家村入大寺河,長14.3公里,流域面積46.9平方公里。開挖時投入資金30.7萬元,工日38.7萬個,完成土方76.12萬立方米。 [2] 
牧馬河, 為減輕大寺河的排水負擔,濟陽、齊河二縣於1971年按1964年雨型排澇標準新開了牧馬河。該河南起孫耿公社鹽場村南,截大寺河上游齊河縣境內段(自大吳涵洞至鹽場村南),向北流經孫耿、廟廊、二太平公社,於垛石橋公社老楊溝村西入徒駭河,全長31.2公里,濟陽縣境內段18.13公里;總流域面積208.9平方公里,濟陽縣境內152.4平方公里。開挖後接大寺河處底寬4米,水深3米,流量42.8立方米/秒;入徒駭河處水深4米,流量74.73立方米/秒。開挖牧馬河投入資金18.25萬元,工日42.28萬個,完成土方135.58萬立方米。該河先後建橋7座、節制閘3座,投資22.92萬元。開挖後牧馬河承擔着齊河縣部分地區的排澇任務,及濟陽縣孫耿、廟廊、二太平、垛石橋4公社(鄉鎮)152.4平方公里土地的排澇任務。 [2] 
垛石河, 1969年冬,以溝楊家引黃灌區西幹排水溝的一段(南起店子公社黎家村,北至垛石橋公社後劉村)為基礎,向南開挖至店子公社大安村,截大寺乾溝大安村以上段,向北開挖至垛石橋公社王山家村,接原齊濟乾溝,形成了垛石河。開挖時投入資金7.32萬元,工日24.9萬個,完成土方80.26萬立方米。 1970年冬,按1964年雨型排澇標準治理垛石河,投入資金14.42萬元,工日48.52萬個,完成土方153.4萬立方米。治理後入徒駭河處(垛石橋村西)底寬3.5米,水深3.1米,流量29.07立方米/秒。 1971年開挖牧馬河以後,牧馬河截大寺乾溝鹽場村以上段,垛石河即上起鹽場村南,全長22.73公里,流域面積85.5平方公里。治理後垛石河擔負着邢渡總乾渠以東、徐家溝以西,包括孫耿、回河、店子、廟廊、垛石橋5個公社(鄉鎮)部分土地的排澇任務。 [2] 

大寺河建造原因

1949年春,為排泄大寺窪的積澇,濟陽縣開挖了大寺溜的大官莊(今屬索廟鄉)至魏家鋪一段,計長15公里,完成土方7.5萬立方米。1953年冬,齊河縣開挖其境內段。1954年春,濟陽縣又開挖濟陽縣上界(孫耿區鹽場村南)至大官莊一段,計長20公里,完成土方8.84萬立方米。至此,大寺溜全程開挖成溝,命名為大寺乾溝。溝底寬2~3米,水深1~2米。 1963年,濟陽縣疏浚大寺乾溝境內段,投入資金46.56萬元,工日39.6萬個,完成土方108.64萬立方米。 1969~1970年,按1964年雨型排澇標準治理大寺乾溝。濟陽縣境內第一年治理了自窪子街(今屬垛石橋鎮)渡槽至魏家鋪一段,第二年治理了自大安村(今屬店子鄉)至窪子街渡槽一段。兩年共治理了28.61公里,投入資金24.32萬元,工日54.55萬個,完成土方147.2萬立方米。治理後青寧溝口處底寬7米,水深2.3米,流量16.5立方米/秒;入徒駭河處底寬12米,水深3米,流量57.8立方米/秒。治理後改名為大寺河。

大寺河作用

大寺河原起齊河縣八里莊閘,東北流至鹽場村南進入濟陽縣,經孫耿、回河、店子、城關、索廟、稍門、曲堤、姜集8個公社,於魏家鋪入徒駭河,全長46.55公里,濟陽縣境內長35公里,有青寧溝、簸箕劉溝2條支流。1969、1971年先後開挖垛石河、牧馬河以後,大寺河鹽場村以上之水被牧馬河截流,大安村以上之水被垛石河截流,大寺河實際南起大安村,北至魏家鋪,長28.6公里,包括青寧溝、簸箕劉溝流域面積在內,總流域面積為249.31平方公里。此後大寺河承擔着崔寨青寧、回河、店子、城關(濟陽)、稍門、索廟等公社(鄉鎮)部分土地的排澇任務,以及大柳樹店、溝楊家、葛家店引黃灌區地下水排泄的任務。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