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士閣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鎖定
大士閣,又名四牌樓,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山口鎮永安古城的中心,因在閣樓上曾供奉觀音大士而得名,為中國距海最近的古建築之一。 [1-2]  大士閣建於明成化年間,總建築面積248.5平方米。 [2]  [4] 
大士閣永安古城市井中心,全閣坐北向南,是由兩座敞開式重檐歇山頂亭閣建築相連,內部連成整體。面闊三間,寬9.7米,總進深六間,長16.4米。大士閣分前後兩閣,上下兩層,前後閣相連通,中無天井分隔;採用具有南方建築特點的穿鬥式和抬梁式相結合的大木構架,整個建築以後亭的四柱廳為中心;樑架為“徹上露明造”,前後兩樓的體型組合高低錯落,渾然一體,整個建築佈局協調,組成一個優美穩固的統一體。 [2]  大士閣被譽為“南海古建明珠”,在建築學上有較大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更是研究南方古建築的重要實物資料。 [1-2]  [4] 
1988年1月13日,大士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中文名
大士閣
地理位置
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山口鎮永安古城的中心
所處時代
明代
保護級別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別    名
四牌樓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3-0103-3-051

大士閣歷史沿革

大士閣建於明成化年間,原為永安鼓樓。
據何天衢《永安城重修大士閣碑記》載,清道光元年(1821年),鼓樓重修。清道光六年(1826年)起,村民在此奉祀觀世音改稱“大士閣”。 [4] 
1959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撥款維修大士閣。 [4] 
1983年,由於大士閣大部柱子被白蟻蛀空,部分梁枋構件殘損,又由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撥款維修,對蛀空的柱子進行化學樹脂加固,更換腐朽的梁枋,並對屋面進行翻修。 [1-2] 
1990年,大士閣落架大修並考古發掘部分基礎,最終確定為明成化年間海北道僉事林錦所創鼓樓,至此,大士閣創建年代及建築性質得出明確結論。 [4] 

大士閣建築特色

大士閣結構

大士閣
大士閣(13張)
大士閣永安古城市井中心,全閣坐北向南,是由兩座敞開式重檐歇山頂亭閣建築相連,內部連成整體。面闊三間,寬9.7米,總進深六間,長16.4米。大士閣分前後兩閣,上下兩層,前後閣相連通,中無天井分隔。前亭高6.38米,為九檁無廊木構架;後亭高7.43米,為十一檁無廊木構架,兩檐相交設承溜(天溝),形成勾連搭屋面。總建築面積248.5平方米,底層建築面積為167.5平方米,二層建築面積為81平方米。上層閣樓式,下層無圍欄敞開式,整個樓閣大木構件全部用南方鐵木,主要承重結構為36根圓柱,柱基為雕刻寶蓮花的石墊,其中一根立柱柱腳懸空,是該閣比較精巧和奇特的部分。36根圓柱支撐在入土10釐米的寶蓮花石墊上。石墊下沒有人造基礎,使得整個建築佈局精巧,結構嚴密,合理協調,構成一個優美穩固的統一體。
大士閣採用具有南方建築特點的穿鬥式和抬梁式相結合的大木構架,整個建築以後亭的四柱廳為中心。上層設木板及門窗裝修,樓面鋪設木板。下層四面開敞。大木架採用穿鬥式結合抬梁式以榫卯聯結,以橫枋穿聯各柱。閣內落地柱子微向內傾,形成側腳,無生起。柱身為梭柱造,每柱以柱高的三分之一制上下收殺,接近宋《營造法式》梭柱造收殺規定。柱子用材粗壯,柱高與柱徑之比為8.8:1,在宋《營造法式》規定範圍內。 [2] 
大士閣樑架為“徹上露明造”。前亭的九檁木構骨架施用兩組穿鬥式構架組成。後亭是全閣的主要部分,通高約8米,構架為抬梁式與穿鬥式結合,三架樑以上為抬梁式,五架樑以下為穿鬥式,整個骨架由兩組樑架,即四根重檐金柱和四根內金柱組成。閣內門窗等裝修多為後代重修。一、二層之間設扶梯。前亭為細格子通窗。屋頂坡度平緩,屋架舉高與前後檐檁距離的比例為1:4,出檐1.05~1.1米。 [2] 
大士閣屋檐有三級挑梁,每級均有木墊子承託,亭內各梁間也有木墊子作支承。兩亭檐部緊連,均為重檐歇山頂,屋頂用板瓦、筒瓦仰覆相扣。每頂有九脊,各條脊上都有精緻的花紋裝飾。前亭的正脊正吻獸是一對展翅凌空的鳳凰,脊正面中央是一幅二龍戲珠圖,兩條堆貼浮雕的游龍栩栩如生。 [1-2] 

大士閣特點

大士閣在建築手法上保留了宋、元時期的遺風,上下兩層,兩閣相連,前後兩樓的體型組合高低錯落,渾然一體,整個建築佈局協調,組成一個優美穩固的統一體。 [2]  大士閣的特點可歸納為:36根柱,72條牽,108個矮仔頂(即古建築中的瓜柱)。屋面重檐歇山,出檐深遠高翹,軒昂壯觀。 [3] 
大士閣為全木結構,有3個特點:一是改變了一般牌樓單片屏門的形式,以兩個重檐歇山閣樓相連組織而成,連接處做法巧妙;二是改變了一般牌樓沒有樓層的形式,設樓層供奉觀音大士;三是樓的建築結構和柱基礎保存宋制風格,如柱子多為稜柱做法,柱徑粗壯,角柱有側柱和生起,樑柱上有兩瓣駝峯,有託腳和攀間斗拱。 [3] 
大士閣建築構件採用廣西特產的格木,耐潮、耐腐、變形小。 [3] 
大士閣 大士閣

大士閣文物遺存

大士閣後亭的正脊正吻獸則是一對鼓目圓睜的龍首魚身怪獸,鱗、角分明。各條垂脊、戧脊的裝飾更為豐富多彩。有的垂獸是仰首欲騰的蛟龍,有的脊獸是雄獅戲金錢,還有各種形象生動的鳥、獸,果、樹、百草花卉等浮雕,把各條脊的正反兩面裝飾得色彩斑斕,充滿着生活氣息和民間藝術特色。 [1-2] 

大士閣歷史文化

  • 年代考證
大士閣,一説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一説始於明萬曆四年(1576年)。雖然始建年代之説有差異,但都為大士閣建於明代。大士閣是建在永安古城中心位置,其建設與永安古城有着比較密切關係。 [1] 
  • 夢建大士閣
大士閣不用一釘一鐵而構成。大士閣在永安古城一般鄉民的心中,是古城吉祥的象徵,因為大士閣的建成,在他們心中不但有着共同的寄託,還有着一個共同的神奇之夢。有一天晚上,永安城裏的居民都做了一個夢,一個白衣仙人在問他們,要在城中建一座宮殿,問他們是否願意參加。夢中答應參加修建宮殿的人,在夢中都參加了勞動,並且第二天一早起來都感到滿身疲倦。當他們來到夢中勞動工地的城中心時,竟然出現了一座宮殿。在宮殿旁還建有一排碑廊,碑廊上刻着參加建宮殿者的名字,凡是前一天晚上在夢中報名參加修建宮殿的人,都有名字在上面。於是,鄉民們經過商議之後,根據前一天晚上大家見到的白衣仙人的形象,認定是觀音大士顯聖在永安城修建了這座宮殿,就一致決定把這座宮殿作為觀音法座的道場,即是大士閣。據鄉間傳説,大士閣安放了觀音大士法座後,一些當初沒有在夢中報名參加修建宮殿的人覺得不好意思,就慢慢的遷走了。 [1] 

大士閣文物價值

據志書記載,自明代以來,合浦曾遭多次風暴襲擊和地震,附近幾里內廬舍倒塌,大士閣卻巋然屹立,是合浦縣保存最長久、最完整的古建築物。大士閣被譽為“南海古建明珠”,在建築學上有較大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更是研究南方古建築的重要實物資料。 [1-2]  [4] 

大士閣文物保護

1962年,大士閣被原廣東省合浦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4] 
1981年,大士閣被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1988年1月13日,大士閣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 

大士閣旅遊信息

  • 地址
大士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合浦縣城東南85千米的山口鎮永安古城的中心。 [1] 
  • 門票
免門票。
  • 開放時間
6:00~18:00。
  • 交通
自駕:從合浦縣出發,經由蘭海高速、鎮西大道等即可到達。
參考資料