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孤山

(遼寧省丹東市國家3A級旅遊景區)

鎖定
大孤山,位於遼寧省丹東東港孤山鎮,該景點是遼東著名風景區之一。地處大洋河河口的右岸,孤峙於黃海之濱,景色秀麗,人文薈萃。山上始建於唐朝的千年古剎集“佛、道、儒”三教合一,孤而不羣,千百年來自不同地區的人們來此尋找精神的慰藉和心靈的寄託,其宗教影響力在東北三省京津冀地區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大孤山上有百餘間初建於唐朝的寺廟,是東北現存的最完整的古建築羣之一。大孤山古建築羣分為上廟、下廟。上廟由藥王殿、玉皇殿、真武廟、聖水宮、龍王殿、佛爺殿、三霄娘娘殿、一層樓、觀海亭和佛塔組成。下廟由呂祖亭、天后宮、關帝殿、財神殿、文昌宮、大雄寶殿地藏殿觀音殿、天王殿和古戲樓組成。一條中軸線貫穿聖水宮、天后宮和古戲樓,使上、下廟既互為映襯,又連為一體。
大孤山,建築技藝精湛,雕樑畫棟,垂脊飛甍,斗拱雀替,磚雕壁畫,呈現出一派大氣磅礴的民族建築風采。
中文名
大孤山
地理位置
遼寧省丹東市東港市孤山鎮 [2]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年:週一至週日 00:00-24:00
景點級別
AAA級
門票價格
25元 [3] 
建議遊玩時長
3-5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
5月—10月

大孤山風俗文化

大孤山 大孤山
每年的農曆四月十八是大孤山鎮一年一度的廟會。説到孤山的廟會,據孤山鎮志記載:“早在宋代就有廟會了,廟會集會地址在下廟戲樓廣場,規模鼎盛時期是在清代的乾隆年間,當時重修海神娘娘廟時,興起了海神娘娘廟會和藥王廟會,每年的四月十八天後宮舉辦民間娘娘廟會,隨着時間的遷移,海神娘娘廟會日漸興隆,特別是道光年間建成戲樓後,廟會盛況日常空前,廟會內容也日益豐富多彩,燒香拜佛,祈福還願等,摻和着文藝節目、戲曲、雜耍旱船表演,同時還有商品交易,解放初期和文革期間中斷。”另據丹東作家張濤先生所著的《孤山獨白》一書稱:“娘娘廟會,是舊曆四月十八,據記,這一天是天仙聖母的生日,僧侶和信徒為慶祝聖誕而興辦廟會,天仙聖母不是一個人,而是趙公元帥的三位女兒——雲霄、碧霄、瓊霄的合稱,謂之三霄娘娘,故廟會又稱為娘娘廟會。”
據歷史記載,孤山古建築羣開山始祖倪理休於清乾隆八年(1744年)來到大孤山託缽募化三載所建,如此算來,大孤山廟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二百五十年以前了。時至今日,我們可以推想當年,當時,陸路交通並不發達,過往於鴨綠江的來往船隻,遙望一巍峨高山矗立於黃海岸邊,於是停船靠岸,上岸交易,盛況何其空前。特別是農曆四月十八,正逢草長鶯飛時節,長白山山貨獸皮要運往關內,江南的絲竹瓷器又從山東威海源源而來,孤山就成了南北貨物的中轉站,南來北往的商賈,周邊出海打漁的船家,齊聚古鎮,貿易商談,會親訪友,為大孤山廟會增添豐富的內涵。
大孤山
大孤山(6張)
每年的廟會時節,正值春夏之交,樹茂山青,綠草鋪野,登孤山眺遠海,天氣或晴或朗,時而陰晴變幻,鹿島氤氲繚繞,蜃樓時隱忽現,有時晴天萬里,漁帆點點,帆檣往來,景象萬千。“鹿門海市”、“漁島遠眺”已成為歷年來逛廟會時登山的一大景觀,特別是湯湯洋河滔滔東來,玉帶般飄逸而去,更為登山人增添無盡的情趣和遐想。
過柞林,賞百年老柞,新葉剛展,神情合一,幽靜古雅。登臨聖水宮,掬一棒聖水,甘洌清甜,更讓人心曠神怡,神清氣爽,有一番飄飄如仙之感;與千年銀杏相擁合影,嘆歷史滄桑;踏步地藏寺,看雕磚青瓦,飛檐畫棟,巧奪天工;賞牡丹水杉,仰雲柏青松,笑談人間風雲,幾回流轉。
大孤山 大孤山
改革開放以來,東港市、孤山鎮兩級政府連續多年舉辦廟會,每年的廟會都是盛況空前,來自內蒙古哈爾濱瀋陽的各種貨物種類齊全。特別是近年來,廟會內容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再是傳統的物資交易,休閒旅遊更是一種新時尚。猜謎,科普展覽,求醫問藥,各類諮詢宣傳等林林總總,形式多樣,更加貼近羣眾生活,更加體現人性化。不但有驚險刺激的馬戲、魔術,還有來自長春、哈爾濱的服裝鞋帽,瀋陽、大連的地方名優特產等,整個廟會辦得豐富多彩。各種日用品更是琳琅滿目,種類繁多;各種名特小吃,民族風味的美味佳餚匯聚古鎮,讓人垂延欲滴,烤蜆子燒海螺、鹽蝦爬子、煮梭子蟹,讓人留連忘返;服裝區,餐飲區,演出區等八個區域各有特色,再加上各類團體的文藝演出,更讓廟會火爆熱烈,異彩紛呈。
照一張像吧,讓老人們留個念想;十里八村的老親故友藉此來串個門,聚一聚;年輕小夥挽着未過門的小媳婦也來逛廟會;老領導、老部下故地重遊,老戰友,老同學藉此相聚。連遠在大連、瀋陽的遊客都慕名而來,廟會每年都盛況空前,人數在三四十萬之多,交易額達上千萬元。廟會的內容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成為遼東一道獨特的鄉俗文化大餐。

大孤山地理位置

大孤山
大孤山(5張)
大孤山位於遼寧省丹東市西南部東港市境內的大洋河河口右岸,孤山鎮環繞其南麓。由丹東市區或東港市區出發,乘坐高鐵至大孤山站,出站乘10分鐘汽車直抵山腳,然後沿石徑登山,即可遍遊其景點。大孤山陡峭挺拔,孤峙於黃海之濱,兼得海山之勝,為遼東著名風景區。其山脊狀如鋸齒,主峯海拔近340米。沿山路上行,茂林巨樹遮天成蔭,野草閒花覆坡為錦,景色清幽,引人入勝。大孤山山腰有一組寺廟建築,供奉着儒釋道的創始人和重要的神、佛、仙,如孔子、釋迦牟尼、玉皇大帝、地藏王、藥仙等,是一組典型的“三教合一”建築。整個建築佔地5000平方米,有104間房間,其中除極少數始建於唐,重修於清乾隆年間外,其餘則全建於清中、晚期。這一組建築,皆為磚木結構,飛檐翹角,畫棟雕樑,十分美觀,是遼東保存最完好的古寺廟建築羣之一。大孤山寺廟依山勢構築,層層遞升,錯落有致,十分宏偉。整個寺廟分下廟、上廟兩大部分,但上下貫通,連成一體。每個部分都由一個個小寺廟構成,每個小寺廟又都是一個四合院,有正殿和配殿。這種佈局,是北方寺廟建築羣的典型佈局。下廟左右翼連。左翼中軸線上,由前至後建有前殿、天后聖母殿;右翼中軸線上,由前至後建有天王殿、地藏殿、釋迦牟尼殿、財神帝、關帝殿。下廟於正殿之外,還有東、西十王殿和呂祖亭等。上廟佈局較散,由前至後有佛塔、觀海亭、玉皇殿。玉皇殿之左有藥王殿,其右前方並列有龍王殿、羅漢殿、三霄娘娘殿。登上觀海亭四望,海陸風光盡收眼底。海上,波濤起伏,風帆點點,獐、鹿二島隱隱可見;陸上,屋宇參差,街道縱橫,平疇沃野歷歷在目,真可謂氣象萬千,風景如畫。遊罷大孤山回丹東後,可至鴨綠江邊一遊,也可乘遊船遊鴨綠江。
大孤山風景區位於丹東市區西南100公里處,東臨大洋河,南瀕黃海,峭拔突兀,孤寺海濱,總面積42平方公里,由大孤山古建築羣、尼姑庵大鹿島景區組成。大孤山古建築羣始建於唐代,是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結合體,是中國最大的道,佛,儒三教合一古建築羣落,有天后宮,地藏寺以及十多個宮,殿和戲樓,石佛塔及觀海亭組成。站在觀海亭舉目南眺,黃海碧波和鹿島風光盡收眼底。
丹東東港大孤山大門 丹東東港大孤山大門
大孤山 大孤山
大孤山主峯海拔337.3米,山勢雄偉,古樹蒼勁,風光妖嬈,四季宜人,宛如浩瀚黃海之濱一棵璀璨的明珠。大孤山、山泉、河、風光相呼應,既相獨立,各具特色,又以各自風姿交相輝映,融為一體,構成紛繁絢麗的自然景觀,獨樹一幟,山上景色繁多,歷史悠久,素有“水底洞天,鹿門海蜃,海島漁舟,鴿洞雲深,泰山魁樓,西嶺松濤,孤山聖水,峭壁石人”八大景之説。這裏藍天、白雲、晨曦、晚霞、珠海、綠洲青山、古城、古樹、古剎交輝,實謂一幅詩情畫意的天然美景。古人這樣讚美孤山:“石筍凌雲插碧霄,巍巍佛寺倚山椒,河隨岸由盤雄鎮,峯轉闐回怒晚潮。”生動的描繪出大孤山景區名勝的特色。大孤山古建築羣,是遼寧省現存規模較大保護較完整的古建築羣之一。建築羣佔地一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五千餘平方米,殿宇樓閣一百零一楹。建築羣分下廟、上廟兩部分。下廟有古戲樓、昊王殿、地藏寺、釋迦殿、文昌宮、財神殿、關帝殿、天后宮等禪房組成,形成以地藏寺和天后宮為兩條軸線的對稱式佈局,木架結構,青磚灰瓦,各抱地勢。上廟有石佛塔、望海亭、藥王殿、玉皇殿、三宮殿、一層樓、三霄娘娘殿、龍王殿、聖水等樓閣組成,登臨遠眺,茫茫黃海,漁舟點點,獐、鹿二島,盡收眼底。
根據《聖水宮記》碑文記載:“聖水宮,原名望海寺,傳系唐代古剎。”由根據偽滿甲戌仲秋的《莊河縣誌》記載,遼代又重修建過佛爺廟。由於戰爭的烽火和風雨的侵剝,到明代末年,“殿宇荒廢,僅存基埋。”現存的廟堂都是清乾隆年間以後建造的。解放以後,各級人民政府對大孤山建築羣的保護管理工作非常重視。1962年,將建築羣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設立專門管理機構——大孤山古建築文物管理所,對古建築羣進行重點保護和維修。

大孤山建築藝術

大孤山建築羣是清代中晚期的古建築遺存,也是遼寧省現存下來規模較大、較完整的三教(佛、道、儒教)古建築羣之一。據清碑和舊縣誌記載,始建於唐代,遼代建有佛廟,由於兵災破壞和風化侵蝕,至明代末期“殿宇荒廢,僅存基垣”。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山東嶗山金山派道人倪理休,雲遊此地,見有古剎遺址,便發願重建廟宇。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建娘娘殿(即三霄娘娘殿)工程中,地下掘出十六尊遼代時期鐵鑄羅漢,因此又增建羅漢殿。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建天后宮(即海神娘娘殿),由於光緒六年(1880年)發生火災,將正殿及兩廂全部燒燬,於光緒八年(1882年)重建。嘉慶七年(1802年)重建大雄寶殿,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建地藏庵民國後期,將地藏庵改名為地藏寺。道光四年始先後修建戲樓、財神殿、龍王殿、玉皇殿、鐘樓、文昌閣、呂祖亭。歷經清代的重建、增建和維修,逐漸形成如今之規模。
古建築羣,坐北朝南,地勢由南向北,逐漸升高,由此,建築隨山勢構築成階層式院落。建築佈局緊湊,疏密得宜,鱗次櫛比。殿院都有正殿和配殿作對稱式,組成三進、五進院落,每進院落都有懸山式門樓、三滴水牌樓、月亮門垂花門和圓門等連貫穿通,頗有南方蘇杭式建築風格。每個建築都座落在高低不等的石台基上,並有石台階。皆為青磚灰瓦木架結構,多為硬山七凜小式和六架小式木構建築,也有重檐歇山屋頂,單檐歇山屋頂,單檐方形、六角攢尖屋頂的小式建築,捲棚硬山大式和單檐歇山大式木結構建築。特別是戲樓建築,採取了前臉歇山與後身硬山結合的處理手法,汲取了我國湖南地方戲台的建築形式進行營造。平板枋額枋上下的雀替和形式多樣的雕墩為透雕人物,游龍、飛鳳、禽鳥、走獸、花卉等刻飾,頗具匠心。每門均為各種欞子的格扇門。屋頂瓦作多為合瓦頂,也有筒、板瓦頂,有蓮花、獸面三角形式等勾頭滴水。正脊為透雕花紋式脊等,有小石壘花、陶塑龍鳳、疊小瓦脊,配殿多為清水脊。脊頂端塑有大象、寶瓶寶葫蘆和仙人等,兩端裝飾龍吻垂脊和戧脊端有形態各異、神姿生動的垂獸和跑獸,與建築物協調一致,莊重美觀。建築物上的磚雕刻,更是獨具風格,到處皆是。磚刻常置於牌樓、門樓、門頭、照壁、山牆、搏風、墀頭廊心牆等,內容豐富多彩。有生活起居、人物故事,仙靈鳥獸、山水花卉、幾何圖案、吉祥文字等。一般採取用浮雕,形神兼備,雕工精緻,頗有巧奪天工之感。 [1] 

大孤山大孤山三奇

古戲樓,建於清道光六年(1826年),有近二百年的歷史。它不僅是大孤山古建築羣的標誌性建築,也是大孤山鎮繁榮的見證。過大年、正月十五、端午節、中秋節,每年四月十八廟會這裏便成了旅遊與交易場所,繼續抒寫着昔日的繁榮。古戲樓最具匠心的是它的屋頂。歇山式和硬山式兩種屋頂完美結合的建築形式極為罕見,成為大孤山古建築羣三大奇觀之首。
觀音閣,因其坐南面北,當地人成為“倒坐廟”。相傳,觀音菩薩聖像曾面北背南,從海上飛來,使當地瘟疫消遁,人心向善,於是觀音閣由此而建。觀音閣的古聯也很有意味。上聯是“問士大夫為何倒坐”,下聯是“嘆世人不肯回頭”上下聯以世人和觀音的口吻一問一答,充滿意趣和智慧。
無角草龍,關帝殿三重檐門樓中部兩條無角草龍,也早就了關帝殿的一大奇,和古戲樓的屋頂、倒坐的觀音閣,構成大孤山古建築羣的三大奇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